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4 太極拳的鬆靜舒展,必須先是心態的鬆空虛無

何謂松靜

即鍛鍊一種放鬆的心態,這也是放鬆的人手點。武式太極拳一代宗師武禹襄公日:“先在心,後在身。”心靜無為是實現松的前提和保證。練太極拳首先要心靜,只有神經中樞(大腦)松靜,思想集中,心平氣和,才可以開始動作。李雅軒先生說:“未隨出勢,先將腦筋靜下來,摒除雜念,身心放鬆,去掉拘束……練拳時先松心,後松身,心身俱松之後,其意氣便可自然地沉到丹田了。”全身肌肉、韌帶、骨骼以及各個臟器的放鬆程度,是受大腦神經興奮程度影響的。練功時,大腦越入靜,神經興奮程度就越低。骨肉就越松,血液流動就越好。但是練大腦入靜的功夫絕非幾日之功,需要一個鍛鍊過程。心靜不是強令內心鎮靜,而是要使急切求松的心情趨於緩和、坦然和寬鬆,繼而才能進入無慾無求之境界。單一地求松並不能做到真松、全松。

太極拳的松靜舒展,必須先是心態的松空虛無

不少習練太極拳者雖深知盤拳揉手須周身放鬆肢體無一處用拙力、無一處僵滯的要求,但卻因找不到要領而很難真正做到,他們往往只知道放“松”肢體去練拳。這樣從形體動作上看似柔軟優美,但周身或多或少總有一部分沒有放鬆。其實實現松的障礙就在於行拳者自身急切求松的意圖,他們往往越急切地想放鬆,心情反而越緊張,一顆心老懸著放不下來。刻意追求和意念過重的心理因素,恰恰導致了與真松境界的背道而馳。有些人把太極拳練得軟綿綿,稍微用一點力卻又僵硬了,精神也提不起來,這樣既沒有柔,也沒有剛,這種練法練成的不是“由松人柔,運柔成剛,剛柔相濟”的太極拳,而是一種體操式的太極拳,即圈內人俗稱的太極操。松靜是練好太極拳的必要條件,陰陽虛實是練習太極拳的靈魂,傳統太極拳的最高境界是純以神行,僅看到神的忽隱忽現,剛柔的痕跡是看不出來的。

太極拳的松靜舒展,必須先是心態的松空虛無

要松得好,就要加強心性方面的修煉,在推手對練中尤為重要。沒有良好的心性修養,心裡松不下,形體又如何能松得好呢?內外松不好,又怎能使自己聽勁靈敏、化勁乾淨、發勁乾脆呢?松是太極拳勁道的根本,松不下去便無法求得整體勁。推手時,往往是越怕輸的人精神越緊張,也越容易犯僵硬、丟頂、拱架之病。所以在練習推手時,要從練“吃虧”人手,敢於讓對方進來,練習能吞、能容的本領,練放長、大幅度的引進,不怕吃虧,不怕輸,從而有意識地借對方的來力鍛鍊自己的松活、引化的本領。學太極拳不久的愛好者,要先松心後松身,不宜過早找勁,亦不宜追求練松功的“氣感”,應該首先求得神經中樞的松,接著求得皮膚腠理和肌肉韌帶的放鬆,再接下去是關節的放鬆和用意識導引內臟的放鬆,如胸松腹實、氣沉丹田等。松自然能柔,而柔卻不一定能松,所以要先求松,松而柔生,進而鬆柔兼備,進而松而能沉。

何謂松展

在大腦人靜、意念導引下,要有序地使全身各個臟器、肌肉、韌帶、關節處處鬆開、松展、拉長。拳論中講的“皮毛要攻,骨節要松”、“對拉拔長”、“逢上必下”、“前去之中必有後撐”等等要領,都是這種對稱張開、節節貫穿要求的體現。腰胯以上鬆開往上領拔,腰胯以下鬆開往下沉墜,上領採天之氣,下沉接地之力,這就是松展的重要體現之一。(若練低架拳求松展長功,宜注重這個要領,否則容易造成下肢僵緊不活,影響全身放鬆。)初練太極拳者,更要力求開展,力求舒展,進而要求“開展之中有團聚之意”,開中有合,閤中有開,開合相寓。

太極拳的松靜舒展,必須先是心態的松空虛無

有一次在四川省太極拳推手研究會的練功房,恩師林墨根先生給師兄師姐傳授分解拳勢動作的技擊要領時說:“單鞭掌不是重在左掌打人,而是右勾手用勁;倒攆猴不是重在左(右)掌擊人,而是右(左)肘使勁;玉女穿梭亦不是重在左(右)掌按擊彼方,而是在右(左)掤滾手使勁……”。之後才逐漸理解並感受出來。太極拳每勢動作從頭至尾都包含著如弓狀的對拉勁道,在完成一個動作時,總是上下、左右、前後進行對拉弓勁的拔長。因此,太極拳大約四部分的對拉弓勁是較為明顯的。

太極拳的松靜舒展,必須先是心態的松空虛無

1. 頭部百會穴與會陰穴之間的對拉弓勁。“虛領頂勁”與“氣沉丹田”為上下對拉,上下保持勻稱。上以提頂(提頂時頭頸正直、不低不昂、神貫於頂、提挈全身)相吸相系,上體從鎖骨後大椎與襠的中心或尾椎骨上下相對連成一條中線,下以吊襠(兩股用力臀部前送,襠部有向前上翻之勢)相隨,形成上下一致的對拉弓勁,體現出分合統一的整體性。這個對拉弓勁以腰為弓,以大椎和骶骨為弓梢,腰背命門穴是“身弓”中的關鍵。人的脊椎是人體總長度的45%,天然形成S形的生理彎曲,做好項頂頭懸、松胸內含和尾閭內收,能使人體脊椎骨拉開。能降低人體重心,使下盤穩固。

2. 肩、肘、腕之間的對拉弓勁。肘為弓把,手腕和臂部成弓勁對拉,產生松肩、垂肘、松腕三者之間的弓勁對拉,也產生含胸拔背與松肩松腕之間的對拉弓勁,

3. 胯、膝、足之間的對拉弓勁。膝為弓把,胯與足跟為弓梢,兩胯之間對拉撐圓,產生了弓勁。同樣,兩膝關節相反方向微屈,微向里扣內含圓,加上兩足前弓後撐,產生外形屈,內中求直,形成對拉弓勁的圓襠。

4. 兩手與兩足之間的對拉弓勁。兩手與兩足向前後左右或上下分開,方向相反進行對拉弓勁的拔長,做到上下左右內外貫通一氣。林墨根老師曾說過:“在練拳架或推手時,要下松湧泉,上松勞宮。”這也是一個手與足之間的對拉勁道。往下鬆開湧泉穴,以意引導湧泉穴貼地,這樣能使下盤穩固,還能較好地產生反彈力。若下盤不大穩固,上身又怎能松得放心呢?往上松至勞宮穴,能使五根手指自然舒展,勁道能從手指暢通透出,亦能提起拳意精神。勞宮穴的內氣之感較強,對聽勁極為有利。感觸對方來勁也很靈敏。單鞭掌的動作是大家熟悉的,若練得得法時至少可以產生四個對拉勁道:一是兩手之間的對拉弓勁,二是兩足之間的前弓後撐、襠下有橋的圓襠的對拉弓勁,三是右勾手與左足之間的對拉弓勁,四是左掌與右足的對拉弓勁。又如玉女穿梭,若練得得法時亦至少會產生四個對拉弓勁:一是兩手之間的對拉弓勁,二是左(右)掌與右(左)足之間的對拉弓勁,三是右(左)掤滾手與左(右)足的對拉弓勁,四是兩足之間的對拉弓勁。

太極拳的松靜舒展,必須先是心態的松空虛無

練拳求松展除了要進行體舒心靜的修行,還要多點在拳架動作和推手過程中感受上下對拉、左右對拉、前後對拉的弓勁,通過肢體有上同時有下、有下同時有上,有前同時有後、有後同時有前,有左同時有右、有右同時有左的三對對拉拔長式的放鬆展開,使拳勢動作既有圓的勻整和靈活,又有似弓與弦的對張搠彈之力,更有八面支撐的穩固氣勢,在意、氣、勁中產生了對稱、平衡、摺疊、勻整,陽中有陰,陰中有陽,陰陽相濟。

太極拳的松靜舒展,必須先是心態的松空虛無

松展是有意識地使全身肌肉、皮膚、內臟、關節、骨骼鬆開、放展,使有關部位韌帶拉長,通過鬆開放展的手段,使全身有機地聯繫起來,更好地連接成一個全新的整體。太極拳明師戴英先生在1989年11月抵湘授課時深入淺出地說:“松是對每個練太極拳的人的要求,沒有誰講太極拳不要松。怎樣理解松?松就是說每一個關節、每一塊肌肉都要統一起來。關節統一就能均勻,均勻了就能比較鬆了,節節能接得上,而不是這個地方用力、那個地方不用力。松得不好容易產生兩個方面的錯誤,一是容易丟,還有一個是沒有松卻自以為鬆了,身體不聽指揮,一遇到外力就僵緊。這是本能。如果想遇到外力時也能松,這就要有一個很長的過程去鍛鍊。松得不好容易丟。我鬆了,再松就沒有了,這實際上已經是丟了。松是把身體鬆開來,而不是讓身體縮了。鬆開鬆開,鬆了以後是大,而不是小。縮小不是松,而是緊,它是局部的松,不是整體的松,所以松是一個張大的概念。如果沒有松而去練推手的話,自己身上的肌肉就是負擔,負擔大了變化就慢了。”意氣在縱向松展的同時伴隨著橫向松展,是實現全松的重點。有些人認為肩松時要向下松到腰胯,腰胯松要松到腿足,能上下松展至此處便是完全松沉到位了,殊不知這樣就再無處可松展下去,身體只好承受負荷,從而導致腿足僵滯不靈。拳勢動作求得身體上下對拉、左右對拉、前後對拉。松展恰到好處,才是完整的周身松展。松展是積極的而不是消極的,做到以意導氣、以氣行身,當血氣周流全身時,便可體驗到通體舒服和泰然自若,松展的甜頭自然就感受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