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2 「亲情」唐俊昌 丨 藏在馒头里的爱

点击上方“芝兰园”关注我们

「亲情」唐俊昌 丨 藏在馒头里的爱
「亲情」唐俊昌 丨 藏在馒头里的爱

我的老家在苏北农村,虽然日常主食主要是稻米,但偶尔也会蒸点馒头换换口味。

因为蒸馒头比较繁琐,和面、发酵、上蒸屉,还得掌握好过程和时间,所以我们平时都懒得做。但母亲不怕麻烦,尤其是在春节,母亲为蒸过年的馒头,常常要熬差不多一夜一天的时间。春节蒸馒头的仪式感很强,寓意着蒸蒸日上、新年发财的意思。小时候,母亲怕我们乱说话,坏了新年的彩头,蒸馒头之前,就会把我们赶出去:跑远远地玩,馒头蒸好了叫你们!我们便一哄跑出去,一边玩一边抬耳,生怕错过母亲的呼唤。

母亲虽然不识字,但会用她的生活的哲学教育我们:做人就像蒸馒头,“不蒸馒头也要蒸(争)口气”,意思是不管怎样的结果,也要努力一把;在教育孩子上,她说:教小孩要像蒸馒头“哪怕是一个馒头,也要蒸熟吃”,意思是不能因为孩子少就宠溺,从而忽视教育,让孩子学坏。母亲坚持着她的生活哲学,这样做,也是这样教育和引导着我们。

1991年,我经历了高考的失败;后来通过招考进入一家地方国营企业,偏又遇上企业打破“铁饭碗”改革;2002年,我所在县城的国有企业几乎在数月之间变卖一空,改制后的企业通过买断工龄把职工推向市场,称之为“下岗再就业”。那些年,母亲始终无怨无悔,支持和鼓励我们。她和父亲一起,在家替小厂做玩具,几分几毛的挣钱,经常熬到深夜。隔一段时间,她就不辞辛苦从家里赶来县城,给我们递来她蒸的馒头、收的土鸡蛋,自己种的蔬菜。送钱送物,贴补我们的生活。

「亲情」唐俊昌 丨 藏在馒头里的爱

2012是传说中的世界末日,也恰是那一年,母亲竟在一次田间劳作中突发疾病,永远的离开了我们。尽管我悲怆的呼喊,却再也不能唤回她起来。在度过母亲离去的那段艰难的日子,我努力从悲伤中走出,我知道,那不是母亲希望的模样。

母亲离去前的春节,我和妻子、孩子忙着各自的事情,春节回家、享受着母亲精心烹制的饭菜,临走还大包小包的带走,享受着满满的爱,却从来没有真正关心过母亲的身体;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只要和母亲稍稍说一下,母亲就知道我们需要怎样的帮助,然而这一切,随着母亲的突然离去,戛然而止。

「亲情」唐俊昌 丨 藏在馒头里的爱

现在,每到春节,我都会和妻子一起,带着父亲、领着孩子,回到老家,在过年的时候蒸上馒头、准备好丰盛的菜肴,全家欢聚,招待亲朋,延续着母亲多年的习惯。虽然母亲已经离开六年,我却从来不愿有人提起,因为在我的心里,她从来就没有真正的离开过,只不过,我在城里,她在老家;我在漂泊,她在守望。

唐俊昌 男,1972年生,籍贯江苏盱眙。现在太平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工作,政人文负责人。爱好写作、主持、唱歌。


「亲情」唐俊昌 丨 藏在馒头里的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