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如果没有清军入关,现在中国的面积会止于汉地十八省吗?

江铁铮


当然不止。



1.历朝历代前期都是处于扩张期,后面都是不断萎缩,清朝也不例外。

很多人说明朝只有300多万平方公里,按这个逻辑,其实清朝前面几十年都是龟孙关外几十万平方公里版图,到乾隆时期才达到鼎盛1300多万平方公里,到宣统退位时候,就剩半个故宫0.36平方公里了。



2.清朝有巩固之功,并无开拓之功。

很多人动不动东北是清朝嫁妆,没有清朝中国就300万版图,这个说法是荒谬的,同样逻辑,清末就剩半个紫禁城,而且清朝灭亡留下的是一个军阀割据、四分五裂的国家,境内各种租界和势力范围星罗棋布,要不是列强互相牵制,中国差一点被列强瓜分,一切归零了。



具体而言:

1)东北地区。早在唐朝就有了,后面元朝、明朝也有。

2)蒙古地区。早在唐朝就有了,辽代、元朝也有,明朝蒙古地区臣服明朝,接受册封,也属于羁縻管理范畴,最后清朝末年外蒙古也丢了,历代努力几乎归零。

3)新僵地区。汉朝就有了,唐朝也有,不是清朝第一次才有。



4)西臧地区。元朝第一次拥有,明朝也有,清朝只不过是继承。

3.中国版图是历朝历代奠定的,而不是只有清朝。

秦朝:第一次统一中国。

汉朝:第一次拥有新僵版图,把朝鲜半岛北部纳入版图,将云贵大部地区纳入版图。



隋朝:将青海地区首次纳入版图。

唐朝:首次将蒙古地区纳入版图,首次将东北地区纳入版图。

宋朝:深度开发了南方地区。

元朝:首次将西臧纳入版图。



明朝:改土归流贵州,并大规模移民贵州和云南,使云贵永远纳入中华帝国核心版图,让中国有了一个稳定的战略大后方。将南砂和西砂纳入版图,时隔千年将安南纳入版图。在中南半岛设置三宣六慰,占有半个缅甸,在印尼北部设置旧港宣慰司,虽然后面这些都逐渐丢了,但是开拓海外,经营海洋的战略眼光,符合人类由大陆时代进入海洋时代的发展趋势。



清朝:收复了大部分明后期以来丢失的版图,并巩固了各地统治,同样居功至伟,虽然后面也丢失了很多版图。



总结:中国现有版图是历朝历代奠定的,都居功至伟!不能为了突出一个朝代的功劳,就抹杀历朝历代无数先人的历史功绩。更不能抹杀近现代无数先烈的历史功绩,没有他们的拼搏,一切归零!



如果还有人要这样做,就请拿着清朝版图找俄罗萝斯要回外东北等地,要回多少,我就承认你奠定多少,否则不要再扯淡。


可汗说事


如果没有清军入关,现在整个东亚和东南亚就会都是中国的地盘。

汉人的政权,才会把统治下的汉人当成自己的子民,不会想清朝那样,处处提防,搞文字狱,搞愚民政策,培养了一大批奴才,还不愿意发展武器装备,一味保留所谓的骑射。

明朝时,虽然因为倭寇施行海禁政策,但后期逐渐开放,与外界交流和联系越来越密切。明朝会主动吸收西方先进的军事科技,购买和仿制并且改进枪支大炮,不像清政府为了防止汉人造反,禁止研制武器,武器装备一直固步不前。



明朝末年,虽然明朝处于风雨飘摇,但仍然可以秒杀葡萄牙等殖民者,而且中国永远不缺乏牛人,比如郑芝龙,以民间之力建立水师,周旋于东洋及西洋势力之间,并于1633年在泉州金门岛的料罗湾海战中成功击败西方海上势力 ,在郑和船队退出南中国海200年后,重夺了海上主导权,是大航海时代东亚海域举足轻重的人物。

郑芝龙对历史的其他影响还有作为先于荷兰人的,和李旦和颜思齐等人及部众在台湾建立基础,为汉人移台的主要据点。并为其子郑成功留下强大海上基业,郑成功以此资本抗清并在南京兵败后以海上武力成功驱逐荷兰人,收复台湾。



而且有些汉人跑到南洋,建立了数个汉人王国,如1777年,罗芳伯以东万律为首都建立兰芳大统制共和国。

广东潮州人张杰绪,纳土纳岛建立张氏王国,自封天子。

福建人吴阳,在马来半岛建立吴氏王国。 三佛齐国王张琏(广东饶平北部客家人); 婆罗皇帝何显达(广东汕头人); 爪哇顺塔国王某(广东潮州人)等等。


如果当时中国依然是汉族王朝,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开启,中国统治者有了海权意识,鼓励大家出海,以中国的军工实力和造船能力,以及庞大的人口基数,那么整个东亚和东南亚,估计都会拿下!


对话历史


说实话,不会。

但是,疆域恐怕不会有今天这么大。

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蒙古、西藏、新疆的控制,在清朝是和“清王朝”有关的问题,还是与“博格达汗”有关的问题。

要知道,清朝其实早早就设立了蒙藏院,后来改成理藩院来管理蒙藏事务,根本原因就在于,这很大一片土地的很大一群人,实际上是以“二元制帝国”的方式进入的清朝的版图,即对清朝皇帝这个“蒙古大汗”的效忠。

自1636年漠南蒙古十六部49个大小领主齐聚沈阳,承认皇太极为汗,并奉上“博格达·彻辰汗”的尊号开始,蒙古的共主大汗位置就发生了转移,到了满洲的大汗头上,而顺治皇帝在盛京登基时,内秘书院的蒙古文档中,顺治皇帝的尊号和他的父亲和祖父一样,都是“汗”。

两个月后,在北京再次举行仪式时,内秘书院的蒙古文档的记载变成了“即天子皇帝位”,成为了满、蒙、汉的共主天子皇帝。

当然,如果没有之前的“汗”位关系,后面的共主皇帝也就无从说起,事实上,隋文帝的圣人可汗和唐太宗的天可汗,都曾经意味着共主皇帝的身份,不过当对方不再恭顺时,在古突厥人的碑铭中,就变成了“唐家可汗”或者“桃花石可汗”,也就是另一个对等的政权统治者。

而这个共主身份,明朝的皇帝是真没捞着的,如果说清朝没能入关,由大明或大顺来统一中原,那么,可耕地不少的东北地区,很有可能会依靠人口和生产力的优势,在棉花大量推广的情况下,最终被汉文化圈实质性占领。

但是蒙古草原和西藏、新疆,本身纳入版图,就是清王朝作为“多元”身份中的草原之主部分的必要,换成了汉家天子,在必然崛起的卫拉特蒙古的侵袭下,还会不会持续百年的与其在西方万里之外拉锯,就是一个需要考虑“性价比”的问题。

事实上,明朝肯定是一个内卷性的王朝,大量的资源都花费在了内部,现实中也没有这种扩张的欲望, 甚至在其开国之初,所谓的广大疆域,其实也是为了积极防御,当防御线的作用降低,或者成本提升过高时,他们会不停地向内迁移防线,直至成本最佳为止。

那么,大顺朝会不会有变化?

从李自成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和政策来看,他的眼界可能还不如大明朝的职业官僚们,那么,在蒙古草原和西藏、新疆方向的用力,也就变成不可能了。

所以,可能从可耕地的角度来看,东北地区仍会被汉人朝廷占据,其他的地方,就很难说了。


刘三解


实事求是的说,没有清朝,现在中国真的可能没有这么大的国土,看看历史,仔细研读下,新疆,蒙古,东北,西藏真的是在清朝统治下才慢慢变为中国领土的,但也不排除如果明王朝没有覆灭,也可能会扩张,但历史无法重来,无法假设,从历史沿袭来看,清王朝对中国现今版图的得来是无法质疑的,历史上只有满清正真强力掌控了上述领土的,对汉族而言,他是皇帝,对满族蒙古族而言他是可汗,对新疆来说,经乾隆屠杀完准格尔部落后,建立了强大的威望,使得其他部落不敢反抗,通过联姻控制蒙古,与蒙古一起通过宗教控制西藏,单纯汉族王朝的话,无法做到上述统治方式,从而控制上述地方。但清王朝对文化的破坏是无法回避的,摧毁了汉族的士大夫一族,建立以满族贵族为特权的王朝,但由历史发展来看,经明朝朱元璋的改变,中国的士大夫一族也与以往朝代有较大改变,中国政治清明的是北宋时期,尤以仁宗为甚。单纯讨论领土的话,我觉得真的无法抹杀清王朝对现今国土面积的贡献。


Andrew20180407


在回答问题前,首先了解一下汉地十八省指的是哪里。



汉地十八省,是指清朝将明朝统治区中的十五个承宣布政使司中的湖广分为湖南、湖北,南直隶(现改名为江南)分为安徽、江苏,从陕西中分出甘肃,所设置的18个省份。


这十八个省一直维持着明朝晚期原有的政治制度,而不同于满人占领的关外三将军辖区及新疆、内外蒙古、青海、西藏等其它地区。十八省与其它地区的界限主要是长城。

那么,如果没有清军入关,中国的面积会不会就停止到汉地十八省呢?回答当然是不会了。其实原因是显而易见的。

一、时代不会停止运转,没有清朝也会被别的王朝取代。

到明末时,明朝的灭亡已成为必然。而每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初期都在积极拓宽领土,如果满清不入关,将会有一个新的王朝代替明朝。


这个新王朝的初期在领土上肯定不会局限于当前时期的现状。了解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即便是宋朝,在初期也是积极向外拓展领土的,虽然被北方的辽国打败,结束了北伐,但在南方仍然保持攻势。比如云南的镇雄县就是在北宋时期才成为中国领土。

二、不要盲目夸大满清功劳,拓土源于国家的底气。

这里要弄清楚一个问题,就是清朝增加的领土,是清朝皇帝的个人能力,还是中国本身就有的军政基础呢?有书君认为,是中国已有的军事和政治基础,才获得了开疆拓土的机会。也就是说,能开疆拓土是因为这是中国,而并非因为这是清朝。

比如,同样是入主中原。为何辽金就无法灭亡宋朝。而为何强如元朝,打南宋,也打了五十年。而满清自1644年正式入关开始,只用三年就打到南方。因为清朝继承了明朝的军事实力。

再比如。长江天堑,以及各大城池的厚重城墙。获得红衣大炮和水师的清朝,就一路摧枯拉朽。而红衣大炮和水师,是明朝时期留下的宝贵财产,叛逃满清的尚可喜、耿仲明带去的。


而假设没有清朝,取代明朝的新王朝,在水师和红衣大炮的助工下,一样可以拿下厚重城墙!

但这些东西都是因为中国才有,而并非因为清朝才有。

三、其实清朝只有巩固之功,但并无开拓之功。

很多人认为东北是清朝拓展的,没有清朝中国就没有300万版图,这个说法是荒谬的。



具体点说:东北地区,早在唐朝就有了,后面元朝、明朝也有;蒙古地区,早在唐朝就有了,辽代、元朝也有;明朝蒙古地区臣服明朝,接受册封,也属于羁縻管理范畴,最后在清朝末年丢了外蒙古,历代努力几乎归零;


新僵地区,汉朝就有了,唐朝也有,不是清朝第一次才有的;西臧地区,元朝第一次拥有,明朝也有,清朝只不过是继承。

然而,在清朝末年,却只剩下半个紫禁城,而且清朝灭亡留下的是一个军阀割据、四分五裂的国家,境内各种租界和势力范围星罗棋布,直至今天,还没完全收回呢,要不是列强互相牵制,中国差一点被列强瓜分,一切归零了。

所以,以中华传统势力范围为基础,再统一中国的各个内藩,清朝能做到的,换个政权。依然可以做到。但不管是明清还是其他政权,占领并长期统治中国传统领土之外的地区,则较为困难。


总而言之,中国现有版图是历朝历代奠定的,都居功至伟!不能为了突出一个朝代的功劳,就抹杀历朝历代无数先人的历史功绩。更不能抹杀近现代无数先烈的历史功绩,没有他们的奋勇拼搏,就不会有如今繁荣昌盛、国富民强的大中国。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这个问题提法有误,我们知道“汉地十八省”是清朝时形成的概念,明朝时期只有“两京一十三省”。虽然两个概念面积相差不大,但是涉及到一个“儿子像爸”还是“爸像儿子”的前后逻辑问题,因此后继的王朝只能和前朝进行对比。也就是说,他们要比较的不是“汉地十八省”,而是“两京一十三省”

不过不管多少省,我们都可以确定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

如果没有清军入关,今天的我国肯定不会止于汉地18省。毕竟已经神州陆沉,文明毁灭,疆域可能连100万平方公里都不到!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就是像越南那样分成50个省又能怎么样呢?

今天的很多人动不动就是:清朝入关毁灭一切,清朝入关罪大恶极。仿佛没有清朝入关,明朝就可以点开科技树,开疆拓土,征服西伯利亚,超越西方,吊打世界,最后成为超级大国。而清朝入关就是毁灭了这一切,而且还是通过无耻的趁虚而入,用罄竹难书来形容毫不过分,简直就是不要脸,非常不要脸。

对于这一切静夜史除了呵呵,还是想多说几句:如果明朝能爆发,那早就应该爆发了,不用等到明朝末年;如果汉家王朝真的能够吊打世界,那根本就不会有清朝崛起的机会。

有时候,承认差距比接受差距更困难!

关于清朝入关的问题,静夜是在先前的文章中已经多次分析,这绝对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事件。而且从疆域保留的角度,清朝入关是我国古代史上的一大幸事。没有清朝入关,就没有有今天的960万平方公里领土。

为什么这么说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大一统局面无法再现

无法再现大一统,指的是后期的王朝无法完成中原的统一,以及解决边疆的少数民族问题。

李自成集团的迅速失败,已经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

朱元璋进行的釜底抽薪式的文化改革,对明朝以及我国社会后续的发展都产生了极端不利的影响。

朱元璋以八股文对知识分子进行前所未有的空吸,将大量知识分子塑造成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再加上儒家仁义礼智信的熏陶,使得我国的知识分子阶层出现了整体的沦陷,这也是造成我国自明朝时期开始落后于世界大潮的重要原因。

到李自成扯旗造反时,根本就难以找到像刘伯温这样卧虎藏龙的人物。李自成集团学历最高的就是宰相牛金星,但也只是个举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知识分子盲目拥护所谓的封建正统,对于改变历史走向的农民起义嗤之以鼻,这使得李自成集团根本就难以得到知识分子的拥护。

再加上作为领导的李自成本身能力不足,又以“追饷”得罪了整个地主阶级,所以李自成集团的迅速败亡也在意料之中。

而李自成集团在当时的中原地区还是势力最庞大的。此时的中原,东北有吴三桂,西南有张献忠,东南还有南明苦苦支撑,中原大地实际上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

虽然中原地区的地主士绅阶层都拥护南明,但是南明内部腐败不堪,内讧不止,根本无力对李自成集团等其他集团形成威慑。

此时的吴三桂虽然兵强马壮,但是奈何人数太少,也是难成气候;西南地区的张献忠本身就有割据自保的意图,更是无力统一天下。

所以如果没有外来势力的参与,中原地区将长期保持割据分裂的状态。

我们知道,但凡中原地区陷入四分五裂时,也是周边少数民族,特别是北方游牧民族趁虚而入的最佳时机。

而此时的长城以北,少数民族早已完成了资源的整合,其中清朝已经建立了和明朝类似的政治制度,且将漠南蒙古收入囊中。

这意味着清朝已经做好了入主中原的一切准备,如果中原地区短期内无法迅速完成统一,并对关外的清朝形成毁灭性打击,那么清朝入关将是历史的必然事件。这个时间可能会晚几年,但是一定会发生。

2、周边侵略者虎视眈眈

大分裂的存在,造成了中原地区内讧不止,给了周边的少数民族以可乘之机。

但是我们要相信,除了虎视眈眈的少数民族,纷至沓来的外国侵略者,也将是中华民族的巨大威胁。

从元朝末年开始,倭寇就逐渐成为我国东南沿海的一大祸害。至明朝中期,西方大航海时代到来后,以西班牙和葡萄牙为先锋,列强纷纷开始踏足东方的土地,我国也开始遭受西方侵略。

1522年的西草湾海战,是我国和西方殖民者的首次交锋。在西方殖民者不断向全球扩张时,西草湾海战发生第一次,就有可能发生第二次和第三次,而且势必一次比一次猛烈。

而此时和西方殖民者越战越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明朝由于军备的废驰,腐败的横行,导致平均战斗力水平越来越弱。

到1633年明荷料罗湾海战时,明朝已经沦落到需要大海盗郑芝龙充当主力的尴尬境地。

如果没有清军入关,中原地区可能有两种情况发生,一是明朝苟延残喘,在这样的局面下,明朝不可能长时间保持不败,鸦片战争必将提前发生;二是明朝灭亡,后继王朝仍然为汉家王朝,那么由于小农经济的历史惯性,汉家王朝的对外开拓程度仍然非常低下,海上实力仍然不强,面对从海上纷至沓来的西方殖民者,汉家王朝的战败是历史的必然。

而且比海上殖民者更危险的,是陆地上远道而来的沙俄侵略者。从1582年哥萨克越过乌拉尔山开始,沙俄就开始了鲸吞西伯利亚的历史进程。1600年前后,沙俄到达贝加尔湖附近,对蒙古形成了严重威胁。1643年更是侵入黑龙江,严重威胁东北。

此时的沙俄,一方面寻找珍贵的毛皮,另一方面也在为沙皇竭力寻找温暖出海口,因此沙俄对东北和蒙古的觊觎一直不曾减弱。

所以,摆在中原王朝面前的历史任务是异常繁重的,它不仅要迅速统一中原,还要迅速北上消灭清朝等少数民族政权,最后与沙俄争夺东北和蒙古的统治权。

而我们知道中原王朝一直是小农经济,这意味着在开疆拓土方面势必不如清朝走得更远,最起码在时间上就已经不允许。汉家王朝在建立初期疆域是大大超过两京一十三省,但边疆多是羁縻,且沙俄不会给你机遇。

所以,无法在与沙俄争夺的过程中占据主动,中原王朝就只能处处被动,等沙俄侵占了整个蒙古,将势力延伸到长城以北。加上西方殖民者的入侵,中华文明能否存活下来都是个未知数。

对于中原王朝而言,两京一十三省是核心统治区,也是我国古代文明存在的底线,如果当时连这350多万平方公里都难以保全,那么随着国力的衰落,今日我国疆域将更有可能走向分崩离析。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当然不会啦



关于清代的领土贡献,我已经讲了很多次了,有兴趣的可以去翻我以前写的十一篇的清代领土控制和之后的清代领土的问答,我今天要说的是为什么说没有清朝,就没有这么大的领土?



看其他的回答说,如果没有清朝,我们汉人的进取精神,地盘会更大。甚至有人列举清代的东北封禁政策,说因为清政府害怕,所以封禁,导致失去外东北,如果是汉人王朝,一定比这开放,所以领土会更大,这真的是写文章完全不看书的,开局一句话是历史,其余全靠自己编。关于封禁政策,我之后会专门讲。

为什么说没有清朝就没有这么大疆域?我先列举几个事例:一、西汉全盛时西有西域,但到汉朝后期,十三州到玉门关就没了,只比传统汉地多了交趾和朝鲜一部。二、唐朝全盛的时候,有蒙古,有西域,有东北,但到了唐后期,连汉地的云南辽东都没了。三、明朝全盛时,西至哈密,北有东北。等到明朝万历之后,就只有汉地两京十三省了。只有清朝,从全盛的近1300万到清末1100多万,在清末新政时,清政府还在东三省建省,在蒙古改革,在新疆青海建谘议局,在西藏废达赖,汉化改革,这些是前朝末期是不可想象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因为中国观的变化。

在清朝之前(注:本文的清朝之前仅指汉人政权,不包括元朝等少数民族政权,对于少数民族政权会之后另讲),中国是不同于当代的,什么是中国,就是汉地。只有汉人才是中国人,至于那些回部、草原人,他们是不属于中国的,他们是藩民。就像在我之前的文章中写到的,我们的皇帝们都认为藩民不是我国国民,藩汉有别,所以我们在编户齐民时是不计入各藩部的,这是一种华夷之别,帝国对于这些人是没有管理义务的,这些藩部也不是帝国的必需,帝国只需要管理好本国国民就行了,不求天天爱护诸夷。对待藩部,我们一向是他来进贡,我们同意,但我们不会主动的去管理他们。对于皇帝们来讲,我是中国之主,番邦是外人。汉朝皇帝不会认为西域民众是本国国民,而是仰慕我国的藩民,是什么龟兹国、楼兰国的民众,这与我们的汉民是有区别的。这一点,在儒家思维中非常明显,比如在汉武帝时期盐铁会议中,儒生的意见就认为以盐铁充军饷,是“以有用之民取无用之地”。而且这一思想在当时支持很多,公孙弘反对置朔方、沧海二郡,“以为疲敝中国以奉无用之地,愿罢之”,淮南王刘安也有谏用兵闽越,主父偃的谏伐匈奴。这些在《史记》《汉书》中多有记载,而那些支持开疆的韩安国等人的意见却很少出现,两个史家都是尽量避而不谈,甚至班固把支持开疆的朱买臣等人称为“好事之臣”,司马迁还大夸支持恢复和亲的汲黯。这些人对开疆的看法可见一斑。再比如《后汉书》中,“建武中,西羌皆遣使求内属,愿请都护。世祖以天下初定,未遑外事,讫不许之”、“建初元年春,酒泉太守段彭大破车师于交河城,章帝不欲疲弊中国以事夷狄,…不复遣都护。二年,复罢屯田”。连贞观贤臣魏征在《西戎论》都说:“自古开远夷、通绝域,必因宏改之主,皆起好事之臣”。这就是古代汉人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态度。

而另一方面,由于治理模式的区别,各地的藩民对于帝国也没有那么大的归属感,因为各地仅仅是上层与中央的互动,大多数藩民是没有中央政府的概念的,因为他们完全感受不到中央的存在,他们的一般民众接受当地首领的管理,按照当地习俗自治,没有汉地百姓一样的中央权威,也没有很强的中央向心力,毕竟中央政府怎么样,与他们无关,中央改朝换代对他们的影响几乎为零。也因此,朝代交换不影响番地归属。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元明交接时,西藏直接是和平交接,因为换个朝贡对象罢了,几乎没多大影响。还有像清朝接受外东北一带也是招徕形式,因为他们对前朝真没有多少忠诚度。为什么直接治理会加强地方向心力呢?因为在直接治理下,才能培养归属感。就像如果你们家对你不管不问,任你自生自灭,你会觉得这是你的家吗?比较典型的就是港台,这几地实行地方自治,但是分离倾向愈加明显,青少年对中央的认同感也不断下降。(目前菜政府主要选民就是青年,不过我们说是被蛊惑,并不是认同。),而我们内地从小就和政府息息相关,归属感不言而喻。这就是均质化治理的效果。

在清代之前,各代很少对各地实行均质化治理,对于各藩部抱着怀柔远人的态度,客观上造成帝国与各藩部的距离感。同时帝国中央的华夷之别,也造成各代对藩部的不重视,表现出放任的态度。这就可能会导致两种后果。

一, 主动放弃。为了维护庞大的疆域,必须有强大的国力做支撑。特别是维护广大的藩部统治,更是要花费极大的精力,如驻军,如派官,如金钱,这对于中央政府的实力有较高的要求。因为我之前也说过,帝国对于各藩部一般不进行民事管理,也就是不收税,最多是收贡,但这对于高昂的占领成本来讲无疑于杯水车薪(不过后来的清朝也充分证明了,正常的收税也不够维持直接统治,以新疆为例,帝国每年新疆的税收全部用于本地军政事务还不够,还要中央的输血)。所以维持藩部,对于各代政府,更像是一种负担。而受到传统中国观的影响,各代对藩部也不重视,并不是不可分割。所以在清之前,中国各代会常常见到主动弃地的做法。唐太宗灭突厥,草原诸族俯首,唐的疆域一度包括整个草原,但不过十几年,唐代就主动减弱了对草原的控制,突厥之后的薛延陀多次入侵。虽然之后又平薛延陀、后突厥等,但每次都是曾经拥有,占领后不久,就军队后撤,留下了权力真空,所以有唐一代,草原就没有安定过。还有如宋代河湟开边,在取得巨大战果后,由于国力消耗太重,不得不撤回原界。再比如明代成祖时期曾有东北安南哈密,但到了宣宗时期,就自行从安南撤军,西北退至河西一带,东北的卫所退至辽东一线,几乎又回到汉地范围。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太耗国力,于国无益。这就是主动弃地,只保汉地即可。

第二种情况是被动弃地。这个就很好解释了,由于实行藩汉有别的政策,所以很难得到当地人的真正认同,特别是想要加强对地方管理时,这种中央与地方的对立矛盾必然激化。收地易,收心难。当帝国想要干涉地方内部事务,削弱地区独立性时,地方上往往会发生叛乱,由于国力问题,逐渐被打回传统边界线,甚至还少。亦或者由于外敌的入侵,帝国被迫放弃土地。比如,隋唐初有青海中部(灭吐谷浑后),但随着吐藩的强大,唐军又被迫退回湟水一线。初唐有云南,但南诏建国后逐渐强大,还与吐藩联合,在滇池大败唐军,唐的势力范围从此退至四川。宋初还有宁夏甘肃一带,元昊强大了,连陕西都受到威胁。到了明朝,明宣宗时期还有河西走廊和青海,但到了武宗时期,蒙古人就长驱直入,占领了青海河西。在遇到当地的反抗军或强大的外敌时,本着以华为重的宗旨,在国力衰弱的情况,被打的国界不断后退,直到退回汉地。



这就是清代之前的中国观下的领土变化原因,由于华夷有别,各代很难长时间保有很大的领土,往往是祖上曾经阔过,但撑不了几十年,又退回传统汉地,就成了曾经拥有。但到了清朝,情况就有了变化。

由于清王朝是少数民族政权,所以没有华夷之别的界限,在清朝皇帝的眼中,无论是藩部还是汉地,都一视同仁,汉人与回部藏部没有区别,所以对于各地进行均质化的统治。在遇到外敌时,往往更加积极主动,并且清朝对各地的统治总体上是不断加强(之后会专门出各地统治时间线的专题),这与之前的朝代大不相同。比如,清初新疆仅到哈密,但在与准格尔和和卓的不断战争中,不断扩大,并且在清朝时期,由于加强了统治,回疆动乱频频,如乌什动乱,张格尔之乱,七和卓之乱、吴勒子事件等等,但每次动乱,清廷往往是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平定,之后再次加强制度统治。这要是在前朝,谁愿意花费那么大的精力去收回一个没多大好处的地方。以张格尔之乱为例,清廷花费白银1100万两,更不用说善后的费用了,这种倾全国以卫藩部,对于我们汉人皇帝来讲,是不划算的。再比如清朝在西藏驻军1500人,满汉官吏数百人,这些人的用度要从四川运输(清世宗为体恤藏地百姓,驻藏官军用度饷银由四川运至西藏,不取藏地一毫),可驻藏的1500人仅饷银就一年6万两(光绪三年),对于四川财政是一个不小的压力,但清廷都坚持下来。这种各地平等,藩部亦为中国的观念是清朝能在藩部维持数百年统治的重要原因。

当然这不是说清朝就没有华夷之别了,实际上清朝也有,而且一度成为主流思想。比如康熙平准格尔时,就有不少大臣认为准地距京甚远,人未开化,不值得动用刀兵。康熙对此进行驳斥。再比如康熙五十七年,准部入侵西藏,在讨论进兵时,“王大臣惩前败,亦皆言藏地险远,不决金兵议”。康熙力排众议,命令进军。这一思想在乾隆初年更是明显,乾隆刚上任,以儒家皇帝自居,减少边务,以减轻民众压力。乾隆十四年,为减少四川压力,清驻西藏军裁为150人(结果第二年发生郡王叛乱,不得不恢复旧制)。而对于新疆,乾隆初秉持“来则诱降,去则不理”、以免多生事端的政策,减少西部驻军(结果先是准部入侵,后又大小和卓叛乱),结果乾隆的宽宥藩部政策反而使边地不宁,所以乾隆二十年之后,一直是剿抚并用,不断加强对地方的直接控制。但这一思想还在不断延续,到了清朝末期,先有李鸿章等弃新疆,后又有康梁等人卖掉新疆西藏等地。“夫内外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大而寒瘠,毫无利于中国,反岁费数百万金戍守之。”(《谭嗣同集》)。这就是在清代的华夷之别体现,所幸并没有真正实现。

综上,清代排除华夷之别,对各民族进行均质化统治,将各藩部纳入新中国观的范畴之中,对任何威胁国家统一的势力给予严厉打击,为奠定现代版图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作出了巨大贡献。有清一代,对各民族的统治和发展,加强了中央的向心力。所以,我们看到直至清末,清政府还在各边疆进行改革,在新疆东北设省,在青海蒙古设谘议局,在西藏废达赖,设学校,这是前朝无法做到的。(之前各王朝,最后几十年,几乎都没有藩部了,早就放弃了)。

如果取代明朝的另一个汉人政权,我不否认我们可能会有很大的地盘,可能会有新疆西藏蒙古东北,都有可能。但也就是曾经拥有。大致会出现三种情况。一、我们一度达到新疆西藏,但由于回部或蒙古人势力很强,被迫退回。二、帝国打败了回部和蒙古,帝国驻兵回藏蒙满各地,但没过几十年,帝国发现对国力消耗太大,主动撤回了。三,各藩部与中央保持朝贡关系,帝国主义入侵,帝国认为你们藩部的事不要烦我,我们不愿意为了藩部劳累自己,随他去了。结局就是,中国还是中国,中国就是汉地。

所以,无论是哪个汉人政权,都不会自甘堕落,把汉人和蛮夷同等对待,也就不可能形成新的五部合一的中国观,更不会有如此广大的疆域,所以请正视历史,少一点不切实际的yy。


李子木沆


不邀自答。

先说一下我的结论,如果清朝不入关,列强侵华的可能性会大大提前,并且将内地与边疆地区瓜分干净,亡国灭种。到时候不用说18省,20世纪后东亚大陆上绝对是小国林立的局面。

清朝入关后,经过长达一百多年的征战,凭借着西来的火器、强盛的国力以及满洲人尚未泯灭的武德,先后吞并了台湾、黑龙江流域、蒙古、青海、西藏和新疆,并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将大量的土地纳入帝国直接统治之下,鼎盛时期疆域达到了1300多万平方公里。即便是清末,民国也从清朝手里继承了1100多万平方公里的疆土。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土地是一个国家的重要财富。为什么这么说?第一,土地本身就是一种资源,可以耕种的耕地、地下的资源、以及利用土地发展工业,都是对资源的利用;第二,地盘越大,战略空间就越大,转圜的余地就越大。比如二战时期,苏联凭借其巨大的体量拉长了德军的战线,并最终转入反攻;抗战时期中国也凭借巨大的国土使得日本在1938年暂停了侵略的脚步,毕竟补给线长,容易打不动。

其次,大一统的王朝可以凭借权力的高度集中保证其独立性。在近代,亚洲仅有少数国家能够保证本身的独立,比如说中国、伊朗、泰国。伊朗和泰国是引入外部势力维持国内列强势力的平衡,进而保证其独立性;中国除了这个方面的原因,另一个原因就是地盘足够大。反例就是南亚大陆上的印度,印度莫卧儿王朝衰落,国内土邦林立,英国佬正是利用这一优势完成了对印度的吞并,使得英国国王的桂冠上多了一个“印度皇帝”的头衔。

第三,如果大清没有打下130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或者说清朝没有入关,那么沙俄的南下绝对会提前。新兴的准噶尔也无法有效面对沙俄的威胁,更别说已经衰落的蒙古和小国寡民的满洲。以俄国人的贪婪,他们绝对会继续南下染指华北,而以工商业立国的西欧,绝对不会坐视中国这一庞大的市场被俄国人独占,他们必然要进来分一杯羹。此时的英国、荷兰、西班牙、葡萄牙都已经在东南亚和南亚建立了比较稳固的殖民据点,对他们来说,只要国内统治者意志坚定,征服他们想要征服的地区并不是不可能,甚至不排除尚未在东南亚建立殖民据点的法国都会插一脚进来。以明朝面对欧洲武装商人蹩脚的表现,根本无法阻止欧洲各国正规军的联合攻击,等待中国的只有被瓜分成殖民地,甚至亡国灭种的这一种可能。

而中国在近代之所以能够维持独立,并避免了奥斯曼帝国四分五裂的结局,正是因为清朝地盘够大,洋人没有那么好的牙口去消化,只能通过租界作为贸易的桥头堡,而且清政府能够适时引入外部势力来平衡国内列强势力,使得其中任何一方都不能独吞中国,从而避免了被瓜分殆尽的结局;同时也因为大一统王朝权力高度集中,通过《大清皇帝退位诏书》的法理,避免了四分五裂的结局,完成了清政府和民国政府之间的平稳过渡,从而使得帝国的疆域、臣民被民国较为完整的继承,其意义不亚于英国的“光荣革命”。

再者,自从中国历史进入近代以后,中国就被拉入威斯伐利亚条约体系,清朝能够及时调整政策,将其所治下的疆域转化为帝国主权领土,避免了更大的损失,并且为中国的领土主权奠定了法理基础,这也是清帝国的一个重要的历史贡献。

好了,就说这么多。


北洋海军炮手


看了很多回答,说清军不入关,现在中国的面积会更小的人,看似尊重史实,但其实陷入了一个误区:第一、清军不入关,明朝,或者另一个取明朝而代之的汉人王朝(我们简称为“明+N”朝,不一定就不会开疆拓土;第二、大航海时代开始后,“明+N”朝在与西方文明交手时,未必就会是输家。如果“明+N”朝打赢了西方列强呢?说不定中国的疆域就是下面这个样子:

的确,明朝末期的领土基本就和秦朝差不多,但如果清军不入关,“明+N”朝就不能也出现一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然后发展出先进的火器、舰船,开始海外殖民——至少是拓展?我认为,“明+N”朝出现这种历史变局的可能,至少比清朝要大,因为这毕竟是一个汉人王朝,在用人上,会比清朝有底气,更不拘一格。

如果这一情况发生,“明+N”朝成为了东方列强,那开拓领土的选择就远比西欧列强要多。可以北上进取西伯利亚,可以西进中亚一路打到中东,当然更可以走向海洋,将东南亚打造成海外领土,直到垄断太平洋、印度洋航线,最终成为日不落帝国。汉地十八省?太保守了。


切割地球


一提起清朝,很多人都以清末的割地赔款为耻,甚至还认为满清耽误了中国200多年。其实这样的评价是不准确的,诚然清末那半个多世纪,满清政府丧失了大量的国土。但是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清朝初年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不间断的平定准格尔部的叛乱,保证了中国的西北,特别是康熙年间,平三藩、收复台湾、抵御沙俄,正是有康熙帝的这些丰功伟绩,才最终确认了今天中国的大致版图。

在研究今日中国与清朝时期版图之间的关系之前,不妨先看一下明朝时期的帝国疆域。据《明史·地理志》载:“东起朝鲜,西据吐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千里长沙,万里石溏”。根据这段史料记载,大明的疆域大致是东边与朝鲜为界、西边占据了青藏高原、南边占据了今天越南北部地区、北边到达了漠北沙漠。此外“千里长沙,万里石溏”指的是现在的南海,说明了早在明朝时期,南海就纳入了中国的版图。

但是这样的说法并不准确,在女真崛起之后,明朝就失去了东北地区,而且“北距大碛”仅仅发生在明初朱元璋、朱棣时期,朱棣之后鞑靼跟瓦剌的崛起使得明朝长期地龟缩到长城以南一线。至于南边的安南省仅仅维持了不到半个世纪,西边的疆域虽然是控制了青藏高原,但是对西北新疆一带却始终没有实际的控制权。简单地说,明朝的实际疆域只有汉地十八省外加青藏高原,这与今天的“雄鸡”相差甚远。

在看看清朝的疆域,我们都知道清朝时期,中国的版图是一片“海棠叶”,据《清史稿·地理志》载:“自兹以来,东极三姓所属库页岛,西极新疆疏勒至于葱岭,北极外兴安岭,南极广东琼州之崖山,莫不稽颡内乡,诚系本朝。于皇铄哉!汉、唐以来未之有也”。这还只是康熙、雍正之后的帝国版图。按照《清史稿》的记载,清朝实际控制了外东北以内的东北地区,西边的新疆地区此时正式纳入了中国的版图,南边也到达了广东一带(包括今天的海南、南海)。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建国后与蒙古部落建立了婚姻联盟,当时的蒙古部落都归顺了清朝,北边边境到达了今天的蒙古唐努乌梁海地区及西伯利亚的南部。

明清两朝两相比较之下,不难发现正是因为清朝的存在中国在真真正正的控制了东北地区、蒙古地区以及西北新疆地区。如果没有清军的入关,相信无论是老朱家的明朝还是李自成的大顺,都无法将中国的版图扩大到今天的960万平方公里。有可能在明朝或大顺的治理下,现在我们只能拥有汉地十八省外加青藏高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