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7 水的大事记——水的发展之四

中国拥有地球上将近1/4的河流,早在半个世纪钱中国就开始修建亚洲最大的淡水基地,丹江口水库,水枯竭的阴影好像还没有完全笼罩我们,但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并没有那么乐观。

水的大事记——水的发展之四

绵延万里的长城是中华文明的象征,这道东起辽东海湾,西抵河西大漠的宏伟石墙也构筑着中国历史上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分界线,打开中国的降水分布图,一条几乎与长城完全吻合的线条斜穿过中国北部,从东北的大兴安岭经过阴山和贺兰山山脉,延伸到西北内陆,这就是400mm等降水量线,中国半湿润和半干旱的分界线,也就是说长城内降水较多,长城外降水较少,这一大陆性季风气候造成的降水规律,在一定范围内也影响了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史上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多次战争,很多时候也正是由于降水量不均,影响农牧业收成而引发的。

水的大事记——水的发展之四

因为气候和中国的现状,中国的北部地区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70%到90%的降雨都集中在短暂的夏季的几个月间,对于那个地区的水管理来说,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事实上在中国,水资源不仅不富裕而且不均衡,在长江流域及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36.5%,而水资源量却占全国的81%,长江流域以北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3.5%, 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19%,正是这19%的水资源支撑了全国46%的人口,和45%的GDP。中国的水资源拥有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4,是世界上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中国北方的北京、天津、山东、河南、河北等9个省市,人均水资源拥有量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500立方米极度缺水警戒线。大多数人无法想象,目前北京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还不足100立方米,假如世界上每人拥有一杯水,中国人没人只能拥有这杯水的1/4,而北京人只能喝到这杯水的1/88。(我们知道全世界都面临着水危机,但是中国遇到的问题更严重,主要是由于快速发展带来的,尤其是工业发展和以让人吃惊的速度推进的城市化发展)。1997年黄河从2月6日起就开始断流,一直持续到1998年元旦过后,断流河段长达720公里,在220天的时间里,黄河竟然没有一滴水入海。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这是中国水资源分布的基本格局,这个格局也就造成中国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一部治水史,一部兴水之利i、除水之害的发展史。

水的大事记——水的发展之四

对于人类来说,虽然水自然流淌,分布不均,但人类所迸发出的智慧,始终影响着大自然的天性。从历史到今天,从西方到东方,人们为了生存与发展,早已开始通过改变河流的走向,以跳水为手段获得必须的淡水。特别是从工业社会开始,大规模的调水已经成为了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科学手段。(关于调水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讨论的实际上是要把人带到水所在的地方,或者把水带到人居住的地方,把水带到人居住的地方比把人带到有水的地方更简单,它有非常积极的影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