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5 海拔4658米,他们守护“天路72拐”……

海拔4658米,他们守护“天路72拐”……

官兵们在业拉山顶清理路面积雪。

踏上西藏高原,探访雪域天路,一串串问号总在叩问我们的心灵:为什么我们热泪盈眶?为什么我们激情澎湃?

连绵的雪山,奔腾的江河,飞舞的经幡……铁打的营盘,舞动的铁锹,飘扬的国旗……

都说海拔4658米的业拉山顶是一方净土,都说在雪域高原护路的军人伟大。

今天,笔者就带你走近驻守在海拔4658米雪域天路的武警官兵,听听他们驻守高原、守卫天路的故事。

雪山之巅,凡事都要“慢三拍”

初到武警某部交通三支队驻邦达镇中队,笔者便被告知凡事要“慢三拍”——走路要慢,说话要慢,吃饭要慢,为啥?因为该中队驻地海拔高、氧气稀薄,对常人来说压根不能剧烈运动。

海拔4658米,他们守护“天路72拐”……

不断加强军事训练。

然而,当笔者走进营区,感受到的却是广大官兵练兵备战的匆匆身影。该中队担负着川藏公路100多公里的养护保通任务,为确保进藏天路的畅通,官兵抓紧练兵备战,可不敢松劲儿。

海拔4658米,他们守护“天路72拐”……

中队养管路段“天路72拐”。

站在海拔4658米的业拉山山顶,“天路72拐”、滔滔怒江、冰川雪原等壮美奇观一览无余、尽收眼底,西部大开发的“种子”正搭乘着“雪域天路”快速萌芽……

每天披星戴月,背着沉重的工具和干粮,官兵们奋战的“战场”在悬崖峭壁上。

去年夏天,川藏公路嘎玛沟段突发多处泥石流,造成进出藏大量人员、车辆受阻滞留,情况万分危急。“医生,我们有紧急任务,麻烦帮我们推迟到下周……”灾情发生时,中队长陈鹏正带领部分官兵在八宿县医院进行例行体检。

海拔4658米,他们守护“天路72拐”……

冒严寒连夜清理突发泥石流。

随后,陈鹏拨通了中队值班室电话,安排了一名排长带领官兵,驾驶着装载机紧急赶赴现场实施道路抢通。为尽快恢复道路通行,陈队长从驻八宿县中队借调了一台抢险机械,采取两头同时救援的方式进行抢通作业。

“10多公里的灾害路段处于怒江沟和嘎玛沟之间,道路一时不疏通,危险就会多一分……”待到道路全面恢复通行、滞留车辆全部顺利通过,已是凌晨6时,零下10摄氏度的气温让救援官兵们直冒汗气。

驻守西藏高原,战风雪、斗严寒、抗灾害,对于官兵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

海拔4658米,他们守护“天路72拐”……

对山体落石进行清理。

“每逢冬季,大雪封山的季节,机车被冻得不能正常运转,水电不能正常供应。官兵们只有冒着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到雪山之巅,像冬天的兔子出来觅食一样,将从雪地里刨出来的干柴带回营区做饭。有时开饭时间晚几分钟,饭桌上的菜就会被冻出一层油……”回望过去的岁月,四级军士长莫未饱含深情地告诉笔者,“现在不仅可以吃上热乎乎的饭菜,还能随时洗上热水澡,氧气接进班排宿舍,地暖装进房间!”条件日渐改善,官兵们的幸福指数也一路攀升。

官兵们坚守的动力从哪儿来?登上业拉山顶,一块牌子道出了答案,上面醒目地写着:“不畏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保通川藏天堑、锻造救援尖兵。”短短的话语写出了新时代革命军人的使命担当。

向有限的生命打张借条,

安心守护“天路72拐”

由于受客观自然条件的制约,驻地长不出高大的乔木,放眼望去只见座座荒凉的高山。只有到夏天,老天爷才会“好心”地将大地抹上一层绿,似乎在帮助官兵们消除一点内心的寂寞。

海拔4658米,他们守护“天路72拐”……

对坑洼路面进行修补。

当年,为了引导官兵们扎根高原、无私奉献,中队在进驻西藏那天在营区种下了一颗树,20多年过去了,这棵树虽然没有枝繁叶茂,但不管经历了多少风雪的摧残,好歹也算是活了下来,挺拔而又沧桑的树干,仿佛诉说着一代代官兵坚守高原的传奇。

在高寒缺氧、紫外线强、风沙大的恶劣环境中,不少官兵患有心肺增大、严重掉发、指甲凹陷等高原疾病。但在任务中,官兵们不讲条件、不打折扣,多次圆满完成了道路抢通、转移救助被困群众等急难险重任务。

海拔4658米,他们守护“天路72拐”……

在怒江沟段清理山体塌方。

每当一辆辆车平安进入素有天险之称的“天路72拐”,相信过往群众的心是踏实的,因为这里由一群“向有限的生命打张借条,把无限的忠诚献给高原”的官兵在守护。

海拔4658米,他们守护“天路72拐”……

帮助因暴雪滞留群众脱困。

2017年12月,有位四川籍老班长,一天内接到了数条同样的短信:“爱人难产,速归!”当时部队正担负战备值班任务,养管路段季节性灾害频发,中队在位人员又少,老班长实在是走不开。

当他狠心回绝家人时,千里之外的妻子已被送进了手术室。医护人员不禁抱怨:“都这个时候了,丈夫居然还不来。”家人和妻子却为他辩解:“他在西藏当兵,是一名高原军人……”谁说男儿有泪不轻弹,此时远在高原的老兵心里犹如刀割般阵阵作痛。

海拔4658米,他们守护“天路72拐”……

清理排水渠堆积物。

前年的养护大干期间,黄班长作为战斗班班长,主动申请跟官兵们一起驻守排点,给过往司乘人员提供更安全、舒适的行车条件。

中队排点在“天路72拐”的嘎玛沟,处于深山峡谷之中,这里完全没有信号。只有集中组织到县城洗澡时,手机才能打电话。

“你电话老是打不通,如果再不回电话、短信,我们就分手吧!”周末去县城洗澡时,黄班长手机收到了数十条短信,性格内向的他真是有口辩不清。电话拨通后,那头传来的声音很坚决:“我们分手吧!你长期在高原,我们一年只能见一次,有事情时,还想打电话让你帮我出出主意呢,你倒好,连电话都不接,这恋爱没法谈了,我也不想当军嫂了。”

为了解决黄班长的恋爱危急,战友们可是费劲脑汁想尽了办法,终于把她“骗”来了西藏。眼见官兵们的工作环境和辛苦程度,黄班长的女友落了泪,哭诉着说是自己不懂事……

一次进藏,让他们的感情又重归于好。

与长眠在雪域高原的先烈比,

我们做得还不够

业拉山,氧气含量不足海平面一半,中队官兵以老一代“筑路人”为榜样,坚持发扬革命军人的战斗精神。

海拔4658米,他们守护“天路72拐”……

官兵们在清除路面暗冰。

在西藏,很多地方都建有烈士陵园,里面长眠着西藏和平解放以来为国捐躯的烈士。每当清明节、建军节、国庆节等节日,中队都会组织官兵带着鲜花,到养管路段沿线缅怀先烈,看看大家的老战友。

20多年来,官兵们的付出得到了军地各级的赞誉,可官兵们总是诚恳地说:“与长眠在雪域高原上的先烈相比,我们做得还不够!”

海拔4658米,他们守护“天路72拐”……

在怒江沟段清理路面泥石流堆积物。

一个渴望复兴的民族,总有一种坚忍不拔的意志;一支渴望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部队,总有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信仰。这片精神“高地”形成的强大“磁场”,熏陶着一代又一代官兵,也吸引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投身军营。

海拔4658米,他们守护“天路72拐”……

对排水渠进行修整。

在工地吃午饭间隙,指导员高尚给大伙表演节目,自豪地唱起了交通兵版《月亮之上》:“我在仰望,山顶之上,有多少兄弟在挥舞着铁锹,荣誉已被这汗水包围……”从这歌声中,笔者听出了更深的思绪:这些常年与高原为伍的官兵,其实每人心中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雪山。

海拔4658米,他们守护“天路72拐”……

整理路容路貌。

如今,官兵们的生活条件、“天路”的行车条件都得到了很大改善,可驻守在海拔4658米的官兵们的故事还在续写。

海拔4658米,他们守护“天路72拐”……

日常军事训练。

天路已旧貌换新颜,如果你在进藏路上见到我们可爱的护路官兵,请为他们点个赞,因为是无私奉献的他们用路石铺平了你远行的路途……

海拔4658米,他们守护“天路72拐”……

编审:曲延涛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