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4 中國最優秀的年輕人,在廠裡,那酷斃了

最近,在朋友圈看到網易在G7下後廠村的路口上豎起了一面廣告牌。

中國最優秀的年輕人,在廠裡,那酷斃了

這個梗對於北京互聯網圈來說都能看懂。廣告牌的位置還挺特別,就立在G7下後廠村的必經之路上,傳說中行車500米,堵車1小時的地方因為堵車,這面廣告牌成了後廠村“村民”不得不看的“毒”營銷。這個角度看,不得不說網易這面廣告牌打得很值。

儘管這裡群集著眾多互聯網巨頭,然而此處的道路卻只是雙向四車道,道路極度狹窄,而且只有幾路公交車,距離地鐵口還有好幾公里。

每天早晚上班時間,後廠村路經常堵成狗;每當陰雨天氣時,則會出現寸步不移的盛況。

網易用這面廣告牌一邊調侃著後廠村“村民”的日常,另一方面則是,還引出了堵車背後一個更生層次的問題:

後廠村模式下,加班和效率之間越來越大的衝突如何平衡?

要知道這條原本名不見經傳的東西小走廊,如今卻盤踞著百度、聯想、新浪、網易等科技巨頭,互聯網從業人數有30多萬,僅百度的員工就超過4萬人。

有個說法是,未來這裡的交通,決定了中國互聯網的發展。

中國最優秀的年輕人,在廠裡,那酷斃了

其實我第一次知道後廠村路這個地名,是去年虎嗅上的一篇文章,《後廠村,沒有姑娘》。

大致意思是,後廠村本是北京一個鳥不拉屎的地方,但因為軟件園二期位於後廠村路,加上這些年互聯網行業興盛,這裡聚集了一大批新興互聯網公司,碼農雲集。但又因為基礎設施非常差,導致堵車和一系列問題,使得在這裡工作的人,活在非常低劣的生活方式中。

比起男性碼農,這裡好看的女性員工被稱為“廠花”。因為後廠是一座孤島,在地理位置上,它遠離繁華地段,沒有生活氣息,孤獨是無法避免的詞語,而回到出租屋,家,又是另一座孤島了。有時從機械而瑣碎中抬起頭來,會產生一種錯覺,恍惚間以為置身於20年前的國營大工廠,自己是一名戴著頭巾的紡織女工。

後廠村是一個屬於碼農的工廠,在這裡燃燒著青春,後廠村是中國新經濟的微縮景觀,這些年輕人創造著大規模的利潤,但身處其中的人卻沒有能力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

一年到頭,這裡的人們將自己的生活壓縮在質樸、簡陋的空間裡,一邊渴望活得瀟灑,卻又要忍受著現實。

早上9點上班,晚上9點下班,中午休息1-2小時;一週工作6天。這種互聯網業界常見的工作狀態被人概括為“996”。

對於這個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996或許已經成為很多互聯網行業的工作制度的標籤。如果你從事計算機或者互聯網相關的職業,倘若你的工作制度只是855,偶爾的856,其他人可能會認為你在"度假",你過的一定是天堂般瀟灑的生活。

我也有過996的工作的時候,說實話,很累,一個星期7天,連續上班6天,週日一天還沒有休息好就又是連續工作的6天,就這樣,循環下去,可能身體或者心態不好的人,很快就會被拖垮。緊接著最直接的體現就是工作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直線下降等等。

中國最優秀的年輕人,在廠裡,那酷斃了

只是在週末加班的時候會效率特別低下,具體表現就是,一個小時的工作要磨蹭三四個小時,如果工作略有難度,那就需要更長的時間,總的來說,就是五個小時的工作,起碼四個半小時在糾結要不要開始,如果必須要完成的工作,就是四個半小時在等著一個契機開始。

以上的糾結和耗時也不是我排斥週末加班的理由,最重要的是我發現週末加班特別容易打擊你的自信心和工作熱情。因為你在一個工作上耗費了遠超過想象的時間,而且沒有獲得相應的滿足感。回憶我工作的這些年裡,幾次挫敗感最強的經歷,都和週末加班分不開。

中國最優秀的年輕人,在廠裡,那酷斃了

如果不加班會怎樣?有人說,會被其他行業的公司超越並幹掉。因為據說互聯網思維和情懷誰都學得會,加班才是核心競爭力。

每次看到這種言論,我總是覺得,我們的生活方式比起上一代人有嚴重的滑坡。

要知道上一代人,也就是你的父母在你這個年紀的時候,是很少有加班這回事的。那時候還沒有那麼多私營企業,大部分人生活在體制內。儘管物質貧乏但是對勞動者的工作時間是相當保護的。不僅如此,各種單位福利讓人極有歸屬感和安全感。

所以那時候的年輕人生活質量和今天誰更高?我覺得很難講。

也許他們沒有智能手機,高清電視,更不會有外賣和快遞的便利。但是他們活的踏實,有活力,對未來充滿穩定的預期。那時候的年輕人會寫詩,今天的年輕人沒有人寫詩,甚至連唱歌的人都變少了。那時候談戀愛可以捨得花大量時間在等待上,今天的年輕人談戀愛要互相check對方的工作時間表。

在虎嗅那篇文章裡,我記得寫了一個由於對通勤零容忍,她索性將家直接搬到軟件園裡面的姑娘,每天的活動半徑只有從家到公司的1.5公里。她的生活被兩件事填滿——工作和睡覺,幾乎每天加班到八九點才離開公司。東西都在網上買,包括做飯所需的食材。顯而易見地,她也沒有時間去接觸新的異性。

這真的是有吸引力的生活方式?還是我們根據老闆和資本的需求,把自己硬是改造成了最適合企業使用的一塊材料?

中國最優秀的年輕人,在廠裡,那酷斃了

所以後廠村模式有什麼問題?

這種相似人群高度集聚的高密度環境,唯一適用的項目我認為只有大學城——完備的小社會,不需要和外界打交道,但一旦把這種模式搬運到產業園區,必然會出現一系列問題,例如視野封閉,自成一格。

再加上國內互聯網圈子屌絲文化興盛,程序員們普遍對外界慾望降低,性格又屬於那種向內關注的人,讓這種文化更加無所顧忌。從某種意義上,後廠村的加班文化,和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工廠,或者和10年前廣東沿海的作坊沒有什麼本質的不同。

中國最優秀的年輕人,在廠裡,那酷斃了

但現在畢竟是一個智力勞動時代了,所以單純堆砌勞動時間,產出未必是線性的。很多老闆的價值觀和道德觀還停留在前工業時代,而無視這種變化,也算是自我刻奇。

我們的互聯網工作文化和美國非常不同,那邊就算要加班,一般也是真在做事兒,成績主要看工作產出的成果,而國內則特別看時長。好像堆時間就能堆出產能。

互聯網這塊金礦,現在很多人本著暴利與投機的目的去做,這些老闆和管理者短視、短利,做一個百年的企業既非初衷也非願景,這種惡性循環使得越來越多的從業者、管理者理所當然的認為加班是正常的。

尤其是當微信全面入侵生活和傳統工作方式之後,這種情況更加惡化了。

最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人喜歡開始在微信上交接工作,而騰訊似乎並沒有任何把這個輕量級純聊天軟件升級為辦公協調工具的意思。導致大量僱員的時間,在微信裡折騰把文件導入導出,搜索文件版本、歷史記錄、關鍵字之類的無謂勞動中,可謂坑爹。

有道雲筆記打出的這塊廣告牌,不僅是用一個後廠村碼農們心照不宣的“調侃”迅速拉近了和他們的距離,更重要的是說明網易已經意識到了在提升效率,增加碼農幸福感方面大有可為,大幅減少無效勞動時間帶來的精神愉悅感在當下這個社會尤為重要。

至於功能方面,主流產品的功能雲筆記都有,而且大部分免費。而且還有Markdown、語音速記、OCR掃描等功能,對程序員等不同群體的需求都有照顧。

其實我們需要的無非就是個文件管理工具+協作工具,用任務驅動內部協作,區別於郵件和聊天群,僅此而已。

至於隨時分派任務給同事、查看自己分配的任務進展情況,更應該是題中應有之意。這方面以有道雲筆記為代表的軟件在工作效率上要遠遠好過微信和傳統的email,在解決多場景辦公需求算是個獨門利器。

感覺還是觀念問題吧,中國和歐美大環境就是這樣。對於西方人來說,這只是我的工作,並不能因為工作而影響生活。而這種理念在中國並不能得到認可。

很多歐美的商店店主週末雙休,工作日很早下班,你中國人來開商店,如果經營到太晚,人家還會投訴你。晚上很多歐洲的城市想吃個夜宵都只有土耳其人的kebab還開。換了中國任何一個縣城,晚上想吃點夜宵一定能給你找到人聲鼎沸的地方。

中國最優秀的年輕人,在廠裡,那酷斃了

但這種重商主義的文化,面臨更西化的年輕一代,已經在遭遇挑戰。

尤其是當你到了30歲之後,更加需要在工作和生活中間做一個協調。在工作上你可以接受繁重的任務,但必須可以不斷的提高效率,利用各種工具,而不是像年輕時候那樣往上面死堆時間。我們越來越相信,明天的活明天做!

對於企業主來說,無論如何,請給員工一個準時的下班時間,他們也需要回家,他們也需要給他們的家人做一個晚飯,讓他們有信心去創造家庭,有屬於自己的孩子,給予他們陪伴家人的時間。

早些下班,並且利用空閒的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跑步,看書,讓自己的精神和身體素質爭取達到最佳的狀態,才是真正的生產力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