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是什麼?

微笑琳----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以德國、日本、意大利三國軸心及其僕從國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之間進行的一次具有全球規模的戰爭,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人類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場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分東西兩大戰場,也就是歐洲北非戰場和亞洲太平洋戰場,換言之,戰火蔓延歐洲、亞洲、非洲和大洋洲。戰爭最終與世界反法同盟獲勝告終。但並不是說,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一開始就是在東西兩大戰場也就是歐洲北非戰場和亞洲太平洋戰場上佔有優勢。整場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二次世界大戰局勢演變圖


第一階段是軸心國進攻,盟國防禦階段。這一階段大概是從德國閃擊波蘭到珍珠港事件爆發。這一階段戰爭戰事的進行的主要特徵就是德意在歐洲北非採取攻勢。波蘭、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等國家相繼淪陷。英國面臨納粹入侵的危險。1941年德國有閃擊蘇聯,蘇聯大片領土淪陷。同時,德意軍隊與英國在北非不斷爭奪。而日本在東亞太平洋地區一方面繼續侵略中國,另一方面侵略矛頭指向東南亞,使得日本與美英等國矛盾上升。1942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這之後日本在東南亞取得了一系列勝利,佔領了大片東南亞和太平洋上的領土。


1942年12月2日日本《寫真週報》“我們正在重新塗改世世界”


第二階段是戰爭的轉折階段。1942年1月,中美英蘇等26國在華盛頓發表聯合國家宣言,標誌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

在亞洲太平洋戰場,1942年6月中途島海戰爆發。中途島海戰也叫中途島戰役。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場重要戰役,在這場戰役中,美軍不僅成功的擊退了日本海軍對中途島的攻擊,還因此得到了太平洋戰區的主動權。所以可以說這場戰爭戰役是亞洲太平洋地區的轉折點。


中途島海戰


而在蘇德戰場上,莫斯科保衛戰後損失嚴重的德國軍隊,無力再發動大規模的全面進攻。所以集中兵力進攻蘇聯的戰略要地斯大林格勒,以便奪取蘇聯南方重要的糧食石油產區,進而包抄莫斯科。在這種情況下。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斯大林格勒會戰)爆發。時間自1942年6月28日至1943年2月2日為止。斯大林格勒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場的轉折點,此戰後蘇聯開始逐步掌握戰略主動權。


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在北非戰場,1942年夏天,德意軍隊近逼阿拉曼,開羅告急。1942年10月23日,在埃及阿拉曼地區,英軍對德意“非洲軍團”發起攻擊,英軍獲勝,德意被迫退到突尼斯邊境。阿拉曼戰役以盟軍的勝利而告終,軸心國在北非轉入戰略撤退,成為法西斯軍隊在北非覆滅的開端,也是同盟國進入戰略反攻階段的開始。1943年年4月,北非德意軍隊投降。1943年7月,美英軍隊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島登陸,意大利發生政變,墨索里尼政府垮臺,9月,意大利投降,法西斯軸心國集團開始瓦解。


阿拉曼戰役


這三場戰役都發生在1942年,恰好盟軍同時在幾大主要戰場,取得重大勝利,具有改變整個二戰走勢的重要意義,所以可以說這三場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

在這三大戰役以後,當時間進入到1943年後戰爭進入到盟軍反攻階段。經過開羅會議,德黑蘭會議,1944年6月盟軍在諾曼底登陸,開闢第二戰場。1944年8月法國光復。在這種形勢下,1945年2月英美蘇三國首腦召開雅爾塔會議,對接下來的作戰方案以及戰後安排進行了討論。1945年4月,美蘇在易北河會師,納粹德國失敗,已經就在眼前。


德國紀念易北河會師60週年


戰爭最後的階段是戰爭結束階段。1945年4月希特勒自殺,蘇軍攻佔柏林。1945年5月9日,德國正式簽署無條件投降書。1945年7月,波茨坦會議召開,敦促日本投降,1945年8月,美軍在廣島、長崎投擲原子彈。大致同時,蘇聯對日宣戰,出兵中國東北。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佈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hording


我是“麻辣戰爭”頭條號主編龍舞風行,第二次世界大戰主要是兩個戰場,一是亞洲太平洋戰 場,二是歐洲戰場。

在亞洲太平洋戰場,有幾場關鍵性的戰役,導致戰局出現重大變化,一是日軍偷襲珍珠港,將美國這個龐然大物終於拖入戰場,美國的戰爭機器一開動,一舉改變了亞洲太平洋戰場的軍事力量對比;二是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

很多人有一個認識誤區,認為中途島海戰是太平洋戰爭的關鍵轉折點,這個認識是錯誤的,雖然中途島海戰日軍大敗,損失四艘大型航空母艦,但是,此戰後,日軍在太平洋戰場的海軍實力仍然超過美軍太平洋艦隊,依然掌握著戰場主動權,處於攻勢狀態,而美軍依然是被動防禦。

因此,真正改變雙方戰場實力對比的戰役,是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這一戰從1942年8月打到1943年2月,雙方的陸海空軍進行了持久的消耗戰,均損失大量飛機、戰艦和人員,日軍無力和美軍拼消耗,不得不撤出瓜達爾卡納爾島,此戰之後,日軍的海軍損失無法補充,而美軍快速補充了損失,開始了在太平洋戰場的反攻。

在歐洲戰場,陸戰的主戰場是蘇德戰爭,庫爾斯克戰役成為蘇德戰爭的轉折點,這一戰德軍大敗,兵力嚴重不足的弱點徹底暴露,再也無力發起主動進攻,蘇軍從此開始了規模宏大的反攻戰役,一直打到柏林。

原創不易,請關注我們“麻辣戰爭”頭條號,麻辣戰爭專注世界軍事戰爭謀略分析!


麻辣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真正轉折點是在哪?

我個人認為真正的轉折點是在高加索戰役。如今大部分主流觀點認為轉折點是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也有部分歐美學者認為在諾曼底,但我認為都不是,為何?請聽我慢慢道來。

戰爭其實就是比拼國家實力,無論是資源儲備、兵員素質、戰略戰術優勢還是武器裝備,如果說想僅憑一場戰役的勝利就想完全贏得戰爭的勝利,在科技日益發展的今天是越來越不可能的了。德國之所以在二戰初期迅速攻佔波蘭以及法國,憑的是什麼?憑藉的就是德國先進的戰略思想、優秀的指揮系統以及極高的兵員素質,其令世人目瞪口呆的裝甲閃電戰,直到如今仍是各國軍校需要學習的內容。那德國是用什麼來支撐其發動裝甲閃電戰的呢?答案就是:石油。如果沒有石油,德國的坦克就全都趴了窩,就更別提什麼閃電戰了,所以石油對於二戰納粹德國來說至關重要。

但是天不遂人願,德國是個富煤少油的國家,並且整個歐洲幾乎都是,所以每年德國都會向美洲的美國、委內瑞拉、哥倫比亞進口大量的石油,當然,這是戰爭之前。而自德國閃擊波蘭之時起,美英各國就切斷了德國向美洲、中東進口石油的渠道,能夠為德國提供石油的一下子就只剩了兩個地方,一個是羅馬尼亞,另一個就是蘇聯的高加索油田。同時由於德國佔領了幾乎西歐、中歐全境,所以德國一下子需要承擔德國自己以及所有被佔領國的所有石油需求,這一下子就讓德國的石油儲備入不敷出。羅馬尼亞的石油產量太少,而蘇聯又不賣石油給德國,那怎麼辦呢?希特勒在英倫三島的空戰中受挫後,就把目光轉向了東方的蘇聯——把高加索油田搶過來!

而當時間來到1942年,德國發動夏季攻勢,一路向斯大林格勒發起進攻,而另一路兵鋒直指高加索油田。1942年7月25日,德國開始向北高加索方向進攻,勢如破竹直逼高加索的腹地,但由於蘇聯方面頑強的抵抗,以及希特勒對裝甲部隊如何使用的搖擺不定,使得德軍失去了奪取高加索油田的時機,他再也沒有機會奪取油田了。而這時,德國的石油儲備由於兩年的戰爭,已經見底,而這也是為何德國自1942年後其攻勢一次比一次小的原因——石油儲備已經不足以再發動更大的戰役了。所以我認為從德國奪取高加索油田失敗的那時候起,其實德國就已經註定會走向戰敗,而戰敗只是時間問題。


戰爭新視界


二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戰爭,同時也是傷亡人數最多的大戰,在法西斯軸心國橫行世界時,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和中途島戰役扭轉了戰局。

第一,斯大林格勒戰役。

當時納粹德國在歐洲橫行無忌,除了英國在獨自支撐,已經沒有了對手,而且都是閃電佔領,原本德國和蘇聯是有和平協議的,就是《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所以當德國浩浩蕩蕩的發動了突然襲擊時,讓蘇聯猝不及防,陷入了苦戰。

後來由於德國在冬季換季時沒有做好準備,所以導致很多機械化部隊沒辦法戰鬥,士兵也無法在低溫環境下作戰,雙方戰爭逐漸穩定下來。莫斯科會戰德國大敗,所以希特勒開始考慮怎麼切斷蘇軍的補給線,而且因為日本偷襲珍珠港,希特勒希望在美軍還沒有加入歐洲戰場時拿下蘇聯,於是對斯大林格勒這個石油,糧食和煤炭的產地進行了攻擊。



斯大林格勒戰役讓德國失去了東線戰場上四分之一的兵力,並從此改戰略進攻為戰略防禦,從此一蹶不振。

第二,中途島戰役。

中途島在北美洲的美國和亞洲的日本中間,戰略位置不言而喻,是太平洋戰場上重要的軍事基地和樞紐,爆發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航母對戰,美軍只損失了一艘航空母艦,一艘驅逐艦,還有一百多架飛機和三百多士兵,而日本是這個數字的幾倍,航空母艦沉了四艘,一艘巡洋艦,幾百架飛機和飛行員,還有三千名艦員,美軍成功擊退了日本對中途島的攻擊,獲得了太平洋戰場上的主動權,扭轉了太平洋戰場的戰局。



二戰讓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陷入了戰爭,數千年文明毀於一旦,願世界和平沒有戰爭。


風雲一點通


蘇聯紅軍犧牲866萬>中國犧牲280萬>南斯拉夫犧牲150萬>美國陣亡40萬>英國陣亡10萬>……蘇聯紅軍消滅德軍360萬至420萬>中國消滅日軍118萬>美國消滅日軍約60至80萬>英國消滅德軍約10至30萬>……蘇聯紅軍俘虜德軍220萬>美軍、加拿大軍隊俘虜和接收德軍投降190萬>中國俘虜和接受日軍投降120萬>……蘇聯游擊隊消滅的德國鬼子,超過美國軍隊消滅的德國鬼子;蘇聯紅軍為反法西斯平均每犧牲超過21人,美軍士兵只陣亡1個。這貢獻的差異其實很大。二戰轉折只有一個,斯大林格勒會戰,這是毛澤東、斯大林、羅斯福、丘吉爾四位偉人在戰時的共同結論,其它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轉折(因為歐洲蘇德戰場是二戰公認的主戰場,亞洲戰場次之,是另一個重要的主戰場,太平洋也是重要戰場),丘吉爾戰後回憶錄改口,美國戰後只強調美英參加的戰役,都是為了爭功奪利,掩蓋事實,虛偽騙人。美英是為戰勝德國納粹發揮了重要作用和力量,但史實和證據充分證明,蘇聯才是戰勝德國法西斯的主要力量和絕對貢獻者,是真正的英雄!中國是打敗日本軍國主義的最主要貢獻者,美國是戰勝日本納粹的主要貢獻者之一,蘇聯也是戰勝日本法西斯的重要貢獻者。


跪下叫姐888


二戰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橫跨了幾乎整個亞歐大陸,而真正意義上的主戰場就是歐洲,歐戰的主戰場就是蘇德戰場。蘇德戰場的戰局,影響的是整個歐戰。

我們看下蘇德戰爭初期,德國在這場戰爭初期就投入了550萬兵力,分三路進攻蘇聯,陣仗非常大。這一仗其實也是決定德國國運的一戰,德國要的就是速戰速決,年底拿下莫斯科。前期在烏克蘭、波羅的海、白俄羅斯,德三一頓操作猛如虎,結果到了莫斯科,愣是被蘇軍按在地上摩擦,損失五十萬人。而德國損失最嚴重的,則是後來的斯大林格勒戰役。

斯大林格勒戰役,從1942年7月打到1943年2月,整個軸心國的損失在150萬人,其中德軍有20多萬人陣亡,50多萬人受傷,有11萬人被俘,這個損失是非常嚴重的,東線1/4的兵力都折在這一仗裡了。如果再細算算,裡面一大票德軍參加過法國戰役、波蘭戰役,都是從巔峰時期走過來的德軍。二戰的這種戰場,就是拿人命往裡填,而你德軍這一票人死光了,你還拿啥填了?

而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後呢,英美對蘇聯的援助越來越多,真正意義上的援助就是斯大林格勒戰役結束之後,英美看到蘇聯擋住了德國人,才開始加緊投入的,斯大林格勒戰役期間,受限於客觀因素,再加上英美的態度,對於蘇聯的援助已經是非常少了。在這之後,蘇聯的工業已經可以完整的投入戰爭了,源源不斷的武器裝備從工廠裡拿出來。而相反,德國想要的資源一樣沒拿到,而且還是要靠著奪取烏克蘭度日。最明顯的就是斯大林格勒戰役期間,第六集團軍每天需要八百噸物資,實際送上來的最少80噸,最多230噸。

很多人會說庫爾斯克戰役是扭轉戰局的,其實不然,庫爾斯克戰役德軍是怎麼都打不贏的一種局面,德軍是屬於傾其所有,賭博性的投入兵力,結果呢,蘇軍投入190萬人,用一種慘勝的方式拿下這一仗。這一仗呢,蘇軍怎麼打都是划算的,戰前德軍還有一定的主動權,這一仗結束,德軍徹底沒了主動權。反正蘇聯有人,後面的工廠裡可以源源不斷的開出來坦克。

蘇德戰場的徹底轉折,其實應該把斯大林格勒和庫爾斯克連起來,徹底的轉折。庫爾斯克戰役制後,蘇軍完完全全就是反攻了。

還有人說,諾曼底登陸才是轉折點,這個完全就是為了抹殺蘇聯而存在的思路。諾曼底登陸之後,盟軍總共才投入不到三百萬人,這放在東線,也就兩仗。最關鍵的是,在諾曼底登陸之前,蘇軍就一直在反攻,1944年1月的時候,東線蘇軍650萬人,坦克火炮裝甲車飛機都是在2比1的比例以上,蘇聯已經完全獲得主動權了。蘇聯人在巴格拉季昂行動之後,已經將戰線推到了東普魯士邊界,這是和諾曼底登陸同時進行的。


軍武文齋


說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個人認為肯定是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戰役】了。

當時問題不在於斯大林格勒戰役殲滅的德軍是三十萬還是二十萬還是四十萬,而在於此戰完成了殲滅德軍當時所能動員的進攻力量的任務。莫斯科戰役證明了德國的攻擊極限;斯大林格勒戰役證明了蘇聯已經開始反擊;庫爾斯克會戰證明德國已經無力抵抗。

斯大林格勒戰役是從1942年7月17日開始的,1942年11月蘇軍開始反擊,並於1943年2月2日全殲德軍,宣告戰役結束。1942年10月12日,毛澤東在《解放日報》公開發表社論《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提前詳細闡述了他所認為的、斯大林格勒戰役的意義。其中,毛澤東明確解釋了題主所問的斯大林格勒戰役殲敵數字的意義。

毛澤東是這樣解釋的:目前紅軍在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兩方面,實際上均已停止了德軍的進攻,希特勒已到再衰三竭之時,他對斯大林格勒、高加索兩處的進攻已經失敗。他在去年十二月至今年五月整個冬季中所整備的一點兵力,已經耗竭了。在蘇德戰線,距冬季不到一個月了,他須趕快轉入防禦。整個頓河的以西以南是他的最危險的地帶,紅軍將在這一帶轉入反攻。今年冬季,希特勒因被死亡所驅迫,將再一次整備他的軍隊。他或者還可能搜索他的一點殘餘力量裝備出幾個新的師團,此外則乞援於意、羅、匈三國法西斯夥伴,向他們勒索一些炮灰,以應付東西兩線的危局。但是,他在東線須應付冬季戰爭的極大消耗,他在西線須準備對付第二條戰線,而意、羅、匈等國則將在希特勒大勢已去的這種悲觀情緒中,一天一天變成離心離德。總之,十月九日以後的希特勒,將只有死路一條好走了。

從戰爭全局的角度來看,斯大林格勒戰役所反映的戰爭指標是這樣的:

第一,希特勒在1941年12月至1942年5月之間所準備的兵力已經消耗殆盡(去年十二月至今年五月整個冬季中所整備的一點兵力,已經耗竭了)。

第二,希特勒用於挽救危機的可用兵力也消耗殆盡(今年冬季,希特勒因被死亡所驅迫,將再一次整備他的軍隊。他或者還可能搜索他的一點殘餘力量裝備出幾個新的師團,此外則乞援於意、羅、匈三國法西斯夥伴,向他們勒索一些炮灰,以應付東西兩線的危局)。

其中,毛澤東發表預測時,第一點正在變成現實,第二點還要等4個月才會變成現實。對於毛澤東來說,這是尚未發生的預測。毛澤東提前4個月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很多人(比如說?)晚了半個世紀還需要思考。智者見於未萌,愚者暗於既成,對比過於鮮明。

這樣,斯大林格勒戰役的真正意義,不在於殲滅了多少德軍,而在於德國用於維持攻勢的主力至此已經被消滅了。這裡還有一個很鮮明的對比案例。人們研究二戰史發現,在蘇軍攻入烏克蘭之前,蘇軍已經出現了補充兵力不足的問題,人力已經枯竭。攻入烏克蘭之後,蘇軍人力得到了極大補充,從而維持了繼續進攻。換言之,如果德國在當時能夠下定決心堵住烏克蘭,那麼蘇軍即便不會倒在極限上也可能會遇到極大挫折。但是很顯然,德國當時已經被打蒙了,分析不出這個現象了。

所以說,我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是【斯大林格勒戰役】,個人愚見,不喜勿噴。




關不掉滴月光


二戰主戰場在歐洲,另外還有亞太戰場和北非戰場合計三大戰場。

歐洲是核心利益所在,所以歐洲戰場是最為重要的,也是最為艱鉅的。轉折出現在斯大林格勒保衛戰,雖然德國軍隊戰鬥力非常強,但是蘇聯人堅強不屈,前仆後繼,加之天氣因素,導致戰鬥的轉折來之不易,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勝利後,攻守易形,從此歐洲戰場演變為美蘇兩大戰勝國提前安排國際秩序的戰場。

要說時間上的最早,當屬亞太戰場的轉折,即美日中途島海戰。原因非常簡單,因為力量對比最為懸殊,所以最早出現轉折。不論是經濟、科技、資源還是工業製造能力都是巨人的美國,去碾壓工業實力雖然也還可以,但是資源極度匱乏,人員補給不足需要以戰養戰和發展二鬼子的日本。結局毫無懸念。

最後是北非的阿拉曼戰役,作為最後的轉折,它意味著盟軍在整個二戰期間走向了戰略反攻階段。要說它的特殊意義,我覺得有以下幾點,一是震懾了意大利這根攪屎棍並且破壞了德軍進攻蘇聯的節奏;二是保住了蘇伊士運河,使英國和最大海外殖民地印度保持聯繫。

最後,綜合來說,當然是歐洲戰場的轉折最為重要


飛矢之歌


轉折點意味著法西斯國家由全面進攻轉為戰略撤退或者戰略防禦,並由此拉開了戰敗的序幕。

公認的轉折點為:蘇德戰場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太平洋戰場的中途島海戰,非洲戰場的阿拉曼戰役,中國戰場的武漢保衛戰。

如果比較各個戰場的重要程度,最為重要的,最為關鍵性的當屬斯大林格勒戰役。為什麼如此看重蘇德戰場,並不是重視歐洲,輕視亞洲,主要是由於德國日本兩國實力差異導致。



歐洲戰場,德國橫掃西歐,佔領了蘇聯以外的幾乎全部歐洲,除了仍舊處於中立狀態的瑞士,實力慘遭削弱,孤懸海外的英國以外,其餘國家要麼成為德國的一部分,要麼成為德國盟友或者僕從國,例如羅馬尼亞,意大利和西班牙。

德國陸軍的實力為世界公認,以當時的情況而言,有能力擋住德國的只有蘇聯,如果蘇聯戰敗,德軍將順著蘇聯南部南下,進攻中東,進而攻佔印度,後果不堪設想。

斯大林格勒戰役發起於1942年6月28日,此時珍珠港事件僅僅過去半年,美國還沒有全方位參與戰爭,戰爭最後的結局走向只能看蘇聯。

斯大林格勒戰役讓德國損失了上百萬軍隊,從此,德國包括南方集團軍群和中央集團軍群在內的兩大集團軍群全都喪失了進攻能力,而德國的北方集團軍群被牽制在列寧格勒無法自拔,而且隨著蘇聯的戰爭潛力的開發,整體實力強於德國,德國必敗無疑。

如果在斯大林格勒戰役取得勝利,按照德國制定的計劃,南方集團軍群將會北上包抄莫斯科,與中央集團軍群聯合進攻莫斯科,德國還有一次機會。

太平洋戰場,日本實力遠遠不如美國,日本之所以能夠橫行太平洋,只是因為美國沒有投入戰爭,日本打不到美國本土,不能佔領美國,那麼美國遲早打敗日本。

二戰勝利的關鍵在於能不能打敗德國,打敗了德國,戰爭走向已經確定了。


視野新觀


第二次世界大戰真正的轉折點是“日本偷襲珍珠港”!

回答這個問題要搞清楚兩個概念:其一,什麼是轉折點,轉折點是事物發展走勢變化的拐點,拐點處存在多種可能,在這裡可以理解成二戰的勝負走向;其二,轉折點的定位,也就是說是誰的轉折點,把主體搞準,不同的主體,它的轉折點肯定不同。

理清這兩個概念後,要確定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很容易就會理解,要從這次世界大戰的對戰雙方、這次世界大戰的時間跨度、這次世界大戰的整體走勢去判斷。

從整個戰爭的進城看,“日本偷襲珍珠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不是其他局部戰爭的轉折點。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來看日本偷襲珍珠港的所帶來的後續效應,直接後果是美國對日宣戰,連鎖反應是德國對美國宣戰,接著是諾曼底登陸、蘇聯反攻柏林、日美中途島決戰、英德東非沙漠戮戰、蘇軍剿滅關東軍等等,這一系列的反應,猶如多米諾骨牌一樣,持續擴散開去……這些其實是表面現象,內外蘊含日本偷襲珍珠港改變了同盟國和軸心國的實力對比,這才是珍珠港事件的根本價值。

日本襲擊珍珠港對戰局的最大貢獻是把美國捲入戰爭,美國的加入,使同盟國和軸心國實力對比優劣關係發生了反轉。

從工業產值看,美國加入前,軸心國和同盟國之間的比值是29:19左右,別忘了法國這時已經被德國佔領,蘇聯有大片工業區淪陷;加入後的比值是29:47左右。(按1938年數據估算,如下圖所示)

從鋼鐵產量看,美國加入前,軸心國和同盟國之間的比值是3066:1759左右,加入後的比值是4508:10456左右,鋼鐵是機械化戰爭的核心資源,這個比值逆轉產生的效應十分深遠。(如下圖所示)



從飛機制造看,美國加入前,軸心國和同盟國之間的比值是16503:18322,雙方差距不大;加入後的比值是22362:51891,軸心國開始處於明顯劣勢,而且後面差距還在擴大。(如下圖所示)


所以,美國的加入改變了戰爭格局,“日本偷襲珍珠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真正轉折!其他事件雖然起到推動戰爭天平向有利於同盟國方向傾斜,但不是左右戰爭天平擺動的關鍵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