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3 龙游老行当:篾 匠

“竹篾上下飞,手指血痕勒;编席为糊口,本小利薄微”。一首小诗,几句言语,既粗略地勾勒出了篾匠的工作状况,又深情地刻划出了当年篾匠的生活艰辛。

龙游老行当:篾 匠

篾匠是一门古老的职业。古到何时?难以考证。因为篾与竹相关,只有有了竹子,方能加工成篾。“篾”是指劈成条的竹片,可见篾匠最重要的基本功就是劈篾,把一根完整的竹子弄成各种各样的篾。通常是把竹子劈开:一筒青竹,对剖再对剖,剖成竹片,再将竹皮竹心剖析开,分成青竹片和黄竹片。然后再根据需要,竹皮部分,剖成青篾片或青篾丝。剖出来的篾片,要求粗细均匀,青白分明。再把它不同的部位做成各种不同的篾。总的来说篾匠的基本功包括:砍、锯、切、剖、拉、撬、编、织、削、磨。

龙游老行当:篾 匠

篾匠的工具看上去不很复杂,一把刀,不用很大,但结实而锋利。刀柄大都用木头做成,看上去精致而美观,是必备的做蔑工具。再就是小锯、小凿子等,还有一件特殊的工具叫做“度篾齿”,这玩意儿不大,却有些特别,铁打成像小刀一样,安上一个木柄,有一面有一道特制的小槽,它的独特作用是插在一个地方,把柔软结实的篾从小槽中穿过去后,蔑的表面会修饰得更光滑和圆韵,这种刮蔑方式起到打磨的作用。

龙游老行当:篾 匠

记得小时候,我们村里也有个篾匠,外号叫“老乌头”。他个头不高,浓眉大眼,年龄不大,技艺精湛。无论晴天还是雨天,吃过早饭后的他,都会从家中走出,抱着自己手中需要编制的器物,往邻村或本村先前约好的东家赶。“老乌头”不但手艺好,而且头脑灵活,话语中不时会带点小幽默。由于篾匠大多是一门个体做工的行当,说话交流显得尤为重要。沉默寡言的蔑匠,往往只有一个人干活的份。能说会道的篾匠话题就多,话题一多,笑声也便多了起来,有讨论手艺高低的,有评论婆姨贤惠的,有谈论公婆善恶的,乡村趣事,五花八门,应有尽有。一时间,各种各样的奇闻异事,都由他的口中蹦出,有大姑娘未嫁先怀,有小姨子鸠占鹊巢,诸如此类的花边新闻,都让那些或浑厚或尖细的声音汇集起来,曝晒在阳光之下。一时间,骂声方至笑声又起,其场面说不上热闹,气氛谈不上热烈,却都被七大姑、八大姨的笑声所淹没。说话的间隙,他那粗糙的手指却能在自己的胸前指挥出一场动人的圆舞曲,扁扁长长的薄篾如那舞动的丝巾在风中飘扬,柔柔长长的细篾扭动着腰姿在阳光里舞蹈。那是一场同生活相关的语言和动作的艺术盛会,多了些俗气,却能更完美地演绎出篾匠们清澈淡远的心境。生活中的美好,就这样被笑声、被篾条拓印了出来。

龙游老行当:篾 匠

篾匠不同于木匠。木匠打造温暖,篾匠舒展清凉。砍来青竹,锯成小段,切成片,劈成篾,拉成丝。边削边磨,边编边撬,边织边拢……于是,那些簸箕,箩筐、畚斗、凉席、鸡笼、靠椅、扁担……便神奇地以各种姿态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这就是当年篾匠师傅的真手艺、真功夫、真本事。

龙游老行当:篾 匠

可现如今,老家龙游就冠有“毛竹之乡”的美誉,有竹林40余万亩,大部分靠机械成批量加工,据说经加工的竹胶板,抗压强度可以用来替代木材。在毛竹生产加工快速发展的同时,过去竹篾精细加工却渐渐被淡忘,竹产品大都被塑料及其它制品所替代,真实的手工工艺只能从农家乐、民宿、农村文化礼堂方能遇见。也许,这就是社会进步的发展趋势。

龙游老行当:篾 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