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5 殘留的美好——沅陵桃坪界村

殘留的美好——沅陵桃坪界村

春天的桃坪界村。

懷化新聞網訊(鄧永松)5月23日,湖南省民族團結進步行動組委會公示2018 年湖南第四屆“最美少數民族特色村鎮”初評結果,全省共20 個村鎮入圍,沅陵縣火場土家族鄉桃坪界村榜上有名。

桃坪界村位於懷化市沅陵縣火場土家族鄉東北方向,距離沅陵縣城120 公里、張家界市70 公里。全村7 個居民小組132 戶、513 人。傳統的農耕生活依然是該村的主流,但從電線、移動基站等設施中也隱隱看到現代化生活的影子。

相傳該村是生於乾隆28 年的袁學鳳及後人的居住地。在袁學鳳及其孫子袁美傳時期,該村十分富裕,袁美傳當時是議敘巡政廳,負責當地的社會治安方面的工作。他出資修建了桃坪界至青獅埡,桃坪界至大庸的官道,大庸城修建了義渡。袁學鳳時就在位於村口的大樹旁邊,修建了袁氏宗祠,現在雖然破壞嚴重,但仍可看見它那獨具一格的建築特色和悠久的歷史底蘊。現在仍在我鄉流傳的民謠:“上寨府、下寨縣、桃坪界上金鑾殿”更加可以佐證當時之繁華富裕及其歷史淵源。

桃坪界村該村土家民族文化特色非常濃郁,主要體現在建築、民俗、飲食三個方面。較為集中的民居均為土家族建築風格,飛簷、翅角、搬罩、吊角樓(多為兩手推車兩翼吊及吊鑰匙頭)。特別是清代袁氏後人居住的建築群落,開始建於文字輩,應該在美字輩的就已經全部建成了。該建築群落依山起建,沿山坡向上建設,前前後後建成上下共有五重,至今的遺址清晰可見。建築群落佔地面積50 餘畝,舊有的圍牆大部分已損壞,青石板為基石保存尚完整。民俗集中體現在土家服飾、山歌、刺繡、哭嫁、祭祀、擺手舞、年俗、酒俗等。飲食文化中的土家和渣、土家臘肉、土家米酒表現最為突出。

残留的美好——沅陵桃坪界村

土家嗩吶。

残留的美好——沅陵桃坪界村

對歌正酣的土家青年男女。

残留的美好——沅陵桃坪界村

土家哭嫁。

残留的美好——沅陵桃坪界村

戲水的孩子。

残留的美好——沅陵桃坪界村

吹牛角的老人。

残留的美好——沅陵桃坪界村

水碾房裡的石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