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2 “寒门再难出贵子”是个伪命题

现在很多人相信“寒门再难出贵子”,理由如下:

第一、寒门子弟接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越来越少。在教育市场化的今天,富家子弟可以从小上各种各样的特长班:绘画、钢琴、舞蹈、音乐,等等;富家子弟可以上名校,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直到大学,金钱可以一路开道;富家子弟在成绩差的时候,可以聘请名师们为他们补课,可以上各种种样的辅导班;甚至富家子弟在学校里也是备受老师们的“关爱”和照顾,成为悉心培养的对象,很多教师带着有色眼镜看人。这一切,不只让寒门子弟失去了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更真正的寒了穷家子弟的心。就像两棵小树苗,一棵肥料充足、接受阳光雨露;另一棵,缺少营养,生长于苦寒之地。

“寒门再难出贵子”是个伪命题

第二、在寒门子弟不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很多人又鼓吹起了“富家子弟聪明论”,认为富家子弟先天上也比寒门子弟要聪明,理由是人家父母就聪明、祖上就聪明。正是由于这种基因上的聪明,让他们比别人更会赚钱,更加富裕。于是,有些人为富家子弟的聪明找到了很多证据,比如:如何如何的善于与人沟通,如何头脑灵活,甚至考上个大学就是多么了不起的事,而穷家子弟做出再大的成绩他们也看不见。更有甚者将富家子弟的种种恶行也当做聪明的行为来赞美,比如学生时代会找对象,比如违反学校纪律而不受处罚,再比如如何利用其父母的资源歉了点不义之财,等等。甚至有人将富家子弟如何开上豪车打穷人家的孩子,也当成了聪明的行为。这种嫌贫爱富的观点,让人啼笑皆非。

“寒门再难出贵子”是个伪命题

第三、”富家子弟都很优秀“,也成了寒门再难出贵子的一个证据。我们身边的富家子弟们,都有一个个亮丽的学历,有本国的,有外国的,这对于他们来说不是难事。于是很多人说,看某富家子弟去外国留学去了,某家子弟上了博士了,某富家子弟当了科长了,等等。富家子弟的这些成功,成了某些人津津乐道的事。以前有一个词叫“崇洋媚外”,现在叫“崇富拜官”。我们的经济在发展,社会并没有平衡发展,我们文化的发展在落后,人们的价值追求只向着钱和权看,这个短板迟早是要还的。

为什么说“寒门再难出贵子”是个伪命题呢?理由如下:

首先,寒门仍在出贵子。在哈佛大学今年招收的新生中,家庭年收入低于4万美元的比例达到了47.8%,这些人在美国是寒门子弟。在中国,考上好大学的寒门子弟也很多,只是人们对他们的关注不多而已。确实如此,富家子弟考上个普通的大学也有人津津乐道,寒门子弟考上好大学有些人却熟视无睹。作为一名教师,笔者这么多年见过很多寒门子弟的优秀,也见过很多富家子弟的“伪优秀”,但寒门子弟的优秀无人谈起,而富家子弟的“伪优秀”却时不时有人谈及,崇富心理何其严重!有位学生,是某位政府领导的子女,这位在古时侯连七品芝麻官也不算的官员,在某些教师的眼中成了靠山,成了巴结的对象,想用自己手中的知识为自己换取那更小的官阶,在学校中谋得一席地位。于是,最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学校专门为这位学生组了一个班,各科老师是这位官员指定的。别的学生有不会的题要问老师,有的老师直接就骂回去了,不给讲,谁让人家是领导认定的名师呢?这些名师们在不给寒门子弟解题的同时,却在免费的、“无私的”为领导子女补课!最后,这位领导子女刚达一本线,走了自主招生,上了985。作为全班倒数的他时不时被名师们夸赞聪明,而那些考上名牌大学的寒门子弟们却成了空气一般的存在。寒门子弟与这位领导子弟,谁是“贵子”呢?

其次,真正的人才,不是温室里长大的,一定要经历风吹雨打。中国古训“寒门出贵子”的真正含义在这里:只有经过风吹雨打的人,才能成为贵子。从这个意义上说,寒门出贵子才是真理。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开国皇帝有刘邦、有朱元璋,他们是寒门出身,但他们也是真正的贵子。而很多王朝为什么亡了呢?因为那些没有经历过风雨的后世皇帝们,从小长大于温柔乡,不知人间疾苦,已经不再是出身于寒门,所以成不了贵子。富不过三代,正是说此吧。西汉王朝,汉宣帝刘病已能成为中兴之主,就与他长于民间有关,正是这位经历过民间疾苦的皇帝,让西汉王朝又多延续了几十年。而到汉宣帝的孙子时,汉成帝沉迷于女色,将刘氏大好江山断送,这难道是“贵子”所为?按照某些人的理论,汉成帝那绝对是“贵子”,“既然 是”贵子“,那是人才,怎该亡国呢?

“寒门再难出贵子”是个伪命题

影视剧中的刘病已

“寒门出贵子”这句古训是历史经验的总结,这句古训永远不会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