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9 第117回:被才艺耽误了的汉元帝

第117回:被才艺耽误了的汉元帝

《谷园讲通鉴》第117回讲汉元帝多材多艺,却是个糊涂蛋皇帝,被大太监石显玩死。重臣萧望之也被石显给设计害死。

内容节选:

上回讲到汉宣帝给太子刘奭上了一次课,说,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汉书*元帝纪》

咱们家是讲究外儒内法的,绝不可以只讲儒家,那样会坏事的。

随后,还说,

乱我家者,太子也。--《汉书*元帝纪》

我们老刘家的江山,非得败在他的手里。

那么,汉宣帝的这种担心,是不是真的出现了呢?太子刘奭即位之后,也就是汉元帝他的执政表现是不是真的很糟糕呢?

确实,挺糟糕的。

为什么糟糕呢?

是因为他太注重儒家吗?这个倒不见得。儒家这套体系其实是自足圆满的,它是很全面的,它里面也包含着很多法家的思想,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是谁的学生啊?

是荀子的学生。

荀子是什么家啊?当然是儒家的,是大儒。

儒家的大宗师孔子是做过鲁国大司寇的,司寇就是管法的。据荀子说,孔子当了大司寇之后,

七日而诛少正卯。--《荀子*宥坐》

上任七天就把一个大学者少正卯给杀了。为什么杀呢?

学生们都感觉莫名其妙,少正卯是杀人了,还是抢劫了,还是有其他什么犯罪行为啊?都没有啊。老师啊,您给解释一下吧。

孔子说:好吧,我给你们说说吧,说,

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pi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得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有之。--《荀子*宥坐》

大致意就是说,少正卯的心肠太坏,思想太坏,而且能力还超强,能言善辩,特别能蛊惑人心,这种人就是典型的“小人之杰雄也”,他太危险了,对社会的潜在危害太大了,不可不诛!

这是什么逻辑呢?这绝对是文字狱的逻辑,这真是诛心之律啊。如果,孔子真是这么说的,他真就该是文字狱的祖师爷了。

是不是真这么说的,这不好说,有可能是荀子编造的,为的是支持自己的学说。

不过,话可以编,事儿不能编。孔子确实就是一掌权就杀掉了一个他眼中的异端的学者,可见儒家的刀子也是很快的。

估计,汉宣帝对儒家研究得不多深,所以才跟多数人一样,误解了儒家只是讲德教仁爱了。所以,汉元帝的问题,不在于儒家,而在于什么呢?

在于,他把人性和世界想象得太美好吧。这可能也是受了儒家的误导。总的来讲,儒家的主流是讲人性本善的。

荀子是讲人性恶的,他不是主流。主流是孟子,现在一说儒家,就是孔孟嘛。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滕文公上》

孟子说: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孟子*告子上》

既然人性是善的,那就不要把人往坏了想呗,就不要太提防呗。而且,本身汉元帝的生长环境,差不多也是“居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虽然亲妈死得早,那时还太小,对他也谈不上什么挫折。他可能满眼的都是世界美好的一面。

所以怎样呢?所以,他审美的能力很强,对于美好事物之间的细微差别能够很敏感的分辨出来,这样的人最适合干什么?最适合搞艺术。

我印象中,大艺术家,富裕出身的人要多于贫寒出身的人。而且,不同出身的艺术家,风格上会有差别,贫寒出身的艺术作品偏于粗犷,对比强烈;富裕出身的艺术家的作品偏于细腻、精致。当然,这是相对而言的,相对同一水准的艺术家之间的比较。

汉元帝刘奭就是这样的一位艺术家,只可惜,他的这个艺术不是画画,没有介质来保存,不能传下来,他是个音乐艺术家,那时也不能录光碟、唱片,上传云盘什么的啊,没传下来。咱们只能从史书中的记载来了解,来想象一下了。

《汉书》上说,汉元帝的音乐艺术造诣达到了极高的水准,

鼓琴瑟,吹洞箫,自度曲,被歌声,分刌节度,穷极幼眇(要妙)。--《汉书*元帝纪》

也能弹琴,也能鼓琴,也能吹箫,吹拉弹唱,样样精通,而且还能作曲、谱曲、编曲,都是大师极的水准,穷极要妙,要多美妙有多美妙。

他还有一样绝活,叫凌空击鼓。就是把几面鼓放在台阶下面,他自己站在台阶上面,居高临下,离着那个鼓有个两三米远吧,或者更远,这样去敲鼓。

这玩意,怎么敲呢?够不着啊,是吧,是不是得拿个大长竿子当鼓槌敲呢?

那样的话,就没意思了,就不叫凌空击鼓了。

他是拿一把小铜球,啪啪啪啪啪,这么一个个扔过去,砸在鼓上,敲出那个鼓乐的旋律,就像这样,咚咚咚咚咚(两只老虎),我这敲的是两只老虎啊,他敲的比我这得复杂,哈。

反正就是很厉害,和在跟前敲一样的,旋律优美,一点都不待乱的。

放在今天,绝对是能上吉尼斯世界纪录,能上央视挑战不可能的。

挺不可思议。

这还不算完,音乐只是汉元帝的爱好之一,他还有很多爱好。《汉书》说他,

多材艺,善史书。--《汉书*元帝纪》

他是多材多艺的,兴趣广泛的,除了音乐之外,还有一项特别善长的,就是什么呢?“善史书”,不是善于研究历史书啊,是善长于史籀大篆书,他是个写大篆的大书法家。

前面讲李斯搞文字改革,他写的是小篆。小篆是相对大篆而言的,大篆更久远,到汉朝时已经是开始通行隶书了,大篆已经很少人能认识了,所以,写大篆是要有学问的底子的,得通训诂。

本身练书法就是很费时间的,有个说法叫,不是人磨墨,而是墨磨人嘛,写书法非常地磨人时光。训诂考据的学问,同样非常费时间。

音乐也一样,学到一定水准,那是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的。而且,艺术都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永远有提升的空间,所以怎样?所以,它就是一个无底洞,一个人投入到艺术里,不断感受那种进步的诱惑,不断感受那种审美的愉悦,是很容易陷进去,出不来的。

所以怎样?

所以

......

如果您还没看,或者没发个评论,请点下面的“阅读原文“,可以跳转到爱奇艺视频播放的页面。

另外,欢迎在爱奇艺节目下方“打赏”,或者长按识别以下二维码“打赏”,谢谢!

第117回:被才艺耽误了的汉元帝

谷园大众国学智慧书系列

第117回:被才艺耽误了的汉元帝

《吃透曾国藩》:浓缩曾氏智慧的精华。

《人生四书》(修订版):融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儒家智慧总结。《简易经》:史上最简明易懂的易经智慧。《这才是战国》:《谷园讲通鉴》的战国部分,中国历史最智慧的一段。

《谷园讲通鉴》的秦汉部分,中国历史最霸气的一段。

看完以上五本书的朋友,可以加入谷园学习社,与谷园随时做微信交流。

第117回:被才艺耽误了的汉元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