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歷史上的清君側有沒有隻清側不清君的?

蘋果芯芯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我們要理解清君側真正的目的是什麼,正如《戰爭論》說到:“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很多人會簡單的理解清君側是剪除皇帝身邊的奸臣,但是如果沒有政治上的獲益,單純的清君側是無意義的行為。我認為清君側至少應該含有四個政治目的:

一、提供大義支持。這是清君側最表面的意義,因為至漢以後,儒家思想開始佔據社會主流,而忠君正是儒家為了維護國家穩定的核心理論思想,貿然以下克上,必然會受到士人階級的強烈反對。但是,孔子也有關於父親犯錯兒子要進行規勸阻止,孟子也有君無道時不算弒君的。因此,如果皇帝身邊出現奸臣,惑亂皇帝,就會成為一個很好的道德藉口,再以利益拉攏,即使不能得到國家核心的士大夫支持,也能減少助力。

二、打擊皇帝權威。就像日本把天皇塑造成神,中國把皇帝塑造成天子,那麼皇帝就是神聖不可侵犯的,這樣有利於維持統治的正統性。但是當出清君側,併成功之後,無論你是否再清君,說明你皇帝犯錯了!那麼你能犯一次錯,就難以保證你不能犯第二次錯,這樣皇帝的正統性就會受到質疑,為將來禪位做準備。這也就是古代皇帝很少頒罪己詔,也不允許在自己任推翻重大冤案。大家還記得《琅琊榜》第一部的故事嗎?

三、架空皇帝權利。真正的權利來自哪裡?不是一個孤家寡人的名頭,這樣和漢獻帝這類末代傀儡皇帝沒有區別。而是那些支持你的權利集團,那些幫皇帝辦事的人。皇帝身邊的人自然都是這些權利集團的代表,成功把這些集團的帶邊當成奸臣清了,那你這些集團肯定也是奸臣了。就為打擊這些人提供了藉口,所以清君側不是清幾個奸臣,而是清除代表皇帝行使權利的那些集團。

四、彰顯形勢。下面的人為什麼要聽領導的話?因為大家都知道領導能為自己提供庇護,當清君側成功,大家發現皇帝竟然不能提供庇護了。這其實是一個象徵,就是古代常說的是天時,皇帝才是天子,但天時都已經不站在皇帝那邊了。那麼皇帝就很難再重新吸納新人,無法重新鞏固自己的權利了,相反此消彼長。未來不需要再做什麼,自然會有德高望重的老臣出來,請皇帝禪位了。


所以一次成功的清君側必是達到上述四個目標,這時候清君還有什麼意義嗎?一個花瓶擺到哪裡還不是一樣。如果說漢景帝七國之亂,武則天神龍政變,唐玄宗馬嵬坡都沒有清君側,如果你讀懂了我上面這段話,就知道原因了。

七國之亂是一次不成功的清君側,戰爭上漢景帝是勝利的一方,但同時又無法徹底清除那些反對的諸侯勢力,為了爭取時間,同時穩定國家局勢的一次妥協。

神龍政變和馬嵬坡事變後,一個武則天禪位了,第二個唐肅宗自己登基了,唐玄宗被成了太上皇。

所以說,當政治目的達到了,清不清君就要看吃相好不好看啦。


潘不安講究史


不得不說,中國人是世界上最聰明、最文雅的一群人。起兵造反、征討殺伐這些殺人放火的事兒都要講究“師出有名”。明明就是要搞掉皇帝的行為,非要叫什麼“清君側”,事情的結局一般是連著皇帝老兒一鍋端了。

有人就問了,有沒有說話算話,只是清君側,不清理君的?很少,但是,有。【爾朱少帥】給你侃侃兩個故事:

【馬嵬驛兵變】大唐王朝最繁盛的時候,發生過一件天大的事。有人馬上會搶答“安史之亂”。哦,安史之亂的確也喊過“清君側”的口號,不過咱們不信安祿山那個大胖子。咱們說的是,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李隆基在往四川逃跑的路上,爆發的“馬嵬驛兵變”。

由侍衛長陳玄禮出頭、宦官李輔國居中牽線、太子李亨背後主謀的“馬嵬驛兵變”。兵變中,亂軍的口號就是“清君側”,誅殺禍國殃民的亂臣賊子楊國忠及其黨羽,就是他們的指導思想。他們是這樣喊的,也是這樣做的。亂軍起事後,首先抓住宰相楊國忠亂刀分屍。還不解恨,在追著楊國忠的大小老婆、兒子、親戚一頓亂砍亂殺。

這陣勢,嚇得唐玄宗李隆基哆哆嗦嗦,嘴裡碎碎念“是不是一會還要把朕也宰了?”安危就在片刻之間。沒想到,亂軍頭子陳玄禮進門就磕頭,只是要求處死楊貴妃,這事就翻篇了。李隆基心裡一樂“耶!不是針對老子的呀?可嚇死老子了!我的愛妃呀,你就替朕擋了這一槍吧。”

就這樣,“馬嵬驛兵變”真的只是“清君側”了,可憐了紅顏薄命的楊貴妃,不明不白被勒死在馬嵬坡。男人們沒出息,為什麼讓一個弱女子背鍋,這是什麼邏輯?

【何應欽討逆行動】西安事變後,張學良、楊虎城扣押蔣介石,很多人都在尋求和平解決這個事情。何應欽為首的親日派,則不顧蔣介石安危,主張武力進攻西安,打的旗號是“討逆”,近代版的“清君側”。有人就有過猜測,這傢伙是不是要以“清君側”的名義,登上黨國一把手呢?

當時,何應欽的東西兩路大軍向西安集結,飛機已經開始轟炸西安。還好,大家還是達成了停止內戰、一致對外的共識,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何應欽的討逆行動,清君側有了行動,沒出成果;不過“清君”的事業也的確沒做成。不過,後來張學良被軟禁,楊虎城被殺害,也算是“清君側”了,不知道這事兒有沒有何應欽的推動?


爾朱少帥


“清君側”一詞由來已久,最早出自《公羊傳·定公十三年》:“此逐君側之惡人。”

清君側,顧名思義,就是“清掃”一下君主身側,把那些親信、奸臣什麼的都咔嚓了,防止君主受到他們蠱惑。

從本義上來說清君側是正義之舉,但奸臣怎麼定義,往往奸臣能夠得勢,君主是肯定不會認為他們是奸臣的,只有實施清君側的人認為其是奸臣,也就是說,只要發動者一口咬定,管他是不是奸臣,我說了算。

所以清君側後來屢屢被叛亂者作為反抗中央政權的幌子,以作師出有名,在大義上站得住腳,不至於被群起而攻之。

一般來說,清君側把君側都清了,可見君主也就成了光桿,下一步就是清君了,那麼歷史上有沒有隻清側不清君的清君側呢?

有,比如第一次以清君側為名的造反——西漢七國之亂。

漢景帝任用晁錯進行削藩,激起吳、楚等七個諸侯王共同反叛,打出的旗號就是“清君側,誅晁錯”。

七國叛軍來勢洶洶,漢景帝有點慌了,居然真的殺了晁錯,然而叛軍非但沒停,反而攻得更猛了。這也正常,畢竟反都反了,還能半道上回去不成?

還有西晉時期的八王之亂,東晉時期王敦攻入建康,那也是清君側不清君的。不過這些例子都有些非正常情況,七國之亂清君側,那是君主自己清的,不是發動者。

八王之亂之所以不清君,是因為其他王爺的相互掣肘,膽肥的司馬倫不就把君清了;東晉時期基本就是世家坐天下,皇室是擺設,王敦沒能清君,有其他世家掣肘的緣故。

再看那些成功的清君側,即君側是被髮動者清的,發動者牢固地掌控了中央,這種情況,不清君是要過年嗎?

最著名的如明朝朱棣的靖難之役,要是朱允炆沒有不見蹤影,朱棣殺是肯定不會殺他的,一套流程下來,逼他禪讓而已,畢竟朱棣上位後可是不承認朱允炆地位的。

當然,有一個真的是要過年的例子,那就是元朝孛羅帖木兒以“清君側”名義,攻入大都,太子流亡太原,元順帝依然還是皇帝。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太子領軍反攻大都,孛羅帖木兒戰敗,最終為元順帝密派人殺死。


平沙趣說歷史


清君側全都是掛羊頭賣狗肉,任何清君側的本質都是“清君”!

今天丹水君給你盤點一下中國歷史上那些有名的清君側。

1,七國之亂。


漢初,漢景帝劉啟在位期間,任用晁錯進行削藩。吳國楚國等七個諸侯國發動叛亂,旗號正是“誅晁錯,清君側”。

漢景帝天真的以為殺了晁錯就萬事大吉,於是晁錯被腰斬,七國依舊不退兵。漢景帝只好任用周亞夫,聯合梁王劉武,最終打敗叛亂。

2,靖難之役。



歷史在明初再次上演。朱元璋屍骨未寒,建文帝朱允炆就動刀子滅了好幾個藩王,朱棣被逼急了,800壯士造反。因為朱元璋的《皇明祖訓》說:“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朱棣以此為理由,指齊泰、黃子澄為奸臣,須加誅討,並稱自己的舉動為“靖難”,即靖禍難之意。故而靖難之役中朱棣的口號是“清君側,靖國難”。

結果可想而知,建文帝不知所蹤,朱棣當了皇帝。

3,神龍政變



705年2月20日,鳳閣侍郎張柬之、鸞臺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將軍敬暉、右羽林將軍桓彥範、司刑少卿袁恕己聯絡右羽林衛大將軍李多祚、左羽林將軍李興宗等,力圖擁立李顯為君,誣稱武則天男寵——麟臺監張易之、司僕卿張昌宗謀反,率領禁軍誅殺張易之、張昌宗,隨即包圍長生殿,逼迫武則天退位。


二張造反,卻逼武則天退位,看來打到二張並不是最終目的,復辟李唐王朝才是主要目的。

張柬之等人是神龍政變的執行者,而主謀則是李家和武家,因為李家和武家都有年輕一代被武則天殺死,武則天殺死他們的原因正是他們得罪了二張。

4,馬嵬之變。



馬嵬之變是最接近只清君側,不清君的兵變。兵變中,宰相楊國忠被宰了,楊貴妃也被李隆基賜死。貌似李隆基並沒有退位啊?

實際上,馬嵬兵變後不久,太子李亨就北上到達靈武,自立為帝遙尊李隆基為“太上皇”。

為什麼李亨發動馬嵬兵變時沒有直接殺掉李隆基或者立刻逼他退位?

很簡單,因為李隆基40年的好基友陳玄禮。陳玄禮在貴妃死後率領禁軍向李隆基效忠,背叛了李亨。李亨不明確地方邊鎮態度,只能分道北上後再稱帝。

你還知道那些清君側的例子,快來說說吧!


歷史知事


清君側,指的是清除掉君王身邊的奸臣。西漢的七王之亂,唐代的安史之亂,元代孛羅帖木兒發起的叛亂,明代朱棣的靖難之役。很多朝代都發生過類似的事情。

既然頻率如此之高,就不可能是偶然現象。古人之所以這麼做叫師出有名。別小看古人,他們做事也是講邏輯的。

1.清君側,說的很明白是為了勤王,幫助皇帝鎮壓奸臣,使得自己的動機立得住腳,否則直接清君,就是叛亂,就是以下犯上,從道義上站不住腳。

2.但是歷史上很多人往往是把“清君側”當成一個幌子,表面上清君側,實際目的還是為了清君,比如安史之亂,比如靖難之役。

多說一句朱棣的靖難之役,攻陷南京後,方孝儒曾經要求過朱棣還政給朱允炆的兒子,結果你懂的。

3.但是有沒有隻清君側,不清君的呢?也是有的,西漢的“七王之亂”就是以清楚晁錯為理由進行出兵的,結果為了緩解關係,漢景帝真的殺了晁錯,平息了事件。但是七王之亂之所以不清君,不是因為他們良心發現了,而是他們被漢景帝打敗了,最後各退一步,戰略撤退而已。

更多精彩國學歷史文章,敬請微信關注“guiguzi7619299”。


中華鬼谷子智囊團


“清君側”一詞,由來已久。

《公羊傳·定公十三年》:“此逐君側之惡人。”

《新唐書·仇士良傳》:“如奸臣難制,誓以死清君側。”

清君側,是指清除君主身旁的親信、奸臣。原本是正義之舉,但後來總被叛亂者作為反抗中央政權的“幌子”,也是常見的一種政治鬥爭手段。(歡迎關注:峰子奇觀,趣歷史隨時獲得!)


古代講究“師出有名”,以期獲得大義上的支持及廣泛響應。


若起兵直接反對君主,那就是造反謀逆,以下犯上,在道義上和輿論上站不住腳;若以清除君主身邊的奸臣為名起兵,旗號是為了匡正朝綱、使君主遠離小人蠱惑,則“吃相”就好看多了,還顯得“義正言辭”。

所謂“清君側”,明眼人一看便知:如果皇帝的人都被清掉了,皇帝就淪為了“光桿司令”和任人擺佈的“傀儡”。


發動清君側者,就等於堂而皇之地控制了皇帝,大權獨攬,那麼這皇帝還有好果子吃嗎?自古以來,造反者都喊對方是奸臣,對方也稱造反者是奸臣,成王敗寇罷了。


中國歷史上的“清君側”,大都是叛亂者的幌子,掛羊頭賣狗肉。峰子哥說說歷史上幾次著名的“清君側”案例:

1、燕王朱棣“靖難之役”



明朝藩王燕王朱棣的“靖難之役”,打出“清君側”旗號,實際上把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拉下了皇位,自己反倒成了皇帝,成了明成祖,同時還不承認朱允炆地位。

南京城破,建文帝朱允炆自然知道叔叔朱棣“清君側”是鬼話,所以寧願焚宮,人間蒸發。後來,那個被滅十族的方孝孺,大罵朱棣篡位,曾嚴辭朱棣應立朱允炆兒子當皇帝,可是,太真了。


2、西漢“吳楚七國之亂”


西漢景帝時期,任用晁錯“削藩策”,激起以吳、楚等七個諸侯國藩王的共同反叛中央,其中為首的吳王劉濞,更是覬覦皇位已久,與漢景帝劉啟還有“殺子之仇”。


吳楚七國聯合,大軍浩浩蕩蕩打出旗號“清君側,誅晁錯”。

漢景帝有點慌了,為平息七國之怒,居然殺了最忠心的晁錯(當然也是為了讓七國沒了造反藉口,但造反者要想找藉口,李錯王錯張錯...難道身邊忠臣都殺了不成?)。

七國一看笑了,一個小小晁錯豈能滿足我們胃口?你劉啟也太小看我們的造反誠意了。隨後,進攻更加猛烈。只不過是,後來周亞夫平定了“七國之亂”,七國失敗了。試想:如果七國攻入長安,漢景帝這個“君”會不會被清掉?


3、唐朝“安史之亂”


天寶十四年(755年),久懷異志、手握15萬重兵的安祿山,聯合史思明,以“清君側”為名,發動叛亂,本質是為了爭奪統治權,史稱“安史之亂”。

唐玄宗李隆基出逃長安,途經馬嵬坡,不料護衛的六軍將士也發動兵變,史稱“馬嵬兵變”,殺死楊國忠等人(不過楊國忠確實是奸臣),繼而“兵諫”唐玄宗殺楊貴妃,一代美人香消馬嵬坡。

唐玄宗的兒子李亨乘勢自立為帝,遙尊唐玄宗為太上皇,李隆基失掉皇位。不過後來,安祿山兵敗,被其子殺害,叛亂平息。“安史之亂”成為大唐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當然,歷史上的“清君側”,也有“只清側不清君”的例子。

1、“不清君”若按“君主得以活命”來說:

神龍政變:一代女皇、武周皇帝武則天退位


神龍元年,武則天病篤,宰相張柬之、崔玄暐等大臣發動兵變,包圍武皇寢宮,誅殺女皇男寵張昌宗、張易之兄弟,逼迫女皇帝武則天退位,扶唐中宗李顯復位,武周滅亡,江山回到李唐手中。


之後,退位的武則天,遷居上陽宮,活到82歲,被兒子李顯以皇后身份和父親李治合葬於乾陵,諡為“則天順聖皇后”。

南宋高宗時的“苗劉政變”,也是如此。(歡迎關注:峰子奇觀,趣歷史隨時看!)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苗傅和劉正彥發動兵變,誅殺宋高宗趙構寵幸的權臣王淵及宦官康履等人,以清君側,並逼迫趙構將皇位禪讓給三歲的皇太子趙旉。宋高宗退位,遷居善奉,清君測也沒清君。不過,後來高宗趙構又得以復位。


2、“不清君”若按“君主不失君位”來說:

元朝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元朝帝黨和太子黨爭鬥,太子脅迫元順帝罷免孛羅貼木兒。



孛羅貼木兒以“清君側”名義,攻入大都,太子流亡太原,所以只清君側,元順帝依然還是皇帝。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太子領軍反攻大都,孛羅貼木兒戰敗,最終為元順帝密派人殺死。


等等。親愛各位看官朋友,你還知道歷史上哪些“只清側不清君”的例子?


峰子奇觀


中國古人強調師出有名,即每一次討伐和出征必須有一個道德上的支撐點。以上伐下自然擁有無盡的理由,而以下犯上,則多涉及謀逆、反叛,因此“清君側”就成為了中國古代以下犯上的人所找的最多的旗號之一,只清側,不清君,既符合君臣價值觀,而對自己也是有實際幫助的。

中國古代史上,因為“清君側”而爆發的戰爭幾乎每朝每代都有,比如西漢的“七國之亂”、西晉的“八王之亂”,武周時期的“神龍政變”,南宋的“苗劉兵變”,明朝的“靖難之役”,南明左良玉的“清君側”等等。

而哪些“清君側”事件是隻清了側,沒有清君呢,西漢的“七國之亂”雖然只是清了側(主張削藩的晁錯被腰斬),漢景帝沒有任何問題,但是實際上是七國戰敗了,如果七國一直打到長安的話,或許漢景帝也會被戮。

西晉的“八王之亂”也是同樣的道理。而明朝的“靖難之役”從一開始朱棣就抱定了要清除建文帝的打算,所以最終建文帝下落不明,實際上有一種可能就是城破之時,建文帝被殺。

所以,在小編看來,古代的只清側,不清君的政變或許只有唐朝的“神龍政變”和南宋的“苗、劉政變”了。公元705年,太子李顯、宰相張柬之、崔玄暐等大臣以清君側的名義發動兵變,不過他們的目標只是逼迫武則天退位,並不是想要致武則天於死地。政變的結果是武則天的兩個男寵張易之、張昌宗被殺,而武則天則被迫退位。所以,“神龍政變”可以理解為一次僅清君側,不清君的政變。

而南宋高宗時期發生的“苗、劉政變”實際上體現的也是同樣的道理。建炎三年(即1129年),負責守衛杭州的苗傅和劉正彥因為不滿高宗寵信宦官康履和大臣王淵等人,於是在宋神宗祭日那天發動了清君側的政變,政變的結果是王淵等人被殺,高宗退位,皇位被傳給太子。所以,苗、劉政變實際上也沒有清君。


青年史學家


當然有清君的,只是不這麼說而已,歷史上的農民起義、武將造反,都是“清君”呀

比如陳勝吳廣起義,假冒公子扶蘇和楚將項燕的名義,就是講現在的皇帝是不合法的,真正合法的在我們隊伍裡,去清二世了,

比如黃巾起義,口號是“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也清君

武將造反,如果是權臣,那麼也不用喊什麼口號了,直接給杯毒酒就清君了,或者訓斥皇帝,你怎麼謀反呢,

徐敬業造反,就是直對武則天了,


清君側,表面的意思,是皇帝您很好,只是你身邊有壞人,咱把他們清了,不是針對你的,


書劍漂零


晉初八王混戰勉強算一個吧,諸藩王輪番把持朝政,都沒有清君,司馬衷做了十幾年皇帝。這一次也算是清君側吧,只爭奪朝政不爭奪皇位。

神龍政變也算一個吧,張柬之等五人發動政變,殺掉張易之張昌宗。當然也逼迫了武則天退位,畢竟也是為了復李唐皇位,武則天也是在正月被迫退位,年底才崩逝。

最後我倒覺得東漢末年何進謀劃清理十常侍,是最符合清側不清君的,首先何進是皇上的舅舅,不會清君,其次這十常侍這算是君側的小人,而且最後雖然何進身死,袁紹等人殺進宮門也真的是清理宦官。如果不是最後董卓把持了朝政廢帝為弘農王,真的是隻清側不清君,東漢或許還有救。而董卓我的覺得也是有想法而不是三國演義裡寫的那麼不堪,董卓未必就不如曹操。


夜半觀史


唐朝有:唐朝的武周遜位,唐朝唐玄宗時期的馬嵬坡兵諫。都完成了清君側的目的,而沒有清君也沒有報復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