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是什么?

微笑琳----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以德国、日本、意大利三国轴心及其仆从国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之间进行的一次具有全球规模的战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类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分东西两大战场,也就是欧洲北非战场和亚洲太平洋战场,换言之,战火蔓延欧洲、亚洲、非洲和大洋洲。战争最终与世界反法同盟获胜告终。但并不是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一开始就是在东西两大战场也就是欧洲北非战场和亚洲太平洋战场上占有优势。整场第二次世界大战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局势演变图


第一阶段是轴心国进攻,盟国防御阶段。这一阶段大概是从德国闪击波兰到珍珠港事件爆发。这一阶段战争战事的进行的主要特征就是德意在欧洲北非采取攻势。波兰、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等国家相继沦陷。英国面临纳粹入侵的危险。1941年德国有闪击苏联,苏联大片领土沦陷。同时,德意军队与英国在北非不断争夺。而日本在东亚太平洋地区一方面继续侵略中国,另一方面侵略矛头指向东南亚,使得日本与美英等国矛盾上升。1942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这之后日本在东南亚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占领了大片东南亚和太平洋上的领土。


1942年12月2日日本《写真周报》“我们正在重新涂改世世界”


第二阶段是战争的转折阶段。1942年1月,中美英苏等26国在华盛顿发表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

在亚洲太平洋战场,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爆发。中途岛海战也叫中途岛战役。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场重要战役,在这场战役中,美军不仅成功的击退了日本海军对中途岛的攻击,还因此得到了太平洋战区的主动权。所以可以说这场战争战役是亚洲太平洋地区的转折点。


中途岛海战


而在苏德战场上,莫斯科保卫战后损失严重的德国军队,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全面进攻。所以集中兵力进攻苏联的战略要地斯大林格勒,以便夺取苏联南方重要的粮食石油产区,进而包抄莫斯科。在这种情况下。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会战)爆发。时间自1942年6月28日至1943年2月2日为止。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场的转折点,此战后苏联开始逐步掌握战略主动权。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在北非战场,1942年夏天,德意军队近逼阿拉曼,开罗告急。1942年10月23日,在埃及阿拉曼地区,英军对德意“非洲军团”发起攻击,英军获胜,德意被迫退到突尼斯边境。阿拉曼战役以盟军的胜利而告终,轴心国在北非转入战略撤退,成为法西斯军队在北非覆灭的开端,也是同盟国进入战略反攻阶段的开始。1943年年4月,北非德意军队投降。1943年7月,美英军队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登陆,意大利发生政变,墨索里尼政府垮台,9月,意大利投降,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


阿拉曼战役


这三场战役都发生在1942年,恰好盟军同时在几大主要战场,取得重大胜利,具有改变整个二战走势的重要意义,所以可以说这三场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在这三大战役以后,当时间进入到1943年后战争进入到盟军反攻阶段。经过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1944年6月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开辟第二战场。1944年8月法国光复。在这种形势下,1945年2月英美苏三国首脑召开雅尔塔会议,对接下来的作战方案以及战后安排进行了讨论。1945年4月,美苏在易北河会师,纳粹德国失败,已经就在眼前。


德国纪念易北河会师60周年


战争最后的阶段是战争结束阶段。1945年4月希特勒自杀,苏军攻占柏林。1945年5月9日,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1945年7月,波茨坦会议召开,敦促日本投降,1945年8月,美军在广岛、长崎投掷原子弹。大致同时,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hording


我是“麻辣战争”头条号主编龙舞风行,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是两个战场,一是亚洲太平洋战 场,二是欧洲战场。

在亚洲太平洋战场,有几场关键性的战役,导致战局出现重大变化,一是日军偷袭珍珠港,将美国这个庞然大物终于拖入战场,美国的战争机器一开动,一举改变了亚洲太平洋战场的军事力量对比;二是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

很多人有一个认识误区,认为中途岛海战是太平洋战争的关键转折点,这个认识是错误的,虽然中途岛海战日军大败,损失四艘大型航空母舰,但是,此战后,日军在太平洋战场的海军实力仍然超过美军太平洋舰队,依然掌握着战场主动权,处于攻势状态,而美军依然是被动防御。

因此,真正改变双方战场实力对比的战役,是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这一战从1942年8月打到1943年2月,双方的陆海空军进行了持久的消耗战,均损失大量飞机、战舰和人员,日军无力和美军拼消耗,不得不撤出瓜达尔卡纳尔岛,此战之后,日军的海军损失无法补充,而美军快速补充了损失,开始了在太平洋战场的反攻。

在欧洲战场,陆战的主战场是苏德战争,库尔斯克战役成为苏德战争的转折点,这一战德军大败,兵力严重不足的弱点彻底暴露,再也无力发起主动进攻,苏军从此开始了规模宏大的反攻战役,一直打到柏林。

原创不易,请关注我们“麻辣战争”头条号,麻辣战争专注世界军事战争谋略分析!


麻辣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真正转折点是在哪?

我个人认为真正的转折点是在高加索战役。如今大部分主流观点认为转折点是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也有部分欧美学者认为在诺曼底,但我认为都不是,为何?请听我慢慢道来。

战争其实就是比拼国家实力,无论是资源储备、兵员素质、战略战术优势还是武器装备,如果说想仅凭一场战役的胜利就想完全赢得战争的胜利,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是越来越不可能的了。德国之所以在二战初期迅速攻占波兰以及法国,凭的是什么?凭借的就是德国先进的战略思想、优秀的指挥系统以及极高的兵员素质,其令世人目瞪口呆的装甲闪电战,直到如今仍是各国军校需要学习的内容。那德国是用什么来支撑其发动装甲闪电战的呢?答案就是:石油。如果没有石油,德国的坦克就全都趴了窝,就更别提什么闪电战了,所以石油对于二战纳粹德国来说至关重要。

但是天不遂人愿,德国是个富煤少油的国家,并且整个欧洲几乎都是,所以每年德国都会向美洲的美国、委内瑞拉、哥伦比亚进口大量的石油,当然,这是战争之前。而自德国闪击波兰之时起,美英各国就切断了德国向美洲、中东进口石油的渠道,能够为德国提供石油的一下子就只剩了两个地方,一个是罗马尼亚,另一个就是苏联的高加索油田。同时由于德国占领了几乎西欧、中欧全境,所以德国一下子需要承担德国自己以及所有被占领国的所有石油需求,这一下子就让德国的石油储备入不敷出。罗马尼亚的石油产量太少,而苏联又不卖石油给德国,那怎么办呢?希特勒在英伦三岛的空战中受挫后,就把目光转向了东方的苏联——把高加索油田抢过来!

而当时间来到1942年,德国发动夏季攻势,一路向斯大林格勒发起进攻,而另一路兵锋直指高加索油田。1942年7月25日,德国开始向北高加索方向进攻,势如破竹直逼高加索的腹地,但由于苏联方面顽强的抵抗,以及希特勒对装甲部队如何使用的摇摆不定,使得德军失去了夺取高加索油田的时机,他再也没有机会夺取油田了。而这时,德国的石油储备由于两年的战争,已经见底,而这也是为何德国自1942年后其攻势一次比一次小的原因——石油储备已经不足以再发动更大的战役了。所以我认为从德国夺取高加索油田失败的那时候起,其实德国就已经注定会走向战败,而战败只是时间问题。


战争新视界


二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同时也是伤亡人数最多的大战,在法西斯轴心国横行世界时,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和中途岛战役扭转了战局。

第一,斯大林格勒战役。

当时纳粹德国在欧洲横行无忌,除了英国在独自支撑,已经没有了对手,而且都是闪电占领,原本德国和苏联是有和平协议的,就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所以当德国浩浩荡荡的发动了突然袭击时,让苏联猝不及防,陷入了苦战。

后来由于德国在冬季换季时没有做好准备,所以导致很多机械化部队没办法战斗,士兵也无法在低温环境下作战,双方战争逐渐稳定下来。莫斯科会战德国大败,所以希特勒开始考虑怎么切断苏军的补给线,而且因为日本偷袭珍珠港,希特勒希望在美军还没有加入欧洲战场时拿下苏联,于是对斯大林格勒这个石油,粮食和煤炭的产地进行了攻击。



斯大林格勒战役让德国失去了东线战场上四分之一的兵力,并从此改战略进攻为战略防御,从此一蹶不振。

第二,中途岛战役。

中途岛在北美洲的美国和亚洲的日本中间,战略位置不言而喻,是太平洋战场上重要的军事基地和枢纽,爆发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航母对战,美军只损失了一艘航空母舰,一艘驱逐舰,还有一百多架飞机和三百多士兵,而日本是这个数字的几倍,航空母舰沉了四艘,一艘巡洋舰,几百架飞机和飞行员,还有三千名舰员,美军成功击退了日本对中途岛的攻击,获得了太平洋战场上的主动权,扭转了太平洋战场的战局。



二战让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陷入了战争,数千年文明毁于一旦,愿世界和平没有战争。


风云一点通


苏联红军牺牲866万>中国牺牲280万>南斯拉夫牺牲150万>美国阵亡40万>英国阵亡10万>……苏联红军消灭德军360万至420万>中国消灭日军118万>美国消灭日军约60至80万>英国消灭德军约10至30万>……苏联红军俘虏德军220万>美军、加拿大军队俘虏和接收德军投降190万>中国俘虏和接受日军投降120万>……苏联游击队消灭的德国鬼子,超过美国军队消灭的德国鬼子;苏联红军为反法西斯平均每牺牲超过21人,美军士兵只阵亡1个。这贡献的差异其实很大。二战转折只有一个,斯大林格勒会战,这是毛泽东、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四位伟人在战时的共同结论,其它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转折(因为欧洲苏德战场是二战公认的主战场,亚洲战场次之,是另一个重要的主战场,太平洋也是重要战场),丘吉尔战后回忆录改口,美国战后只强调美英参加的战役,都是为了争功夺利,掩盖事实,虚伪骗人。美英是为战胜德国纳粹发挥了重要作用和力量,但史实和证据充分证明,苏联才是战胜德国法西斯的主要力量和绝对贡献者,是真正的英雄!中国是打败日本军国主义的最主要贡献者,美国是战胜日本纳粹的主要贡献者之一,苏联也是战胜日本法西斯的重要贡献者。


跪下叫姐888


二战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横跨了几乎整个亚欧大陆,而真正意义上的主战场就是欧洲,欧战的主战场就是苏德战场。苏德战场的战局,影响的是整个欧战。

我们看下苏德战争初期,德国在这场战争初期就投入了550万兵力,分三路进攻苏联,阵仗非常大。这一仗其实也是决定德国国运的一战,德国要的就是速战速决,年底拿下莫斯科。前期在乌克兰、波罗的海、白俄罗斯,德三一顿操作猛如虎,结果到了莫斯科,愣是被苏军按在地上摩擦,损失五十万人。而德国损失最严重的,则是后来的斯大林格勒战役。

斯大林格勒战役,从1942年7月打到1943年2月,整个轴心国的损失在150万人,其中德军有20多万人阵亡,50多万人受伤,有11万人被俘,这个损失是非常严重的,东线1/4的兵力都折在这一仗里了。如果再细算算,里面一大票德军参加过法国战役、波兰战役,都是从巅峰时期走过来的德军。二战的这种战场,就是拿人命往里填,而你德军这一票人死光了,你还拿啥填了?

而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呢,英美对苏联的援助越来越多,真正意义上的援助就是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之后,英美看到苏联挡住了德国人,才开始加紧投入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受限于客观因素,再加上英美的态度,对于苏联的援助已经是非常少了。在这之后,苏联的工业已经可以完整的投入战争了,源源不断的武器装备从工厂里拿出来。而相反,德国想要的资源一样没拿到,而且还是要靠着夺取乌克兰度日。最明显的就是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第六集团军每天需要八百吨物资,实际送上来的最少80吨,最多230吨。

很多人会说库尔斯克战役是扭转战局的,其实不然,库尔斯克战役德军是怎么都打不赢的一种局面,德军是属于倾其所有,赌博性的投入兵力,结果呢,苏军投入190万人,用一种惨胜的方式拿下这一仗。这一仗呢,苏军怎么打都是划算的,战前德军还有一定的主动权,这一仗结束,德军彻底没了主动权。反正苏联有人,后面的工厂里可以源源不断的开出来坦克。

苏德战场的彻底转折,其实应该把斯大林格勒和库尔斯克连起来,彻底的转折。库尔斯克战役制后,苏军完完全全就是反攻了。

还有人说,诺曼底登陆才是转折点,这个完全就是为了抹杀苏联而存在的思路。诺曼底登陆之后,盟军总共才投入不到三百万人,这放在东线,也就两仗。最关键的是,在诺曼底登陆之前,苏军就一直在反攻,1944年1月的时候,东线苏军650万人,坦克火炮装甲车飞机都是在2比1的比例以上,苏联已经完全获得主动权了。苏联人在巴格拉季昂行动之后,已经将战线推到了东普鲁士边界,这是和诺曼底登陆同时进行的。


军武文斋


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个人认为肯定是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了。

当时问题不在于斯大林格勒战役歼灭的德军是三十万还是二十万还是四十万,而在于此战完成了歼灭德军当时所能动员的进攻力量的任务。莫斯科战役证明了德国的攻击极限;斯大林格勒战役证明了苏联已经开始反击;库尔斯克会战证明德国已经无力抵抗。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从1942年7月17日开始的,1942年11月苏军开始反击,并于1943年2月2日全歼德军,宣告战役结束。1942年10月12日,毛泽东在《解放日报》公开发表社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提前详细阐述了他所认为的、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意义。其中,毛泽东明确解释了题主所问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歼敌数字的意义。

毛泽东是这样解释的:目前红军在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两方面,实际上均已停止了德军的进攻,希特勒已到再衰三竭之时,他对斯大林格勒、高加索两处的进攻已经失败。他在去年十二月至今年五月整个冬季中所整备的一点兵力,已经耗竭了。在苏德战线,距冬季不到一个月了,他须赶快转入防御。整个顿河的以西以南是他的最危险的地带,红军将在这一带转入反攻。今年冬季,希特勒因被死亡所驱迫,将再一次整备他的军队。他或者还可能搜索他的一点残余力量装备出几个新的师团,此外则乞援于意、罗、匈三国法西斯伙伴,向他们勒索一些炮灰,以应付东西两线的危局。但是,他在东线须应付冬季战争的极大消耗,他在西线须准备对付第二条战线,而意、罗、匈等国则将在希特勒大势已去的这种悲观情绪中,一天一天变成离心离德。总之,十月九日以后的希特勒,将只有死路一条好走了。

从战争全局的角度来看,斯大林格勒战役所反映的战争指标是这样的:

第一,希特勒在1941年12月至1942年5月之间所准备的兵力已经消耗殆尽(去年十二月至今年五月整个冬季中所整备的一点兵力,已经耗竭了)。

第二,希特勒用于挽救危机的可用兵力也消耗殆尽(今年冬季,希特勒因被死亡所驱迫,将再一次整备他的军队。他或者还可能搜索他的一点残余力量装备出几个新的师团,此外则乞援于意、罗、匈三国法西斯伙伴,向他们勒索一些炮灰,以应付东西两线的危局)。

其中,毛泽东发表预测时,第一点正在变成现实,第二点还要等4个月才会变成现实。对于毛泽东来说,这是尚未发生的预测。毛泽东提前4个月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很多人(比如说?)晚了半个世纪还需要思考。智者见于未萌,愚者暗于既成,对比过于鲜明。

这样,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真正意义,不在于歼灭了多少德军,而在于德国用于维持攻势的主力至此已经被消灭了。这里还有一个很鲜明的对比案例。人们研究二战史发现,在苏军攻入乌克兰之前,苏军已经出现了补充兵力不足的问题,人力已经枯竭。攻入乌克兰之后,苏军人力得到了极大补充,从而维持了继续进攻。换言之,如果德国在当时能够下定决心堵住乌克兰,那么苏军即便不会倒在极限上也可能会遇到极大挫折。但是很显然,德国当时已经被打蒙了,分析不出这个现象了。

所以说,我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是【斯大林格勒战役】,个人愚见,不喜勿喷。




关不掉滴月光


二战主战场在欧洲,另外还有亚太战场和北非战场合计三大战场。

欧洲是核心利益所在,所以欧洲战场是最为重要的,也是最为艰巨的。转折出现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虽然德国军队战斗力非常强,但是苏联人坚强不屈,前仆后继,加之天气因素,导致战斗的转折来之不易,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胜利后,攻守易形,从此欧洲战场演变为美苏两大战胜国提前安排国际秩序的战场。

要说时间上的最早,当属亚太战场的转折,即美日中途岛海战。原因非常简单,因为力量对比最为悬殊,所以最早出现转折。不论是经济、科技、资源还是工业制造能力都是巨人的美国,去碾压工业实力虽然也还可以,但是资源极度匮乏,人员补给不足需要以战养战和发展二鬼子的日本。结局毫无悬念。

最后是北非的阿拉曼战役,作为最后的转折,它意味着盟军在整个二战期间走向了战略反攻阶段。要说它的特殊意义,我觉得有以下几点,一是震慑了意大利这根搅屎棍并且破坏了德军进攻苏联的节奏;二是保住了苏伊士运河,使英国和最大海外殖民地印度保持联系。

最后,综合来说,当然是欧洲战场的转折最为重要


飞矢之歌


转折点意味着法西斯国家由全面进攻转为战略撤退或者战略防御,并由此拉开了战败的序幕。

公认的转折点为:苏德战场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太平洋战场的中途岛海战,非洲战场的阿拉曼战役,中国战场的武汉保卫战。

如果比较各个战场的重要程度,最为重要的,最为关键性的当属斯大林格勒战役。为什么如此看重苏德战场,并不是重视欧洲,轻视亚洲,主要是由于德国日本两国实力差异导致。



欧洲战场,德国横扫西欧,占领了苏联以外的几乎全部欧洲,除了仍旧处于中立状态的瑞士,实力惨遭削弱,孤悬海外的英国以外,其余国家要么成为德国的一部分,要么成为德国盟友或者仆从国,例如罗马尼亚,意大利和西班牙。

德国陆军的实力为世界公认,以当时的情况而言,有能力挡住德国的只有苏联,如果苏联战败,德军将顺着苏联南部南下,进攻中东,进而攻占印度,后果不堪设想。

斯大林格勒战役发起于1942年6月28日,此时珍珠港事件仅仅过去半年,美国还没有全方位参与战争,战争最后的结局走向只能看苏联。

斯大林格勒战役让德国损失了上百万军队,从此,德国包括南方集团军群和中央集团军群在内的两大集团军群全都丧失了进攻能力,而德国的北方集团军群被牵制在列宁格勒无法自拔,而且随着苏联的战争潜力的开发,整体实力强于德国,德国必败无疑。

如果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取得胜利,按照德国制定的计划,南方集团军群将会北上包抄莫斯科,与中央集团军群联合进攻莫斯科,德国还有一次机会。

太平洋战场,日本实力远远不如美国,日本之所以能够横行太平洋,只是因为美国没有投入战争,日本打不到美国本土,不能占领美国,那么美国迟早打败日本。

二战胜利的关键在于能不能打败德国,打败了德国,战争走向已经确定了。


视野新观


第二次世界大战真正的转折点是“日本偷袭珍珠港”!

回答这个问题要搞清楚两个概念:其一,什么是转折点,转折点是事物发展走势变化的拐点,拐点处存在多种可能,在这里可以理解成二战的胜负走向;其二,转折点的定位,也就是说是谁的转折点,把主体搞准,不同的主体,它的转折点肯定不同。

理清这两个概念后,要确定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很容易就会理解,要从这次世界大战的对战双方、这次世界大战的时间跨度、这次世界大战的整体走势去判断。

从整个战争的进城看,“日本偷袭珍珠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不是其他局部战争的转折点。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看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所带来的后续效应,直接后果是美国对日宣战,连锁反应是德国对美国宣战,接着是诺曼底登陆、苏联反攻柏林、日美中途岛决战、英德东非沙漠戮战、苏军剿灭关东军等等,这一系列的反应,犹如多米诺骨牌一样,持续扩散开去……这些其实是表面现象,内外蕴含日本偷袭珍珠港改变了同盟国和轴心国的实力对比,这才是珍珠港事件的根本价值。

日本袭击珍珠港对战局的最大贡献是把美国卷入战争,美国的加入,使同盟国和轴心国实力对比优劣关系发生了反转。

从工业产值看,美国加入前,轴心国和同盟国之间的比值是29:19左右,别忘了法国这时已经被德国占领,苏联有大片工业区沦陷;加入后的比值是29:47左右。(按1938年数据估算,如下图所示)

从钢铁产量看,美国加入前,轴心国和同盟国之间的比值是3066:1759左右,加入后的比值是4508:10456左右,钢铁是机械化战争的核心资源,这个比值逆转产生的效应十分深远。(如下图所示)



从飞机制造看,美国加入前,轴心国和同盟国之间的比值是16503:18322,双方差距不大;加入后的比值是22362:51891,轴心国开始处于明显劣势,而且后面差距还在扩大。(如下图所示)


所以,美国的加入改变了战争格局,“日本偷袭珍珠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真正转折!其他事件虽然起到推动战争天平向有利于同盟国方向倾斜,但不是左右战争天平摆动的关键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