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2 喧囂塵上,汽車業究竟需要什麼樣的整合?

喧囂塵上,汽車業究竟需要什麼樣的整合?

從吉利入股北汽、寶能收購奇瑞的傳言,到當事方兩個“胡說八道”的回應,再到東風、一汽、長安三家合併的謠言,汽車業整合的呼聲喧囂塵上。

是謠言嗎?是,也或不是。媒體不是寫小說的,更不擅長科幻,這些所謂的謠言一定呈現了某種跡象,或者暗示了某種趨勢。

當安聰慧在史上最大規模“龍井問道”中坦言吉利的如履薄冰、戰戰兢兢,當王曉秋在名爵新車上市現場直陳生死,高呼“誰活過2020年就是英雄”,當張寶林親自披掛上陣,用一張“時代淘汰你,與你無關”的焦慮體海報刷屏北京車展時,中國汽車市場已經露出了淘汰與被淘汰的猙獰面孔。

喧囂塵上,汽車業究竟需要什麼樣的整合?

很多年前,汽車大佬們指點江山,笑言中國車市的年銷量峰值會達到3000萬輛。彈指一揮間,3000萬輛的關口就在當下。儘管2018年的車市不經如人意,但跨過這個關口還是太顯輕鬆。好飯已經吃完了,而且你多吃一口,就會有人少吃一口,整合的大幕已經拉開。

從全球汽車業發展來看,真正具備獨立自主、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也就是大眾、通用、豐田、本田、現代起亞和ABB三大豪華品牌。他們的共同點是,全球銷量帶來的高額利潤能支持龐大的研發,並因為規模效益最大程度攤薄成本。

這些大品牌之外,如馬自達、斯巴魯、三菱、雷諾等車企,必須依附於某一家大企業,目的都是通過聯合研發和採購實現“降本增效”。馬自達在加入福特大家庭多年後獲得獨立,但很快又和豐田聯合搞純電研發。日產-雷諾-三菱聯盟,JEEP-菲亞特-克萊斯勒聯盟都是例證。

汽車業作為資金、技術、人才密集型的重資產行業,其最大成本是研發費用。跨國車企一款全新車型的研發費用大約上百億人民幣。自主品牌隨著產品力的不斷提升,研發費用也在持續增加。這些還不包括更費錢的前瞻技術研發和工程技術開發。如果按照這一標準,一家汽車公司每年投放3款全新車型,再加上諸如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的研發儲備投入,一年的研發費用至少需要500億元。

喧囂塵上,汽車業究竟需要什麼樣的整合?

汽車行業的利潤是多少呢?通常佔銷售額的7%至10%之間。即使按較高的10%計算,如果平均單車售價為20萬元,支持這個研發費用需要年銷售250萬輛,如果單車售價為10萬元,支持這個研發費用需要年銷售500萬輛,這還不包括人力、運營、市場推廣等成本。

這就是為什麼有人說,一個非豪華汽車品牌的規模銷量是600萬輛。這就是為什麼年銷量千萬輛左右的豐田、大眾、通用可以整合別人,而不用擔心自己被整合掉。中國當下的自主車企,年銷量過百萬輛的只是五菱、吉利、長城、長安4家, 50萬輛左右的也只有傳祺、上汽、比亞迪、奇瑞。一大批自主車企還維持在年銷十幾萬,二十幾萬輛的水平,嚴格計算,虧損的佔多數。

當然,自主品牌當下的新車研發費用遠遠低於跨國車企,但伴隨消費升級和品牌向上,車企的研發投入水漲船高。對自主品牌而言,銷量遠遠達不到跨國車企的水平,產品附加值也遠遠低於合資品牌,所以必要的聯合,才能攤薄研發和採購成本,共同對抗市場風險。

喧囂塵上,汽車業究竟需要什麼樣的整合?

這也是為什麼東風、一汽、長安合併傳聞幾經闢謠仍持續發酵,吉利入股北汽、寶能收購奇瑞的“謠言”四起。既然必要的聯合已經勢在必行,那麼汽車業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整合?

有一種觀點是“強強聯合,實現共贏”。但在筆者看來,這只是美好的“一廂情願”。實際情況是,強強聯合的雙方很難做到同舟共濟,因為實力都很強,習慣了在各自領域做老大,話語權爭奪必然以內耗為主。

另一種觀點是,“弱弱聯合,共抗風險”。但筆者認為,這也只是“看上去很好”罷了。對汽車企業而言,弱勢企業弱在哪?表面是銷量差,實際上是產品力不強,根還在研發上。弱弱聯合能提高研發能力嗎?顯而易見,誰都拿不出核心技術的聯合沒有意義。最終也只能是互相推諉、扯皮。

國內可用來參考的“天一重組”、“上南合併”從目前看,應該說都是成功的整合,因為國有資產升值了,員工有飯吃,還吃的不錯,至於夏利的消亡那是另一個話題,隔壁一汽豐田的成功完全可以掩蓋這一合作的瑕疵。

強弱聯合,強者輸出產品、技術和管理體系,盤活弱者的相關板塊,通過做大銷量攤薄研發和採購成本,實現各個領域的“降本增效”。實施上,國內所有的合資車企都是“強弱聯合”的案例,把合資的思維稍稍突破一下,自主品牌之間的強弱聯合未嘗不是快速做大做強的一條捷徑。

喧囂塵上,汽車業究竟需要什麼樣的整合?

按照這個思路來考量眼下的這些謠言,一汽、東風、長安的合併要麼屬於“強強聯合”,要麼屬於“弱弱聯合”,看你從那個維度去衡量了,但絕不是“強弱聯合”,因此合併換來的只能是內耗或扯皮,這個合併是沒有意義的。至於吉利和北汽、寶能和奇瑞,那就要客觀的去評估,到底這裡面有沒有能整合別家的強者,有則善莫大焉,沒有就是惡意炒作。

整合不是簡單的淘汰與被淘汰。奧迪在一汽大眾的股份只有10%,誰敢說奧迪沒有話語權;雪佛蘭在中國導入的車型早年都是韓國大宇的平臺,但市場擦亮的品牌只有雪佛蘭,絕不是韓國大宇。整合有無數種可能,凡是能壯大中國本土汽車力量的都是好事。對此,我們應該滿心期待,並熱烈鼓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