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东晋真的没有能力统一天下吗,为什么?

么娇


谁说东晋没有北伐过,你可以翻翻历史史料,东晋北伐并不少。闻鸡起舞的祖逖,他就北伐过;庾亮、殷浩也北伐过;东晋有名的权臣桓温为了能够取晋代之,也北伐过;还有南朝的宋文帝刘裕刘寄奴,他更是北伐过。在这些人里面,以刘裕取得的成果最大。

这些北伐名将或多或少都取得了不菲的成果,但是每次最终都失败了。那么真的是东晋没能力收复中原,一统天下?

也不能说东晋没有能力,只能说气运不足,古人是称天意难为,而现在,也就是我们所说运气不好。其东晋北伐失败的原因不外乎两个:外因和内因。


1.外部原因

了解这段历史的人都知道“五胡乱华”这段悲惨历史。西晋灭亡后,北方陷入长时间的战乱,先后有十六政权在北方建立,史称“五胡十六国”。而南方相对比较稳定,其琅琊王司马睿在南方士族王敦、王导兄弟的辅佐下,建立了东晋王朝。而北伐多次失败,重要原因在于北方胡人实力较为强盛,虽呈分裂割据之势,但整体实力强于东晋,而且胡人多为彪悍善战,不容易被征服。


2.内部原因

东晋虽偏居江南,但不是说很稳定,相对于北方来说是很安稳,不过内乱却不断。司马睿虽称帝,但皇位并不是坐的安稳,因为南方士族根基深厚,且他的帝位是这些士族共同捧上来,所以有句话说:王与马共天下。从王敦之乱,再到苏峻之乱,桓玄篡位,后来桓温篡权等等,这些悍将权臣无一不手握兵权,间接地影响北伐的大业。

虽然北伐将领中不乏忠义之士,一心只为收复中原,如祖逖这等人,但也存在着桓温、刘裕这等权臣,他们北伐只为政治野心,为的是给自己夺帝位加一个资本,一旦利害到他们的个人的得失,他们就不会将北伐坚持到底。比如刘裕,北伐直打到黄河流域,但由于东晋王朝朝廷动荡,北伐大业最终功败垂成。



总之,东晋北伐失败,其根本原因,在于自身的内部矛盾,内部矛盾重重,即使有一心收复中原的人,也难有作为,没有朝廷的支持,也就很难成功。


青史回声


东晋真的不具备这个实力!虽然,其北伐的力度和成果要比南宋强多了,但是东晋的综合国力和政治体制是远不如南宋的。



因为,司马氏实力不足,没能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政府。 东晋皇族的实力从立国时起就很弱!东晋是典型的门阀士族政治,王谢世家长期控制朝政,司马氏基本上沦为傀儡。因此,东晋无法形成中央集权,内部斗争剧烈。

在百年之内,便先后爆发了王敦之乱、孙卢之乱和桓玄之乱三次规模浩大,影响巨大的叛乱。尤其是桓玄之乱,桓玄都废帝自立,几乎将东晋给灭了,东晋残余就剩下一丁点的地了。



内部政权不稳的情况下,虽然东晋有多次北伐行动,但最终都由于内部派系斗争剧烈,君臣不得上下一心而失败。因此,除了最后篡晋的刘裕能取得一定成果外,其余历次北伐均无建树。



而且,与南宋相比,东晋在经济和生产力上也都要差于前者。 东晋的衣冠南渡,使南方首次获得大规模的开发,但在此之前南方远比不上中原。

而南宋不同,当时中国的经济重心已经开始南移了,南宋偏安富庶的南方,尚有足够的实力与金国抗衡。如果不是宋高宗渣渣,南宋完全有北定中原的可能。



但东晋前期有一个优势,就是北方进入十六国格局争斗的分裂局面。当时的中原汉族心系晋室,而东晋既有战力强悍的北府军,又有正统的政治地位。如果能够形成像南宋这样的强有力的政权,还是很有机会的北伐成功的。


这些历史要读


我认为东晋的却没有能力一统天下。东晋是一个偏安的王朝,总体疆域局限于长江,淮河以南,东晋统治者是有北伐的意愿的。但是每次北伐都由于种种因素不能成功,内乱,猜忌,权谋,使北伐屡屡失败。总而言之,有这样几个原因。

一,北伐——野心家篡权的工具,忠臣报国的陷阱

1,317年祖逖请命北伐,晋元帝只给他三千匹布和一千人的粮食,让他自己去募兵。祖逖的军队纪律严明,屡次击败后赵君主石勒。321年,他将东晋的北部边界推进到黄河以南,眼看就要收复中原。此时,晋元帝惧怕祖逖功高盖主,就派戴渊接管祖逖收复的土地,架空祖逖。此时王敦之乱即将爆发,祖逖感到北伐无望,忧愤而死。

2,346年,桓温开始北伐,击败成汉之后,他声名大振,野心膨胀,但受到世族排挤,朝廷派殷浩与他抗衡,不批准他的北伐请求,354年,殷浩兵败,桓温东山再起,369年,桓温以北伐后燕作为篡位的筹码,但是缺粮兵败。371年,桓温病死。

3,383年8月前秦君主苻坚率大军全面进攻东晋, 11月谢玄派刘牢之与前秦军队对峙淝水,淝水之战胜利后,谢安,谢玄趁机北伐,将东晋的北界推进到黄河以南,甚至一度打到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附近),但把持朝政的司马道子畏惧谢安和谢玄功高,于是命令谢玄回淮阴。

“以徵役既久,宜置戍而还”

谢家北伐就这样失败了。

4,409年,刘裕开始北伐,首先攻南燕。417年,刘裕军攻破长安,灭后秦。这是东晋历史上最成功的一次北伐,东晋的北界达到了潼关-青州一线。但是刘裕的实力也大大膨胀,北伐的成功也敲响了东晋灭亡的丧钟,420年刘裕废晋恭帝自立,建国宋(史称南朝宋),是为宋武帝,东晋灭亡,可以说东晋给自己找来了一个掘墓人。

观察这几次大的北伐,我们可以发现,北伐是野心家如桓温,刘裕之流扩大权势的工具,而对于真正想报国的祖逖,谢安,谢玄来说,北伐则是各方势力博弈的战场,忠臣一不小心就会掉进北伐的陷阱里,报国受阻是常有的事。

二,政治腐败——民众基础不稳

东晋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之一。政治腐败,奢侈之风盛行,下层民众受到统治者的盘剥,民不聊生,民众基础是很不稳定的。大的起义就有好几次。

322年,王敦在武昌起兵,王敦一度攻入建康。324年被晋明帝平定。

399年,孙恩率领民众百余人攻破上虞县,不久又攻破会稽郡,402年孙恩被刘裕军队击杀,卢循趁机起兵,411年,交州刺史杜慧度杀卢循,孙卢之乱最终平定。

401年,桓玄假借进攻孙恩,占据襄阳,蠢蠢欲动,402年,桓玄军攻入建康,杀司马道子,建立楚国,自立为帝,404年被刘裕击败。

这几次大的内乱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使本就风雨飘摇的东晋雪上加霜。

三,“四大家族”——门阀当政,皇权衰落

东晋时期,门阀当政,主要有王,谢,庾,桓四大家族掌控政治,四大家族势力均衡时,政治稳定,争斗时,朝政不稳。先是有庾亮排斥王导,桓温又驱逐庾氏家族,最后桓温做大,等到谢安,谢玄北伐立功之后,朝中势力又出现了不均衡。没有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就无法凝聚起全国之力办大事,也就不能保持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这是许多次北伐失败的重要原因。

历史是不能重来的,尽管东晋确实有机会完成北伐,但由于当时的社会条件,北伐屡次失败,并没有达到最终理想的效果。

欢迎大家的批评,我是鸿都进士,别忘了关注我哦!


鸿都进士


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想做好某一件事,往往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态度问题。如果你的态度够坚决,够真诚,终有克服困难战胜别人的那一种。同样,在北伐统一天下这件事上,东晋最开始时不是没有能力统一,而是在屡次的北伐战争中,东晋集团内部不够团结,不够坚决,犹豫不决,以至于失去了大好机会。

东晋的第一次北伐,是祖逖时代。

西晋末年, 北方经历八王之乱及永嘉之乱,北方诸多大族纷纷南下,而祖逖家族也是南逃的家族之一。到了东晋初年,南逃的北方家族对北方中原领土还存故乡之情, 所以很多人很想北伐统一天下,在这些北族之中,祖逖就是其中一个。

祖逖年少时期就立志振兴晋室,积极北伐,为此他常常闻鸡起舞,苦练神功准备报效国家。晋元帝上位时,就派祖逖驻军雍丘,祖逖联合黄河以南的武装力量,屡次打败石勒的进攻,于是一时之间,黄河以南的地方都被东晋收复。

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正好可以乘势渡过黄河,收复北方,可这时候晋元帝却犹豫了。

晋元帝害怕祖逖力量壮大,如果任其发展,他统一北方之后,这个来自北方的大族之子会不会扶持北方的司马氏后裔当王?于是,为了顾及自己权位,晋元帝竟然做了一件糊涂的事,派戴渊为都督兖豫等六州军事、司州刺史,以此来限制祖逖的权力。 祖逖见此,心里很不痛快,但又无可奈何。

更让这位胸怀天下的将领担忧的是,此时东晋内部王敦与新执政的刘隗等人不和,政局十分不稳。如果发生内乱,自己都顾不着自己还谈什么北伐?果然不出祖逖所料,后来王敦果然起兵,攻入建康城,自任丞相。祖逖自此情景,知道北伐无望,于是发病而死,东晋收复北方的大好机会,就此失去了。

东晋的第二次北伐,是在庾亮和庾翼兄弟时代。

公元333年,北方的石勒病死,庾亮认为趁此机会可以一举收复中原。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石勒尽管死了 ,继任的石虎仍然强大,而这时候东晋世族已经偏安江南二十多年,很多来自北方的士族吹惯江南那柔软的风都不愿意回北方去了。所以这个时候,很多人对庾亮北伐颇有意见。因为内部意见统一,北方势力又强大,于是庾亮驻有重兵的邾城被石虎攻破,庾亮大败,忧愤而死。

庾亮死后,其弟庾翼接替他的职务,驻军武昌。庾翼颇有军事才能,经略深远,数年之中,自黄河以南,皆归心于他。于是在公元343年,他请求北伐,尽管有很多人反对,但是他力排众议,从武昌移军到襄阳,准备北伐。可是两年之后,庾翼病死,壮志难愁,北伐终无所成。

此两次北伐失败以后,东晋士族集团对北伐之事,意见就更加分裂了。软弱苟且的司马氏皇族由于长年的偏安一方,从最开始有能力收复北方,到最后变得越来越没有能力收复,无不让人叹息。


月望看历史


东晋政治始终没能形成一个名实相符的【集权中心】,也就是说:皇帝名分与实际权柄始终是分离的。这种名实不合的不稳定态,被田余庆先生概括为【东晋门阀政治】或【皇权政治的变态】。我们既可以把东晋政治视为魏晋皇权彻底崩解以后的“旧制度末世”,也可以把东晋政治视为南朝皇权孕育过程中的“新制度前传”。总之,【东晋政治】是一个“名实不合”的不稳定时代。

东晋建国是本不具备继承权的司马睿与世家大族相妥协的产物

司马睿本身名分的欠缺以及他创设建康朝廷时世家大族的鼎立支持,使得东晋诸帝在一开始就不是有着煌煌军威的强力皇权。东晋在一开始便是一个必须依靠世家大族军政经文影响力方能维持其统治的政权。弱势的皇帝始终希望重振皇权、强势的门阀始终希望更加强势、弱势的世家始终希望维持均势、流民武装与土著豪族始终得不到应有的政治地位,整个东晋域内的各方势力全部处于“欲求不满”的状态,比起“恢复北方”,在荆扬之间、朝堂之上争权夺利明显更符合东晋内部各方的基本利益。

世家大族不乐意看到集权政治的重生

另外,想要“恢复北方”就必须调集足够充足的资源,想要拥有足够的资源,就必须集中充分的权力,但大多数门阀世家是不乐意这样干的,他们更乐意维持眼前的均势,无论是司马氏皇室出面集权(元帝、孝武帝、会稽王)还是强势门阀出头集权(王敦、桓温、桓玄),都难免遭到大多数门阀世家的联手反对。王导与谢安,之所以被并举为东晋名相,其实正是因为他俩的执政方针就是更符合大多数门阀世家利益的美美与共。

任何一次东晋北伐都得不到全力支持

在各方势力都更乐意在荆扬之间争权夺利的不稳定状态下,“北伐”、“恢复”、“一统”等语词,根本无法有效转化为东晋政权上上下下的一致追求,只能沦为一个个不切实际的空洞口号。靠着流民武装与河南坞堡势力北伐的祖逖,靠着荆州军力北伐的桓温,靠着东晋朝廷支持北伐的殷浩,他们所掌握的武装力量,在为国北伐的同时却也面临后方不希望他们坐大的势力牵制,瞻前顾后,怎能取得更持久而有效的成果?何况较为成功的领军人物桓温与刘裕的数次北伐,基本上就不是为了统一,至少首要目标就不是统一,而是通过功勋积累来增加用于篡代的威望,行曹魏篡汉之事。

北方十六国频频产生军事强权阻碍北伐顺利开展

除了东晋内部的因素,北方间歇性诞生后赵、前秦、北魏等三大黄河流域强权,且割据一方的前赵、前燕、后秦均是军事实力不弱的政权,他们的存在也使得东晋很难获得可以大踏步北伐的窗口期,再加上东晋自身的持续内耗,即便有窗口期也很难充分把握。

小结

东晋百年,无时无刻不处于最高权力的内部角逐状态,强势门阀、司马皇室、南渡望族在权力上层相互拉扯,土著豪族、流民武装在权力边缘挣扎,上上下下凝合不到一块儿,并且在朝堂之上、荆扬之间进行着持续角逐,哪里还能腾出手来克复中原?

综上,内部持续不稳的状态,使得东晋政权始终停留在表面上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实际上却始终保持一种内耗严重的状态,不是分裂,却神似分裂。内部不统一,外部有强敌,自然实现不了统一大业。

获取更多国史干货知识

获取更多国史干货知识


寒鲲


东晋偏安江南后,曾也有几次北伐,略有成就,但收到很多客观因素的限制,最终都没能成功。有以下些原因。



1.东晋统治集团南迁后,进取心慢慢减弱,偏安一隅,不思进取,把江南当做享乐地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明争暗斗 ,大大打击了北伐的决心,影响北伐进程。

2.综合国力不强,晋朝经历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大大削弱了晋王朝的力量,南迁后北方尽落北方少数之手,人口、粮食等大大减少,再加上南方多为蛮荒之地,尚未大规模开发。 再者,北方名族多以彪悍著称,战斗力不可小觑,包括打仗用的良马基本都在北方,大大加强了北方少数名族的力量。



3.晋朝司马家族夺取曹魏江山得到了许多仕族支持,晋王朝是由东晋王朝和仕族共同管理朝政,相互制约和牵制。北北伐方针,统治内部意见不合,心不弃,不能同心协力。

4.东晋王朝怕北伐将领功劳过大,从而影响统治者利益,北伐过程中多有牵制,并没有全力支持,造成将帅不合,相互猜忌,大大影响北伐效果,如同当你岳飞北伐,赵构和秦桧当心岳飞权利过大,以十二道金牌召回,以莫须有罪名杀害。


最美时光的守望


东晋的军事实力还是不错的,而且也进行了多次北伐,桓温北伐,谢安北伐,刘裕北伐更是取得了不小的战果。

但是存在一些因素阻碍东晋统一天下。

首先是东晋先天不足,内政不稳。东晋政权是门阀世族掌权,皇权虚弱。虽然门阀中也不乏人才,但是门阀间的斗争,皇权与门阀的斗争,会导致政局不稳,无法集中力量北伐。

东晋还存在严重的地方割据问题。东晋继承了三国以来的政治制度,各地刺史是军政合一的行政长官,实力强大,经常对中央造成威胁,地方叛乱不断。特别是占据长江中游的荆州刺史地方势力长期与中央建康形成某种对立,造成内耗。王敦之乱,桓玄叛乱都以荆州为基地。

从人口和经济上看,东晋的地盘只是稍大于三国时期孙吴的地盘,这片区域的人口远远少于北方。除了长江三角洲和江汉平原以外,南方广大地区的开发程度很低,人口远比北方稀疏,东晋经济实力因此十分有限,难以承担北伐的后勤供应。

从军事上看,东晋军队以北方流民军和世家大族的私兵为主,这些部队虽然颇为精锐,战力不俗,但是存在两个缺陷。一是缺少骑兵,二是后勤依赖水路。虽然正面交手,晋军很强,但是一旦被对手骑兵袭击后勤路线,晋军就很难再前进。而当时北方的鲜卑人,恰恰有着强大的骑兵。

要统一天下,首要条件就是有坚强的领导核心,集中统一的政治意志,东晋显然不具备这个条件,再加上人口较少,经济实力弱,军事上又存在缺陷,不能统一天下是自然的。


谈史说事


可以了解一下桓温北伐,当时桓温的对手是慕容垂,双方打得有声有色,过程不表,但是仔细研究你会发现,东晋军队的后勤补给严重依赖水路。也就是说,东晋军队当时已经南方化,必须有能力超强的将领才能跟北方军队在野战和攻城战中过招。然而,当时北方政权名将辈出,东晋内部却在不停内斗。


酒淡无香


东晋自江南立国之后,曾发动多次对外战争,大都失败而归。当时除少数苟安的士大夫外,晋人莫不希望早复中原,他们普遍认为,谁能收复中原,谁就具备称帝的资格,因此若干野心家,都思北伐立功,以便名正言顺的称帝,因此晋室中央逐渐视外战为畏途,处处加以掣肘。 中央与地方相互克制,是晋室不能有为的最大原因,元帝时,曾遣祖逖北伐石勒,但功败垂成,并未取得多大成果,在他死后,东晋虽还有多次北伐,但这样忠义奋发的统帅,已不可复得。 后来恒温的两次北伐,都因粮尽退兵,为敌所乘,大败而归。恒温孤军奋战,并无后援,晋室中央并不与之合作,一心一意致其于死地。恒温确有做皇帝的念头,因此他一旦成功,晋朝也将不保。

晋室不助恒温,有他自己的苦衷,但复兴大业,也因此断送。淝水之战后,刘裕逐渐崛起,在其篡晋之前曾两次北伐,一次灭南燕,一次灭后秦,这是东晋对北方胡族所取得的最大胜利,虽然刘裕收复的土地,生前即丧失,死后更全部丢掉,但其辉煌的战绩,仍然光耀史册。


ssYd\n


自己从大一统,剩半截身体的退到江南的,而后又想恢复大一统的,没成功过。零成功纪录。包括南朝的东晋(不包含宋、齐、梁、陈,这四东西基本上没有过大一统概念)。包括南宋。嘿嘿,还有那整天叫嚷着要反攻大陆的“伟大的”民国。国外的有著名的东罗马帝国,的查士丁尼大帝,也没能恢复大一统罗马帝国(差那么一点点,唉……功亏一篑)。——分析:本来就是实力不济而被人家打跑了,人家实力摆着比你强,且不说你要北上恢复大一统,人家每次也只是差一点儿能把你灭的。包括前秦、北魏、辽、金。且人家入主中原后,基本上都汉化,即使不完全,也学汉人那一套治国方案。人家整体还发展的比你好(包括文化、政治、经济、人口),你只能靠长江的天险划江而治。所以南方的半截政权很难北上恢复大一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