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1 面对压力,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也不要勉强

面对压力,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也不要勉强

面对压力,有时候要做到随缘而不攀缘。

中国人经常说“有缘千里来相会”,这个“缘”用我们现代话来解释就是条件的意思。也就是说,当条件还没有成熟的时候,不要急于求成,等待时机成熟之后再去努力。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些古训告诉我们:条件成熟的时候一切才会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少林寺的功夫闻名于天下,而武僧那令人赞叹的功夫,并非一朝一夕练就的。我们看影视剧时也可以看到一些皮毛,比如那些僧人挑水时都是用尖底的木桶,只要一上肩,就不能放下,就要直接挑上山,倒入水缸里。挑水时,脚踝上还要裹上沉沉的沙袋。

这样一天挑几次水,天天坚持,就能锻炼腿上的力量,日久天长,才能练就飞檐走壁的功夫。

这就告诉我们,完成一件事情就像练功夫一样,是一个潜移默化、逐渐积累的过程,需要通过量的积累最终达到质的飞跃。当各方面的条件都成熟了,事情自然就会完成了。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有一个自然生发的过程。做事情也是如此,条件还不具备的时候,不要勉强。如果非要勉强,就会非常地累。让我们随缘,就是随着这个条件成熟了,最后会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事情做起来就非常容易了。

为什么古人教导我们“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呢?因为中国古人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很多人看了这句话也许会有疑问,既然德行是根本,财并不重要,那我们为什么还要辛苦地去赚钱呢?

这句话真正的含义是说,德行是一切事情的根本,财富是枝叶花果。我们看一棵大树枝繁叶茂,原因在哪里呢?真正的原因在于它根深蒂固。

学植物的人可能都明白,植物的枝叶能够延伸到哪里,下面的根也就必须延伸到哪里。虽然看不到根,但是它并非不重要,反而是植物成长最重要的部分。

《感应篇四十九讲》

南怀瑾:儒道的思想,都是根据《易经》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与“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的传统而来,形成中国民间上下,国民道德观念的思想背景……

我们中国道家的《太上感应篇》,等于是国民道德须知,也是中国古代阐述人伦道德的一本书,成为中华民族人人须知的手册,至少百年来是如此。

蔡礼旭:我们学《感应篇》,等于是把儒释道的精髓学了一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