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亮剑》铁三角谁最有可能升为中将?

渔樵讲史


都不可能晋升中将。如果一定要在三人中找一个出来,孔捷有一点点希望。前提也是他要会站队。

1955年第一次评衔时,有两条指导性意见。

“授予军官军衔时,一般不得高于编制军衔,但可低于编制军衔一级至两级”;

“一般以不低至其编制军衔三级为原则”。

这就导致了实际军衔与编制军衔脱节,实际军衔普遍低于编制军衔一到两级的现象。当时全国在编的军长和军政委一共有66人,但被授予中将军衔以上的只有8人,占比只有12%。李云龙、丁伟、孔捷的少将属于正常情况。

1956年11月,国防部发出《关于严格控制提拔干部的通知》的文件。

随即干部军衔的晋升基本停止,也就是说1955年授什么衔,以后基本就不晋升了。事实上也是确实是如此。1955年授少将军衔的人,截止到1965年取消军衔,没有一个晋升为中将!仅在1956年和1957年补授两名中将,注意是补授,不是晋升。

所以,不管李云龙、丁伟、孔捷有多大的能耐,截止到1965年取消军衔为止,他们都不可能授中将,因为这是国防部的政策。


原著中李云龙后来自杀,丁伟失踪,只有孔捷还在军长任上。孔捷升中将的唯一可能性就是熬到1988年复评军衔,仍然在现役服役。比如:

(张伯祥少将)



(张伯祥中将)

张伯祥中将,1964年授少将,1988年第二次评衔授中将;

还有李曼村中将,1955年授少将,1988年第二次评衔授中将。

1955年的少将,在1988年升中将以上军衔的有几个人,虽然不多,但是也有。而且,孔捷在129师混过,曾经是邓政委的人。只要他会站队,88年复衔有一点点希望。


最后说一点很现实的问题---年龄。

1988年第二次授衔,年纪最大的是洪学智上将,1913年出生。就算李云龙没死,丁伟没失踪,他俩也不可能熬到第二次评衔。因为年龄是他们俩最大的瓶颈!李云龙也说过,他当兵最早,孔捷当兵最晚,也就是说李云龙的年纪最大,孔捷年纪最小。

李云龙参加过1927年的黄麻起义,他最晚也是1910年左右出生的人,17岁参加革命。丁伟和他同岁,所以也是1910年左右的人。熬到1988年恢复军衔,他俩都已经78岁了!比洪学智上将的年纪还大!怎么可能还在现役服役?

所以他俩完全没可能授中将,因为年纪太大了!


Mer86


亮剑



《亮剑》中的晋西北铁三角谁最有可能提升为中将呢?

下面分别介绍李云龙、丁伟、孔捷的生平事迹:

李云龙



李云龙(1910~1968),原型是中将王近山将军。李云龙曾于1927年参加“黄麻暴动”,后投身于革命事业,在红军长征期间就担任团长职务,在国共合作期间,任中国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129师386旅独立团团长,解放战争期间担任中原野战军新二师师长,后来又安排到华东野战军内,解放战争后期,李云龙被认命为福建省C军代理军长。1955年,在南京军事学院毕业后,授少将军衔。后因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率兵反击红卫兵,遭到中央文革小组的迫害,自杀。1978年得以平反。

丁伟



丁伟,在抗日战争期间曾担任28团团长,后代替李云龙任新一团团长,李云龙攻打平安县城时,丁伟负责打援,对平安格勒战役的胜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解放战争期间担任东北野战军纵队司令,在东北解放战争中更是表现出色。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对红卫兵的种种行为表示非常不满,后遭到迫害,流放大山,下落不明。

孔捷



孔捷在长征期间和李云龙是一个班的老战友,二人一起走过了长征。在抗日战争期间,担任第十八集团军129师386旅独立团团长职务,后因遭遇山本特工队而损失惨重被降职。百团大战后任职新二团团长职务,参与了晋西北混战,同样为平安格勒战役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参加了解放战争和朝鲜战争,1955年于南京军事学院毕业后授少将军衔。在文革期间,孔捷并没有收到迫害,后来收养了李云龙和赵刚的遗孤,同年,在珍宝岛指挥炮群与苏联激战数日。

如果要从晋西北铁三角中选择一个人升为中将,谁的几率比较大呢?

我觉得希望最大的是孔捷,其次是丁伟,最后是李云龙。



理由:

对于孔捷:孔捷与李云龙一样,都经过长征的洗礼,抗日战争期间虽然说打得败战很多,但是漂亮的战役同样不少,可以说一点不给晋西北铁三角丢人。在解放战争期间,跟随部队一直从松花江打到了海南岛,后来又参与了朝鲜战争,指挥过珍宝岛战役,与当时强大的苏联开战。在三人中,孔捷的战功可以说很多,很精彩了。同样,孔捷还深谙官场的道理,审时度势,成为铁三角结局最好的一个。综上,就三人而言,孔捷具备提升中将的条件。

对于丁伟:丁伟除了在各个战役的出色表现外,最亮眼的就是在南京军事学院的毕业论文了,丁伟具备一个将军的雄才大略和战略眼光,在当时的环境下,将苏联老大哥想象成假想敌,眼光是多么超前啊,在后来的中苏对抗中就是采用丁伟的论文策略,为中国打了个漂亮战。但是,丁伟的性格不太适合做中将或者更高层次的将领,性格太急,做事易冲动,以至于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迫害,被流放到大山。

对于李云龙:李云龙和丁伟、孔捷的战功同样无可挑剔,但是李云龙有个致命的特征,就是太爱找事了,每次刚记战功,回头就给惹个事儿,这对于一个将军来说太致命了。



综上,我觉得希望最大的是孔捷,其次丁伟,最后是李云龙。

如果要从晋西北铁三角中选择一人提升为中将,你觉得谁的几率最大呢?

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金庸影视圈


这个问题,要分两种情况。1955年直接授中将和从少将再晋升中将;

先说第一种情况:1955年直接授中将军衔。

当时全国在编的军长和军政委一共有66人,被授予中将军衔的只有6人,分别是:13军军长陈康、14军军长范朝利、47军军长张天云、50军军长曾泽生、60军军长饶子健,64军军长刘金轩。

在抗日战争时期,这六位有4位是八路军主力团的团长或者参谋。

陈康是八路军第129师386旅772团团长;
范朝利是129师385旅769团参谋长,跟陈锡联团长一起夜袭阳明堡战斗;
张天云任115师344旅687团团长;
刘金轩任129师385旅769团参谋长

饶子健在1941年是新四军第四师第十二旅旅长;而曾泽生更牛,是滇军出身,1939年时,就任国军第60军军长。之后,他的部队向我军投诚,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军,并参加入朝作战。他被评上中将,有政治原因,更主要是实力!

在这六位面前,就李云龙,孔捷,丁伟“野鸡”团长的身份,怎么和他们平起平坐?他们三位任职团长的部队“独立团、新一团、新二团,都是八路军自己扩编出来的团,跟八路军主力团不是一个级别,(说句夸张的话,他们算是八路军中的二流部队)。

所以,李云龙。孔捷,丁伟三个人,根本没有机会授予中将军衔!

再说第二种情况,从少将再晋升中将。

我军1955年授少将军衔的人,截止到1965年取消军衔,没有一位被晋升为中将!中间,只是补授过中将,没有晋升中将。

而到1988年,曾重新评级,可以晋升为中将。在小说中,此时李云龙已经自杀,丁伟也失踪了。只剩下孔捷。孔捷要是能活着,并在职,真有可能会被授予中将军衔。

抛开实际,我觉得丁伟最有机会授予中将军衔!

李云龙在受伤以后,就没有参战内战,后期没有军功。所以,他先排除。孔捷参加过抗美援朝,这是加分项,但是这个人太“憨厚”,缺少灵活性,容易吃亏。他跟李云龙一样,属于没文化的那帮人,“扁担倒了不知道是个“一”字”。而建国以后,更看重的是将领的个人素养。所以,这两人可以排除出中将人选。

而丁伟不一样,他有文化。他写的论文《论我国国土防御的重点》,水平高于李云龙的《论军人的战斗意志——亮剑精神》和孔捷《 战略合围与向心突击》。尤其是,他指出“今后苏联很可能是对中国最构成威胁的国家”。就冲着孔捷的文化水平,和高远的战略眼光。三人中,丁伟最配的上中将军衔!

丁伟还有一个加分项,曾任北京军区参谋长。天子脚下做官,那可不一般。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授衔时李云龙、丁伟、孔捷都是少将,他们都愤愤不平,认为给自己评低了,应该是中将才是,被老师长训了一顿才老实了。剧中三人都闹着要升中将,若是真的在李云龙、丁伟和孔捷之中选一个人为中将,最有可能的是谁呢?

首先最不可能的就是李云龙。李云龙虽然是铁三角中资格最老的一个,从1927年黄麻起义的时候就参加革命了,在长征路上就是团长了!但要知道评选大将元帅的时候,可能会考虑资历的因素多一些,但少将和中将更多的是看军功和军事能力。从长征到抗日,李云龙功劳是不少, 打山崎、灭观摩团,还顺手毙了个日军少将,全歼了山本特战队,但他闯的祸也不少,违抗命令、擅自行动等,以致于他光从团长的位置上就被赶下去了三四回,结果到了抗战,还是个团长。

还有一个原因是淮海战役中李云龙受伤后,基本就留在了后方,没再打过仗了,但丁伟和孔捷却没闲着,要知道解放战争和朝鲜战争都是评衔的重要参考。

那么丁伟呢?丁伟是三人中军事素养和大局观最好的,战场上的表现一点也不输于李云龙。在军校学习的时候,李云龙的论文也是他指点着写好的,而他自己的论文《大纵深防御战略》无疑也是三人中最出彩的,后来我国的“三线建设”和这篇论文就是一个路子。

丁伟也是属于“错误没少犯,福没少享”,他看似没有李云龙那样经常违抗命令,但却是三人中最坚持原则的,这让他在战争结束后,没少吃亏,所以以后要再授衔,他升中将的机会也不是太大。

最后说孔捷,他才是最有可能升为中将的。《亮剑》中,孔捷作战敢打敢拼,有点虎,要不怎么叫“孔二愣子”呢,但缺乏灵活机动,所以前期战绩比李云龙和丁伟差了一点,但最大的优势是参加了朝鲜战争,而且战争结束后奉命驻守东北,是当时最为重要的战略防御要地。

孔捷打仗虎,但他却是三人中最容易妥协的一个,也是最能够贯彻上级命令的,使用起来最顺手最放心的那一个。所以,三人中最后他的结局最好,而且也应该是最有可能升为中将的那一个。


渔樵讲史


在《亮剑》结尾中,晋西北的铁三角李云龙、丁伟、孔捷在55授衔都是是被授予少将军衔。对于这个军衔,铁三角都是有点不满意,觉得自己应该是中将军衔。


平心而论,铁三角在55年被授予少将应该是非常符合现实情况的。

铁三角是老战友,都是从大别山区走出来的老革命,在红军长征时期已经是团级干部,在抗日战争时期也是扩编团的团长。抗战是,八路军被改编后是三师六旅12团的建制,其中129师的4个团的团长在55授衔中以中将为主,只有陈锡联是上将。

李云龙、丁伟、孔捷这个晋西北铁三角作为扩编团的团长,军衔低于改编后主力团的团长,符合常理。

另外一点,晋西北铁三角都是四方面军出身,在授衔时没被授予少将军衔也是正常。


那么这三人中,谁最有机会升迁到中将军衔?

个人认为孔捷是最有机会的,如果孔捷在1988年再次授衔之时仍然在世的话。

论能力而言,晋西北铁三角中丁伟的战略眼光最高,从最后丁伟的毕业论文中对我国周边情形的分析就可以看出;临场指挥上李云龙最为出色,这一点没啥好说;至于孔捷,则稍显中庸。

但是相比于丁伟和李云龙 ,孔捷有个最大的优势,那就是从不惹事,兢兢业业,服从指挥。李云龙是个刺头,这一点是没啥好说的,时不时要惹点事情;丁伟的生活作风相当有问题,解放战争时期,丁伟在东北经常下馆子,没事还找俄罗斯的小菇凉“学习”俄语。



李云龙和丁伟两个人的性格决定了他们两个人没能熬过去。孔捷虽然能力上比不上他们,但是因为不惹事,顺利的渡过了困难时期,还带兵驻守祖国的北部边疆,亲眼见证了丁伟在毕业论文提出的观点。


所以说,相比而言,孔捷最有成为中将的希望是最大的!


小镇月明


55年,我军决定进行授衔。当时,授衔有很多条条框框,既考虑军功,又平衡山头,当然还有一些个人感情因素,比如,萧克上将,八路军120师副师长,这可是与贺龙(120师师长)、聂荣臻(115师副师长)、徐向前(129师副师长)、罗荣桓(115师政训处主任)平起平坐的人物。55年授衔时,八路军三个主力师的师级干部除他之外都是元帅军衔,当时的旅级干部好几个也授予了大将军衔,如陈赓大将(129师386旅旅长)、徐海东大将(115师344旅旅长)、黄克诚大将(115师344旅副旅长)。旅长都授予大将,按萧克的资历,即使授不上元帅,最低也应该是大将吧,可他偏偏就授了个上将!这里面就不排除个人感情因素的影响了。

再来说说李云龙、丁伟、孔捷,三个人55年都是授予少将军衔。他们都是解放战争初期的团级干部。55年授衔时,很多抗战初期团级干部都是上将军衔,如115师的杨得志、杨成武、杨勇、韩先楚、李天佑、邓华(115师685团副团长),120师的宋时轮、贺炳炎(120师716团副团长)、彭绍辉、张宗逊,129师的陈锡联、谢富治。连邓华和贺炳炎的副团级干部都是上将,李云龙、丁伟、孔捷,要么是上将,最低也应该是中将吧,可是他们偏偏授予少将!所以他们三个都愤愤不平,认为给自己评低了,最起码应该是中将才对。被刘帅(老师长)训了一顿才老实了。按资历和军功,他们三个授予中将绰绰有余,可是为什么才授予少将呢?这里面就有很多主持授衔人员的感情因素了!就是因为有了这些因素,所以他们才被低授。正如丁伟所说:“陈大麻子跟我一起提的纵队司令,他授个中将,我却是少将,给谁说理去呀”!

由此,回到题主的问题:如果选一个升中将,谁最有可能呢?我认为孔捷可能性最大!但是,前提是他们必须在1988年第二次授衔时仍在军队领导岗位!

回放一下88年授衔情况,当时共有17人授予上将军衔。除洪学智是1955和1988年两次被授予上将外,其他人都是升任上将。这17人中,张震、刘华清、秦基伟、尤太忠、向守志、李德生全部是原129师,以及后来的第二野战军刘邓的老部下。如果大家看过邓选就知道,邓有一次在军队高级干部大会上的讲话,说到:有人说我总是提拔二野的干部,没办法啊,因为我对二野的干部比较熟悉嘛。呵呵!

然后再来说说李、丁、孔三个人谁有升为中将的可能性!

一,首先,绝不可能是丁伟。《亮剑》中丁伟一出场,字幕介绍很清楚:八路军冀中军区三分区28团团长。冀中军区司令员是谁?吕正操!而吕正操解放后不久就离开军界做他的铁道部部长去了。所以,丁伟不是刘邓129师的老部下。剧中有一个细节,丁伟接手李云龙的新一团团长职务,是老总亲自谈话,不像李云龙接管孔捷的独立团,是陈赓大将拿个鞭子把他轰去的。这说明丁伟是空降兵,属于外来干部,所以不是129师的嫡系。抗战结束后,丁伟被抽调到四野,开始隶属林罗麾下!即使丁伟熬到了1988年授衔,可是他没政治资源啊!老领导吕正操已不在军界,林(1973年)和罗(1963年)都已经逝去,刘帅解放后就交出兵权教书去了,邓是大权在握,可是邓对他不熟悉啊,所以,他肯定没戏!


二,其次,也不可能是李云龙。李云龙倒是原129师的老部下,这一点从刘帅对他的喜爱可见一斑。但是他有两大可惜之处,一是他的老领导陈赓大将去世较早(1961年),这是失去的第一棵大树。二是中野挺进中原以后,他就从中野划归华野(也就是三野)序列,可惜他的三野领导陈和粟去世也比较早,陈是1972年,粟是1984年,这是他失去的第二棵大树。那时,刘帅也已经去世(1986年)。只有邓在,而且邓是军衔制度改革的决策者!但是,李云龙在解放战争时期已经隶属三野,就不再是二野的人了!好比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已经远不如张震、秦基伟、刘华清、尤太忠等可比啊!

三,最后,孔捷还有点希望。孔捷也是原129师刘邓的老部下,虽然孔捷在解放战争时期也隶属四野序列,但是孔捷此人比较老实厚道,执行领导命令不打折扣,应该会给邓留下不错的印象。更为关键的是,孔捷与洪学智有过两次交集,一次是解放战争时期,同属第四野战军。二是,孔捷参加了抗美援朝战役,洪学智作为志愿军副司令员,孔捷又在洪学智麾下。而洪学智在88年授衔时,一直是军委秘书长,而他又是我国军史上唯一一个两次授予上将军衔的开国上将!有这么一个大树,再加上又是邓129师的老部下,所以,孔捷在1988年授予中将还是有可能的!


管理那点事


写在前面的话:以下所有的假设和讨论,均基于电视剧。如果和现实夹杂在一起,是没有答案的。

按题主所说,三个人无论是战功、资历,在不久的将来,全部都可以升为中将。没有一点问题。

在此次授衔中,出于多方面的考虑,三个人实际上是低配的了。

所以,问题应该是:谁最先升为中将?我个人的观点是:丁伟。

原因如下:

第一,要从人才的稀缺性来看

当时,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武装斗争,我军战将如云,仅仅一个晋西北就有铁三角这样的猛人,其它地方也差不到哪去。再经过朝鲜战争的洗礼,与十六国联军对抗不落下风,我军的战力已经达到了近百年来的顶峰,猛将如云。

也就是说,能打仗的将领,很多!但是,有丁伟这样有战略观、大局观的军人却不多。

能够从纯军事的角度出发,看到中国未来十年的国防战略走向,殊为不易。而质疑老大哥,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在这一点上,丁伟是高于李、孔二人的。

第二,从老师长的态度来看

丁伟的论文可谓石破天惊,引起了众人的质疑,但是老师长却力挺丁伟。

以老师长的资历、层次和身份,是能够参与最高军事决策的。关于与北方邻居的相处,这些历经战争考验的军神,早把所谓的老大哥看穿了。

不防备才怪了。

所以老师长力挺丁伟,一定程度上表明了高层的意见。一个军校学员,能够看得如此长远、目光如此具有穿透力,难得!与高层的看法不谋而合,难得!

所以丁伟今后的路,可能要比孔、李二人走得更快。

更值得注意的是:早在晋西北,丁伟就获得了去延安学习的机会。而在解放战争时期,丁伟也是最先提拔的。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所以,综上所述,丁伟应该是三人中最先提中将的。


脂肪故事


亮剑铁三角 李云龙,丁伟,孔捷。按电视剧中来看,其实各有各的特点,而这哥三脾气都是个二杠子,不肯吃亏的主,两句话不对就耳刮子过去啦,可这三个就恰好能够组成铁三角,主要是因为各自所擅长的领悟互补而且脾气对胃口。而他们所擅长的领域也就决定了他们的前途。

老李,这家伙那就是个泥腿子,大字不认识一个,不过打仗可是把好手,干了坂田联队,山崎大队,搞了日本观摩团,端了平安县,整了楚云飞,一路是一直在反杀对面,经济不行反复迂回生生干死,而且按剧中所说在长征是就已经是团长了,这可牛逼了,要知道长征是红军才多少人,别说团长,连长都在后边是牛逼人物,其实如果不犯错这么下去中将应该是妥妥的,可这家伙不省心,成天犯错,虽然大部分功过相抵,可这战功累累不升官啊,可不后来就成了少将,不服也正常,不过在之后他所擅长的打仗可就不行了,虽然当时世界并不是很和平,可撑死就是个小冲突,打仗根本轮不上他打,政治就别说了,那家伙还不如一个村长厉害,所以战争时期李云龙还可能升,可到了中国和平时期想要升中将就只能吃资历了。

再看看丁伟,这家伙就比老李头高一个档次了,为什么??人家看问题都是大局来看啊,看看当时楚云飞驻扎大孤镇,丁伟过去一分析直接分析到国共解放战争,把李云龙都蒙了,你说说这眼光,再看看最后那个演讲,思想绝对超前,而且也符合当时国情,分析的也明显牛逼,这就是个战略家,军事家,而且他还说过他一个师就把廖耀湘一个军干了,虽然在当时国民党以是惊弓之鸟,可能派上跟廖耀湘对的能是一般部队么?兵对兵,将对将么,所以这家伙除了政治上玩的不知道怎么样之外,在别处几乎是完美,如果没有别人的迫害,中将我感觉是妥妥的。

得,就剩孔二愣子了。都说这家伙二愣子,可我感觉这家伙大智如愚,打战比起另两人虽说不及,可也是厉害人,特别果断,请看那段阻截平安县援军,而看过书的人都知道后边文化大革命就这家伙完好无损,人家在东北呢,不知道是幸运还是聪明,不过能和李云龙丁伟铁三角能没有两下子么?那两人都是心高气傲一般人不屑于做兄弟的。所以说孔捷后来当中将绝对稳妥了,熬也能熬出来个中将,更别说经历了各种大战还参加了抗美援朝了。

当然了,这都是我个人看法,打了这么多字手指都疼了,不管赞不赞同来个互粉??


良城啊少


  和平时期考察任用干部,历来注重德才兼备和现实表现,以往的战功并非不重要,但也只能代表过去。因此,慕什塔戈认为,《亮剑》晋西北“铁三角”——李云龙、丁伟、孔捷三人当中,最有可能实现“少晋中”的当属孔捷。其原因有三:

  一、孔捷有为将之德。对于李云龙这一批从战火硝烟跨入和平年代的开国将领来说,其现实处境虽不能用“飞鸟尽、良弓藏”来比喻,但形势和任务都要求他们不能总是躺在战争年代的功劳簿上想问题,否则必被历史所抛弃。《亮剑》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原国军被俘将领常乃超走上南京军事学院的讲台,为大家讲授苏军作战理论。结果,李云龙、丁伟等人大闹课堂,拿以往战功说事,令常教员无地自容,后来二人均受到院长刘帅的严厉批评。我注意到孔捷在整个事件中,始终表现得谦虚睿智,不为李云龙等人的骄傲情绪所动,体现了一名和平时期军队将领所应具备的品德素养。

  二、孔捷有治军之才。论战争年代的功劳,孔捷虽不及其他两位,但他带出的部队也都是能打硬仗的虎狼之师,要不然也不会被上级领导选中,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出任志愿军的一军之长。我还注意到一处细节:孔捷在学习期间,向李云龙、丁伟二人讲述自己与美军作战的感受,提到美军火力对所属人员造成的巨大伤亡时,眼泪夺眶而出。试想:能遇到这样一位体恤部属的好领导,全体士兵必当尽心竭力。与其他两位相比,孔捷的现实表现尤为突出。抗美援朝回国后,他长期在东北某部担任军长,镇守祖国的北大门,属于当时的重点战略方向,自然容易出成绩。

  三、孔捷有从政之品。如果仔细剖析“铁三角”中三人的不同性格,就会发现,李云龙明显属于胆汗质性格,脾气见火就着,为救媳妇他敢擅自率部攻打平安县城,为了替自己的警卫员报仇,他敢违抗命令枪毙俘虏;丁伟同样也是个性张扬,喜欢独断专行,不愿被动接受上级管束。如果说,战争年代的指挥员为了捕捉战机,需要借助自己的火爆脾气机断行事,体现“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指挥艺术。那么,进入和平时期,这种脾气和性格往往就会成为从政的大忌。相较于前两者,孔捷的性格忠厚踏实,虽然也经常“发飙”,但都是出现在指挥作战对部属下达命令时,对上级领导,他可从来不敢像李云龙那样敷衍甚至顶撞。


慕什塔戈


在1955年授衔之前,我军于1952年对全军干部级别进行了划分,分为9等21级。这个军队干部等级划分直接成为了55年授勋的基础。换言之,正军级干部一般只会被授予少将军衔。如果要想被授予中将军衔,那么最低也得是副兵团级干部。很显然,晋西北铁三角都只是正军级干部。如果硬是要在这三个人选出一个人最有可能被升为中将,那肯定是孔捷。

我们可以采取排除法,首先排除掉李云龙。在晋西北铁三角中,李云龙打仗不是最厉害的,却善于出奇招。虽然他的战功赫赫,但是犯的错误也比较多。在云岭遭遇战中,他率领全团正面突出重围,一炮干掉了日军联队长。这功劳已经很大了,然而他这样做违反了上级命令,没有被枪毙已经很好了。

在伏击日军战地观摩团,李云龙运气更好,直接击毙日军上百名将官,这战绩也很不错了。这次他又犯错误了,李云龙的独立团任务是保卫总部,而不是伏击小鬼子。所以,按照李云龙的战功和所犯的错误,只能是少将了。革命胜利后,他的军又在福建,基本是没有什么战事,战功也就没有了。

再来看看丁伟,他是晋西北铁三角打仗最厉害的,也是文化水平最高的指挥员。丁伟在东北战场上,曾经一个师追着廖耀湘几个军打,如秋风扫落叶。后来丁伟也成为了军长,属于四野头号主力军。解放战争后期,他的军应该驻扎在西南地区进行剿匪。然而丁伟和李云龙一样,基本上也是个刺头,超级喜欢惹事情。

最后就是孔捷了,李云龙常常喜欢叫他“孔二楞子”。实际上孔捷并不愣,打仗也是比较厉害,比起李云龙和丁伟还是差了许多。在抗战时期,孔捷也是我军的主力团团长,打仗不行也不会当的上团长。孔捷比李云龙和丁伟多了朝鲜战场的战绩。更为关键的是,他打仗比较稳中求胜。上级的命令会认真听,并且完整的去执行。这种类型的战将也是上级最放心的人。孔捷学习完成后,他的军就长期驻扎在东北边境。按照后来发生的事情,孔捷还会继续指挥部队作战,继续升中将也是很大的可能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