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7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究竟啥意思?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這句話一般認為是孔子說的。所謂“俑”是指中國古代喪葬中用來陪葬的偶人。

作為象徵殉葬奴隸的模擬品,在東周墓中逐漸採用,秦漢至隋唐盛行,北宋以後逐漸衰落。“其”是一個語氣助詞,用來表示揣測。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究竟啥意思?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的通常理解為:第一個用俑陪葬的人,大概會斷子絕孫吧!我們現在常常用“始作俑者”指代惡劣風氣的開創者。

孔聖人一生踐行謹言慎行、三緘其口,並且他還多次教誨自己的弟子“君子絕交,不出惡言”、“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就是說話要文雅、有文采,否則流傳不會久遠)。

這種直白、氣急敗壞地咒人家斷子絕孫的話,很難想象出自溫文爾雅的大成至聖先師孔子之口。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究竟啥意思?

我們認為,“後”並非指後代,而是指後祀、祚命,即子孫的後福。“其無後乎”意思是別看你現在是貴族,再這樣倒行逆施、窮兇極惡的話,你子孫後福就難保了。

當然語言不是僵化的、一成不變的,後世在引用時有所引申、發揮完全可以理解。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這句話不僅理解上歷來有爭議,就是出處也存疑。它在孔子自己的著作中也沒有,在記述孔子言行的著作《論語》中也找不到,首見於《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究竟啥意思?

也就是說孟子在與梁惠王討論治國理政過程中,史無前例地引用了孔子的這句話。孟子並沒有解釋“其無後乎”的確切含義,但言談之中對“始作俑者”的鄙視、厭惡態度溢於言表。

孔子為什麼要罵用俑陪葬的人呢? 其實孟子已經給出了答案——“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就是用與真人十分相似、逼真的“俑”來陪葬引起了孔子的極度不滿。

我們知道周朝以前的商代,奴隸主、貴族中廣泛採用活人殉葬。依照他們的邏輯:生前奴隸是奴隸主的附屬品、“哞哞叫”的工具,奴隸主死後奴隸為其主子陪葬不過是破費了一些“工具”、“附屬財物”,是很自然的事情。

“活人”做殉葬品。這是奴隸制社會的一個特徵。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究竟啥意思?

後來進入封建社會,以“俑”代之,可以算是人類社會文明的一大進步。這些陪葬的偶人由木、石、陶、銅等不同材料製成,以陶製的為多。

但是相對於活人殉葬,用陶俑陪葬不是更仁慈的表現嗎?為什麼引起孔子如此強烈的不滿?這段話的語境是怎樣的?

其實略微瞭解一下古代中國的喪葬史就知道:商代流行活人殉葬;周取代商後予以禁止,轉而採用“芻靈”即草人來取代活人。

宋朝朱熹說:“古之葬者,束草為人以為從衛(隨護、護衛),謂之芻靈,略似人形而已。”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究竟啥意思?

後來覺得模擬的“仿人”似乎也不人道,老子的《道德經》和《莊子》“天運”篇中也出現過“芻狗”,即祭祀時甚至一度捨棄“犧牲”等真實動物祭品,而採用草扎的狗來代替活狗作為祭品。

也就是說,在活人殉葬和俑殉葬之間有個草人殉葬階段。草人代替真人殉葬是遵循周禮的。

後來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有些諸侯國漸行奢華風氣,使用更加像人的精緻俑人來殉葬,使得用俑人代替草人成為可能和炫耀的資本,這是生產力的進步,卻是文明的退步。

看來孔子如此厭惡發明俑人殉葬的人,自然是贊同俑人以前的喪葬之法了。但是孔子決不是贊同活人殉葬,而是贊同使用草人。

俑人不過比較像真人,孔子尚且大為惱火,“仁”是孔子學說的根本,一個提倡仁慈的人,怎麼可能推崇用真人殉葬呢?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究竟啥意思?

宋朝的大學問家朱熹對“始作俑者,其無後乎”這句話的闡釋就是“中古易之以俑,則有面目機發,而大似人矣。故孔子惡其不仁”,與孟子的觀點是一樣的。

尊王復禮一直是孔夫子的追求,孔子譴責的是“始作俑者”跨出了第一步(僭越周禮),這種行為一定會被後來人所效仿和跟隨。

那麼一個僭越禮樂制度的的行為或者風氣,如果不加以聲討,使之恢復到之前“理想”的行為和制度(周禮),那麼最後一定會發展到弒君謀逆,刺王殺駕,所以他認為正是“禮崩樂壞”導致了後來的春秋戰國亂象。

這才是孔夫子譴責的實質——有了第一個次挑戰,就會有後人的第二次,和再後來人的無數次僭越周禮,乃至“是可忍孰不可忍!”,可見不可不止!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究竟啥意思?

俑人的出現儘管是生產力的發展,但在孔子看來確是在開歷史的倒車。如果把孔子的話,放到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理解,就不難發現,他是希望興復周禮,以免文化的倒退和禮制上的混亂。

同時,儒家一向主張“厚養薄葬”。雖然用俑來代替人沒有那麼殘忍,但是儒家思想中,這種以象徵人的塑像來代替真人殉葬,其實從內心來說,還是輕賤人、奴役人的表現,都是不人道的,和真人殉葬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儒家以仁愛待人,以人殉葬自然是野蠻的、殘暴的。孔夫子其實反對殉葬,更反對把陪葬品做得太像真人(比如俑),用幾分像的草人意思一下就夠了。

依照荀子的說法,陪葬品不必一定有,喪葬陪葬品也不必太在意,重點是對待生者的態度,用俑陪葬有點逃避應有的現實責任的意思。

所以“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的原意是:“第一個用俑陪葬的人,(儘管目前是貴族,這麼倒行逆施下去),大概(那些人的)後世子孫的福分難保!”

當然,這個“難保”是一個籠統的說法,或許不能繼續富貴尊榮、子嗣興旺,發展到極致不就“斷子絕孫”了嗎?這樣看來,本文開頭那種理解也是題中應有之義!

孔子說的這句話已歷經數千年,其實它在“至聖”、“亞聖”說的眾多格言、教誨中並不十分突出。只是近代有一位偉人在特定時期、特定場合反覆引用了這句話,才讓這句話在神州大地廣為人知。

既然無論是古聖先賢,還是近代偉人,都曾糾結於這句話,我們普通人有空時不妨靜下心來,好好體味一下這句話的前世今生!

歡迎交流 敬請關注“山色歸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