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3 3张馆藏汉代古玉图片,图文对照掌握土沁原理及鉴定要点(干货)

3张馆藏汉代古玉图片,图文对照掌握土沁原理及鉴定要点。古玉深埋地下,受到周围土壤的影响,绝大多数会产生土沁。掌握土沁的形成原理、表象特征及鉴定要点,对我们日常的古玉辨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土沁的原理

3张馆藏汉代古玉图片,图文对照掌握土沁原理及鉴定要点(干货)

图1

古玉深埋地下,受到地温及地下水等环境的影响,天长日久,表面结构水会发生逸失(前面文章已有详细论述)。结构水逸失后,玉表会产生分子间隙,此间隙大小,足以让有色金属离子进入。而土壤中含量最高的是三价铁离子,在潮湿的土壤中,以游离态的形式,运动到玉表分子间隙变大的部位,进入,产生黄褐色土沁。这个过程属于量子化学范畴,肉眼短期内看不到变化,但是经过长时间积累,就形成了土沁


二、土沁的特征

3张馆藏汉代古玉图片,图文对照掌握土沁原理及鉴定要点(干货)

图2

了解土沁的形成原理之后,一切迎刃而解:

1、产生部位。

土沁容易发生在结构脆弱的玉质疏松部位、石性较重的部位、受到过机械损伤的部位(工痕处),以及玉质存在瑕疵或缺陷的部位等。从上图可以明显看到,土沁顺着裂痕处呈扩散状

2、视觉呈现。

铁离子呈黄褐色,在不同颜色的玉质中,也会产生不同的颜色。比如在白玉中,会呈现较为鲜艳的红色,故有“血沁”之称;在青玉中,一般呈现暗红色;土沁进一步氧化,还会呈现黑红色。


三、土沁的辨伪


3张馆藏汉代古玉图片,图文对照掌握土沁原理及鉴定要点(干货)

图3

了解了土沁的原理与特征,也就懂得了如何辨伪:

1、土沁深入玉肌。

土沁是是成百上千年形成的,过程极其缓慢,但深入玉肌。而仿品为了伪造土沁效果,通过高科技手段,进行加压注色等,颜色聚集在玉表,难以深入,也就是我们说的

“色浮”,如下图。

3张馆藏汉代古玉图片,图文对照掌握土沁原理及鉴定要点(干货)

仿土沁1

2、土沁存在颜色的扩散与渐变。

土沁从玉表到内部,沿着玉的晶格扩散,由于玉是非均质体,沁门也有所不同,故沁色的变化并不均匀,呈现如晚霞般的绚烂,有

过渡感。而仿品生硬呆板,不自然,没有扩散,这是鉴定关键(划重点)

3张馆藏汉代古玉图片,图文对照掌握土沁原理及鉴定要点(干货)

仿土沁2

本文从土沁的原理、特征及辨伪三个方面进行了阐释,希望能给喜欢古玉收藏的你们带去一点点帮助。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欢迎评论转发收藏,也可以关注我,一起来养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