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0 虞城千年“灵古寺”的前世今生

虞城千年“灵古寺”的前世今生

在河南省虞城县城郊乡罗庄村,原有一座建于隋朝的寺院,名叫“灵古寺”,俗称“东大寺”。灵古寺历经千年沧桑巨变已不复存在,可其遗留下来的珍贵文物和人文景观仍随处可见。寺院现存寺址面积8100平方米,唐代白果树一棵。1959年深翻土地,在寺东侧深2米处发现砖室墓,西边亦有发现,近几年,群众在挖土时又在寺前发现石棺墓。是虞城县为数不多的出土有石棺墓的遗址,对研究豫东地区石棺墓的葬俗有一定的价值。1986年被列为虞城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虞城千年“灵古寺”的前世今生

前不久,我们来到灵古寺的原址探访,根据搜集到的有关史料,对灵古寺的创建年代和文化内涵作出了初步考证,再现这座寺院的历史风采。

探访灵古寺原址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春日,我们来到虞城县城郊乡罗庄村采访。在位于村西边的一个大土岗上,几间低矮的仿古式房屋像丢在荒野里的几粒石子一样不被人注意。我们走到门口,一副对联便映入眼帘: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横批是:南无阿弥陀佛。

陪同采访的虞城县一位文史专家对我们说,这几间房屋是罗庄村村民盖的,此处就是建于隋朝的灵古寺遗址。东大寺现存有古迹银杏树、古井、塔一座、石棺墓群,废闲地近20余亩。佛教信徒数百名发心,重新修复三间佛堂,整修了佛像。

进入寺院,迎门一通高大的《东大寺简介》碑,其碑文详细记录:据虞城县县志记载,该寺建于唐朝初期高武德年间。公元616年,东大寺以予轱寺,又名灵古寺,距今约1400余年。初建东大寺有两个寺院,东西各一处建筑。东寺规模较大,西寺院较小。两个寺院中间有一条南北大道,南通安徽亳州市,北通山东济宁市。两寺院前有一条东西大道,东通江苏徐州铜山县,西通归德府直通东京汴京古城。西寺院建有大殿三间,名曰天齐庙,内有神像一尊,据说是天齐爷的神像。其次,有东西廊坊、配房数间,寺院内有十几位僧人。东寺院建筑规模较大,宝塔高耸,五节大院,殿阁巍峨,山门别具一格。建有大雄宝殿、后楼、钟楼,石碑林立。大佛殿两边立着磙龙柱,大石碑下压着大石龟。茂盛的大银杏树长在寺院东侧,三四里地以内即可望见此树。钟楼位于银杏树的西侧,也是寺内最高大的楼,千斤大铜钟悬挂此楼上,每逢初一十五僧人们就撞钟。灵古寺建于唐代,是豫东佛教的发源和集散中心。释迦佛祖历代统称帝,在位间大度僧尼,将30万宗缮寺宇有五千历代高僧修建并重修。唐朝高僧鉴真大师云游东西南北,普演三藏真经,就在此寺院说法讲经。多年后,东渡日本。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原享有盛名的大寺院之一,常住僧侣百余名,寺外有耕地60余亩。有牲畜农具,僧侣们自耕自食。

另据《虞城县志》记载,明嘉靖九年因黄河决口,灵古寺被洪水冲毁。因灵古寺名气较大,连当朝皇帝都知道,嘉靖皇帝拨出官饷进行修建,规模比以前更大,占地40亩。寺院的地基高约3米,建有后楼、大殿、廊房等60多间。灵古寺有一口高约3米的铜钟,是护寺之宝。据说,这口铜钟在日本鬼子侵略虞城时,它还出过不少的力。当时只要日本鬼子出动,就有人敲响铜钟,老百姓立即会躲起来。后来,这事被汉奸告了密,日本鬼子跑到寺院抢走了铜钟。事也凑巧,当天晚上,抢走铜钟的两个日本鬼子就神秘死了。老百姓把这事传得神乎其神,都说是铜钟显了灵。

据罗庄村村民讲,在灵古寺的殿后有一座7层古塔,塔下有一口古井,井水能治百病。据说,灵古寺的寺名就由此而来。1958年,当地群众在灵古寺遗址处打井时,发现了这口古井。当时,为保护古迹,又把这口古井填平了。

新中国成立后,灵古寺的殿堂、山门、院墙被扒,砖瓦建了学校。令人庆幸的是,寺院内的一棵唐朝所种的白果树(俗名银杏树)至今尚在。

罗庄村一位老人对我们说,灵古寺以前十分气派,大门高约10米,门头上方正中镌刻着《大明太祖高皇帝御制百字赞》。屋顶为起脊熏檐歇山式,拱脊正中镶嵌着狮子驮宝顶,四角伸翘着龙凤套兽,各种彩绘栩栩如生。尤其是寺院门前的那棵白果树更是引人注目,树龄有1000多年了。据说当时的白果树有雌雄两棵,那棵雌白果树落难逃到了附近的沈楼村。

帝王与灵古寺的渊源

另据史料记载,明洪武元年,朱元璋部下将领常遇春率兵在当地招兵买马。灵古寺一带的青年踊跃应征入伍,朱元璋闻讯后很受感动,亲自写下“精忠尚武”几个字悬挂于灵古寺大殿内,并下令翻修该寺。灵古寺修好后,大殿内特制一座精雕木坊,取名“万岁楼”。后历代改挂“万岁牌”,并影印笔迹,镌刻石碑一块。明永乐五年,又“敕赐增修”该寺。灵古寺经过了两次重修,殿堂、经房、浴室完备。到了明朝末年,灵古寺又一次毁于洪水。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曾带兵与元军作战。因元军来势凶猛,朱元璋屡打败仗。

一天,朱元璋夜宿灵古寺,梦中有一仙人向他授了一计。朱元璋大喜,以计行事,打败了元军。后来,朱元璋到灵古寺烧香焚拜,并许下心愿,如果能推翻元朝,建立大明天下,就世代朝拜灵古寺。

后来,朱元璋面南登基,可他始终没有忘记远在千里之外的灵古寺,并多次带人到归德府朝拜灵古寺。

到了明万历皇帝,他没有忘记先帝的遗训,也多次到归德府朝拜灵古寺。明万历皇帝的老师沈阁老沈鲤,家在归德府。每到朝拜日,万历皇帝实在抽不开身时,就让恩师沈鲤代劳。在灵古寺,遗有万历皇帝和沈鲤的不少碑文,可惜在“文革”中被毁坏殆尽。

明嘉靖年间,郭老家村总兵郭纲曾多次带兵平定叛乱,为朝廷立下汗马功劳。郭纲告老还乡后,嘉靖皇帝想念他,曾多次御驾郭老家村探望。因郭纲的四叔郭臣曾贵为先朝郡马,嘉靖皇帝说郭家人才辈出,是占了灵古寺的灵气。此后,郭氏后人也为灵古寺做了很多事。

但朱元璋的老婆马娘娘,为了一己之愿,却背着丈夫请风水先生破了灵古寺的灵气。

明朝初年,能掐会算的刘伯温夜观星相,发现归德府有块凤凰宝地,日后必出娘娘。朱元璋听到后很高兴,想起当初落难灵古寺仙人授计的事情,感到这正是朱家报答之时。孰料,这事被马娘娘知道了,她顿感心中不安,便命太监带着风水先生前往归德府查访。果然,风水先生在灵古寺发现了这块凤凰宝地。风水先生看到凤凰的头在鸳鸯村处,凤凰的尾在小新庄村处,其两翅在灵古寺东西山门的地方。风水先生便施展法术,在灵古寺的前边和东西处各建庙宇一座,东边的庙宇叫祖师庙,西边的庙宇叫天帝庙,并让两座庙宇压住了凤凰的双翅,使这块凤凰宝地的灵气被破,此地再也不会出娘娘了。这两座庙宇,在新中国成立后才被扒掉,但旧址仍在。

雌雄白果树两分离

原来在灵古寺不远的地方种有两棵白果树,后来,为了避难,一棵雌白果树逃走了。

传说,唐朝名将尉迟敬德途经灵古寺,因在两棵白果树上挂过钢鞭、晒过盔甲,使雌雄白果树得其灵气,成为一对年轻的夫妇。一天,这对夫妇正在灵古寺上香时,邻村有个恶霸看到女子长得漂亮,顿生歹念,喝令打手去抢那个美丽的女子。

白果树夫妇不敢怠慢,急忙跳上了白果树,他们撒下几片白果树叶,转眼就不见了。那个恶霸公然抢夺白果树,对此,白果树夫妇十分痛心,决定逃离此地。那天晚上,趁恶霸不注意,丈夫劝妻子先走,妻子劝丈夫先走,劝来劝去,还是妻子先走了。当妻子向西逃到董沈村时,天已大亮,她便在村头停下,等候丈夫。

恶霸听说有一棵白果树不见了,气得火冒三丈。为了防止另一棵白果树逃跑,他让铁匠在白果树的根上钉了几十个铁钉。可怜雄白果树再也没有分身之术了。因想念远走他乡的妻子,雄白果树每到晚上,便化为人形哭泣。那棵雌白果树等候多日,不见丈夫找来,便留在了沈楼村。

1972年,这棵千年白果树被雷电击伤,树枝年渐干枯。此树虽历经千年风雨侵蚀,仍雄伟挺拔。据村民讲,在新中国成立前,晚上有人路过白果树时,常会听到男子的哭泣声。

虞城千年“灵古寺”的前世今生

民间传说毕竟不是历史记载。但我们还是满怀好奇心赶到沈楼村,目睹了这棵已有两千年白果树的风姿。在树的旁边有一石碑,上面刻着:据考证,该树为西汉梁园遗存之树,已有2000多年历史。树高约20米,树干高约4米,周长7米,树冠遮天蔽日达2000多平方米。这棵白果树现为商丘市重点文物保护树木。

据《商丘文史大观》记载,唐朝时,杜甫曾与李白、高适同游梁园,登高怀古,吟诗唱和,至今留下佳话:“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园。”后来此处成了文学家范仲淹、欧阳修、苏轼、侯方域等人宦游过的风雅胜壤。相传,这里也曾是明代“天下三大贤”之一沈阁老——沈鲤的后花园。

时光不会倒流,但我们佛仿看到昔日的白棵树下,那些名流贵胄仍在开怀畅饮,挥豪赋诗填词的张狂。

白果树,千年不朽;灵古寺,千秋永在!(李海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