05.30 信仰的力量

这是WeWrite发布的第271篇用户投稿

By 中读用户@麦戈

信仰的力量

艺术家都是很有个性的吗?当我把这个故事讲给朋友们听的时候,首先会这样问?我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因为人性从来不能以职业来分类,也从来不能从表面去判定。就像来自西班牙Estela的名字一样,父母赐予此名字,是希望她能像星星一样闪耀明亮,可他们怎么也不曾想到,如今Estela真的像星星一样,遥不可及,远离家乡生活在了埃及。

Estela出生成长在西班牙加的斯市,据说这里是欧洲最古老的城市,从小家庭条件优渥,颇有绘画天份,大学毕业后自然而然的从事起绘画的工作,为画廊提供作品,生活相对自由经济也不成问题,稍有闲暇外出旅行。

2012年深冬,Estela第一次去埃及,她向我讲述那次对埃及的印象。之前一直在欧洲各地旅行,从未到过之外的地方,即使做为画家,对于埃及的了解只限于书本里的内容。从小信奉基督教,也从未探究过其它的信仰,当她以游客身份参观清真寺,看到信众虔诚的起立再叩拜,响彻穹顶的古兰经声,像招唤一般直敲好心底,她只是坐在地上不顾自的流起了泪,自己也说不清原因,回到开罗的几天里,几乎每天必去清真寺。

我曾经去过很多清真寺,每每也会坐下来安静认真的看着他们小净、祷告,仅是出于自己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出于自己对各种信仰的尊重,并未感到有如此之特别。也许每个人生来都会有自己的神明,只是偶尔加错了派系吧。

Estela回到西班牙后的大半年间,认真的研读起关于伊斯兰教的相关内容,三个月后的一天,家人齐聚,她宣布自己要去皈依伊斯兰教。相比放弃信仰,这种反叛,对于整个家族和延续信奉了近500年的基督教历史都被视为一种无比的耻辱,众叛亲离,愤愤的赶她出门,从此切断与家族的所有关系,只身前往埃及。

时过三年,我在开罗遇到她,36岁的年纪却苍老的像48岁。一个单身女人在埃及生活,不仅找工作非常难,还要时时遭受男人们歧视或挑逗的目光,不得不把满头金发染成深棕色,再披上头巾,努力装扮成当地人。画家这个职业在欧洲可以凭着天份赚得衣食无忧,但在埃及这个对艺术尚且未重视的国度来说,薪资微薄,偶尔给时尚的餐厅绘壁画才能勉强度日。

我问过她,有家人有自己热爱的职业衣食无忧,为什么一定要选择改变宗教和看起来困顿的生活。她说:出生时的信仰是父母安排,她没有办法选择,无力反抗,33岁那一年,早已有能力认清自己的需要,因为遇见了适合自己的,即使要背叛整个家族,也不自欺欺人,相比对上帝的欺骗,宁可选择放弃。有一只波斯猫一直陪伴着她,是三年前在旅店门口发现的猫,都是被迫流浪的人,那就一起生活吧,猫通体白色没有一根杂毛,就像她心中的信仰,圣洁光亮,耀眼夺目。

信仰的力量

她买了原文版古兰经,对于从未接触过伊斯兰文字的我来说,如同天书,她却可以完全看的懂。这一点让我甚是费解又匪夷所思,特意让她和旅店老板聊起古兰经的内容,讲起对教义的理解和伊斯兰教各种规定的重要性,甚至比本土的埃及人更通透,她说,大部分人的信仰是被动选择,因为被动,便不会试图真正的去了解信仰要传达的真正意义,有很大一部分是盲从心态,觉得其它人如何去做,自己跟着做就是对的;后天主动选择信仰的人,多数是遇到困惑,试图去解决自身问题,有针对性有主观性,便能更深的体会到信仰的力量。

聊起最近关于ISIS时事,同一种信仰就有同一个精神世界。我问她怎么看待,她回答,无论是当初被动选择的上帝,还是现在主动寻找的安拉,宗教本身都要人从善,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才能去往天堂和极乐世界,宗教几千年的发展,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分支和走向极端的信众,惩恶扬善,自有公道。

第二天,出发飞往阿斯旺前,去跟她道别,看到了她新长出来很大一截的金色秀发,怕是披巾也遮盖不住了,劝她尽早点再去染发,我们染发是为了取悦自己取悦别人,而她是为了掩饰为了安全。心里的信仰可以自己选择,身体的自由何时才能实现呢,在埃及漫长的生活里,虔诚的为她祈祷,祝好。

“一辈子受苦了,书写完了,咋就走了,咋脑子里没啥想算的了,咋走了,走了就是没了奥,没了,娃是好的嘛。”年迈的母亲对着记者说到。

他是一个优秀的作家

他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

他是一个气势磅礴的人

但他是夸父,倒在了干渴的路上

-----贾平凹

信仰的力量

路遥,原名王卫国,1949年12月3日生于陕西榆林市清涧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开始学习创作。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后被改编为电影,轰动全国。1988年完成百万字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1991年《平凡的世界》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时20分,路遥因病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年仅42岁。

一:不堪回首之求学[1955-1968]

用路遥四弟王天乐的话说,大哥在七周岁时,家里实在没办法养活,就过继给我延川的大伯了。

当时是1956年间,在去延川的路上,还是父亲和路遥一路乞讨才勉强到了地方。当时路遥知道父亲是想把他掷在延川大伯家,他心里知道只是口上不言语而已。

那天父亲告诉路遥,明天清早我要上集去,下午就回来。此时此刻路遥已经知道他这是要悄悄溜走。路遥就一早起来趁家人不知道,他躲在了村里一棵老树后眼看着父亲踏着蒙蒙的晨雾夹着包袱像个小偷似的从村子里溜出来,过了大河,上了公路,走了。

七岁的路遥已然想到,七岁了,是时候上学了,对的,到了大伯家就能上学了,就能上学了。眼睁睁的看着父亲的背影离开了。

这种苦难,乃至于心灵上的创伤,刺激了路遥的整个后半生。那时候的路遥每天面临的是,活下来和活不下来的问题。然而路遥平静的接受了这个现实,他独立的做人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养父大伯算的是经济账,以打粮为主,盘算着,路遥也长大了,可以当一个劳力了,就不想供他上学,可是路遥的养母李桂英非叫供他上学,为此,两口子还闹了些日子。在养母的支持下,他终于在一九五八年春,他开始在郭家沟村马家店小学读书[延川县],读书之前路遥没有个正式的名字,老师给了他一个名字,王卫国,含保家卫国之意。

求学之时的路遥,和年少的少平一样,经常犯愁的不是学习上的困惑而是如何才能填饱肚子,出色的组织能力,倔强的性格,优秀的语文成绩。强烈的自尊心不得不让他在他的那个环境下出头!

一天,他对五弟笑天说到,劳动,固然是一个很伟大的职业,但是我们家祖祖辈辈要靠劳动要改变我们的一种生存方式是不可能的,所以必须读书,就是读了书,哪怕继续当个农民,都应该是庆幸的。说完后,他特别伤心,他知道养父不再准备供继续读中学了,于是,他给养父提出了能不能让他试着去考一考的要求,就是考上了我也不上,还是回来劳动,养父同意了。

哪怕不让他读书,他也要证明他能考上!

可是,正是在那艰难困苦的日子里,路遥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延川中学。

当养父听说路遥要去城里上学时,尽管全村人都饿的浮肿了,但仍然把自己那救命的粮食分出一升半碗来,几个老爷爷竟然把儿孙们孝敬给他们的几个玉米面馍馍也颤颤巍巍地塞进了路遥的衣袋里。终于,路遥忍不住在乡亲们面前放声大哭了。路遥猛然明白可能就是这种伟大的有爱,生活在如此贫瘠土地上的人们才一代一代延绵到了现在。

我常常看到路遥的养母站在外边,来给他送干粮的这个情景。那干粮是什么干粮呢?就是糠窝窝,玉米饼饼,而这些东西都是路遥的养母要饭而讨来的,一次在张家河那里要饭,有两只狗把路遥大妈咬得整整上了一个月,受伤期间,她还出去要饭,不要饭路遥还吃不上嘛。路遥的初中语文老师和同学受采访时说到。

初中期间,路遥的文学天赋就凸显了出来,《水浒传》,《红楼梦》,《红与黑》,《悲惨世界》,柳青《创业史》,杜鹏程《保卫延安》,欧阳山的《三家巷》,《红岩》等等。后来读的就更多了,多是前苏联文学和欧美的文学。

再一次给班里诗歌朗诵写串词时,他为自己取了一个笔名,他说他要天天高兴,因为家里比较困难,说完以后他就仰天大笑,说他就叫王天笑!不过过了几个月,没一段时间,他就不叫天笑了,他重新取了一个笔名,叫路遥。

在一九六六年八九月间,毛主席在天安门接待了来自各地的红卫兵和学生路遥信心满满也参加了革命。在文化大革命大联合过程中,路遥被结合成为县革命委员会副主席,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县长。用路遥的话说,那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那时候,路遥18岁。这一年,路遥和北京的一位知青,恋爱了。借诗人曹谷溪的话说,就是路遥的初恋是美好的,炽烈的。

招工指标来了以后,路遥一下子就到了一个条件非常好的军工厂。由农民变成工人了,这种情况在那个时代是求之不得的,但是,路遥把这个指标让给了他的恋人。

可惜的是,不久,文化大革命就清理三种人,路遥的革委会副主任给免掉了。就是因为路遥在政治上的问题,那个北京的知青当时把路遥给甩掉了。

自此,路遥就真的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