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1 美国的强国之路

美国是如何在短短200年里从一个边陲小国崛起为世界第一强国的,这个话题非常有魅力,当然也非常宏达。今天的这篇文章是我梳理的一个梗概,如果大家喜欢,以后我会陆续展开,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美利坚合众国作为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他的强国之路呈现出明显的延续性。这种延续性既有地缘环境的客观给予,也有杰出领袖的高瞻远瞩。今天我们就来梳理美国的强国之路。

美国诞生之初只是偏安于阿巴拉契亚山脉以东、大西洋西岸的狭长地带。北面和西面都是广袤无垠的北美大陆,向哪个方向发展成为美国国家战略的首要问题。可以说,在这一时期,美国还没有形成坚定地发展方向。1803年美国从拿破仑政府手中购得广袤的路易斯安那地区,使美国领土扩大了一倍。但是1812年美国入侵加拿大,企图占领包括魁北克在内的广大的英属加拿大领土,也是为了解决捕鱼权和英国强征美国海员等问题。原本詹姆斯·麦迪逊政府希望加拿大人会欢迎美军,将美军视为解放者。但是英属加拿大人对宗主国的认同感很高,特别是其中有大量的由于美国独立而从美国逃到加拿大的人。最终,美国非但没有占领加拿大,反而遭到英国的反击,英军甚至一度火烧白宫。

美国的强国之路

1812年战争中英军火烧白宫

实际上1812年战争对美国来说最大的收获就是终于将战略方向定了下来。此后在整个19世纪中,英美两国在加拿大边界问题中总体上保持了和平,在1871年的《华盛顿条约》中英美达成了总体性的解决方案,双方在美加边界解除武装。有趣的是,这一战略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到了英国鼓励的。1823年英国外交大臣坎宁发出照会,建议美国和英国一起反对大陆强国在拉美地区可能的行动以及将西班牙殖民地转给其他强国的行为。时任美国总统的詹姆斯·门罗倾向于同意这一建议,但遭到国务卿约翰·昆西·亚当斯的反对。后者怀疑英国的动机,并且认为这么将会使美国成为“跟在英国大战舰后边的小舢板”。最终,美国决定不回应坎宁的建议,绕开英国,直接在1823年12月2日的总统咨文中宣布美国的主张,即“门罗主义”:美国政府拒绝容忍任何欧洲列强在西半球的进一步殖民,并且将欧洲国家对西半球的任何干涉视为一种对美国不友好的体现。坎宁虽然很不高兴,但是也只得接受并表示欢迎。因为美国的宣言的实质内容和英国希望的差不多。“门罗主义”的含义是美国反对欧洲国家殖民美洲,但是却不会束缚美国自己的手脚。

有很多人不理解,当时的美国那么弱小,他有什么资格宣布“门罗主义”呢?实际上,这就要归因于美国领导人们对局势的深刻把握。诚然,19世纪初的美国十分弱小。但是美国与欧洲隔着宽阔的大西洋,大洋这一天堑对美国的保护一直持续到二战结束。欧洲列强也确实存在征服美洲的想法,可以参见未来的拿破仑三世在墨西哥的军事冒险和20世纪初德皇威廉二世企图借题发挥的委内瑞拉危机等等。但是,欧洲大陆国家要想这样做,必须要将庞大的军队运过大西洋,这就需要足够强大的海军和海上运输能力。但是大西洋的制海权始终掌握在英国手中,如上文所述,英国非常不乐意看到欧洲大陆上的强国在大洋的另一端站稳脚跟。此外,英国奉行的大陆均势政策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美国。欧洲大陆的均势格局也让这些国家没有足够的资源用于征服美洲。我们同样可以参见拿破仑三世的墨西哥冒险,这次失败的军事冒险严重消耗了法国的资源,在客观上协助了普鲁士的崛起,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但是其中的道理是相通的。当时的美国政治家们虽然不可能预知未来,但却都是深谙欧洲政治的老手。总的来说,欧洲的均势格局和大英帝国对大西洋海权的掌握是“门罗主义”成功实施的关键。

美国的强国之路

美国的扩张进程

有了“门罗主义”的护身符。美国便开始全力向太平洋冲刺。这时地理再次帮助了美国。北美大陆的中部地区沃野千里一马平川,为美国的移民式扩张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美国政府也为农民购买西部土地积极提供贷款,1862年颁布的《宅地法》更是奠定了小农场的基本格局。这个法案的意义可不仅限于购买土地。小农场格局也行成了一批农业中产阶级,巩固了民主体制的基础。反观同一时期的阿根廷,同样是对土地的分配和利用,却和美国截然相反。阿根廷形成的大农场,没有形成美国这样的有经济实力和政治诉求的农业中产阶级。这是进入20世纪后阿根廷逐渐衰落的重要原因。

早在南北战争之前,美国共和党大佬、后来的美国国务卿威廉·西华德提出了构建“美利坚太平洋帝国”的构想。西华德认为,大西洋时代即将过去,世界的未来在太平洋,因此美国必须卯足劲向太平洋发展。当人们质疑美国为什么要打开日本大门时,西华德却说:问题不是我们要不要打开日本大门,而是为什么现在才打开日本大门?当人们普遍不知道阿拉斯加这个冰雪之地有什么价值时,西华德却力排众议,坚定地要求美国政府买下阿拉斯加。1869年太平洋铁路的贯通,将美国东西部紧密的连接了起来。使美国成功的搭上了铁路和内燃机革命的顺风车,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充足的动力。

美国的强国之路

杰出的政治家威廉·西华德

美国是移民国家。正如同最早来到北美大陆的英国移民那样,来到美国的人中既有为了逃避迫害的,也有怀着淘金梦的。这一现象一直延续到20世纪,甚至今天依旧如此。这些人中既有杜邦(法裔)、特斯拉(塞尔维亚裔)、爱因斯坦(德国犹太裔)这样的著名科学家,也有汉斯·摩根索(的国犹太裔)、基辛格(的国犹太裔)、布热津斯基(波兰裔)这样的著名政治学家。这些移民为美国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难怪李光耀评价道:美国有60亿人可以用。

纵观美国的强国之路,可以发现,卓越的地缘环境、伟大领袖对外部局势的独到见解、无数人才的引进甚至是其他国家之间纷争给予的发展红利共同支撑起美国的发展。虽然美国的发展之路无法复制,但是对他的研究足以让我们认识到,对一个强国强大过程的研究应该走出“地理决定论”“经济决定论”等等的“决定论”和“大旗党思维”。历史是动态的,是内部发展和外部环境的互动,是客观现实和主观选择的集合。

这篇文章是一个梗概梳理,以后我会陆续展开。如果大家想了解美国崛起过程中的哪些方面,可以在下方留言和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