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常說的:“五十不交錢,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飯”是什麼意思?

用戶70072831109


不知道有過農村生活的朋友有沒有這種經歷,家裡面的長輩,尤其是上了年齡的老人,經常會說一些老話俗語還有農諺,無論是教育後代還是用於農耕,家裡的老人都能給你扯出一些話來,平常的時候還覺得自己挺能說的,一到和長輩爭論的時候,往往被教育的啞口無言。

論起能說會道,大娘在整個村裡都是出了名的,每次趕集買東西,其他婦女,尤其是老人都喜歡拉著大娘一起去,想要憑藉大娘的三寸不爛之舌來和商販討價還價,有的直接拿錢給大娘,讓大娘幫著買,不忙的時候大娘也都儘量陪著一起去,自家買的東西不多的話,也儘量幫大夥捎著,為這事,堂姐、堂哥沒少和大娘生氣,覺得大娘為了別人的事瞎操心。

直到有一天,大娘幫王奶奶買回來雞蛋,過了好幾天,大娘去向王奶奶要雞蛋錢,兩人還吵了起來,原來王奶奶說自己給過了,大娘說沒有,大娘為這事生了幾天的悶氣,此後,再有老人讓大娘幫著買東西,大娘都一口回絕,還時不時的和我們唸叨“五十不交錢,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飯”這句話,在農村生活的十幾年裡,這句俗語是我聽過最多次數的,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五十不交錢”指的是不要和五十歲以上的老人談錢的事,為什麼呢?一般農村人到了五十歲,都有了孫子,家裡的大小事務都交給兒子兒媳管理,自己也找不到什麼工作,沒有了收入來源,對錢也就看的比較緊,容易斤斤計較,如果他欠了你的錢,很可能會還不上,到時候你只能吃啞巴虧了。

“六十不交言”是說60多歲的人,說話都是很謹慎小心的,往往滴水不漏,和這些人交往是不可能得到他們的真心話的,而且上了年齡的人閱歷豐富,說話留七分,不要指望和這些人能夠交心。“七十不留飯”指的是不要留七十歲的老人在家吃飯,人們常說七十古來稀,人到七十歲每一天都要格外小心,吃飯喝水都要小心,要是把老人留在家裡吃飯,到時候出了事,算誰的責任,好心當成驢肝肺的事也不是沒發生過。

其實這句話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是“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九十不留坐”,雖然表達的不同,但是大意差不多,老話說“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都是講人到了一定年齡,身體不如從前,很容易出事,這時候如果是在你家做客,萬一遇到意外,很難避嫌。

如今回頭看這句話,似有些不近人情,畢竟人都有老的那一天,等到老了,肯定希望能被周圍的人善待,但是人又是自私的,誰也不想惹禍上身,吃力不討好,你說是嗎?關於這句農村俗語,你有什麼要說的,歡迎在評論中留言。


山農老兵


“五十不交錢,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飯”這句話,是以前人的經驗之談。大約八十年代前還實用,我分別解釋下。

五十不交錢,以前的人比較窮苦,生活條件不好,一般50歲左右,人就很老了。五十不交錢,其實就是怕人家萬一什麼時候就翹辮子了。那你把錢交給他打理的話,萬一彌留之際,人家來不及交代呢?這也是建議凡是大概五十歲起的人,就不要去管理財政大權了,這些主心骨的事情,要讓年輕些的人來做了。

六十不交言,那時候的人認為五十歲已經很老了,那六十歲的人,當然是更老了。人體很多機能退化了,老眼昏花耳背健忘,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人家能活到這歲數,已經很不容易了。不交言,就是不能託付人傢什麼事了,說過了,可能會忘記進而耽誤事情。再者,有些事情,是以後的事情,人家日暮西山,你即使要交代,也交代年輕的嘛。

七十不留飯,人生七十古來稀,已經相當高壽了。保不準什麼時候,下一刻,就掛了。要孝敬長輩的話,有好吃的,可以送去老人住處給老人享用。不願意隨便留別家老人在自己家裡吃飯,不然,萬一因為什麼原因突然走了,容易生麻煩。你懂得的哈?

“五十不交錢,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飯”就是這麼個意思,不過若是在現在社會來說,這句話要實用的話,可以延後二十年,就是“七十不交錢,八十不交言,九十不留飯”。


命理師陳一宏


有的農村老話非常有意思,它們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某個特定的社會階段,大家默認的普遍狀態,所以才會口口相傳,流傳至今。其中有一句是這樣的“五十不交錢,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飯”,到底是什麼意思?我們一起了解一下。


就是說以前社會收入低下,人民生活普遍比較困難,社會保障和醫療幾乎一片空白,很多家庭都生活在溫飽線以下,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最大程度的不受侵犯,也就是俗話說的不吃虧,大家就總結出這樣的口頭禪。意思是說,不要和五十多歲的人有太多交往,特別是在金錢這個方面。

在那個年代,年輕人都沒有什麼就業機會 ,到了五十多歲以後,老人們的生活更加困難,一般都沒有什麼活錢進項,需要靠人養活了。如果繼續和這樣年紀的人金錢往來,肯定是會吃虧的。六十多歲的人,社會閱歷豐富,有著自己固化的生活圈,說話會非常小心謹慎,不會再和人有誠懇的交流,所以不要和這樣年紀的人交心。到了七十歲上,人生七十古來稀,身體狀況岌岌可危,每一天都有可能是最後一天,隨時都有可能撒手人寰,和這樣的老人交往,最好是不要挽留他們在家吃飯,以免給自己帶來麻煩,牽連家裡的人受苦。

其實啊,這都是過去的社會狀態的綜合投影,並不完全代表現在的老人狀態,現在年輕人普遍晚婚,很多老年人,七十多還能滿世界溜達,甚至還能騎行自駕周遊世界,真是越活越年輕啊。希望以上內容能幫到大家,我會持續解答有關的農村問題,請大家多多關注!


生活巷


尊老愛幼是我國的傳統美德,如何跟老年人打交道,在農村也有一些講究,除了基本的禮節外,還有像題主所問的“五十不交錢,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飯”。

對年過半百的老人來說,體力、腦力大不如以前,對錢上也更節儉,也更謹慎。給他們在有金錢上來往的時候要格外注意,坑蒙拐騙的事不能做,強買強賣也不要做,這就是“五十不交錢”的本意。

對年過六十的人來說,思想上可能相對保守,在有些問題上即便年輕人佔理,也不要輕易的激烈爭論,因為他們一旦情緒激動,心腦血管再有些問題,身體上會受不了,所以會“六十不交言”。

常言道,七十三、八十四神仙不請自己去,年過七十的老人身體抱恙的機會更大,他們走訪親友時,不要輕易留他們吃飯,避免因飲酒或其它問題出現意外。

【大鄉】專注農業、農村、農民,承載您的鄉土、鄉村和鄉情,歡迎關注!

大鄉


一般來說,農民有很多俗語,這些俗語都是農民們在日常生活生產中,通過對社會、對生活、對人際交往等方面細心觀察,認真思考得出的。


在一定的背景下或一段時間內有價值的經驗之說,對人們的行為或思想有一定的影響作用,甚至人們會拿它來指導自己的言行。


對於“五十不交錢,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飯”這句俗語,其實主要針對的還是生活在農村的人們,具體可以做以下理解。


以前的農村裡,人到五十歲的時候,已經嫁了姑娘,娶了媳婦,


自己在家裡的大事決定權已經交到兒子、兒媳手中,自己最應該操心的事情就是餵豬、餵雞,再就是孫子們的健康成長,當然也沒有了經濟大權。


所以如果一個人到了五十歲以後,就不要同他有太多經濟交往了。

因為到了五十歲以後,他的收入就很有限,你張嘴也是白張,或者如果他欠了你的錢很可能還不上,會讓你吃虧。這是“五十不交錢”的大致意思。


“六十不交言”,古人認為,人到了六十歲花甲之年以後,因為他的社會閱歷自以及經驗,把很多人、很多事看的很清、很透。


往往會把自己對某些人、某些事的想法和看法爛在心裡,正所謂話到嘴邊留七分,藏著掖著,不會和人徹底說出心裡真實的想法。


所以對這個歲數的人,就不要再企望他與你交心了。

“七十不留飯”,就是說人到了七十歲以後,身體狀況大不如從前,隨時隨地都可以撒手西去。


所以最好不要把他留在家裡吃飯,居住。以防出現意外,給自己造成不必要的麻煩和煩惱。

要說吧,這些話現在對於咱們做人、做事也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但是,也有些有失偏頗,比如現在的老人收入往往比年輕人還要穩定,就是在農村裡,五十歲的人也正當強壯,莊稼一流的好,收入一流的高。


所以,如何與人交往,我們不能一概而論,要根據不同人的不同情況,再具體對待。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


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農村的俗語往往是農民生活、農業生產活動和農民嚮往美好生活的經驗總結。讀起來朗朗上口,通俗易懂但寓意深刻。受地域差異略有不同,但表達的意思是相同的。本來是“五十不交錢,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這裡說成“七十不留飯”,其意還是一樣的,都說七十古來稀,身體狀況變得芨芨可危,每一天都有可能是生命的最後一天。

“五十不交錢”。50歲知“天命”之年,生命已過去大半,尤其是農民,風裡來雨裡去,總是沒有停歇的時候。待發現時抗病能力大不如從前,凡事漸漸的力不從心,只想參與,無所謂其結果。自己的收入來源越來越有限,就不要和人有金錢的往來,更別說投錢做生意,一旦被騙,被虧,是很難擺脫,更無東山再起的機會。

“六十不交言”。60歲到了花甲之年,身體的各種毛病會隨時伴隨左右,尤其是很多慢性疾病會隨時隨地發生。與人閒聊,或娛樂,絕對不能發生爭執,要有惹不起躲得開的思想,與人交往只是表面現象,話到嘴邊留七分,總藏著掖著,不爭吵、不計較。一旦情緒激動,易使血壓升高,心腦血管疾病突發,得不償失。

“七十不留飯”。人生70古來稀,曾聽到一紮堆的古稀老人在閒聊,他們都感慨,70歲的人過一年都很難。70歲以上的農民更是到了生命不堪一擊的時刻,行動大不方便,飲食更是有很大的安全隱患,有時一口水都會被噎著。如果留下吃一口飯,身體出現不適,說不清道不明,豈不惹上麻煩?



“五十不交錢、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飯”,堪稱農村老年人的“醒世格言”。至於八、九十歲還能下地幹活,那僅僅是個例,也是生活的迫不得已,且行且珍惜!


為生活而提神


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來稀”,五十歲是個坎,五十以前身體還算硬朗,對生活熱情高漲。過了五十呢,猛然間驟老,“五十不交錢,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飯”講的就是年過半百以後需要注意的事情。

其實完整的說法是“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花甲,八十古稀,九十耄耋,一百期頤”


五十不交錢

這句話說的是過了五十歲儘量不要涉及錢財生意,年齡大了,記憶力差了,總是丟三落四,如果有生意來往豈不是完成諸多矛盾。

有人理解為五十歲正是缺錢的時候,上有老下有小,與之共財會吃虧。不太贊同此說法,國人講究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況且在以前人的平均壽命才55歲左右,何來上有老的說法。

六十不交言

言是說的語言,這裡指交心,我們都聽過忘年交,但都是個別。六十不交言說的是花甲之年看透人生百態,形成了固有的思維模式,很難邁出原有交際生活圈認識新的朋友。

這個在農村比較普遍,很多六十多的老人總是和為數不多的幾個人聊天侃大山,孤獨寂寞的時候或蹲在牆角不說話,或牽著羊溜達,尤其不熟悉的人,聊幾句便走,完全沒有了年少的熱情。


七十不留飯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好客是我們的傳統美德,但是對於古稀之年的老人卻不實用。隨著器官組織衰弱,生理功能衰退,健康程度下降,如果留在外人家裡吃飯,不出意外倒好,萬一不小心則會帶來麻煩。

尤其不太親近的老人,來家裡坐坐,打打牌嘮嘮嗑可以,但吃飯點到了儘量別勉強留下吃飯,省去不必要的麻煩。

老話講究俗禮,是根據生活經驗總結下來的財富,隨著社會進步,老話不一定適用現今,但也要保留和傳承。正如“五十不交錢,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飯”是貧窮時代的產物,現在農村七十歲老人還走路帶風,能打能跳,百歲老人也很常見。所以理性看待即可,飯後探討學習,回顧歷史,磨礪前行。

大家好我是田頭說農事,喜歡的朋友留言點贊

田頭說農事


農民常說:“五十不交錢,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飯”是什麼意思?


農村有很多俗語已經流傳成百上千年,被人口口相傳。雖然在日常生活中現在很難聽到,但是很多老人經常會說起一些民間俗語,其中還是寓意深刻的。

那麼農村人常說的:“五十不交錢,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飯”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1、五十不交錢。這句話在農村還是比較適用的,畢竟農民生活條件也並不寬裕,都是靠苦力掙錢。而到了50歲這個年紀經濟來源比較少,賺錢的能力也下降,因此提醒我們儘量不要和這個年齡段的人有金錢上的或生意往來,否則萬一虧不或者怎麼樣就要不回來,可能最後還怪你。


2、六十不交言。人到了60歲也就是花甲之年,各種毛病容易出現,尤其是情緒一激動,容易血壓高,心腦血管疾病易發。所以在生活中不要和他們去爭執,或者發生語言衝突,吵架等,儘可能的讓他們幾分,否則容易誘發疾病。

3、七十不留飯。按照我國傳統風俗理解,尤其在農村,親朋好友一上門就是各種挽留吃飯喝酒,或者打牌等娛樂活動。但是如果上了年紀,年齡到了70歲以上的話,身體肯定不是很好,萬一留在家吃飯長待,喝多了酒身體出現問題,那就麻煩了,自己可能還有責任,所以儘量不要挽留。



當然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到了70歲可能身體都很硬朗,但是:“五十不交錢,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飯”還是對我們有一定的提醒作用的,對待上年紀的人還是應該注意一下。

更多三農資訊,敬請關注【少三番】,謝謝大家


少三番


如題主所言,在農村裡這句話老人常說。很多人剛一聽到確實很不能理解,但是如果你瞭解其大意了的話,就會發現古人說得這句話還是非常有道理的。如果你不知道是什麼意思的話,那就聽農夫來給你嘮叨嘮叨吧!

五十不交錢

所謂“五十不交錢”,意思就是說在農村裡,如果人年紀到了50歲以後了,你就不要在和他們有金錢方面的往來了,尤其是關於借錢方面的事情。為什麼古人這麼說呢?大家應該很清楚,過去在農村裡一般老人年紀到了50歲,那就基本沒什麼收入了。如果你還借錢,或者是和他有一些經濟方面的往來,那基本上是要吃虧的。

六十不交言

這句俗語的意思是說人到了六十歲以後,就不要在和老人說一些真心話了,更不要和他們分享一些比較重要的秘密。因為到了這個年齡段,人都活了大半輩子了,社會閱歷方面也是非常豐富的了。很多事情也都比較的瞭解,這個時候很難再交到真心朋友了。所以,和老人還說一些重要的事情,很容易對自己不利。

七十不留飯

關於“七十不留飯”這句話還是很好理解的,那就是有七十歲以上的老人到你家裡來了,就不要留他們在家裡吃飯了。並不是小氣,而是為了避免一些意外。因為七十歲的老人,隨時都可以就去世。而在吃飯的時候,更是容易因為高興、噎著等而引發意外。古人這麼說還是很有道理的,萬一老人真的在自己家裡吃飯而出了什麼事,那就真的非常麻煩!

古人的這句話還是很有道理的,而且農村的老人也是常常掛在嘴邊,就是要提醒我們“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農夫也瘋狂


我有不同觀點,就七十不留飯來說,現在農村七十歲左右的還在幹活。



我所幫扶的一戶貧困戶老梁,是1949年出生的,今年69歲,家裡四口人七畝多承包地,全靠他一個人耕作,兒子外出務工,兒媳婦帶女兒在鎮子裡租房上學,家裡常駐的就老梁一個人,七畝承包地除了玉米,小麥外,還有二畝多蘋果園,果園作物最費時間,老梁就是一個人上肥,修剪,疏花疏果,套袋,取袋,摘果……到了農閒季節,老梁還在村子周圍打小零工,補貼家用。



就是說,隨著社會的發現,一些人一些事都發生了變化,我們做事看人的角度都需要調整,使其更加人性化,科學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