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康熙为什么称为千古一帝?

钱慧峰


康熙皇帝,即爱新觉罗—玄烨,清太宗皇太极之孙,顺治皇帝第三子。公元1654年生于北京紫禁城景仁宫。清朝入关后第二位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自秦始皇称帝以来在位最久的皇帝!其一生为大清朝的发展与壮大做出了彪炳史册的历史功绩。


康熙皇帝少年初亲政时曾经把六个大字“河务、漕运、三藩”写成条幅挂在自己寝宫的柱子上。以此提醒自己时刻不要忘记当时清朝初年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三件大事。




平定三藩 明末清初战乱不断,清朝初年摄政王多尔衮利用汉将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等势力,帮助清朝平定巩固西南,东南等明朝残余势力。待清朝入关稳定之后,便封他们各自为王,镇守一方。史称三藩。其中吴三桂镇守云南;尚可喜镇守广东;耿精忠镇守福建。他们各霸一方,形成几股割据势力。三藩名义上对清廷纳贡称臣,背地里却不断壮大自己的武装力量,他们三股势力储将备兵。势力一天天壮大。且各自在自己的封地内飞扬跋扈,官吏横行,鱼肉百姓,广大农民怨声载道。随着时间的一天天过去,他们仗着自己的武装力量日渐壮大,根本不把朝廷放在眼里,日益不听约束,给清朝中央集团统治造成很大的威胁,而且他们还连年向朝廷索要边疆维稳军费,给国库造成巨大财政负担。待康熙皇帝勤政之后,围绕是否扯藩的问题上,最终力排众议,决定撤藩。消息传到云南,吴三桂联合其余两位藩王起兵反叛,康熙皇帝在祖母孝庄文皇后及众多文臣武将坚定支持下,采取坚决打击的措施。最终三藩被彻底剿灭,这次平叛的胜利,有力的消除地方格局势力,维护了清朝中央集团的统一与稳定。


收复台湾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从通过武力从荷兰侵略者手中夺回台湾,并在台湾自立为王。待郑成功死后,台湾郑氏家族发生内乱。康熙在此情况下,怕有外部势力乘机干预,决心为了国家统一而收复台湾。后康熙皇帝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最终施琅将军不负众望成功占领澎湖,不久郑氏后人前来投降,清军进驻台湾。自此台湾再次回归中央版图。

平定准格尔叛乱 清初生活在中国西北的额鲁特蒙古准格尔部,从17世纪中叶开始逐步强盛起来,特别是葛尔丹继承准格尔新汗时,势力一天天壮大。葛尔丹心存大志,一心想脱离清朝中央集团统治自立为王,其势力鼎盛时期曾经扩张到青海西藏。而且葛尔丹为实现自己割据一方称王称霸的野心还暗中勾结沙俄。为维护西北边疆的稳定,给京师创造一个稳定的大后方,康熙皇帝曾先后三次御驾亲征葛尔丹,最终葛尔丹染病身亡,清军完胜。

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 明末清初,沙皇俄国不断向东扩张,并于17世纪中期侵入到黑龙江地区,并在与东北接壤地区大肆掠夺财务,杀害无辜百姓,给清朝东北边境造成巨大威胁!加之清朝初年,国内局势尚未稳定,清廷一忍再忍,直到公元1680年左右康熙皇帝对盘踞在中国黑龙江地区的俄国根据地雅克萨发动军事行动,最终沙俄无力抵抗,主动投降,提出议和的主张。康熙皇帝欣然接收提议,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条约重新界定了两国边界。这是近代以来,中国同外国签订的第一个平等条约。条约签订后,东北边境重新回归安宁。



经过明末战乱,中原地区社会生产遭到巨大破坏。康熙皇帝玄烨继承帝位后,玄烨顺应了人民意愿而努力发展社会经济,减免赋税,打击圈地行为,种种举措,有利的恢复和发展了清初经济。

康熙皇帝玄烨以其文治武功,兢兢业业,为后世所称赞。她智除鳌拜、平定三藩、收复台湾、亲征葛尔丹、修缮黄河、整顿吏治……凡此种种有利的维护了清朝大一统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团结稳定和民族融和而作出巨大贡献。被后世誉为“千古一帝”!


小司马说


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清朝是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时期,它和秦、唐、五代十国、元朝等有何不同?满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同样有统治中国的权力。清朝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历史时期,不是现在的任何人能改变的。说到康熙皇帝,他8岁即位,14岁亲政,即诛杀鳌拜,摆脱权臣的控制;康熙亲政后削三番,期间有惊有险,但还是平定三番和西北之乱,使清朝中央政府不在对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王辅臣等军阀集团有尾大不掉之虞;康熙中年时期,统一台湾,平定西藏、青海、外蒙葛尔丹之乱,收伏外蒙全境各部落,奠定清帝国的最大疆域;继承明朝传统,继续对朝鲜、越南、琉球等国行使宗主国权利。康熙平定三番后,对国内实行修养生息的宗旨,减少苛捐杂税,对受到自然灾害的地区进行救援,使国内经济、文化、艺术得到长足发展,民众安居乐业。康熙晚年,虽然和俄罗斯签订条约,把贝尔加湖地区划出一半,但站在历史的位置,该地区是漠北极寒之地,明朝、清朝对当地的统治本就鞭长莫及,能在此地和俄罗斯划定疆域,阻止俄罗斯的继续南侵,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所以,纵看康熙一生,不管是个人经历,还是对中华民族的整体贡献,其功极大于过,可称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千古一帝之一。


海海7142


“千古一帝”一词,最早是明朝人李贽对秦始皇的评价,嬴政是统一华夏第一人,当得起这个称号。

而康熙皇帝第一次被称为“千古一帝”更近了,这个人现在还活着,那就二月河,一个写历史的作家,不知道您看过他的小说没,看看就知道了。

然后是阎崇年,在《百家讲坛》里大力的吹捧,称康熙皇帝是“千年一帝”。

除了以上两个人,基本上很少再说过康熙皇帝是千古一帝了。

如何成为“千古一帝”,我觉得应该是从文治和武功两个大方向来看。

首先是文治方面,其他的方面不说,就拿盛世修书这件事来看,康熙年间有《古今图书集成》,是一本类似于《永乐大典》的书,但是由于清朝民族成分的局限性,这种修书和后来乾隆的《四库全书》一样,把一些珍贵的百科文献修改成了他们可以接受的东西,两朝兴起的文字狱可见一斑。

再看武功方面,康熙作为前中期的皇帝,没有统一国土任务,但是很好的解决了蒙古草原问题,勘定中俄边境等功绩,这在他的政治生涯中是谁都不可否认的功绩。

但是要说这样的功绩能被称为“千古一帝”,还是有些站不住脚的,也就是康熙年间的人会这么阿谀奉承一句罢了。

但是二月河和阎崇年先生并不是康熙年间生人,为何如此作态就实在不知道怎么解释了。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明离子


“做人一地肝胆 ,做人何惧艰险,豪情不变年复一年。做人有苦有甜,善恶分开两边,都为梦中的明天。看铁蹄铮铮踏遍万里河山,我站在风口浪尖紧握住日月旋转。愿烟火人间安得太平美满,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

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的第四位皇帝、清朝定都北京后的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庙号圣祖。

康熙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他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康熙少年时就挫败了权臣鳌拜,成年后又先后平定三藩、收复台湾、保卫雅克萨、亲征噶尔丹,以打促和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确保了清王朝在黑龙江流域的领土控制权,因此,康熙被后人尊为“千古一帝”。

康熙大帝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了康乾盛世之局面。

康熙是顺治帝福临的第三子,顺治十八年,顺治帝接受了汤若望的建议,选择了已经出过天花具有免疫力的玄烨作为继承人,并以遗诏的形式册立玄烨为皇太子。康熙8岁丧父,10岁丧母,以至在后来的回忆时曾说他幼年在“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顺治十八年正月,当时只有8岁玄烨即位,于次年正月(1662年2月)改元康熙。

"康熙"的意译为"平和宁静"之意,然而他的一生却并不"平和宁静"。

顺治帝在遗诏中指派了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大臣,但在首辅大臣索尼病故之后,年仅14岁的康熙正式亲政仅十天,鳌拜就擅杀了同为辅政大臣的苏克萨哈而大权独揽,实际上已经把康熙皇帝架空了。此时少年老成的康熙为了迷惑鳌拜,每日只是无所事事的与宫中少年侍卫们玩耍扑击之戏,却于鳌拜进宫朝见时,突然下令这些少年侍卫们将其逮捕,康熙由此夺回了大权并正式开始了亲政。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三藩之一的平南王尚可喜告老隐退,但却请求留其子尚之信继续镇守广东,康熙觉察到“三藩久握重兵,势成尾大,非国家利”,于是他决定“撤藩”。

同年十一月,拒绝“撤藩”的平西王吴三桂在云南发动叛乱,随后福建的耿精忠、广东的尚之信、陕西的王辅臣也相继反叛,在短短数月之内,云南、贵州、湖南、广西、福建、四川六省俱失,刚刚立国的大清危在旦夕。康熙的策略则是坚决打击吴三桂,而对其他的叛乱者则大开招抚之门,以此来分化叛军,削弱吴三桂的羽翼,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大势已去的吴三桂在忧惧之中死去,三藩之乱随即也被平定。

三藩之乱康熙二十年(1681年),孤悬海外的台湾郑氏王朝发生政变,年仅12岁的郑克塽继任延平王,康熙认为这是收复台湾的最好时机。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在澎湖大败刘国轩所率领的郑氏水师,经过一番血战之后收复了台湾。随后康熙在台湾设一府(台湾府)三县,隶属于福建省,并在台湾设巡道一员,总兵官一员,副将二员,兵力八千,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台湾的管辖,使台湾自明中期之后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早在明朝末年,沙俄就曾多次入侵黑龙江流域,随后又强占了雅克萨。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九月,清将萨布素将沙俄军队赶出黑龙江,烧毁了沙俄军对建立的据点,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沙俄再次占领雅克萨城。康熙接到奏报之后,即下令反击,结果入侵的826名俄军,最后只剩66人,俄国摄政王索菲亚被迫向清廷请求议和。雅克萨之战结束后,双方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缔结了《中俄尼布楚约》,规定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和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均为清朝领土,由此确保了东北边疆一百五十多年的和平稳定。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底,沙皇俄国在东北没有占得便宜之后,便又在西部唆使噶尔丹率兵进攻蒙古喀尔喀。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噶尔丹亲率骑兵三万自伊犁东进,越过杭爱山,占领整个喀尔喀地区。对于噶尔丹的猖狂南犯,康熙先后在乌兰布通和昭莫多大破准噶尔,鉴于噶尔丹的拒不投降,康熙三十六年(1698年)二月,康熙再次亲征噶尔丹,噶尔丹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服毒自杀,至此,喀尔喀地区重新统一于大清王朝。

康熙大帝的一生武功赫赫,同时也开启了“康乾盛世”,然而又有哪一位伟人不是誉满天下、骂满天下?

对于康熙大帝一生的功过是非,后世之人也做出了毁誉参半的评价,崇拜他的人称康熙为“千古一帝”,反对他的人则是康熙“盛世圣君”形象系其后人的美化,其实他本人盛名之下难副其实。或许曾国藩对他的评价最为中肯:“我朝六祖一宗,集大成于康熙。而雍乾以后,英贤辈出,皆若沐圣祖之教,此在愚氓亦似知之。其所以然者,虽大智莫能名也。凡前圣所称至德纳行,范无一而不备也”。


王铭苇


“千古一帝”,顾名思义,一千才出一个的帝王。在秦始皇之前,可以说没有人能做到统一六国、书同文车同轨。所以秦始皇是千古一帝。

那么在康熙之前一千年内有没有比康熙更辉煌的帝王呢?!还是说在康熙之后的一千年内,也就是说包括现在以及未来,都不会出现比康熙更出色的领导人了!

很明显康熙虽然马马虎虎,但是比康熙更出色的王者还是存在的。比如说朱元璋,朱棣,铁木真,忽必烈,宋太祖。。。。。这些人的手段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力都是可以比肩,甚至超越康熙!!!

康熙又凭什么当得了千古一帝???

说起康熙,大家都知道他除鳌拜平三藩收台湾,以及三征葛尔丹等历史事件。但是这些历史事件放在历史上不值一提,和那些开创制度的帝王相比可以说微不足道。

康熙根本没有过跨时代,或者影响后世千秋的政治举措!

不是在位时间长,做了几个不足称道的小事就是千古一帝。这都能当千古一帝,那么中国历朝历代怎么着也有十几位千古一帝了!


潇湘夜雨l


看待历史必须站在当时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下评判,不能站在今天的环境和认知条件下,否则就不能客观,公正,实现地许判历史,许多人包括权威人士都没有做到这点,他们站在了今天道德的制高点指手画脚,以至于许多对中华有重大贡献杰出人物和民族英雄受到质疑,而那些出卖民族利益的贼臣昏君反而要所谓的平反了。这就是三观不正的表现,就是严重脱离了辩证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知道康熙帝是很牛的千古一帝。现在有许多人把清朝贬得一踏糊涂,似乎一切耻辱都是清朝腐败无能造成的,如果满清不存在中国就无近代耻辱史了。这种观点太可笑,说句良心话,清朝灭亡时的国土面积都比现在大,朝廷不得已丧失的土地是它打下来的一小部分,清廷没有丧失祖宗的一寸土地。但是历史的发展已经不允许恢复过去的帝王制了,所以清朝和帝王制必须灭亡,否则中国就会落后于世界而灭亡。大清的统治是历代帝王统治的楷模,如果这二百多年换了别的统治,中国近代史将更加耻辱和不堪。


彩云东升戴宝山


康熙帝,名字为爱新觉罗玄烨,出生于公元1654年,是顺治帝的第三子。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顺治帝因为染上天花病逝,他在临死前听取了汤若望的建议,因为康熙得过天花,所以对天花有免疫力,不会再得。

顺治帝立当时只有八岁的玄烨为皇太子,也就是康熙帝。顺治帝同时还命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个人为辅政大臣。

四个辅臣之间的矛盾也很大,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六月,索尼病逝,他临死前请求康熙亲政,七月,年仅十四岁的康熙亲政。没多久,鳌拜杀死了苏克萨哈,而遏必隆又听命于鳌拜,所以事实上朝局由鳌拜所控制。

康熙为了铲除鳌拜,就安排了一些少年的侍卫在宫中玩摔跤的游戏,而鳌拜以为康熙好玩。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康熙帝召鳌拜入宫朝见,鳌拜一进来,那些少年侍卫一起将鳌拜擒拿住,列数了鳌拜三十条大罪,最后将鳌拜和遏必隆一起铲除了。

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康熙帝决定撤三藩,康熙十三年,吴三桂反清,广西将军孙延龄,四川巡抚罗森,福建耿精忠,陕西提督,广东尚之信纷纷响应。康熙帝的策略是对吴三桂坚决打击,而对其他人进行招抚。

康熙十五年,王辅臣与耿精忠降清,康熙十六年,尚之信降清。康熙十七年,吴三桂病死,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退到云贵。康熙二十一年,清军攻破昆明,吴世璠,三藩被平定。

康纱二十年,郑经病死,郑克塽继任为延平王。姚启圣认为这是个好时机,向康熙帝推荐了施琅。康熙二十二年,康熙帝以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郑克塽投降。

康熙二十五年,雅克萨之战,清军大胜。康熙二十八年,清与沙俄与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康熙帝于康熙二十九年,三十四年,三十六年亲征噶尔丹,最终噶尔丹病死。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帝病逝,雍正帝继位。康熙帝确实称得上是千古一帝。


历史简单说


康熙康熙吃糠喝稀。

深入的了解康熙时代。才知道此贼之阴毒,五千年来,几无出其右者!他是满清267年国家的奠基人!也是满清最后灭亡的始作俑者!

其罪过如下

1,对汉族文明明扬暗贬,深入研究汉人和蒙古人性格的缺点。找出制服奴化之术!

2,坚决不允许汉人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3,吹嘘作假,妄自尊大成瘾,乌兰布通败仗,说成大胜。区区小胜说成惊天动地的伟业。此性格遗传给子孙,乾隆和慈禧,导致满清败亡!

4,兴文字狱,扼杀汉人思维和创造力!防汉胜于防川。戴梓发明新式火器,实有大功,却遭流放。

5,几乎从未对汉人有过怜悯。汉人贫苦饿死无数,甚至归结汉人饭量大,为什么一天不吃一餐?四川满清大屠杀,是其直接下达指令!

6,奸诈阴毒。又骗崇祯太子来降,却凌迟处死!

7,晚年怠政好色。淫乱而死!

其区区小功

暂时停止对汉人屠杀。如果停止屠杀,就要被看成圣君。那么这千古一帝的标准也太低太低了!好像狗吃了一口白菜,就要被看成佛祖转世!

笼络蒙古人和利用汉人火器,用消耗战术战败葛尔丹,完全看不出军事能力!只是一种权术而已!


寒窗烟雨2


大家好,我是历史风云阁阁主!

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几百位皇帝,虽然有几百位皇帝,但是能名垂青史的好皇帝却并不多。从秦始皇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开始,之后的汉武帝、唐太宗、康熙都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

秦始皇开创了封建时代,这是前无古人的创举,仅凭这一项他就可以成为“古来帝王NO1”的种子选手。汉武帝驱逐匈奴,打出了大汉的气势和天威,唐太宗开创了贞观之治,使大唐的繁荣神话延续至今。这么多创造了伟业的皇帝,被历史冠以“千古一帝”的只有秦始皇和康熙。

康熙帝是清朝的第三位皇帝(努尔哈赤是后金的建立者,不能算清朝皇帝)。康熙全名是爱新觉罗-玄烨,是顺治皇帝的第三个儿子,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接替顺治皇帝即位后,年号康熙,后世人一般称他为康熙皇帝。

康熙一生对中国历史做出了非常重大的贡献:

第一就是削除三藩。三藩顾名思义就是三个藩王,分别是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这三位藩王几乎占领了整个华南地区,三人连成一线,拥兵自重,成为清廷统治的巨大威胁,其中尤其以云南王吴三桂的势力最为强大。

满清入关以后,既要不断用兵消灭明朝残余势力,又要不断扑灭占领区域人民的反抗斗争,连年军费开支甚大,国库入不敷出。到了康熙时期,财政困难的局面并没有好转,而此时三位藩王在自己的封地设立税卡,私下铸钱,买卖人口,圈夺土地。康熙帝除掉鳌拜之后,三藩就成为了康熙帝最先要解决的心腹大患。

当时朝廷上只有少数官员赞同康熙削三藩的主张,20岁的康熙皇帝力排众议,下令削藩。康熙帝下令削藩后,京城内外都爆发了叛乱,北京还发生了地震,太和殿又无故起火,达赖喇嘛也为吴三桂说情,但是这些都没能阻止康熙帝削藩的决心。经过八年的斗争,康熙帝终于平定了三藩,稳固了自己的统治。

第二是统一台湾。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早在三国时期,孙权就派卫温到达台湾。在明朝天启皇帝统治时期,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荷兰借口修补破船靠岸,一步步占领了台湾。此时明朝内忧外患不断,暂时没空料理他。

随着明朝的逐渐衰落,满清的崛起,明朝的战略中心放在了东北与满清的对抗上。最终吴三桂引狼入室,满清入关开启了灭亡明朝的战争。当时在南方还有南明朝廷在与满清对抗,但是南明朝廷覆灭也只是时间问题,南明将领郑成功为了保存一丝反清的力量,东渡台湾海峡,赶走了荷兰侵略者,成功收复了台湾。

此时,中华大地与台湾陷入了分裂。郑成功不久后去世,他的后人也缺乏对抗满清的实力和勇气。而满清外有噶尔丹不断生事,内忧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在招兵买马意图造反,暂时没空对付台湾。

在康熙帝平定了三藩之后,统一台湾也成为了康熙帝下一步的战略目标。康熙二十二年,郑成功的儿子郑经去世,他年幼的儿子郑克爽继位。康熙帝抓住了台湾内讧,政局不稳的时机,以施琅为水师提督,率军统一了台湾。康熙帝统一台湾后,设立台湾府,加强了中央对台湾的管辖,促进了台湾经济文化的发展。

第三是抵御外敌。我们读中学的时候,都学过雅克萨之战。雅克萨之战是中国和俄国的一场战争。当时,俄国从一个小公国迅速发展,不断向东扩张,逐渐侵袭到满清的控制范围,也就是黑龙江流域。

在皇太极时期,黑龙江就归属了清朝,沙俄侵入黑龙江流域的雅克萨、尼布楚等城市,等同于对清朝开战。康熙帝马上下令,调遣军队进行了两次雅克萨战争,而这两次战争都以清朝的胜利而告终。

雅克萨之战后,双方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等条约《中俄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规定了双方的领土边界。虽然尼布楚条约中沙俄占尽了便宜,但是那是因为当时的清朝情报不足,而沙俄准备充分才被沙俄占了便宜。总的来说,《尼布楚条约》的签订表示这康熙帝独立自主的外交胜利。

除了这三大功绩,康熙皇帝还交好了蒙古,彻底解决了纠缠了中国几千年的北方游牧民族的难题。他还兴修水利,重视教育,主持编修了《康熙字典》等典籍。为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康熙帝统治时期,中国的经济逐步恢复,清帝国成为了亚洲领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现代中国的版图基本上就是康熙帝时期确定的。

有很多人说,秦皇汉武,唐太宗、隋文帝也可以称得上是“千古一帝”,确实,我也认同这个说法,这几位皇帝都对中国历史发展做出了非常重大的贡献。而康熙帝的主要贡献就是对外扩大了疆域,对内稳固了统治,这就是他能成为千古一帝的原因。


风逍逍兮易水寒


康熙值不值得称千古一帝,只要不盯着他满族的身份,绝对值得。

很多答案里回答千古一帝就说秦始皇,秦始皇奠定中国版图,统一度量文字等,确实称得上千古一帝,同时千古一帝就是对他的称呼。但是我们若“以人为本,以维护国家统一”做评判标准,康熙也是称得上千古一帝的。换句话说,“千古一帝“的评判标准不仅仅是有利有益于他所处的那个朝代,更是影响并且必须是有益于国家千秋万世的功绩。

那在这些上面,康熙到底做了哪些值得称为千古一帝的事呢?

首先我说擒鳌拜、平三藩并不能算中国历史上的功绩,也就是说这两件事还够不上“千古一帝“的标准,只能说有利于清朝当代。但是公元1683年康熙以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收复台湾,并在台湾一府三县,绝对是可以够上”千古一帝“的;除此之外还有从1686年到1689年的中俄之战,《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不仅粉碎了当初沙俄入侵东北的野心,同时确定了两个边境线,自然也是符合;接着是公元1688年到1698年的葛尔丹之战和准嘎尔平叛,前者使清政府把整个蒙古(主要是漠北喀尔喀地区)都纳入了中国版图,后者则是粉碎了准噶尔部分裂西藏,加强西藏管制。

我们可以看到,从帝国的最东边到帝国的最东北部,北部,西部的疆域治理,都有康熙的功劳,而这些功劳便已经足以令康熙称为“千古一帝”,就算是汉家皇帝,又有几个可以做到的?

虽然我们在评判“千古一帝”的时候,往往以军功论,其实康熙在民生上的所作所为也不输于历史上任何一个明君,在治吏亲民方面可以说真正是为了百姓着想的。当然了,由于民族问题,他依旧有着他的局限性,比如满汉之间还是有着歧视,不能做到完全互通,这同时令之后的清廷下台埋下了伏笔,而且康熙晚年确实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

总之,康熙有康熙的局限性,但是不管是对国家来说,还是对百姓来说,他都足以称得上“千古一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