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0 “严氏父子”狼狈为奸:原来几千年来官场的“圈子”文化都是这个

官场上,想有所作为、做一番大事的,想平步青云、升迁的,甚至想求官场平安的,无论在哪个朝代,都不得不加入一个“圈子”或“山头”

,但这些人无论在哪个朝代都没有好下场。

“严氏父子”狼狈为奸:原来几千年来官场的“圈子”文化都是这个

严嵩(1480—1569)

严嵩,明朝奸臣,字惟中,分宜人。因权奸刘瑾当政,他便称病归乡隐居,写了大量诗文,名声很高。由于会阿谀奉承,世宗又相继任他为南京礼部、吏部尚书、英武殿大学士。

“严氏父子”狼狈为奸:原来几千年来官场的“圈子”文化都是这个

其实,严嵩前半生.还是个相当不错的官员,简直称得上是一个贫寒子弟努力向上的励志楷模了。

但在公元1539年后,世宗嘉靖皇帝沉迷道教,二十年不理朝政,严嵩作为首辅把持朝政,排除异己,杀害忠臣,对边事忽视,边防废弛,财政枯竭,国家岌岌可危。

“严氏父子”狼狈为奸:原来几千年来官场的“圈子”文化都是这个

狼狈为奸的严家父子

不少人认为,假如没有儿子严世蕃,严嵩应该能得善终,也就是说,是严世蕃 “坑爹”。但父与子,是相互成就的,无论古今,皆是如此。

严嵩出身贫寒,寒窗苦读,辛辛苦苦登上天子堂,严世蕃却是 “由父任入仕 ”,史载严世蕃“剽悍阴贼,席父宠,招权利无厌”,同时又称他“然颇通国典,晓畅时务”,是一个是擅长揣摩上意又贪得无厌的家伙—— 这种人为官,那是相当可怕了。

“严氏父子”狼狈为奸:原来几千年来官场的“圈子”文化都是这个

当时严嵩、严世蕃父子把持朝政,时称 “大宰相、小宰相 ”,掌握着朝中官吏的任选、升迁。官无大小,皆有定价,不看官员的口碑、能力,一切都以官员的贿金为准。

严世蕃利用各种手段大肆搜刮,家财富可敌国。据说,严世蕃与妻子要将金银埋藏到地窖里时,想起这都是仰仗他父亲得来的,于是就请严嵩来观赏,严嵩也算见惯了大世面的,但到宝贝儿子这里一看,数量之巨出乎想象,顿时目瞪口呆,隐约感到大祸将至。

“严氏父子”狼狈为奸:原来几千年来官场的“圈子”文化都是这个

严嵩的干儿子

严嵩虽然只有严世蕃这么一个儿子,但自然有人愿意给他当干儿子,最著名的干儿子叫赵文华,赵文华跟着干爹,干了不少坏事。

一次,皇帝让他修宫殿,他居然把木料都搬到自己家里,先给自己盖了一座大宅子,然后回复皇帝说给您修宫殿急不得,因为“没钱了”。

“严氏父子”狼狈为奸:原来几千年来官场的“圈子”文化都是这个

赵文华此人人品很差,他给严嵩当干儿子还不甘心,又想抱更粗的大腿。他瞒着干爹,偷偷给皇帝进献了“百花仙酒”(一种壮阳酒),并诡称“臣师嵩服之而寿 ”,意思是说,我的恩师严嵩经常喝,您看他身体多棒啊。

皇帝一喝,感觉还真不错,于是责备严嵩:“你这老小子不够意思啊,这么好的东西也不给我送点”。

严嵩知道后,十分愤怒,于是要把这不忠不孝的干儿子逐出“圈子 ”,“文华跪泣,久不敢起 ”,但干爹仍不原谅,赵文华只得“厚赂嵩妻 ”,让干娘说情,这才重回“圈子”。

“严氏父子”狼狈为奸:原来几千年来官场的“圈子”文化都是这个

严氏的“圈子”文化

“严党”不只是严氏父子俩在 “战斗”。历来每个权贵的圈子,都有稳固的核心,严党权势最盛时,攀附者不计其数。

当时严嵩的“圈子”里,有一个叫鄢懋卿的官员,投靠严嵩后,做了很多坏事。

鄢懋卿是严嵩江西老乡,依靠严家父子赚够了钱,还当上了刑部右侍郎。严世蕃出事后,鄢懋卿还没有倒台,他利用“圈子”里的关系,把严世蕃成功洗白了大半。

“严氏父子”狼狈为奸:原来几千年来官场的“圈子”文化都是这个

当然,当最后尘埃落定,严党崩盘,鄢懋卿的人生也落了个“落职戍边”的结局。

胡宗宪是一代名臣,抗倭名将,最终不得善终,狱中自杀身亡,也脱不了与严党的关系。他先是刻意接近严嵩的干儿子赵文华,送钱送房送女人,然后通过赵文华又攀上严嵩,送钱送房送女人,胡宗宪的一掷千金自然讨得严嵩的欢心。

在胡宗宪被弹劾时,严嵩屡次帮他化险为夷。严党倒后,胡宗宪的噩运也到了。在严嵩被抄没家产时,其中就有胡宗宪所献的大量珍宝。

“严氏父子”狼狈为奸:原来几千年来官场的“圈子”文化都是这个

众大臣此时争相倒胡,本来皇帝想保住他,毕竟他在抗倭之事中不可或缺,但胡宗宪最后还是被下狱了,因为抄家的人在严世蕃那儿发现了一封信:“胡宗宪贿求严世蕃作为内援”。

“严氏父子”狼狈为奸:原来几千年来官场的“圈子”文化都是这个

纵观历史,这些在“圈子”文化中的有几人得到了好的下场?不都是郁郁不得志?甚至死得莫名其妙!

我们不禁反问一句,结党营私下场历来不堪,但为什么偏偏就有人打破脑袋想挤进各种 “圈子 ”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