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2 喧嚣尘上,汽车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整合?

喧嚣尘上,汽车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整合?

从吉利入股北汽、宝能收购奇瑞的传言,到当事方两个“胡说八道”的回应,再到东风、一汽、长安三家合并的谣言,汽车业整合的呼声喧嚣尘上。

是谣言吗?是,也或不是。媒体不是写小说的,更不擅长科幻,这些所谓的谣言一定呈现了某种迹象,或者暗示了某种趋势。

当安聪慧在史上最大规模“龙井问道”中坦言吉利的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当王晓秋在名爵新车上市现场直陈生死,高呼“谁活过2020年就是英雄”,当张宝林亲自披挂上阵,用一张“时代淘汰你,与你无关”的焦虑体海报刷屏北京车展时,中国汽车市场已经露出了淘汰与被淘汰的狰狞面孔。

喧嚣尘上,汽车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整合?

很多年前,汽车大佬们指点江山,笑言中国车市的年销量峰值会达到3000万辆。弹指一挥间,3000万辆的关口就在当下。尽管2018年的车市不经如人意,但跨过这个关口还是太显轻松。好饭已经吃完了,而且你多吃一口,就会有人少吃一口,整合的大幕已经拉开。

从全球汽车业发展来看,真正具备独立自主、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也就是大众、通用、丰田、本田、现代起亚和ABB三大豪华品牌。他们的共同点是,全球销量带来的高额利润能支持庞大的研发,并因为规模效益最大程度摊薄成本。

这些大品牌之外,如马自达、斯巴鲁、三菱、雷诺等车企,必须依附于某一家大企业,目的都是通过联合研发和采购实现“降本增效”。马自达在加入福特大家庭多年后获得独立,但很快又和丰田联合搞纯电研发。日产-雷诺-三菱联盟,JEEP-菲亚特-克莱斯勒联盟都是例证。

汽车业作为资金、技术、人才密集型的重资产行业,其最大成本是研发费用。跨国车企一款全新车型的研发费用大约上百亿人民币。自主品牌随着产品力的不断提升,研发费用也在持续增加。这些还不包括更费钱的前瞻技术研发和工程技术开发。如果按照这一标准,一家汽车公司每年投放3款全新车型,再加上诸如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研发储备投入,一年的研发费用至少需要500亿元。

喧嚣尘上,汽车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整合?

汽车行业的利润是多少呢?通常占销售额的7%至10%之间。即使按较高的10%计算,如果平均单车售价为20万元,支持这个研发费用需要年销售250万辆,如果单车售价为10万元,支持这个研发费用需要年销售500万辆,这还不包括人力、运营、市场推广等成本。

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说,一个非豪华汽车品牌的规模销量是600万辆。这就是为什么年销量千万辆左右的丰田、大众、通用可以整合别人,而不用担心自己被整合掉。中国当下的自主车企,年销量过百万辆的只是五菱、吉利、长城、长安4家, 50万辆左右的也只有传祺、上汽、比亚迪、奇瑞。一大批自主车企还维持在年销十几万,二十几万辆的水平,严格计算,亏损的占多数。

当然,自主品牌当下的新车研发费用远远低于跨国车企,但伴随消费升级和品牌向上,车企的研发投入水涨船高。对自主品牌而言,销量远远达不到跨国车企的水平,产品附加值也远远低于合资品牌,所以必要的联合,才能摊薄研发和采购成本,共同对抗市场风险。

喧嚣尘上,汽车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整合?

这也是为什么东风、一汽、长安合并传闻几经辟谣仍持续发酵,吉利入股北汽、宝能收购奇瑞的“谣言”四起。既然必要的联合已经势在必行,那么汽车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整合?

有一种观点是“强强联合,实现共赢”。但在笔者看来,这只是美好的“一厢情愿”。实际情况是,强强联合的双方很难做到同舟共济,因为实力都很强,习惯了在各自领域做老大,话语权争夺必然以内耗为主。

另一种观点是,“弱弱联合,共抗风险”。但笔者认为,这也只是“看上去很好”罢了。对汽车企业而言,弱势企业弱在哪?表面是销量差,实际上是产品力不强,根还在研发上。弱弱联合能提高研发能力吗?显而易见,谁都拿不出核心技术的联合没有意义。最终也只能是互相推诿、扯皮。

国内可用来参考的“天一重组”、“上南合并”从目前看,应该说都是成功的整合,因为国有资产升值了,员工有饭吃,还吃的不错,至于夏利的消亡那是另一个话题,隔壁一汽丰田的成功完全可以掩盖这一合作的瑕疵。

强弱联合,强者输出产品、技术和管理体系,盘活弱者的相关板块,通过做大销量摊薄研发和采购成本,实现各个领域的“降本增效”。实施上,国内所有的合资车企都是“强弱联合”的案例,把合资的思维稍稍突破一下,自主品牌之间的强弱联合未尝不是快速做大做强的一条捷径。

喧嚣尘上,汽车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整合?

按照这个思路来考量眼下的这些谣言,一汽、东风、长安的合并要么属于“强强联合”,要么属于“弱弱联合”,看你从那个维度去衡量了,但绝不是“强弱联合”,因此合并换来的只能是内耗或扯皮,这个合并是没有意义的。至于吉利和北汽、宝能和奇瑞,那就要客观的去评估,到底这里面有没有能整合别家的强者,有则善莫大焉,没有就是恶意炒作。

整合不是简单的淘汰与被淘汰。奥迪在一汽大众的股份只有10%,谁敢说奥迪没有话语权;雪佛兰在中国导入的车型早年都是韩国大宇的平台,但市场擦亮的品牌只有雪佛兰,绝不是韩国大宇。整合有无数种可能,凡是能壮大中国本土汽车力量的都是好事。对此,我们应该满心期待,并热烈鼓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