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康熙為什麼稱為千古一帝?

錢慧峰


康熙皇帝,即愛新覺羅—玄燁,清太宗皇太極之孫,順治皇帝第三子。公元1654年生於北京紫禁城景仁宮。清朝入關後第二位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自秦始皇稱帝以來在位最久的皇帝!其一生為大清朝的發展與壯大做出了彪炳史冊的歷史功績。


康熙皇帝少年初親政時曾經把六個大字“河務、漕運、三藩”寫成條幅掛在自己寢宮的柱子上。以此提醒自己時刻不要忘記當時清朝初年所面臨的亟待解決的三件大事。




平定三藩 明末清初戰亂不斷,清朝初年攝政王多爾袞利用漢將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等勢力,幫助清朝平定鞏固西南,東南等明朝殘餘勢力。待清朝入關穩定之後,便封他們各自為王,鎮守一方。史稱三藩。其中吳三桂鎮守雲南;尚可喜鎮守廣東;耿精忠鎮守福建。他們各霸一方,形成幾股割據勢力。三藩名義上對清廷納貢稱臣,背地裡卻不斷壯大自己的武裝力量,他們三股勢力儲將備兵。勢力一天天壯大。且各自在自己的封地內飛揚跋扈,官吏橫行,魚肉百姓,廣大農民怨聲載道。隨著時間的一天天過去,他們仗著自己的武裝力量日漸壯大,根本不把朝廷放在眼裡,日益不聽約束,給清朝中央集團統治造成很大的威脅,而且他們還連年向朝廷索要邊疆維穩軍費,給國庫造成巨大財政負擔。待康熙皇帝勤政之後,圍繞是否扯藩的問題上,最終力排眾議,決定撤藩。消息傳到雲南,吳三桂聯合其餘兩位藩王起兵反叛,康熙皇帝在祖母孝莊文皇后及眾多文臣武將堅定支持下,採取堅決打擊的措施。最終三藩被徹底剿滅,這次平叛的勝利,有力的消除地方格局勢力,維護了清朝中央集團的統一與穩定。


收復臺灣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鄭成功從通過武力從荷蘭侵略者手中奪回臺灣,並在臺灣自立為王。待鄭成功死後,臺灣鄭氏家族發生內亂。康熙在此情況下,怕有外部勢力乘機干預,決心為了國家統一而收復臺灣。後康熙皇帝任命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最終施琅將軍不負眾望成功佔領澎湖,不久鄭氏後人前來投降,清軍進駐臺灣。自此臺灣再次迴歸中央版圖。

平定準格爾叛亂 清初生活在中國西北的額魯特蒙古準格爾部,從17世紀中葉開始逐步強盛起來,特別是葛爾丹繼承準格爾新汗時,勢力一天天壯大。葛爾丹心存大志,一心想脫離清朝中央集團統治自立為王,其勢力鼎盛時期曾經擴張到青海西藏。而且葛爾丹為實現自己割據一方稱王稱霸的野心還暗中勾結沙俄。為維護西北邊疆的穩定,給京師創造一個穩定的大後方,康熙皇帝曾先後三次御駕親征葛爾丹,最終葛爾丹染病身亡,清軍完勝。

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 明末清初,沙皇俄國不斷向東擴張,並於17世紀中期侵入到黑龍江地區,並在與東北接壤地區大肆掠奪財務,殺害無辜百姓,給清朝東北邊境造成巨大威脅!加之清朝初年,國內局勢尚未穩定,清廷一忍再忍,直到公元1680年左右康熙皇帝對盤踞在中國黑龍江地區的俄國根據地雅克薩發動軍事行動,最終沙俄無力抵抗,主動投降,提出議和的主張。康熙皇帝欣然接收提議,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條約重新界定了兩國邊界。這是近代以來,中國同外國簽訂的第一個平等條約。條約簽訂後,東北邊境重新迴歸安寧。



經過明末戰亂,中原地區社會生產遭到巨大破壞。康熙皇帝玄燁繼承帝位後,玄燁順應了人民意願而努力發展社會經濟,減免賦稅,打擊圈地行為,種種舉措,有利的恢復和發展了清初經濟。

康熙皇帝玄燁以其文治武功,兢兢業業,為後世所稱讚。她智除鰲拜、平定三藩、收復臺灣、親征葛爾丹、修繕黃河、整頓吏治……凡此種種有利的維護了清朝大一統局面,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團結穩定和民族融和而作出巨大貢獻。被後世譽為“千古一帝”!


小司馬說


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看,清朝是少數民族統治中國的時期,它和秦、唐、五代十國、元朝等有何不同?滿族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員,同樣有統治中國的權力。清朝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個歷史時期,不是現在的任何人能改變的。說到康熙皇帝,他8歲即位,14歲親政,即誅殺鰲拜,擺脫權臣的控制;康熙親政後削三番,期間有驚有險,但還是平定三番和西北之亂,使清朝中央政府不在對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王輔臣等軍閥集團有尾大不掉之虞;康熙中年時期,統一臺灣,平定西藏、青海、外蒙葛爾丹之亂,收伏外蒙全境各部落,奠定清帝國的最大疆域;繼承明朝傳統,繼續對朝鮮、越南、琉球等國行使宗主國權利。康熙平定三番後,對國內實行修養生息的宗旨,減少苛捐雜稅,對受到自然災害的地區進行救援,使國內經濟、文化、藝術得到長足發展,民眾安居樂業。康熙晚年,雖然和俄羅斯簽訂條約,把貝爾加湖地區劃出一半,但站在歷史的位置,該地區是漠北極寒之地,明朝、清朝對當地的統治本就鞭長莫及,能在此地和俄羅斯劃定疆域,阻止俄羅斯的繼續南侵,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所以,縱看康熙一生,不管是個人經歷,還是對中華民族的整體貢獻,其功極大於過,可稱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千古一帝之一。


海海7142


“千古一帝”一詞,最早是明朝人李贄對秦始皇的評價,嬴政是統一華夏第一人,當得起這個稱號。

而康熙皇帝第一次被稱為“千古一帝”更近了,這個人現在還活著,那就二月河,一個寫歷史的作家,不知道您看過他的小說沒,看看就知道了。

然後是閻崇年,在《百家講壇》裡大力的吹捧,稱康熙皇帝是“千年一帝”。

除了以上兩個人,基本上很少再說過康熙皇帝是千古一帝了。

如何成為“千古一帝”,我覺得應該是從文治和武功兩個大方向來看。

首先是文治方面,其他的方面不說,就拿盛世修書這件事來看,康熙年間有《古今圖書集成》,是一本類似於《永樂大典》的書,但是由於清朝民族成分的侷限性,這種修書和後來乾隆的《四庫全書》一樣,把一些珍貴的百科文獻修改成了他們可以接受的東西,兩朝興起的文字獄可見一斑。

再看武功方面,康熙作為前中期的皇帝,沒有統一國土任務,但是很好的解決了蒙古草原問題,勘定中俄邊境等功績,這在他的政治生涯中是誰都不可否認的功績。

但是要說這樣的功績能被稱為“千古一帝”,還是有些站不住腳的,也就是康熙年間的人會這麼阿諛奉承一句罷了。

但是二月河和閻崇年先生並不是康熙年間生人,為何如此作態就實在不知道怎麼解釋了。


關注明離子,看更多歷史故事。


明離子


“做人一地肝膽 ,做人何懼艱險,豪情不變年復一年。做人有苦有甜,善惡分開兩邊,都為夢中的明天。看鐵蹄錚錚踏遍萬里河山,我站在風口浪尖緊握住日月旋轉。願煙火人間安得太平美滿,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

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的第四位皇帝、清朝定都北京後的第二位皇帝,年號康熙,廟號聖祖。

康熙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他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康熙少年時就挫敗了權臣鰲拜,成年後又先後平定三藩、收復臺灣、保衛雅克薩、親征噶爾丹,以打促和的簽訂了尼布楚條約,確保了清王朝在黑龍江流域的領土控制權,因此,康熙被後人尊為“千古一帝”。

康熙大帝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了康乾盛世之局面。

康熙是順治帝福臨的第三子,順治十八年,順治帝接受了湯若望的建議,選擇了已經出過天花具有免疫力的玄燁作為繼承人,並以遺詔的形式冊立玄燁為皇太子。康熙8歲喪父,10歲喪母,以至在後來的回憶時曾說他幼年在“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歡”。順治十八年正月,當時只有8歲玄燁即位,於次年正月(1662年2月)改元康熙。

"康熙"的意譯為"平和寧靜"之意,然而他的一生卻並不"平和寧靜"。

順治帝在遺詔中指派了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為輔政大臣,但在首輔大臣索尼病故之後,年僅14歲的康熙正式親政僅十天,鰲拜就擅殺了同為輔政大臣的蘇克薩哈而大權獨攬,實際上已經把康熙皇帝架空了。此時少年老成的康熙為了迷惑鰲拜,每日只是無所事事的與宮中少年侍衛們玩耍撲擊之戲,卻於鰲拜進宮朝見時,突然下令這些少年侍衛們將其逮捕,康熙由此奪回了大權並正式開始了親政。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三藩之一的平南王尚可喜告老隱退,但卻請求留其子尚之信繼續鎮守廣東,康熙覺察到“三藩久握重兵,勢成尾大,非國家利”,於是他決定“撤藩”。

同年十一月,拒絕“撤藩”的平西王吳三桂在雲南發動叛亂,隨後福建的耿精忠、廣東的尚之信、陝西的王輔臣也相繼反叛,在短短數月之內,雲南、貴州、湖南、廣西、福建、四川六省俱失,剛剛立國的大清危在旦夕。康熙的策略則是堅決打擊吳三桂,而對其他的叛亂者則大開招撫之門,以此來分化叛軍,削弱吳三桂的羽翼,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大勢已去的吳三桂在憂懼之中死去,三藩之亂隨即也被平定。

三藩之亂康熙二十年(1681年),孤懸海外的臺灣鄭氏王朝發生政變,年僅12歲的鄭克塽繼任延平王,康熙認為這是收復臺灣的最好時機。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任命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施琅在澎湖大敗劉國軒所率領的鄭氏水師,經過一番血戰之後收復了臺灣。隨後康熙在臺灣設一府(臺灣府)三縣,隸屬於福建省,並在臺灣設巡道一員,總兵官一員,副將二員,兵力八千,從而加強了中央對臺灣的管轄,使臺灣自明中期之後重新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早在明朝末年,沙俄就曾多次入侵黑龍江流域,隨後又強佔了雅克薩。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九月,清將薩布素將沙俄軍隊趕出黑龍江,燒燬了沙俄軍對建立的據點,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沙俄再次佔領雅克薩城。康熙接到奏報之後,即下令反擊,結果入侵的826名俄軍,最後只剩66人,俄國攝政王索菲亞被迫向清廷請求議和。雅克薩之戰結束後,雙方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締結了《中俄尼布楚約》,規定了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和烏蘇里江以東地區均為清朝領土,由此確保了東北邊疆一百五十多年的和平穩定。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底,沙皇俄國在東北沒有佔得便宜之後,便又在西部唆使噶爾丹率兵進攻蒙古喀爾喀。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噶爾丹親率騎兵三萬自伊犁東進,越過杭愛山,佔領整個喀爾喀地區。對於噶爾丹的猖狂南犯,康熙先後在烏蘭布通和昭莫多大破準噶爾,鑑於噶爾丹的拒不投降,康熙三十六年(1698年)二月,康熙再次親征噶爾丹,噶爾丹在眾叛親離的情況下服毒自殺,至此,喀爾喀地區重新統一於大清王朝。

康熙大帝的一生武功赫赫,同時也開啟了“康乾盛世”,然而又有哪一位偉人不是譽滿天下、罵滿天下?

對於康熙大帝一生的功過是非,後世之人也做出了譭譽參半的評價,崇拜他的人稱康熙為“千古一帝”,反對他的人則是康熙“盛世聖君”形象系其後人的美化,其實他本人盛名之下難副其實。或許曾國藩對他的評價最為中肯:“我朝六祖一宗,集大成於康熙。而雍乾以後,英賢輩出,皆若沐聖祖之教,此在愚氓亦似知之。其所以然者,雖大智莫能名也。凡前聖所稱至德納行,範無一而不備也”。


王銘葦


“千古一帝”,顧名思義,一千才出一個的帝王。在秦始皇之前,可以說沒有人能做到統一六國、書同文車同軌。所以秦始皇是千古一帝。

那麼在康熙之前一千年內有沒有比康熙更輝煌的帝王呢?!還是說在康熙之後的一千年內,也就是說包括現在以及未來,都不會出現比康熙更出色的領導人了!

很明顯康熙雖然馬馬虎虎,但是比康熙更出色的王者還是存在的。比如說朱元璋,朱棣,鐵木真,忽必烈,宋太祖。。。。。這些人的手段以及對後世的影響力都是可以比肩,甚至超越康熙!!!

康熙又憑什麼當得了千古一帝???

說起康熙,大家都知道他除鰲拜平三藩收臺灣,以及三徵葛爾丹等歷史事件。但是這些歷史事件放在歷史上不值一提,和那些開創制度的帝王相比可以說微不足道。

康熙根本沒有過跨時代,或者影響後世千秋的政治舉措!

不是在位時間長,做了幾個不足稱道的小事就是千古一帝。這都能當千古一帝,那麼中國曆朝歷代怎麼著也有十幾位千古一帝了!


瀟湘夜雨l


看待歷史必須站在當時的歷史環境和條件下評判,不能站在今天的環境和認知條件下,否則就不能客觀,公正,實現地許判歷史,許多人包括權威人士都沒有做到這點,他們站在了今天道德的制高點指手畫腳,以至於許多對中華有重大貢獻傑出人物和民族英雄受到質疑,而那些出賣民族利益的賊臣昏君反而要所謂的平反了。這就是三觀不正的表現,就是嚴重脫離了辯證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解決了這個問題才能知道康熙帝是很牛的千古一帝。現在有許多人把清朝貶得一踏糊塗,似乎一切恥辱都是清朝腐敗無能造成的,如果滿清不存在中國就無近代恥辱史了。這種觀點太可笑,說句良心話,清朝滅亡時的國土面積都比現在大,朝廷不得已喪失的土地是它打下來的一小部分,清廷沒有喪失祖宗的一寸土地。但是歷史的發展已經不允許恢復過去的帝王制了,所以清朝和帝王制必須滅亡,否則中國就會落後於世界而滅亡。大清的統治是歷代帝王統治的楷模,如果這二百多年換了別的統治,中國近代史將更加恥辱和不堪。


彩雲東昇戴寶山


康熙帝,名字為愛新覺羅玄燁,出生於公元1654年,是順治帝的第三子。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順治帝因為染上天花病逝,他在臨死前聽取了湯若望的建議,因為康熙得過天花,所以對天花有免疫力,不會再得。

順治帝立當時只有八歲的玄燁為皇太子,也就是康熙帝。順治帝同時還命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個人為輔政大臣。

四個輔臣之間的矛盾也很大,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六月,索尼病逝,他臨死前請求康熙親政,七月,年僅十四歲的康熙親政。沒多久,鰲拜殺死了蘇克薩哈,而遏必隆又聽命於鰲拜,所以事實上朝局由鰲拜所控制。

康熙為了剷除鰲拜,就安排了一些少年的侍衛在宮中玩摔跤的遊戲,而鰲拜以為康熙好玩。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康熙帝召鰲拜入宮朝見,鰲拜一進來,那些少年侍衛一起將鰲拜擒拿住,列數了鰲拜三十條大罪,最後將鰲拜和遏必隆一起剷除了。

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康熙帝決定撤三藩,康熙十三年,吳三桂反清,廣西將軍孫延齡,四川巡撫羅森,福建耿精忠,陝西提督,廣東尚之信紛紛響應。康熙帝的策略是對吳三桂堅決打擊,而對其他人進行招撫。

康熙十五年,王輔臣與耿精忠降清,康熙十六年,尚之信降清。康熙十七年,吳三桂病死,吳三桂的孫子吳世璠退到雲貴。康熙二十一年,清軍攻破昆明,吳世璠,三藩被平定。

康紗二十年,鄭經病死,鄭克塽繼任為延平王。姚啟聖認為這是個好時機,向康熙帝推薦了施琅。康熙二十二年,康熙帝以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鄭克塽投降。

康熙二十五年,雅克薩之戰,清軍大勝。康熙二十八年,清與沙俄與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康熙帝於康熙二十九年,三十四年,三十六年親征噶爾丹,最終噶爾丹病死。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帝病逝,雍正帝繼位。康熙帝確實稱得上是千古一帝。


歷史簡單說


康熙康熙吃糠喝稀。

深入的瞭解康熙時代。才知道此賊之陰毒,五千年來,幾無出其右者!他是滿清267年國家的奠基人!也是滿清最後滅亡的始作俑者!

其罪過如下

1,對漢族文明明揚暗貶,深入研究漢人和蒙古人性格的缺點。找出制服奴化之術!

2,堅決不允許漢人學習西方科學技術!

3,吹噓作假,妄自尊大成癮,烏蘭布通敗仗,說成大勝。區區小勝說成驚天動地的偉業。此性格遺傳給子孫,乾隆和慈禧,導致滿清敗亡!

4,興文字獄,扼殺漢人思維和創造力!防漢勝於防川。戴梓發明新式火器,實有大功,卻遭流放。

5,幾乎從未對漢人有過憐憫。漢人貧苦餓死無數,甚至歸結漢人飯量大,為什麼一天不吃一餐?四川滿清大屠殺,是其直接下達指令!

6,奸詐陰毒。又騙崇禎太子來降,卻凌遲處死!

7,晚年怠政好色。淫亂而死!

其區區小功

暫時停止對漢人屠殺。如果停止屠殺,就要被看成聖君。那麼這千古一帝的標準也太低太低了!好像狗吃了一口白菜,就要被看成佛祖轉世!

籠絡蒙古人和利用漢人火器,用消耗戰術戰敗葛爾丹,完全看不出軍事能力!只是一種權術而已!


寒窗煙雨2


大家好,我是歷史風雲閣閣主!

中國歷史上出現了幾百位皇帝,雖然有幾百位皇帝,但是能名垂青史的好皇帝卻並不多。從秦始皇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開始,之後的漢武帝、唐太宗、康熙都是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之一。

秦始皇開創了封建時代,這是前無古人的創舉,僅憑這一項他就可以成為“古來帝王NO1”的種子選手。漢武帝驅逐匈奴,打出了大漢的氣勢和天威,唐太宗開創了貞觀之治,使大唐的繁榮神話延續至今。這麼多創造了偉業的皇帝,被歷史冠以“千古一帝”的只有秦始皇和康熙。

康熙帝是清朝的第三位皇帝(努爾哈赤是後金的建立者,不能算清朝皇帝)。康熙全名是愛新覺羅-玄燁,是順治皇帝的第三個兒子,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他接替順治皇帝即位後,年號康熙,後世人一般稱他為康熙皇帝。

康熙一生對中國歷史做出了非常重大的貢獻:

第一就是削除三藩。三藩顧名思義就是三個藩王,分別是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這三位藩王幾乎佔領了整個華南地區,三人連成一線,擁兵自重,成為清廷統治的巨大威脅,其中尤其以雲南王吳三桂的勢力最為強大。

滿清入關以後,既要不斷用兵消滅明朝殘餘勢力,又要不斷撲滅佔領區域人民的反抗鬥爭,連年軍費開支甚大,國庫入不敷出。到了康熙時期,財政困難的局面並沒有好轉,而此時三位藩王在自己的封地設立稅卡,私下鑄錢,買賣人口,圈奪土地。康熙帝除掉鰲拜之後,三藩就成為了康熙帝最先要解決的心腹大患。

當時朝廷上只有少數官員贊同康熙削三藩的主張,20歲的康熙皇帝力排眾議,下令削藩。康熙帝下令削藩後,京城內外都爆發了叛亂,北京還發生了地震,太和殿又無故起火,達賴喇嘛也為吳三桂說情,但是這些都沒能阻止康熙帝削藩的決心。經過八年的鬥爭,康熙帝終於平定了三藩,穩固了自己的統治。

第二是統一臺灣。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早在三國時期,孫權就派衛溫到達臺灣。在明朝天啟皇帝統治時期,被稱為“海上馬車伕”的荷蘭藉口修補破船靠岸,一步步佔領了臺灣。此時明朝內憂外患不斷,暫時沒空料理他。

隨著明朝的逐漸衰落,滿清的崛起,明朝的戰略中心放在了東北與滿清的對抗上。最終吳三桂引狼入室,滿清入關開啟了滅亡明朝的戰爭。當時在南方還有南明朝廷在與滿清對抗,但是南明朝廷覆滅也只是時間問題,南明將領鄭成功為了保存一絲反清的力量,東渡臺灣海峽,趕走了荷蘭侵略者,成功收復了臺灣。

此時,中華大地與臺灣陷入了分裂。鄭成功不久後去世,他的後人也缺乏對抗滿清的實力和勇氣。而滿清外有噶爾丹不斷生事,內憂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在招兵買馬意圖造反,暫時沒空對付臺灣。

在康熙帝平定了三藩之後,統一臺灣也成為了康熙帝下一步的戰略目標。康熙二十二年,鄭成功的兒子鄭經去世,他年幼的兒子鄭克爽繼位。康熙帝抓住了臺灣內訌,政局不穩的時機,以施琅為水師提督,率軍統一了臺灣。康熙帝統一臺灣後,設立臺灣府,加強了中央對臺灣的管轄,促進了臺灣經濟文化的發展。

第三是抵禦外敵。我們讀中學的時候,都學過雅克薩之戰。雅克薩之戰是中國和俄國的一場戰爭。當時,俄國從一個小公國迅速發展,不斷向東擴張,逐漸侵襲到滿清的控制範圍,也就是黑龍江流域。

在皇太極時期,黑龍江就歸屬了清朝,沙俄侵入黑龍江流域的雅克薩、尼布楚等城市,等同於對清朝開戰。康熙帝馬上下令,調遣軍隊進行了兩次雅克薩戰爭,而這兩次戰爭都以清朝的勝利而告終。

雅克薩之戰後,雙方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平等條約《中俄尼布楚條約》,從法律上規定了雙方的領土邊界。雖然尼布楚條約中沙俄佔盡了便宜,但是那是因為當時的清朝情報不足,而沙俄準備充分才被沙俄佔了便宜。總的來說,《尼布楚條約》的簽訂表示這康熙帝獨立自主的外交勝利。

除了這三大功績,康熙皇帝還交好了蒙古,徹底解決了糾纏了中國幾千年的北方遊牧民族的難題。他還興修水利,重視教育,主持編修了《康熙字典》等典籍。為中國經濟文化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在康熙帝統治時期,中國的經濟逐步恢復,清帝國成為了亞洲領土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現代中國的版圖基本上就是康熙帝時期確定的。

有很多人說,秦皇漢武,唐太宗、隋文帝也可以稱得上是“千古一帝”,確實,我也認同這個說法,這幾位皇帝都對中國歷史發展做出了非常重大的貢獻。而康熙帝的主要貢獻就是對外擴大了疆域,對內穩固了統治,這就是他能成為千古一帝的原因。


風逍逍兮易水寒


康熙值不值得稱千古一帝,只要不盯著他滿族的身份,絕對值得。

很多答案裡回答千古一帝就說秦始皇,秦始皇奠定中國版圖,統一度量文字等,確實稱得上千古一帝,同時千古一帝就是對他的稱呼。但是我們若“以人為本,以維護國家統一”做評判標準,康熙也是稱得上千古一帝的。換句話說,“千古一帝“的評判標準不僅僅是有利有益於他所處的那個朝代,更是影響並且必須是有益於國家千秋萬世的功績。

那在這些上面,康熙到底做了哪些值得稱為千古一帝的事呢?

首先我說擒鰲拜、平三藩並不能算中國歷史上的功績,也就是說這兩件事還夠不上“千古一帝“的標準,只能說有利於清朝當代。但是公元1683年康熙以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收復臺灣,並在臺灣一府三縣,絕對是可以夠上”千古一帝“的;除此之外還有從1686年到1689年的中俄之戰,《尼布楚條約》的簽訂,不僅粉碎了當初沙俄入侵東北的野心,同時確定了兩個邊境線,自然也是符合;接著是公元1688年到1698年的葛爾丹之戰和準嘎爾平叛,前者使清政府把整個蒙古(主要是漠北喀爾喀地區)都納入了中國版圖,後者則是粉碎了準噶爾部分裂西藏,加強西藏管制。

我們可以看到,從帝國的最東邊到帝國的最東北部,北部,西部的疆域治理,都有康熙的功勞,而這些功勞便已經足以令康熙稱為“千古一帝”,就算是漢家皇帝,又有幾個可以做到的?

雖然我們在評判“千古一帝”的時候,往往以軍功論,其實康熙在民生上的所作所為也不輸於歷史上任何一個明君,在治吏親民方面可以說真正是為了百姓著想的。當然了,由於民族問題,他依舊有著他的侷限性,比如滿漢之間還是有著歧視,不能做到完全互通,這同時令之後的清廷下臺埋下了伏筆,而且康熙晚年確實已經心有餘而力不足。

總之,康熙有康熙的侷限性,但是不管是對國家來說,還是對百姓來說,他都足以稱得上“千古一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