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3 克勒门 爱上一座城

克勒门 爱上一座城

在近百年来中国城市文化发展的进程中,若论精致与情调,还得回望“十里洋场”。

拨开浮华炫丽的外表,海派文化素以摩登、开放且多元而闻名。重温昔日的沪上风光,对于年长者而言是一种亲切,对于年青一代来说则更多是新奇。如今,怀旧的不仅只有“老上海”们。有人说,要寻访真正的“上海”,会发现它藏在今天外滩异国风情的建筑里,藏在弄堂的烟火气里,藏在张爱玲的小说里……

其实,它还藏在上海“克勒门文化沙龙”(以下简称“克勒门”)里。

2017年,迎来自己五周岁生日的“克勒门”与艺术人文发展基金会共同在沪主办了一场名为“Color Shanghai——美在上海”的文化盛典,通过声音、美术、旗袍、京剧、温情和美育六个部分多角度呈现上海的城市文化。

克勒门 爱上一座城

2012年,“百乐门”最后一位钢琴手、当年80多岁高龄的余敏昭女士在“克勒门”文化沙龙上演奏。

当浮躁成为现代社会的通病,上海在不少人眼中,已然成为了商业与金钱的坐标之一。然而,“克勒门”此番别致的庆生方式,却为人们又一次发掘出了喧嚣背后这座城市厚重的一面,耐人寻味。

说起来,“克勒门”从当年创立,到如今成为沪上文化圈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跟“文人雅集”的力量推动密不可分。

它是上海的文化人自发形成的文化沙龙,由作曲家陈钢和已故作家程乃珊最早发起。随后,主持人阎华、上海国际贵都大酒店总经理嵇东明、艺术评论家林明杰等人士加入,并且逐渐汇聚了一批上海文化名人。他们中既有音乐家、作家、诗人,也有电影人、画家、收藏家、摄影家、学者等等;从最初下社区、进高校,去各处讲上海故事,拓展成了以海派文化为核心、基本每月一次的主题文化沙龙。

克勒门 爱上一座城

1918年出生的褚宏生先生是上海旗袍著名制作大 师,被誉为“最后的上海裁缝”。80年来他只做旗袍, 密密缝缝了不下五千件,穿过他亲手制作的旗袍的有 胡蝶、王光美、宋美龄、陈香梅等名人,孟庭苇更称 赞“他的旗袍像皮肤一样”。在2016年的克勒门主题 沙龙中,老先生讲起旗袍来让众人听得津津有味。

“克勒门”这个名字,由陈钢所取。“克勒”一词原为英语colour的音译,是中西精英文化融合的产物,也是上海人都懂的“切口”。“克勒”指的是追求高雅文化和生活品位的人群。在陈钢看来,上海的“老克勒”如今已经慢慢老去,但这种追求精神应当传承下去,于是就诞生了一个以此为名的文人聚会平台。陈钢说,自己从当年父亲陈歌辛的人际交往中就发现,文人相聚组织沙龙是很精彩的事情,小众文人精英的聚会,往往互相碰撞出很多精彩的火花。不过到了今天,光继承形式还不够,应该把小众精英文化变成能让大众接受的东西。

历数“克勒门”曾举办过的沙龙活动,很多都让参与过的人至今回想起来仍津津乐道。比如2013年5月,白先勇先生《永远的尹雪艳》沪语话剧上演,成为城中热议之事。他也做客“克勒门”沙龙“寻梦”上海故事,讲述了自己童年生活的白家故居;同时,沙龙还邀请来了89岁百乐门琴师,请来了白先勇在南模中学的同桌,当年的旗袍裁缝,聊起百乐门与金大班……

克勒门 爱上一座城

2014年12月,“克勒门”为中国合唱指挥泰斗马革顺 老先生庆祝其101岁生日。

又如纪念陈逸飞逝世八周年的专题活动。其胞弟陈逸鸣带来了陈逸飞从未露面的儿时习作,还有“占领总统府”的圆珠笔初稿;林明杰和画家谢春彦共同回望往事;甚至沙龙还请来了周庄的小贩,她们所唱的纪念陈逸飞的江南小调震惊四座。

再如上海王开照相馆的地库里翻出上海老照片的新闻传出后,“克勒门”就请来了王开的当事人、解放前的“小开”、大光明电影院老板之子胡思华等人,辨赏阮玲玉、周璇、胡蝶等电影明星的绝代风华。当尘封的记忆被打开,原本定格的画面仿佛又开始有了生命力。

还有,在去年最火的上海博物馆“大英百物展”的最后一天,“克勒门”联手上博呈现了一场“博物馆奇妙夜”,梳理100件展品、讲述100天的故事,100分钟的精彩让人感慨,对博物馆的好奇之心简直“停不下来”。

克勒门 爱上一座城

这场名为“彩云深处”的曲会,是“克勒门”在去年为纪念著名海派画家程十 发逝世十周年而举办的沙龙。程十发先生喜爱昆曲,生前几乎每个周末都在 家里拍曲,沪上昆曲大家皆是他的座上客。沙龙活动中,其子程多多、大弟子 汪大文、好友施大畏等人分别讲述了程老和上海的故事。昆曲大家张静娴、梁 谷音也登台献唱。图为张静娴演绎昆曲精彩片段,图右吹笛伴奏者为程多多。

在一座高速运转的城市里,将原本小众的聚会交流,延伸成一种情怀和责任,走进“克勒门”,让人对“玩”又有了更多的理解。也许,当玩到一定境界,内心反而会更加沉浸和安定。

带着对“克勒门”和文人雅集的好奇,日前,《中国收藏》杂志记者专程采访了“克勒门”四大创立人之一、艺术评论家林明杰。相信以下他的独到见解,能为今天的雅集赋予更多的新意。

············································

克勒门 爱上一座城

“克勒门”四大创立人之一、艺术评论家林明杰。在他看 来,像文人雅集、沙龙这样风花雪月,貌似不实用的社交 方式,其实会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人类的文明。

古今中外,只要是有文化的地方就有雅集。作为人们社交圈中的一种形式,传统的文人雅集主要以谈论 “风花雪月”为主,比起谈生意之类,这显然不够实用, 但正是这种貌似没用的形式,影响了人类的文明。

传统文人雅集在今天又有复兴的趋势。而“克勒门”更贴近中西结合的风格,因为它也带有西方沙龙的性质。最初是陈钢先生和程乃珊女士在私人聚会上决 定要一起关注失落文化,做着做着,我们也开始加入进来。直到现在,“克勒门”已经成了一个有情趣、有意义的艺术交流。不同领域的文化人、艺术家之间有契合、有澎湃、有交流、有共鸣,每次的派对围绕一个话题,大家从各个层面来回望百年海派文化的发展脉络。

我们过去的文化传统有自娱自乐的意味,比如你看传统文化中那些被“玩”得很好的东西,跟老百姓似乎都没什么关系。但是到了现代文明社会,讲究人与人的 平等,不去用阶级区分,如果再抱着办雅集是为有钱有文化的人服务的思想就落后了。“克勒门”汇聚了百来个 人,办沙龙、做雅集,梳理历史,为当下和未来提供思考,我们希望身处信息时代,能够把小众沙龙变成大众的传播与思考。所以你看“克勒门”不但开设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还邀请不同的媒体来一道关注,并且与出版社合作,将“克勒门”的题材故事出版成大众共享书籍, 如此等等。艺术不是小众化、精英化的,就像数学家是少数,但应用却是大众,艺术也是如此。

“克勒门”没有很强的功利性,也不接受商业赞助。 做到今天,得到政府和相关机构的支持,我们希望大家都是参与者,一起来助力文化的推动。同时,因为是一群文化人聚在一起,索性也就“不讲究一些”,没有那么多 条条框框的约束,大家开心就好。对于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而言,把自己拥有的资源拿出来共享,就是一种快乐。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玩,没准就会玩出一个时代文化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不就是如此吗?

克勒门 爱上一座城

著名表演艺术家秦怡与“克勒门”发起人之 一、作曲家陈钢在2017 年“克勒门”沙龙活动中联袂表演。

借此我也想澄清一下,我们做“克勒门”不是要去怀念过去的贵族生活有多好,而是想要探索,一个现代文明的大都市是如何建立起来的。我们今天的条件要比前人优越,借助前人的“肩膀”去梳理,才能走得更远。这种传承往小了说是为都市文化,往大处看是为现代文明, 因此我认为我们在做这些的时候既不要去妄自菲薄,也没必要清高。

也有人说,“克勒门”的聚会活动好像是在讨好迎合大众,这其实也是一种偏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国人的眼界越来越宽,大众向往精神生活是很正常的 事,让更多人过上过去只有少数人才能过上的生活,是一种进步。站在艺术的角度来说,每个沙龙就像一个小小的实验室,通过少数人的探索,让大多数人能够共享,这也是对社会文明的一种推动。

所以如果“装”得过了,雅集也就不好玩了。

(本文配图由上海克勒门文化沙龙提供。)

克勒门 爱上一座城
克勒门 爱上一座城克勒门 爱上一座城
克勒门 爱上一座城克勒门 爱上一座城
克勒门 爱上一座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