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农村老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什么意思?

海角天涯路


农村老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什么意思?

这应该不算是农村老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之言,全句是这样的: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所以说,说是农村老话有点牵强,但流传最多的却在农村,从这个角度来看,用农村常说可能更为恰当。

常常说的话不一定就是对的,但这样的误解一度又成了真理,我们都知道,在农村,如果把“孝”“后”对比一下,不难发现,老一辈人的思想最看重的可能并不是子女是不是孝顺,更看重的是有儿能传宗接代的封建思想,“养儿图名誉”就是这么来的了。

像这样断章取义、在封建思想的前提下,被误解的“老话”还有很多,像“女子无才便是德”,无才并不是说女子不需要才能,而是有才不外露,有才而内敛,以前男尊女卑,这句话很多时候就用来剥夺了女性朋友受教育的权利,也是非常不正确的。

封建思想下,我们更容易接受这里的“无后最大”指的是没有后代,也有后人断章取义,没有纵观全句来看这句话的意思,圣人孟子说这句话全句的意思应该是“不孝的行为有很多种,没有做到尽后代的应负的责任最为不孝”,看看,这和有没有后代一点关系都没有。

不孝有三,指的是不能孝顺赡养父母、呵护家人,不能恪守本分、行事忠义,不能立身行道,成为有道德的人。孝养父母,呵护家人是排在第一位的。

到了今天,我们是时候纠正一下这句话的理解了,作为有文化的农村人,男女平等,不能在把没有“传宗接代”作为评判一个人是否孝顺作为一种依据,更不能误用了圣人说的话。


农人解说


从小就听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后读孟子,知此话源于孟子。这话有争议,对后的理解有不同,所以从古到今,争议不断,各有见解。我是这样认为的,做人不孝的行为有许多种,三虚指多,没有后代,或有后代而没有尽到后代的责任才是最大的不孝。

不孝有三:不养,不葬,无后,无后为大。许多人把三实指化,把无后简宿形象化,认为不养不葬无后就这三不孝了,没有后代就是最大不孝了,这样理解不全面是有欠妥的。但有些人就是这么认为,也拿他们奈何不了什么。我们的传统,好的要继承发场,不好的要敢于舍弃。可有的人无法分辨好坏真假,往往有理解判断错误,变成舍好拾坏而有之。现在社会上不养不孝之人不是极个别,而是有相当一部分了,有后,也没尽到后代的责任,而成累疣。有的父母长辈生前不养下敬不孝,死后就做假光面,花大钱重形式,搞厚葬。这种做法令人反感而切齿。做人不要阿意曲从,陷亲不义;家贫也可亲老,宁为不仕;做为后辈,不可不娶不嫁,应该有后而尽到后代应有的责任。

人生来世,父母生养,有最大之恩要谢,最大之情要报要敬要孝要尽责任义务,不可有依赖推卸搪塞,更不应有反骨判逆。做人要尽责任义务,如连生养父母都不孝,不知报恩,还反骨逆叛,还是人么?还是好人么?

做人要知有三不等:读书学习不可等,不可拖,等之拖之学不好,就影响后继发展;求职成婚生子不可拖等,一拖再拖,一等再等,人生易逝,眨眼就过,错过最佳时机,后悔不及。子欲养而亲不再,孝敬父母不可拖等。依天时尽人事,什么时侯该做什么,应有清醒认识,并悉心尽力而为才是。





树德汉硕


农村流传到现在的很多话其实已经不能被考证创造者所说的具体含义,所以我们很多时候也就对一些俗语老话由于译法的不同因此而产生了一些不一样的看法,“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就已经产生了分歧!

在现在,很多父母在为子女婚姻大事着急的时候总是说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么一句。认为没有后代是对父母最大的不孝!可是,这句话的意思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就来看一下!

这句话原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摘自《孟子离娄上》。这句话的不同看法来自于“后”这个字眼,有两种解释:1、后代。2、尽后代的责任!“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这句话翻译下来也就有了两种不同的意思:1、不孝的行为有很多种,没有后代是最大的不孝。2、不孝的行为有很多种,没有做到尽后代的应负的责任最为不孝。

如果“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整段翻译下来,第二种解释其实是更为合理的说法:不孝的行为有很多种,没有做到尽后代的应负的责任最为不孝。舜没有通知父母就结婚,是没有尽到自己作为后代该尽的责任,是不孝!君子认为还是告知父母比较好。第一种解释就有些牵强了:不孝的行为有很多种,没有后代最为不孝。舜没有通知父母就结婚,是没有起到繁衍子嗣的责任,是不孝!君子认为还是告知父母比较好(这样解释根本不同)。

至于没有后代的这种说法,来源东汉的赵岐在《十三经注疏 》,或许是因为这种解释比较符合当时的社会状况,所以有些断章取义。

不管如何解释,我们都应该尽到自己作为后代的责任,而后继有人,繁衍子嗣何尝不是其中的一种责任,所以不必有太多纠结,只要记住尽孝即可!

骏景——殷


骏景农业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孝的行为有很多种(其中的三指的是:①父母有错却不劝说,导致他们做出不义的事,这是第一种不孝;②家徒四壁,父母又年迈,自己却不想去考取功名,靠当官挣钱来养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③不去谈女朋友,不娶妻生孩子,导致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其中后继无人是最大的不孝。

这句老话在现在还是有其一定的社会意义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还是经常能听到,特别是在农村。

其一:有的青年都有20几岁了,却还是什么都听妈妈的,不管是对还是错,俗称“妈宝”。有些更是过分,都结婚生小孩了。不管啥事,不管对错,还是什么都听爸妈的,导致和媳妇矛盾越来越大。这样的行为在这句话里就属于第一种不孝,事事顺着父母,却不指出其错误。

其二:现在有一群人被称为“啃老族”。就是自己不去挣钱养活自己和父母,整天无所事事,游手好闲。吃家里的,用家里的,平时出去消费还要向父母要钱。有钱人家还能勉强支撑,更可恨的本来就是贫苦人家,家里本来就不富裕,父母还要靠着体力劳动来养着自己的长不大的孩子。这种人就属于第二种不孝!

在农村,后继有人的思想还是普遍存在的。如果家里的儿子年龄大了,父母都是着急得不得了,通过各方关系打听和自家儿子相配的适龄女子,生怕儿子找不到媳妇断了家里的香火。家里如果只有女孩的家庭,一般都会让其中一个女儿招婿上门。然后,让他们生的子女随着姥爷姓。这样,就达到了延续了香火,后继有人的目的。

在现在,古人所说的前两孝都还是适用于当今社会的。不过第三点“无后为大”在现在有点不适用了:养儿养女都能防老和养老,女儿也是传家人。


更多有知有趣有味三农事,请关注三农问答达人『一点三农』


一点三农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一句很早的农村俗语,最早起源于孟子,意思是说:不孝的事情有三个,到后继无人是最大的不孝,封建时代可以以此为借口休妻,可见当时女人的地位很低,在当时没有孩子,基本都是女人的问题!

在当代农村,这样的例子仍然有,但已经比较少了,加上现代科学技术这么发达,没有孩子的事情也能解决,即使男女双方有一些问题,通过治疗或者试管婴儿都能解决,而且农村人也已经意识到,生孩子不仅是女人的责任,男人也有一定的责任,所以农村也已经开始注重男女平等。



现在农村还有一系列的问题,有了后代就应该教育好后代,如今的农村孩子啃老现在比较严重,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升,很多老一辈的农村人吃了很多苦,不想自己的孩子受苦,就一味的宠爱,其实这种做法不对,应该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教育好后代,尤其是一些啃老的现象更应该避免,只有真正的教育好后代才是孟子所说的“有后”!


乡知乡土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是孟子说的,出处《孟子·离娄上》中,全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这是这句话的出处,他的大体意思是,不孝的方式有很多种,没有做到后代应尽的责任是最大的。舜不告诉父母就娶老婆,就是不尽后代的责任。君子认为还是要告诉父母比较好!

在这里说几点,古代文言文中数字的意思比如“三”,他的意思不是指三种,或者是一种数量词,而是一种代指,多数的意思。简单说不孝有三,就是不孝的有很多。

无后是指的是没有尽到后代的责任,并不是没有后代。

这是两处地方的错误,所以存在很多的误解。

在孟子的《离娄章句下》中还有这么一段话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威父母,五不孝也。

在这里五又是一个数量词,所以咱们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这段话的意思是

在这世界上通常有五种情况被认为不孝,第一种,四肢懒惰,不赡养父母。第二种,酗酒赌博,不赡养父母。第三种,贪吝钱财,只管老婆孩子,不赡养父母。第四种,纵情声乐,让父母蒙羞。第五种,逞勇好斗,连累父母。

在这里不孝的情况就有5种,都是出自孟子,所以不可能前后矛盾的。


为什么农村有句话叫,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我觉得应该就是千百年来,人们断章取义,把无后为大给解读为没有后代。

这很可能跟历史的某个时期政策有关,我觉得应是这样的,国家人口太少,年轻人又不愿结婚生孩子,所以把孟圣人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当独拿出来解读一番告诉老百姓,老百姓一看千年前的孟圣人都告诉我们要娶老婆生孩子,那我得赶紧办这事!


小九啊啊啊啊啊



陈联27


我们总能听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尤其是因为婚事问题和父母产生分歧的时候,几乎总能听到这让人头大的八个字。

但是孟子说这句话的时候,根本就没有一点点关于后代的意思啊!

这句话出自《孟子·离娄上》,原文是这样的: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啥意思?这句话人家孟子的意思是:不孝的表现有很多,没有做到尽后代的责任最为不孝。舜没有告诉父母就娶妻,是没有做到尽后代的责任。君子认为还是告诉父母比较好。

这里的无后,根本不是汉代赵歧说的那种,没有后代的意思。但是被越传越跑偏,最后就变成了我们父辈嘴里的“圣人之言”。

请允许我郁闷一秒钟。

什么叫做“尽到后代的责任”呢?简单的说,就是有个在父母面前,要有个后辈的样子,孟子在后面也详细列举了五种不孝的行为表现。

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

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

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

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

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孟老夫子的这五条,完全是针对所有年轻人都可能犯的普遍性错误提出来的好吗。

四肢懒惰,

酗酒聚赌,

贪吝钱财,

放纵情色,

逞勇好斗。

这五条,都是人在血气方刚的年纪里,最容易犯的错误。不论五条里的哪一条,我们做的太过的话,都可能损害的健康,萎靡精神,最终影响你的独立与成长,这也是为人父母者最不愿意看到的。所以孟子的话,相当于“青年人生活指南”吧。

但不管怎么讲,和有没有后代,那是一点关系都没有的。而且,在繁育后代这件事情上,以孟夫子那么推崇独立人格的性格,他会认为一个人能够独立自主的对自己生活负责的时候,繁育后代,那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而从另一个角度看,给孟子做注解的人那么多,对同一句话的解读也各有侧重,那为什么赵歧的这个关于“后代”的错误解读能够流传的这么久,这么广泛呢?

其实这也和中国传统社会小农经济为主的情况有很大关系,古代以血缘家族为单位的农业单位,人口多少,是它们能否兴盛的关键因素,每个家族的长辈,都希望自己能够子孙满堂,家族繁荣昌盛,这也是人类繁衍本能决定的。

另一方面,孔孟之道在中国古代的号召力之大,是不可想象的,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以儒家为治国的核心理论,长久下来,当然孔孟之言就会得到大多数人,尤其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发自心底的认同。

这两个因素一结合,在繁衍大计上,家族长辈借着孔孟之言训戒晚辈,就显得天经地义了。所以才使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被误传了这么多年,不是大家都不知道正确的意思,只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意图,假装不知道罢了。

好吧,“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这句话,不小心又被古人证实了一遍。


东方国学


这可不是什么农村老话!

这是孟子的话。先说有那三不孝吧!

“于礼有不孝者三,第一不孝就是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第二不孝就是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第三不孝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用现在的话来说: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但是对于无后还有一个解释。在《孟子离娄上》中,全文是这样的“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这里的无后是没有尽到后辈的责任。

但是在农村,应该就是繁衍后代的意思吧!


和巴赫喝咖啡


不孝有三,当自己父母打东邻骂西舍,偷鸡摸狗,自己明知不对,让父母造成恶劣影响。这是一不孝也。

当自己家里穷并无分文,父母想吃半斤豆腐就没有钱买,同时自己死懒不动,不去赚钱奉养父母,这是二不孝也,

当自己年岁已大,自己身无一技,穷困潦倒,连媳妇都讨不到,自己父母年纪大了,该是含飴弄孙的时候。可面前看不到孙辈继承人。这就是无后为最大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