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誰有去溼氣的小妙方?

良食捕手


想要去溼氣就要了解自己是什麼溼

溼氣分為內溼與外溼,外溼是因為外部環境因素,內溼則是因為溼邪入侵人體導致,也可以是患者貪吃油膩的,生冷的傷到了脾臟。因為脾是主管人體水液運化的,脾的功能如果受到影響,就會導致體內水液聚集,形成痰溼。

不是說它僅僅是痰溼這麼簡單,溼邪可以個很多邪氣結合,比如和寒結合為寒溼,和熱結合為溼熱之類的。

千寒易除,一溼難去,想要去除溼氣,需要做到這些:

食療要做到健脾,補腎,溫性食材。

有溼氣通常脾也不好,想要去溼氣就要同時進行健脾與補腎。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

食材是:茯苓,黑豆,薏苡仁,赤小豆,桂圓,綠豆,紅棗。

做法就是一起熬成粥,很簡單。

我身邊的朋友也是用我這個方法去了溼氣,不信的朋友也可以試試,如果哪位朋友對溼氣有什麼疑問,也可以在評論區留言。謝謝!


每日醫學科普


▍首先我們看看什麼是溼氣?

溼氣——萬惡之邪。風、寒、暑、溼、燥、火,這“六淫邪氣” 中,中醫最怕溼邪。

溼,就是“水溼”,分為外溼和內溼。

外溼由外來水溼入侵人體引起的,如氣候潮溼、環境、涉水淋雨等。內溼是由脾胃消化功能、輸布津液功能減退或障礙發生的水溼停滯,是病理產物。

溼邪從來不孤軍奮戰,總是與別的邪氣狼狽為奸。溼氣遇寒為寒溼,這就好比冬天的時候,如果氣候乾燥,不管怎麼冷人都還是能接受的,但如果溼氣重,人就很難受了。南方的冬天比北方的冬天更令人難受,就是因為南方溼氣比較重,寒溼襲人。溼氣遇熱則為溼熱,好比夏天的桑拿天,又熱又溼,讓人喘不過氣來,明顯不如烈日當空、氣候乾燥的時候來得痛快。

▌體內有溼氣是怎樣體驗?

常常感到身體出現睏倦、乏力、頭暈、四肢沉重、無食慾、手腳冰冷、懶言少動、胸悶、噁心、嗜睡等症狀。

口舌甘膩、舌體肥大、舌苔白厚,大便有粘液的問題。

皮膚溼疹、關節腫脹、肥胖及水腫等,筋骨痠痛等不適症狀。

▌祛除體內溼氣有哪些簡單、實用的好方法呢?

1、三子養親湯:蘇子和萊菔子有溫中理氣的作用,白芥子主要是化痰除溼。

炒萊菔籽150g、炒蘇子150g、炒白芥子100g,在藥店打成細粉。每次服用5g,一天三次,服用一個月為一療程,用開水沖服。

2、赤小豆薏仁茶:廣西、廣東一帶溼氣嚴重地區,幾乎都知道。

炒薏米仁、赤小豆、芡實各5克,馬齒莧、淡竹葉、槐米、綠茶各1克。將炒薏米仁、赤小豆、芡實冷水浸泡2小時,入電飯鍋加水,按煮粥鍵(用鍋的話就煮兩小時),煮好後將淡竹葉、馬齒莧、槐米、綠茶用紗布包好,投入電飯鍋,再煮半小時即可。喝茶即可,一日可多次。

2、溫水泡腳:藿香10g、佩蘭10g、蘇葉10g、荷葉10g、金銀花10g。一劑藥方配適量的水(根據腳盆大小,水量能沒過腳踝為宜)煎煮30分鐘,溫度合適後進行泡腳,全身出汗後即可。

3、艾灸祛溼:一種是選擇督脈艾灸。一種是選擇單穴艾灸,中脘、脾俞、關元、氣海、水分、足三里,每個穴位灸20分鐘左右,可同時灸。

4、堅持運動:運動時身體微微汗出,能帶走體內多餘的水分,從而減少體內的溼氣,讓身體感覺更加輕盈。出汗過多時,可適當飲用綠豆鹽水湯,切不可飲用大量涼開水,更不能立即用冷水衝頭、淋浴。

5、控制飲食:少食甜膩食物、少飲酒、避開生冷食物,不要貪涼。中醫認為甜膩化溼,酒助溼邪。體內溼氣重的人常吃生冷食物、冰品、冷飲等容易傷脾胃,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

生活總有些東西,值得分享!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也希望能夠點贊分享。


汪記養生


紅豆薏米水或者紅棗薑糖水這兩種!我是偶熱喝喝!不是很經常喝



你又幹不掉我


每天一杯一袋紅薏米芡實茶,簡單又方便



靈兒的三個願望


艾熱灸去溼氣,效果很好,安全方便又實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