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太平军当年如果一鼓作气全军北伐,是否能打下北京?

彭时坚



太平天国如果全军北伐,能打下北京城,但不会北伐成功。

首先我们以现实战事来推理一番。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局势初步稳定后并没有一鼓作气的北伐!而是象征性的派林凤祥和李开芳等人率两万多人北伐,兵力少而且都没有派一个王来统领,可见其敷衍。

即使如此,这两万多人的北伐军面对腐朽的清军也是一路势如破竹,一度攻至天津西郊区杨柳青。根据史书记载,当时北京人心惶惶,每天都有大部分的人出逃,短短几天时间,就逃出了三万多户十几万人。咸丰帝上朝时也是悲哀不已,甚至说出要重蹈前朝崇祯帝覆辙的丧气话,可见北京之危急。


咸丰帝虽然平庸至极,但用人方面还是有些水平的,危机时刻重用僧格林沁并且从东北和蒙古调来大批精锐,最后反败为胜,将太平天国北伐军剿灭。(来自今日头条宋安之首发,以防抄袭。)

根据太平天国北伐军的真实战例来看,太平天国如果全力北伐,肯定会攻下北京城,但不会北伐成功。

首先北伐成功的标准并非是攻下敌方都城,打天下易守天下难。像历史上唐朝的都城还有清朝京师也是几度失守,也并没有代表这个朝代的灭亡。太平天国时期的清朝并非人心涣散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而且太平天国的宗教式统治方式也迎合不了官绅阶层,所以就算攻下北京城也不代表北伐会成功。

再说说如果太平天国全力北伐为什么会攻下北京

以真实战例来看,两万多人就差点打到北京城下,还是清廷从东北和蒙古调来精锐靠着人数优势勉强将北伐军镇压。如果太平天国全力北伐,北京是肯定可以拿下的,虽然北伐时咸丰帝成天说什么会成为明之崇祯帝,但如果真的大军打到北京城下,咸丰帝肯定会跑的比兔子还快,绝不会像崇祯帝那样有骨气的以身殉国,他的想法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个可以参考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咸丰帝弃都而逃的事件。太平天国大军一旦攻下天津或者突破天津防线,咸丰帝绝对会逃,到时候皇帝都逃了,北京城更是不堪一击了,打下北京是手到擒来的。


宋安之


客观讲,如果太平天国全军北上,可能打得更烂!


林凤翔、李开芳虽然只有两万人,但却是全军的精华。太平天国此时在南京虽然号称有五十万人,但多数都是武昌当地征来的新兵,并无多少战斗力,反而浪费粮食。


杨秀清之所以派兵北伐,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吸引清军,以给这些新兵训练的时间。


如果真的这么贸然北伐,五十多万人走到半路就会因为粮草问题陷入绝境,而且管理起来也极为困难,很可能一朝崩溃。


军队这种东西,不是人越多越好。


陶式防务评论


太平天国的成功在当时来说的确具有偶然性。而这些太平天国的领导人打下南京之后,看到这里的花花世界,居然迈不动脚了。

随后又稀里糊涂的去派2万人去进行北伐。

太平天国天偏师北伐自然很容易失败。

但是也取得了很多的成功。甚至这些北伐军一度让京城里的有钱人准备跑路,可见他们的气质还是非常的威猛的。毕竟那个时候八旗军已经成为了废物。

但是这些南方人到了北方之后,没有群众基础,而满清的部队在回过神来之后,肯定会调集大量的军队围堵太平军。

满清在当时还是有非常大的力量的,常备军的数量占世界第1位。

如果打起消耗战来,太平军显然不是对手。

如果太平军全力北伐,那么清朝的统治者自然会放权给地方,让他们组织大量的地主团练武装,太平天国为什么会失败很大的程度,就是因为他们不尊重这些地主的既得利益。而且不尊重中国的传统文化。

所以这些地主知识分子才会组织地方团练,去和太平天国的战士们战斗。

所以说太平天国,如果想取得成功,首先要区分满清权贵和地主之间的区别,分化瓦解他们的联盟。尊重地方上的知识分子,尊重传统文化,争取获得大部分老百姓的支持,而不是急着没有坐热屁股就去进行所谓的北伐。


奇葩历史大观


必然失败。


仔细想想中国历代农民造反成功的例子,都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稳固根本,再图大举,都是成功的基本条件。

刘邦以汉中为基地,多次失败,多次卷土重来;

刘秀以河北为基本盘,南下而削平各诸侯。

朱元璋就更不用说了,没有巩固根据地之前,压根就不存在什么北伐的事情。

我朝也是如此,在江西,在陕北,在东北,都是先巩固根本然后再图大举的思路。岁


太平军也一样,一鼓作气杀到南京,已经是强弩之末了。 而且一路发展过快,所占领的城市多半是刚得手旋即又丢失,实际上太平军并没有稳固的根据地。而江南,则肯定是绝好的可以依做根据地的地方,江南是中国当时最繁荣的地方,也是思想上最开放的地方,这就意味着太平军和拜上帝教,是有可能在江南建立稳固的根据地的。如果能够以江南为根本,再图北上,并不是什么下下策。


至于后来发生的种种内讧,一开始并没有考虑到。而实际上定都天京,并不是洪秀全个个人的意见,而是当时太平军领袖的共同意见,巩固江南,也是一个非常正确的策略。



所谓的2万人北伐,基本上属于虚晃一枪,太平军主要是做试探用,并不是真的指望2万人能打下北京。也是为了巩固江南吸引清政府的注意力。



张子曰


答案是不能。

原因是多方面的,对于太平军而言,一鼓作气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首先,东下南京,已经失去了战术的突然性

太平天国作为农民起义的典型,在起义时也有着中国历朝历代农民起义的特点,即依靠强大的号召力,短时间内迅速聚拢大批的农民起义者,这个数量一般能达到数十万的级别,这样的力量,即使是一群乌合之众,对于朝廷而言也是一个巨大的隐患。

太平天国自1851年1月11日在广西金田起兵,经过了永安建制,已经初步具备了一个政权的构架,此时虽然清军不断围剿的,但是由于清军之间互补协调,加上天平天国军队善于流动作战,围剿效果并不明显。

从某种意义上说,清军地方官吏的思维,和明朝末年各地官僚明哲保身的思维一样,即太平天国只要不在自己的辖区内折腾,就老天保佑,所以他们并不会全力围剿,只求太平军能够离开自己的辖区即可,即驱逐太平军就算完成任务,这些导致太平军一直以来都没有受到巨大打击,相反,太平军一直在流动作战中不断壮大。

从广西起兵以来,太平军一路北上,进入湖南境内,在湖南境内继续发展,再进入湖北,占领了湖北首府武昌。

占据武昌是太平军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此时洪秀全助长继续北上,到河南境内,进而拿下北京。然而此时东王杨秀清认为,此时的太平军没有能够长驱直入北京的资本,退而东下南京,占据清朝的赋税重地,再图北伐较为适宜,因此太平军遂大军东下,直捣南京。

如果此时的太平军,能力利用清军地方官吏避战怯战的思想,继续扩大兵力,大举北伐。清军的八旗早已经腐朽不堪,北方绿营和北部的蒙古军队都不能及时调防北京,拿下北京是有很大可能的。

而此时太平天国急于建立自己的根据地,让清朝有了调兵遣将的时间,此时的北伐难度就大大增加。

但是,如果太平军自武昌北伐,是很容易拿下北京,但不代表就可以彻底消灭清王朝,清朝可以像元朝一样退守关外,联合蒙古部落疯狂反扑,而此时没有固定根据地的太平军势必和陈胜、黄巢一样,最后被清朝的反扑彻底击败,也就不会有后面十多年的斗争了。

2、气候条件不利于太平军行动,贸然北伐只会损兵折将

1853年1月12日,太平军攻克武昌,此时正值寒冬时节,太平军基本都是广西及湖南、贵州地区的人,此时大部分还穿着单衣。

而清朝晚期,中国再一次进入了小冰期时期,此时的平均气温比今天要低1-2度,冬季的0摄氏度等温线比今天要靠南很多,因此武昌地区毫无疑问也是气温非常低的。

如果太平军此时大举北上,缺少过冬需要的棉服等物资,不需要清军的围剿,光是严寒的天气就足以让太平军减员大半。

在历史上,因为严寒的天气导致战争天平倾斜的例子不胜枚举,1812年,拿破仑的几十万大军就是因为在沙俄的严寒中最终彻底丧失了斗志,最后兵败如山倒;而1941年开始的苏德战争,装备精良的德军也是被苏联的严寒天气最终生生拖垮,从此一蹶不振。

所以,杨秀清的做法是有科学依据的。而且,吸取以往农民起义不知建立根据地的教训,太平军的选择有更多的可操作性。

不过杨秀清应该也没有认识到,定都天京后,他会很快成为内斗的牺牲品!

3、地形不利于太平军北伐的进行

中国自古以来,除了朱元璋的北伐,剩下的都是自北向南统一天下。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原因,除了气候,最重要的就是南北方的地形差异。

南方的地形多山起伏,而北方的地形则相对平坦,平坦地形适合大兵团作战,因此太平军如果贸然北上,势必要与清军在北方平原、草原上进行决战,如果胜利还好,惨胜也是可以理解,但是如果败了,太平天国也就真正败了。

更重要的是,清军此时无论在兵员还是在资源上都占据着巨大优势,即使决战输了,清军也可以卷土重来,而孤军深入的太平军则不会有这样的好运气。

所以,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太平军的北伐都不可能完全成功!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Yes”,一个爱好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静夜史


1853年春,太平军攻下南京,随后拿下扬州城,李开芳和林凤祥奉命镇守扬州,然而在攻下一个月后,他便被洪秀全一纸诏书叫回了天京。

为什么好好的会被叫回呢?原来经过太平军高层商议,决心效仿朱元璋进行北伐——直取清妖都城,而领军人物正是林凤祥和李开芳。林凤祥和李开芳是太平军中除了首义诸王之外的重要人物,在军中威望极高。北伐军才出发不到一个月就连下路途中的不少城镇,洪秀全和杨秀清便深信北伐军可以一举拿下北京。

北伐路上,第一个难啃的骨头就是河南怀庆府,林凤祥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全军的兵力用来攻城,却没有攻下,惯用的攻城战术(挖地道,放火药,炸出城墙坡口)被人识破,清军“乃于城中穴地, 置大瓮,,坐以听之,准声所起, 亦掘地道, 掘愈远,,声愈近,,至能辨人语,引水骤灌之, 凡破地道三十余处”。这样的坚持进攻,反而耽误了行程,还给清军援军的留下大把赶路时间。

大概围攻怀庆府半个月后,清军援军集结两万多人,和太平军人数相当(太平军从扬州出发的时候,大概也是有两多人),太平军陷入清军前后夹击中,不得己撤退。太平军进攻怀庆近五十余日,没有占到任何便宜,反而是将损耗了部分精锐,粮草和攻城器械也即将用尽。

怀庆府的失败,让太平军到达山东等地时已经是秋冬之际,常年生活在南方的太平军根本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寒冷,他们连厚衣服都没有备上,过河的时候也不顾河面已经有冰的出现,而是直接趟水,“不知下身腿足全受冰锋划伤,甫行数日,血出沾衣”,甚是可怜。

寒冷还在继续,北伐军的士气也不再如刚离开扬州时那么生猛,他们已经被长期的行军折腾的疲惫不堪,清军的蒙古铁骑也让他们大惊失色,天津久攻不下,空中也飘起了鹅毛大雪,瑟瑟发抖的太平军陷入清军的包围圈里,为求得生机,林凤祥和李开芳决定——全部晚上踏雪疾走。

林凤祥和李开芳这样的将领,是不会知道士兵们的寒冷,他们都坐在大暖轿中,只是拼命催促军队赶紧撤离。这一夜,太平军冻死了很多人,造成了极大的非战斗性减员。人数本来就少,还死了这么多,最后只能走向全军覆没。

其实,北伐军的失败除了战略有失,天气寒冷,还有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南方人吃不惯北方的饮食,要知道太平军出去打仗不会携带大量的粮食,主要采用“打太平先锋”的方式取得粮食,所谓的”打先锋”就是强征军需。

早在北伐军离开扬州一个多月时,北伐军将领给北王韦昌辉的一封战报中就提及到吃不惯北方的面食,孤军深入没有了大米的保障:

自临淮至此,尽见坡麦,未见一田,粮料甚难……各项皆丰足,但欠谷米一事。

想必当时那些太平军北伐将士们成天都在吐槽吧,怎么又是面,吃都吃不饱,天天吃面,哪有力气打仗。打仗没劲,逃跑没力,就这样慢慢消磨了太平军的军心和斗志吧。

1855年5月,李开芳带领八十八个将士投降,太平天国北伐宣告彻底失败。

从实践经验上看中国历史从南到北的统一几乎为零,而从北到南的统一则比较容易!这也是太平军北伐失败的历史必然……


晓钟楼主


如果太平天国全力北伐,只有五成的把握打到北京城下。

1,太平天国机动能力不足,全力北伐,旅途崎岖遥远,军队供给困难等等都会限制太平天国的北伐。太平天国占领南京后,对于以后怎么进攻清朝产生了两派观点,一派主张集中全力兵力北上,长驱直入北京,另一派则主张打下南京进行修养发展。最后的结果是洪秀全进攻南京,派李凤祥等人北伐。

如果太平天国集中全力北伐,就像集合成一个拳头和清朝死战,那清朝也必定集中全力对抗,这样就会打成一个消耗战。在国力上面,清朝虽然腐败,但是财力上是比太平天国要强的,打成消耗战,对太平天国是不利的。

太平天国初期为什么那么顺利,就是因为打了清朝一个突击,让清朝反应不过来,当清朝挽过一口气,那就可以调动兵力进行对抗了。

历史上有游牧部落包围过北京城,那包围的军队是骑兵。骑兵因为速度快,同时离北京城不远,可以长驱直入北京,再者就是骑兵队伍的人数不多,只有上千人,人数少补给不困难,这就是能包围北京的原因。

太平天国都是步兵,行进的速度肯定慢,再者就是离北京很有远,道路崎岖难走,再说了数万的军队的补给就是个难题,去抢老百姓是不行的,去打坚墙难攻的省城更是耗费兵力,所以太平天国一旦北伐,清朝就会层层设防,一点点消耗掉太平天国的实力,最终灭亡太平天国。

现实也是这样,太平天国北伐的军队曾经一路打到了天津,只是因为孤敌深入,最终还是失败了。

2,清朝的汉族地主团练很强。其实纵观整个清朝和太平天国的战争中,担当主力的都是汉族官员的团练,如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

清朝的晚期,八旗的士兵已经没有了当初的锐气了,基本上就是个废物了,打仗还是靠汉族的团练。团练开始于道光年间的鸦片战争,正是由于八旗士兵不行,才有地方的团练。

如果太平天国全力北伐,清朝肯定会加大对地方团练的扶植,要钱给钱,要权利给权利,这会刺激地方的团练武装奋力对抗太平天国,给太平天国很多麻烦。团练的士兵战斗力是比较强的,毕竟他们大部分都是强悍的平民,只要管理得当,将会爆发出强大的战斗力。

李鸿章的淮军,刚开始还不是被人嘲笑是乞丐军吗,却在上海面对着上万的太平军,最终竟然胜了。

因此,如果太平天国全力北伐,将会面临着很多地方团练的围剿,这将会给太平天国的进军造成极大的困扰,在和团练的对抗之中不断消耗军力,最终导致灭亡。

太平天国建都南京,无非就是拿下一个根据地以此发展实力,来和清朝进行消耗战,可惜的是太平天国一路到头都是和清朝打仗,哪有时间去发展啊,最终撑了十几年还是灭亡了。


大局大历


如果太平天国全力北伐,只有五成的把握打到北京城下。

第一点,太平天国机动能力不足,全力北伐,旅途崎岖遥远,军队供给困难等等都会限制太平天国的北伐。太平天国占领南京后,对于以后怎么进攻清朝产生了两派观点,一派主张集中全力兵力北上,长驱直入北京,另一派则主张打下南京进行修养发展。最后的结果是洪秀全进攻南京,派李凤祥等人北伐。如果太平天国集中全力北伐,就像集合成一个拳头和清朝死战,那清朝也必定集中全力对抗,这样就会打成一个消耗战。在国力上面,清朝虽然腐败,但是财力上是比太平天国要强的,打成消耗战,对太平天国是不利的。太平天国初期为什么那么顺利,就是因为打了清朝一个突击,让清朝反应不过来,当清朝挽过一口气,那就可以调动兵力进行对抗了。历史上有游牧部落包围过北京城,那包围的军队是骑兵。骑兵因为速度快,同时离北京城不远,可以长驱直入北京,再者就是骑兵队伍的人数不多,只有上千人,人数少补给不困难,这就是能包围北京的原因。太平天国都是步兵,行进的速度肯定慢,再者就是离北京很有远,道路崎岖难走,再说了数万的军队的补给就是个难题,去抢老百姓是不行的,去打坚墙难攻的省城更是耗费兵力,所以太平天国一旦北伐,清朝就会层层设防,一点点消耗掉太平天国的实力,最终灭亡太平天国。现实也是这样,太平天国北伐的军队曾经一路打到了天津,只是因为孤敌深入,最终还是失败了。

第二点,就是清朝的汉族地主团练很强的。其实纵观整个清朝和太平天国的战争中,担当主力的都是汉族官员的团练,如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清朝的晚期,八旗的士兵已经没有了当初的锐气了,基本上就是个废物了,打仗还是靠汉族的团练。团练开始于道光年间的鸦片战争,正是由于八旗士兵不行,才有地方的团练。如果太平天国全力北伐,清朝肯定会加大对地方团练的扶植,要钱给钱,要权利给权利,这会刺激地方的团练武装奋力对抗太平天国,给太平天国很多麻烦。团练的士兵战斗力是比较强的,毕竟他们大部分都是强悍的平民,只要管理得当,将会爆发出强大的战斗力。李鸿章的淮军,刚开始还不是被人嘲笑是乞丐军吗,却在上海面对着上万的太平军,最终竟然胜了。因此,如果太平天国全力北伐,将会面临着很多地方团练的围剿,这将会给太平天国的进军造成极大的困扰,在和团练的对抗之中不断消耗军力,最终导致灭亡。

太平天国建都南京,无非就是拿下一个根据地以此发展实力,来和清朝进行消耗战,可惜的是太平天国一路到头都是和清朝打仗,哪有时间去发展啊,最终撑了十几年还是灭亡了,真是让人叹息啊!



历史神秘人282698251


太平军一鼓作气北伐是可以打下北京的,但是不会推翻清朝统治,太平天国也不会持续十四年之久,因为历史上有农民起义军成功攻破都城的先例,分别唐朝的黄巢,明朝的李自成,但是城破之后前者持续了四年,而后者只持续了两年。之所以我认为可以,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林凤祥李开芳北伐

首先,北伐军当时的人数太少,只有两万人,骨干就是从广西打出来的部队,他们最擅长流动战术,在后援失利的情况下,居然能打到天津附近,行军了九百多公里,这个时候清朝用尽了全力,临危启用了僧格林沁这个绿营中唯一能打的将领,而北伐军只有林凤祥和李开芳两员大将,而当时的诸王都忙于西征稳定南京周围的地盘,如果齐心的话,在林李二人北伐打头阵,东王杨秀清带着他的嫡系人马在后方支援的话,这个形势是有利太平军的。

其次,太平军最大威胁的是湘军,不是胜保和僧格林沁的绿营兵,而这个时候的湘军刚刚诞生,数量少,战斗力不强,而且作用范围仅限于南方地区,短时间内是不会给太平军造成威胁的。

僧格林沁

其三,全军北伐的话会暂时消除分裂的隐患,使太平天国能凝聚强大的军事实力。

最后,随着北伐的声势浩大,以后会有更多的农民义军加入进来,当时在山东河南安徽活动着实力 较为强大的捻军,起义军指挥统一的话,这样的形势,就不是几个胜保,几个僧格林沁所能搞定的。

我之所以说他推翻不了清朝,是因为不顾一切的攻下了北京的代价是使得太平军没有稳定的根据地,这么多的军队如果没有稳定的物质保障,遇到重大失败就很容易化作鸟兽散,而清朝舍弃北京但是他的实力还在,只要一纸檄文,便会有军队来勤王,黄巢和李自成就是这样失败的。

东王杨秀清


好风好梦好歌好地方


我的答案是基本不可能,这个问题,其实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大家且听我慢慢道来。如有不同意见,也请各位网友广泛留言讨论。


北方清军实力强大

1853年,当洪秀全的起义取得初步成功,在天京(今天的南京)定都之后,就开始了北伐的行动。到了5月份的时候,洪秀全派遣的北伐军经过林凤祥,李开芳等的领导,一路势如破竹,长驱直入,从天京直接打到了天津,离北京非常的近了。然而,由于北伐军是孤军深入,林凤祥等担心不利,所以便在天津固守待援,打算让洪秀全再派遣一支军队一起合围北京。

可惜,还没有等到洪秀全派出援军,北伐军就陷入了僧格林沁率领的清军的包围之中,最终落得个全军覆没。从这其中就可以看出,虽然南方的清军战斗力都比较差,一般遇到北伐军都是一触即溃,但是北方保卫京师的王牌清军,战斗力还是非常强悍的。北方清军实力强大,不容小觑,北伐军已经全军覆没了,洪秀全当然不敢再轻易北伐了。


南方天国内政不稳

太平天国起义,虽然挟兵威迅速的攻破了南方的很多城市,而且还建立了政权,选定了首都,但是太平天国的政权却并没有得到南方士族阶层的认同。太平天国在文化建设上是相当失败的,洪秀全发动起义时,其实靠的是宗教力量,而且还是被阉割后的基督教。

本来太平天国内部有文化的高层就没有几个人,主要策划人冯云山还在定都的前一年,也就是1852年死了,所以真正有能力稳定内政的人越来越少。被阉割的基督教显然是无法对抗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思想,对于南方百姓思想混乱,内政相当的不稳,洪秀全需要大量兵力来维护稳定,因此北伐失败后,他也就不敢轻易的再次发兵了。


我的结语

太平天国的政治高层,带兵打仗也许还行,但是治国理政确实是差很多的。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因此,天平天国最终失败也是很有预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