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農村老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什麼意思?

海角天涯路


農村老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什麼意思?

這應該不算是農村老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之言,全句是這樣的: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所以說,說是農村老話有點牽強,但流傳最多的卻在農村,從這個角度來看,用農村常說可能更為恰當。

常常說的話不一定就是對的,但這樣的誤解一度又成了真理,我們都知道,在農村,如果把“孝”“後”對比一下,不難發現,老一輩人的思想最看重的可能並不是子女是不是孝順,更看重的是有兒能傳宗接代的封建思想,“養兒圖名譽”就是這麼來的了。

像這樣斷章取義、在封建思想的前提下,被誤解的“老話”還有很多,像“女子無才便是德”,無才並不是說女子不需要才能,而是有才不外露,有才而內斂,以前男尊女卑,這句話很多時候就用來剝奪了女性朋友受教育的權利,也是非常不正確的。

封建思想下,我們更容易接受這裡的“無後最大”指的是沒有後代,也有後人斷章取義,沒有縱觀全句來看這句話的意思,聖人孟子說這句話全句的意思應該是“不孝的行為有很多種,沒有做到盡後代的應負的責任最為不孝”,看看,這和有沒有後代一點關係都沒有。

不孝有三,指的是不能孝順贍養父母、呵護家人,不能恪守本分、行事忠義,不能立身行道,成為有道德的人。孝養父母,呵護家人是排在第一位的。

到了今天,我們是時候糾正一下這句話的理解了,作為有文化的農村人,男女平等,不能在把沒有“傳宗接代”作為評判一個人是否孝順作為一種依據,更不能誤用了聖人說的話。


農人解說


從小就聽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後讀孟子,知此話源於孟子。這話有爭議,對後的理解有不同,所以從古到今,爭議不斷,各有見解。我是這樣認為的,做人不孝的行為有許多種,三虛指多,沒有後代,或有後代而沒有盡到後代的責任才是最大的不孝。

不孝有三:不養,不葬,無後,無後為大。許多人把三實指化,把無後簡宿形象化,認為不養不葬無後就這三不孝了,沒有後代就是最大不孝了,這樣理解不全面是有欠妥的。但有些人就是這麼認為,也拿他們奈何不了什麼。我們的傳統,好的要繼承發場,不好的要敢於捨棄。可有的人無法分辨好壞真假,往往有理解判斷錯誤,變成舍好拾壞而有之。現在社會上不養不孝之人不是極個別,而是有相當一部分了,有後,也沒盡到後代的責任,而成累疣。有的父母長輩生前不養下敬不孝,死後就做假光面,花大錢重形式,搞厚葬。這種做法令人反感而切齒。做人不要阿意曲從,陷親不義;家貧也可親老,寧為不仕;做為後輩,不可不娶不嫁,應該有後而盡到後代應有的責任。

人生來世,父母生養,有最大之恩要謝,最大之情要報要敬要孝要盡責任義務,不可有依賴推卸搪塞,更不應有反骨判逆。做人要盡責任義務,如連生養父母都不孝,不知報恩,還反骨逆叛,還是人麼?還是好人麼?

做人要知有三不等:讀書學習不可等,不可拖,等之拖之學不好,就影響後繼發展;求職成婚生子不可拖等,一拖再拖,一等再等,人生易逝,眨眼就過,錯過最佳時機,後悔不及。子欲養而親不再,孝敬父母不可拖等。依天時盡人事,什麼時侯該做什麼,應有清醒認識,並悉心盡力而為才是。





樹德漢碩


農村流傳到現在的很多話其實已經不能被考證創造者所說的具體含義,所以我們很多時候也就對一些俗語老話由於譯法的不同因此而產生了一些不一樣的看法,“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就已經產生了分歧!

在現在,很多父母在為子女婚姻大事著急的時候總是說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麼一句。認為沒有後代是對父母最大的不孝!可是,這句話的意思真的是這樣嗎?我們就來看一下!

這句話原文: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摘自《孟子離婁上》。這句話的不同看法來自於“後”這個字眼,有兩種解釋:1、後代。2、盡後代的責任!“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所以,這句話翻譯下來也就有了兩種不同的意思:1、不孝的行為有很多種,沒有後代是最大的不孝。2、不孝的行為有很多種,沒有做到盡後代的應負的責任最為不孝。

如果“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整段翻譯下來,第二種解釋其實是更為合理的說法:不孝的行為有很多種,沒有做到盡後代的應負的責任最為不孝。舜沒有通知父母就結婚,是沒有盡到自己作為後代該盡的責任,是不孝!君子認為還是告知父母比較好。第一種解釋就有些牽強了:不孝的行為有很多種,沒有後代最為不孝。舜沒有通知父母就結婚,是沒有起到繁衍子嗣的責任,是不孝!君子認為還是告知父母比較好(這樣解釋根本不同)。

至於沒有後代的這種說法,來源東漢的趙岐在《十三經注疏 》,或許是因為這種解釋比較符合當時的社會狀況,所以有些斷章取義。

不管如何解釋,我們都應該盡到自己作為後代的責任,而後繼有人,繁衍子嗣何嘗不是其中的一種責任,所以不必有太多糾結,只要記住盡孝即可!

駿景——殷


駿景農業


這句話的意思是:不孝的行為有很多種(其中的三指的是:①父母有錯卻不勸說,導致他們做出不義的事,這是第一種不孝;②家徒四壁,父母又年邁,自己卻不想去考取功名,靠當官掙錢來養活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③不去談女朋友,不娶妻生孩子,導致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其中後繼無人是最大的不孝。

這句老話在現在還是有其一定的社會意義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還是經常能聽到,特別是在農村。

其一:有的青年都有20幾歲了,卻還是什麼都聽媽媽的,不管是對還是錯,俗稱“媽寶”。有些更是過分,都結婚生小孩了。不管啥事,不管對錯,還是什麼都聽爸媽的,導致和媳婦矛盾越來越大。這樣的行為在這句話裡就屬於第一種不孝,事事順著父母,卻不指出其錯誤。

其二:現在有一群人被稱為“啃老族”。就是自己不去掙錢養活自己和父母,整天無所事事,遊手好閒。吃家裡的,用家裡的,平時出去消費還要向父母要錢。有錢人家還能勉強支撐,更可恨的本來就是貧苦人家,家裡本來就不富裕,父母還要靠著體力勞動來養著自己的長不大的孩子。這種人就屬於第二種不孝!

在農村,後繼有人的思想還是普遍存在的。如果家裡的兒子年齡大了,父母都是著急得不得了,通過各方關係打聽和自家兒子相配的適齡女子,生怕兒子找不到媳婦斷了家裡的香火。家裡如果只有女孩的家庭,一般都會讓其中一個女兒招婿上門。然後,讓他們生的子女隨著姥爺姓。這樣,就達到了延續了香火,後繼有人的目的。

在現在,古人所說的前兩孝都還是適用於當今社會的。不過第三點“無後為大”在現在有點不適用了:養兒養女都能防老和養老,女兒也是傳家人。


更多有知有趣有味三農事,請關注三農問答達人『一點三農』


一點三農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一句很早的農村俗語,最早起源於孟子,意思是說:不孝的事情有三個,到後繼無人是最大的不孝,封建時代可以以此為藉口休妻,可見當時女人的地位很低,在當時沒有孩子,基本都是女人的問題!

在當代農村,這樣的例子仍然有,但已經比較少了,加上現代科學技術這麼發達,沒有孩子的事情也能解決,即使男女雙方有一些問題,通過治療或者試管嬰兒都能解決,而且農村人也已經意識到,生孩子不僅是女人的責任,男人也有一定的責任,所以農村也已經開始注重男女平等。



現在農村還有一系列的問題,有了後代就應該教育好後代,如今的農村孩子啃老現在比較嚴重,隨著農村生活水平的提升,很多老一輩的農村人吃了很多苦,不想自己的孩子受苦,就一味的寵愛,其實這種做法不對,應該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教育好後代,尤其是一些啃老的現象更應該避免,只有真正的教育好後代才是孟子所說的“有後”!


鄉知鄉土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是孟子說的,出處《孟子·離婁上》中,全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這是這句話的出處,他的大體意思是,不孝的方式有很多種,沒有做到後代應盡的責任是最大的。舜不告訴父母就娶老婆,就是不盡後代的責任。君子認為還是要告訴父母比較好!

在這裡說幾點,古代文言文中數字的意思比如“三”,他的意思不是指三種,或者是一種數量詞,而是一種代指,多數的意思。簡單說不孝有三,就是不孝的有很多。

無後是指的是沒有盡到後代的責任,並不是沒有後代。

這是兩處地方的錯誤,所以存在很多的誤解。

在孟子的《離婁章句下》中還有這麼一段話

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威父母,五不孝也。

在這裡五又是一個數量詞,所以咱們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這段話的意思是

在這世界上通常有五種情況被認為不孝,第一種,四肢懶惰,不贍養父母。第二種,酗酒賭博,不贍養父母。第三種,貪吝錢財,只管老婆孩子,不贍養父母。第四種,縱情聲樂,讓父母蒙羞。第五種,逞勇好鬥,連累父母。

在這裡不孝的情況就有5種,都是出自孟子,所以不可能前後矛盾的。


為什麼農村有句話叫,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我覺得應該就是千百年來,人們斷章取義,把無後為大給解讀為沒有後代。

這很可能跟歷史的某個時期政策有關,我覺得應是這樣的,國家人口太少,年輕人又不願結婚生孩子,所以把孟聖人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當獨拿出來解讀一番告訴老百姓,老百姓一看千年前的孟聖人都告訴我們要娶老婆生孩子,那我得趕緊辦這事!


小九啊啊啊啊啊



陳聯27


我們總能聽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尤其是因為婚事問題和父母產生分歧的時候,幾乎總能聽到這讓人頭大的八個字。

但是孟子說這句話的時候,根本就沒有一點點關於後代的意思啊!

這句話出自《孟子·離婁上》,原文是這樣的: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啥意思?這句話人家孟子的意思是:不孝的表現有很多,沒有做到盡後代的責任最為不孝。舜沒有告訴父母就娶妻,是沒有做到盡後代的責任。君子認為還是告訴父母比較好。

這裡的無後,根本不是漢代趙歧說的那種,沒有後代的意思。但是被越傳越跑偏,最後就變成了我們父輩嘴裡的“聖人之言”。

請允許我鬱悶一秒鐘。

什麼叫做“盡到後代的責任”呢?簡單的說,就是有個在父母面前,要有個後輩的樣子,孟子在後面也詳細列舉了五種不孝的行為表現。

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

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

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

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

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孟老夫子的這五條,完全是針對所有年輕人都可能犯的普遍性錯誤提出來的好嗎。

四肢懶惰,

酗酒聚賭,

貪吝錢財,

放縱情色,

逞勇好鬥。

這五條,都是人在血氣方剛的年紀裡,最容易犯的錯誤。不論五條裡的哪一條,我們做的太過的話,都可能損害的健康,萎靡精神,最終影響你的獨立與成長,這也是為人父母者最不願意看到的。所以孟子的話,相當於“青年人生活指南”吧。

但不管怎麼講,和有沒有後代,那是一點關係都沒有的。而且,在繁育後代這件事情上,以孟夫子那麼推崇獨立人格的性格,他會認為一個人能夠獨立自主的對自己生活負責的時候,繁育後代,那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而從另一個角度看,給孟子做註解的人那麼多,對同一句話的解讀也各有側重,那為什麼趙歧的這個關於“後代”的錯誤解讀能夠流傳的這麼久,這麼廣泛呢?

其實這也和中國傳統社會小農經濟為主的情況有很大關係,古代以血緣家族為單位的農業單位,人口多少,是它們能否興盛的關鍵因素,每個家族的長輩,都希望自己能夠子孫滿堂,家族繁榮昌盛,這也是人類繁衍本能決定的。

另一方面,孔孟之道在中國古代的號召力之大,是不可想象的,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以儒家為治國的核心理論,長久下來,當然孔孟之言就會得到大多數人,尤其是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發自心底的認同。

這兩個因素一結合,在繁衍大計上,家族長輩藉著孔孟之言訓戒晚輩,就顯得天經地義了。所以才使得“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被誤傳了這麼多年,不是大家都不知道正確的意思,只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意圖,假裝不知道罷了。

好吧,“你永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這句話,不小心又被古人證實了一遍。


東方國學


這可不是什麼農村老話!

這是孟子的話。先說有那三不孝吧!

“於禮有不孝者三,第一不孝就是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第二不孝就是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第三不孝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用現在的話來說: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但是對於無後還有一個解釋。在《孟子離婁上》中,全文是這樣的“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這裡的無後是沒有盡到後輩的責任。

但是在農村,應該就是繁衍後代的意思吧!


和巴赫喝咖啡


不孝有三,當自己父母打東鄰罵西舍,偷雞摸狗,自己明知不對,讓父母造成惡劣影響。這是一不孝也。

當自己家裡窮並無分文,父母想吃半斤豆腐就沒有錢買,同時自己死懶不動,不去賺錢奉養父母,這是二不孝也,

當自己年歲已大,自己身無一技,窮困潦倒,連媳婦都討不到,自己父母年紀大了,該是含飴弄孫的時候。可面前看不到孫輩繼承人。這就是無後為最大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