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水形物语》好看吗?

懂你神探


关注令狐伯光,带你从历史环境了解中国影视娱乐大事!

《水形物语》是第90界奥斯卡最大赢家,属于“黑土”型事先完全不看好,或许会收到一两个贡献型奖项。而“白云”《三块广告牌》一直是赢家大热门。

结果宣布后非常意外,《水形物语》拿下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四项大奖,绝对是第90界奥斯卡最大赢家了。

这一部《水形物语》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呢?

故事设定在1963年的美国和苏联的冷战时期,主角是实验室的清洁工,结果爱上了一个被政府抓捕的水陆两栖人。两人因为某些因素,最终在别人的帮助下成功出逃。然后因为两栖人的到来,女主角的生活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这部电影总结也很简单,就是一部人兽恋的作品。人兽恋作品历史也有很多,西方童话有《美女与野兽》,中国也有《白蛇传》《田螺故事》和《聊斋》里一大堆书生与狐狸精谈恋爱的作品。

背景放在有着影射当初现实的解释,毕竟古代人都已经死了,解释权都是现代人的。即使曲解了意思,古代人也不可能从坟墓里爬出来抗议。最重要的是古代人生活氛围,与现代人生活氛围有巨大差距。

包括国家体制,伦理关系,宗教关系,文化关系等等。

如果是继承古代文化延伸的虚构背景还好,比如“漫威”里男主角和外星女人,国产《二代妖精》现代都市里书生的狐狸精。

观众知道它就是假的,背景就是背景,角色就是角色。但如果将背景和角色,放在现代近代,而且表现手法处于写实,那么“人兽恋”便有着一定的禁忌,来自伦理和文化关系等等。

2009年欧美有部同类作品,叫作《人兽杂交》。那个背景就写实得多,故事也直面讽刺得多,结果在很多国家都是属于禁忌被禁。

但这部《水形物语》从背景上看,还是相当于历史了,不是现代而是半个世纪前的冷战时期,有一定梳理感。与此同时,《水形物语》讲到这个怪物设定,必须离不开导演吉尔莫·德尔·托罗。

这位导演应该是全世界最爱,最擅长拍怪物怪兽的欧美大导演了,几乎没有之一。

作品《魔鬼银爪》《变种DNA》《刀锋战士2》《潘神的迷宫》《环太平洋》,基本全是怪物,或者与怪物有关的作品。多提一句,那部《人兽杂交》不是他导演,但是这位大导演监制的作品。

《水形物语》题材就是人兽恋,核心是讲人兽相恋,冲突背景实力和世俗伦理的作品,本质上不会是那种大特效大冲突大场面的片子。


更多关于人兽电影的问题,欢迎大家关注讨论!!!


令狐伯光


值得啊,最初了解它是在一辆大巴上,看向窗外的时候发现公交车站的宣传海报是水形物语。之后百度了一下它的剧情,再加上周围很多同学的安利,这才决定去看。最开始看的时候,我一直觉得我会看不下去,因为一直以来我喜欢的都是快节奏的科幻或战争片。但是随着影片的进行,我发现我逐渐的被它吸引,无论是它的剧情,节奏还是音乐。每到一个小高潮,我都会跟着紧张起来。最后的最后,在唏嘘感叹的同时忽然明白了这部影片名字的含义,但是只能意会。你可能觉得我这个回答看了之后没有什么收获,但是我的感受你会在看完电影之后理解的。


LOTTO929


看《水形物语》,吉尔莫·德尔·托罗执导的影片,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奖。


知道了这些,你如果还是抱着看故事、看情节的心情走进影院,那就是你的错了。因为谁都知道吉尔莫·德尔·托罗的电影,看的就是他的视觉、美术、氛围,对电影的故事性不能要求太高。


要说它的看点,可能是:

以水鸭绿为主色调的影片色调为观众营造了一个水汽氤氲的阴暗世界;

绿色和亮黄,绿色和暗红渲染出的复古精致怀旧气息;

甜点袋子里被人鱼咬掉的两截手指;

套着红丝绒椅套的电影院在女主的公寓下渗水如同雨天......


在看这部《水形物语》前,电影鲨建议你去看看他在12年前拍的《潘神的迷宫》,这部影片的故事框架与《水形物语》一样,也是一部不适合儿童观看暗黑童话,尤其结尾处,都是主角在现实世界被杀害后,才到达他们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从这个角度看,陀螺导演对冥界似乎有种谜般的热爱和钟情。


总的来说,像吉尔莫·德尔·托罗这样个性化的导演,他的作品更应该被称之为艺术作品,可能在某个美术展看到它,你倒不会觉得它一点儿不好看了。


现实太无趣

电影有意思


电影鲨


首先第90届的奥斯卡奖,《水形物语》打败了《三块广告牌》包揽了四项奖项,分别是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艺术指导、最佳配乐。

《水形物语》看影片海报以为是比较科幻惊悚的,事实上讲述的跨越物种的爱恋。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冷战氛围下,哑女女主在一个机密实验室做清洁工。女主一直生活规律,寂寞,夜夜自慰。值得注意的是她脖子上有三道疤痕,据说是小时候就有的。她有两个朋友也就是配角黑人小伙和邻居中老年插画师。

她平淡的生活被一个神秘事物打破。白人长官带了一个长得像人鱼的生物和科学家们一起研究。所谓研究,就是严刑拷打,也不知道这人鱼是会说话还是怎么的,你打它,它就能张口说话?满地的血污所以女主出现了,打扫卫生。在打扫的过程中,女主与人鱼接触,熟悉。在女主眼中,人鱼和她一样是同样的孤独。也被这个神秘的物种吸引,常常给他带鸡蛋。


长期的实验没有结果,长官觉得没什么用了就想杀死人鱼研究尸体。女主知道了,决定偷走人鱼,把它送回大海。杀死人鱼的决定也激怒了苏联间谍科学家,所以他暗中予以支持女主。几个小伙伴把人鱼偷送到了女主的浴缸里。后来插画师发现人鱼有能力可以恢复别人的受伤,甚至让秃头重新生出毛发。而主角和人鱼在一起生活之后,两人也感情升温,竟神秘地跨过了物种的界限。


被偷走的长官很愤怒,想尽办法找回人鱼。女主和插画师决定按照之前的计划从码头送走人鱼。长官抓到了间谍科学家,知道了他们的计划。送人鱼回大海的这一天,长官赶来开枪击中女主腹部,人鱼胸中两枪,插画师被直接一拳击倒。插画师爬起来用铁棍打伤了长官,人鱼在中两枪的情况下竟然自愈,戳破了长官的喉咙。

最后人鱼抱着女主跳入大海,据插画家口述,女主也因为小时的三条疤变成了鱼鳃,幸福快乐的生活在了一起。

再看影评就知道值得一看


见渊娱


由吉尔莫·德尔·托罗执导,莎莉·霍金斯、道格·琼斯、迈克尔·珊农、理查德·詹金斯、奥克塔维亚·斯宾瑟等一众演员出演的电影《水形物语》可谓本届奥斯卡的大赢家,一举囊获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配乐、最佳艺术指导四项大奖,上映后收获了诸多好评,小影觉得这确实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精彩作品:


这部影片讲述的是冷战时期一名哑女清洁工和一个奇异生物的爱情故事,用导演的话来说,这是一部乱世童话电影,是一个非同寻常的美好爱情故事。导演吉尔莫·德尔·托罗还谈到,他很喜欢童话《美女与野兽》中野兽变身王子之前的故事,也许这就是他拍摄《水形物语》的灵感来源吧,关于美女与野兽大家应该再熟悉不过了:

电影《美女与野兽》中的经典一幕

美女和野兽能这样完美同框的景象,恐怕也只能在童话故事里上演了,即便那是一只野兽也可以在华丽的布景和饱满的色调下显得毫无违和感。而《水形物语》的画风则明显偏冷色调,但恰恰是在冷色调里微弱的光线反倒更加衬托出主角相依相偎的温存:

即便在凛冽的水中也能感受到主角难舍难分的温情


电影里的时间背景设定在冷战时期,在乱世之下支撑身份卑微的哑女和异类生物能够与高压势力抗争的,也许就是那份真挚的爱情吧。毕竟爱情就像水一样,是最柔软却又最强大的存在,它连接了两位主角,也成了故事深入延续的关键因素。正是因为爱,让他们跨越了种族差异、身体残障等阻碍,引导他们学会相处和交流,从而紧紧把握住了自己的命运。然而,让小影印象深刻的是他们通过音乐相互沟通的场景,这也体现出了艺术超越隔阂的强大感染力:

音乐让他们找到了共鸣

当然,也有另一种解读,从女主脖子上的伤疤以及结局在水中的一幕可以推测出她也是异类生物,所以才会和同类产生爱恋,可能这是导演和编剧埋下的伏笔吧,也留给了影迷们更多解读的空间。

本片另外一大看点就是那个介乎于人和鱼之间的奇异生物了,他能在陆地上用双脚站立行走,同时又可以在水里自由自在生活,小影觉得他和印象中的人鱼形象相去甚远,倒是让人联想到了同样由吉尔莫·德尔·托罗执导的电影《地狱男爵》中的亚伯:感觉人鱼应该长这样


这就是《地狱男爵》中的亚伯,十分巧合的是亚伯与《水形物语》主角的扮演者都是道格·琼斯


从对身为奇异生物的主角这一形象精雕细琢上就可以看出主创团队的匠心独运,也只有全情投入才能打造出这样一部感人的乱世童话,最后小影也推荐各位到电影院里好好欣赏这部精彩的《水形物语》,相信它会带给大家一个充实的周末。小影侃大片,咱们下回再聊咯~



小影侃大片


《水形物语》由吉尔莫·德尔·托罗执导,莎莉·霍金斯、迈克尔·珊农、道格·琼斯主演。影片在专业人士、影迷和普通观众间掀起了巨大的争议。本想等着大银幕观赏,却又不喜被特殊处理的破坏而选择了“小屏幕”。看完非常喜欢,威尼斯金狮与奥斯卡最佳影片等四座小金人的双重赞许名副其实!

这是一部电影语言非常工整的影片,调度场景、摄影画面、叙事节奏等都极其精细地展现了导演的深厚功底。全片复古与阴郁的色调契合了童话与暗黑的风格,映衬着“人鱼恋”爱情故事浪漫美好却又悲凉压抑的色彩。当两个异类的肉身相遇,孤独唤起了心灵的相知,他们互相找到了灵魂交织的同类!

影片不论是角色安排还是情节设置,都以“孤独”贯穿,每角色和他的故事都是异类的,被另眼相待的孤独与寂寞让影片始终处于一种奇异的氛围中,但这是由于这种“不一样”,足矣令观众去感受与思考。

爱情之外,影片是对人们内心世界的情感探索,也是对人性欲望的深度挖掘,更是对冷战背景下的政治讽刺、以及对现今社会问题的隐喻!同时,导演又在片中倾注着音乐与迷影情怀,令人感怀至深!

有很多人不满《水形物语》打败《三块广告牌》成为本届奥斯卡最佳影片,但是毋庸置疑,《水形物语》的奇幻色彩与表现方式呈现出的电影感却是独一无二的,电影奖项终究是向着“电影”的。每个人都有对电影不同的理解,找到自己心中的“奥斯卡”才是最为重要的。

#水形物语# 个人评分:8.5′


影行人


《水形物语》——正因为世界太残酷,所以我们才特别需要童话


01

在90届奥斯卡提名的9部影片中,《水形物语》获得13项提名,这一成绩仅次于20年前盛况空前的《泰坦尼克号》,最终获得4个奖项,包括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两个重要奖项,成为当晚最大的赢家。

奥斯卡的最佳影片得主大多数都是文艺片,在普通观众眼中甚至会有一点乏味,缺少观赏性,而在90届奥斯卡上把最佳影片给了这样一部奇幻片,也足以证明这部影片本身的实力。如果你去细细品味《水形物语》,除了荒诞而有奇幻的剧情本身,你还会发现很多对现实的隐喻,这大概也是它最终夺魁的原因。

该片故事设定在1963年的美苏冷战时期,讲述了在实验室做清洁工的哑女艾丽莎和一条供实验用的男人鱼之间的奇异爱情故事。我们熟知的人鱼故事都是美貌善良的女人鱼和代表人类精英的王子,而这次则换成了丑陋怪异的男人鱼和代表底层人民的残障女。

哑女艾丽莎在政府实验室里做一名清洁女工,年幼时一场大病夺走了艾丽莎的声音,几十年来她都在沉默之中过着孤独寂寞的生活。一天,实验室里拉响了高度戒备的警报,一个神秘的装满了水的罐子被送了进来,艾丽莎震惊的发现,罐子里关着一个半人半鱼的怪异生物。科学家团队想要在这怪物身上提炼出能够制造生物武器的物质,可是在艾丽莎眼中,它不过是一个和自己一样的孤独的生命体,由于无法忍受实验室对怪物的折磨,艾丽莎开始偷偷来看这位怪兽。随着时间的推移,艾尔莎和怪物之间竟然产生了感情,这种感情越来越强烈,艾丽莎铤而走险在自己同伴的配合下成功救出了人鱼。但是也是因为这个大胆的举动让她自己和人鱼都陷入了危险逃亡的境地。

02

一个好的故事在表层的情节推进上都不复杂,这样有利于不爱动脑的观众无障碍地去享受剧情,但是如果遇到了很爱去体验内涵的观众,它也会提供一层隐含的背景供思考,而《水形物语》就是这样的影片。

影片是在美苏冷战时期发生的故事,冷战最终以美国胜利、苏联解体告终,从某种意义上讲美国仍然惧怕胜利会被夺走,所以人鱼在美国当局看来不仅仅是一个怪物,更像是一个会导致自己失败的武器,所以他们要囚禁人鱼、观察人鱼、解剖人鱼,并不是为了得到科学上的解释,更多是为了求得一种心理安慰。其中的大反派实验室的负责人是一名白人,他在当时的主流社会是一名精英,但是在影片中被塑造得凶狠又邪恶,他代表着美国主流社会,狂妄自大爱炫耀,有极强的控制欲却又缺乏安全感。

人鱼是这个世界中的异类,他被残酷的囚禁和虐待,身处的环境处处是危机;同样的异类还有同性恋的插画师,他因为丑闻被解雇,无法大胆地追求爱情,工作和生活都非常潦倒;还有来自国外的生物学家,他需要小心翼翼夹起尾巴做人,特殊的身份让他如履薄冰。这些角色实际上是对美国当前社会现状的一种隐喻,看似开放包容,其实仍然白人精英为主导,特殊只会让你难以融入。

而女主角哑女,以及她的同事黑人,她们同为清洁工,代表着美国社会最底层的人群。这样的人得不到认同,被主流社会隔离,穷困且没有尊严地活着。女主本身就是哑巴,她只有同性恋邻居和黑人同事是朋友,在工作场合、公共场合都是被歧视和排挤的对象。她很热爱生活,总把自己收拾得干净利落,她充满期望,但是又格外孤独。

哑女充满爱心希望得到认同,黑人女清洁工乐于助人充满正义感,同性恋插画师心思细腻渴望爱情,外国专家具有同情心和职业操守,而人鱼爱憎分明有强大的治愈功能。这些异类都有着人性中最美好的部分,将白人精英的假恶丑对比得淋漓尽致。

正是这样一群社会底层人和异类竟然相互帮助和配合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他们从封闭森严的实验室里营救出了人鱼,并且最终战胜了追杀他们的白人大反派。故事表达出了奥斯卡喜欢的一种“政治正确”,要包容异类,反对种族歧视。

表面上是哑女克服困难营救人鱼并最终获得爱情的故事,背后其实是少数派渴望得到社会认可追求平等权利的斗争。

03

不得不说影片对色彩的把握真是非常独到,既体现了60年代的复古风格,又有那种奇幻的色调。为了体现主题,片中大量采用了绿色的色调,然后就是女主身上的红色作为点缀,其余的色彩基本上都阴郁的黑白灰色调。

如果你要仔细观察还会发现女主的衣着最开始都是绿色系为主,工作服、发带都是像水一样的绿色,后来因为人鱼的出现,她感受到了爱情,衣着又开始变成了红色为主。

影片的伏笔也是非常精彩,片名就叫《水形物语》,所以女主特别喜欢水,喜欢一个人呆在浴缸里泡澡,看到玻璃上的雨珠也是情不自禁。这个伏笔就是想说明女主跟水有着不解之缘。所以当她看到被囚禁在水池中的人鱼,她没有感到害怕,反而是一种亲切感,仿佛找到了同类。

另一个伏笔则更有首尾呼应的效果,那就是女主脖子上的三道疤,在影片的一开始就有介绍,会让人以为这是女主不能说话的原因,而到最后当她和人鱼落入大海中的时候谜底才揭晓,原来那三道疤居然变成了腮!原来女主就是可以在水中生活,她和人鱼一样能在水中自由呼吸,这就解释了之前她为什么对水情有独钟,也为最后她得到了爱情和归宿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因为深不见底的水世界才属于她,她在那里不是异类,在水中也不用说话。海报中她最喜欢的红色高跟鞋掉了下来,这也意味着她跟原本不属于她的世界告别。

这是一个Happy Ending的童话,有点像动画片《怪物史莱克》,最终的结局不是怪物史莱克变成了年轻英俊的王子跟公主菲奥娜在城堡里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而是美丽的公主菲奥娜变成了怪物。《水形物语》的结局也不是人鱼变成了人类,而是哑女变成了人鱼,意料之外却又是情理之中。

童话终归是童话,大概正是因为世界太残酷,我们才如此需要童话。


作者简介:简书、今日头条签约作者,LinkedIn专栏作者,随手记等各大财经类平台特邀理财作者。已出版个人理财书籍《理财要趁早》、《轻松做财女》、《理财趁年轻——愿你过上想要的生活》,职场励志书籍《努力,是为了可以选择》等。微信公众号:沐丞的自由生活(ID:mucheng-life)。


沐丞的自由生活


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已经揭晓

吉尔莫·德尔·托罗指导的《水形物语》荣获最佳影片大奖

也让这部怪异的、浪漫的、奇幻的、黑色的电影进入观众视野,万众瞩目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电影。

这是一部黑童话,既是是黑童话,除了浪漫的、奇妙的、怪异的之外

在潮汐看来这部电影还是孤独的

没错,孤独,深入骨髓的孤独,病入膏肓的孤独,无药可救的孤独

无论有多少人告诉我,这是一部浪漫至极的电影,无论有多少人觉得这是部很美很甜的电影

潮汐能感觉到的只有彻骨的孤独。

在这部关于边缘人的故事里,女主角是一个哑女,她名叫艾丽莎。

她在一个神秘的研究所做着清洁工作,她没有什么朋友,只有同样做着清洁工工作的好友兼同事泽达尔一直在照顾着她。

她每天的生活非常的规律化,她工作,回家,吃饭,作为一个拥有着正常需求的人类,她也会在泡澡时自娱自乐,排解忧愁。她的生活的全部,除了同事泽达尔之外,还有一个就住在隔壁的画家老头,那是一个“同志”老头吉尔斯,会去他“喜欢”的店买一些明知很难吃的派回家,两人都吃不完,然后再放进已经满是派的冰箱里。

小时候的一场大病永远的夺走了艾丽莎的声音,而在之后的人生中,她都在沉默之中过着形单影只的生活。一个哑女,一个失业的“同志”老头,一个丈夫懒惰的黑人清洁工泽尔达,他们是这个世界的犹如尘埃一般的存在,无人会注意,无人会关系,甚至无人会察觉,他们彼此照耀,几乎成了对方生命里唯一的光辉。

可即使他们也拥有着朋友,但他们也是孤独的,他们是孤独的存在于这个世界的,他们没有得到别人的认同,也无法证明自己的存在,他们像是灰尘一般氤氲在混沌之中,他们的孤独无人能懂。

艾丽莎渴望的不仅仅是朋友,她渴望爱情,不对,准确的说,她渴望的是超出朋友的温暖,她渴望的是能将她包围的拥抱,可是她只能用手安慰自己。

吉尔斯每天都到同一个店里买那些难以下咽的派,他渴望的只是能多和店里的小哥说上几句话,却被赶出来店门。

泽尔达每天辛辛苦苦的工作,她渴望的只是一份正常的爱情,她渴望一个正常的丈夫,她想要维系自己名存实亡的婚姻,可是懒惰的丈夫不仅懒惰还一事无成。

他们都是芸芸众生中极具代表性的孤独的个体,他们孤独而又无所依靠。

当导演将童话继续书写下去。在人鱼在遭遇危险时,艾丽莎毫不犹豫的挺身而出,我们看到了一个最为纯粹的童话故事,这真是一个美好的故事,这也真是一个被讲述了千百遍的故事。如果我才6岁,我会为他们的最后成功脱险,在海底的亲吻而手舞足蹈。可现在,我只觉得孤独,在艾丽莎从一个尘埃般的边缘人化身为拯救人鱼的盖世英雄时,潮汐也并没有任何欢呼和雀跃,这只是一个边缘人在拯救另一个她自以为的“边缘人”的故事罢了。

潮汐观影过程中,一直觉得不太舒服,不是因为人兽恋,不是因为人鱼并不怎么端庄的长相。而是不理解这段所谓的“爱情”

女主在实验室发现“人鱼”的存在后,心生爱怜,投放食物,并在人鱼遇到危险时候挺身而出,潮汐都能够理解。

这种感情其实和你在大街上看到一只受伤的流浪猫,把它捡回家里洗干净并喂它牛奶,并无二致。这是同情心,这是对于生命的尊重,对于弱小危亡生命近乎本能的一种保护欲。这是想要救起流浪猫流浪狗,想要轻轻的抚摸它们的毛茸茸的头一般的感情,唯独无关爱情,毕竟这可是一只“人鱼”啊。

可为什么他们产生了所谓的“爱情”?

女主是一个从未经历过爱情的哑女,她的生命是孤独的,她的人生是在灰白中踽踽独行

她从来没有感受被需要的滋味,也从来没有让别人感受到被需要。

她在拯救人鱼的过程中,变成了“神明”,变成了自己的“神明”,也变成了人鱼的“神明”

在艾丽莎的眼里,她和人鱼的故事已经不仅仅是关于拯救,更是充满了自我的满足和自我暗示。她在拯救人鱼的过程中,变得无所不能,变得勇敢坚决,变得不可阻挡,她做了所有自己不敢做的事情。

这一切突然充满了童话故事中的曲折,离奇,以及无法言表的仪式感,她要让人鱼感到需要,她要证明自己的存在,她要当人鱼的神!这一段从此变得神圣了

一个边缘人在拯救另外一个她以为的边缘人,一个孤独者在拯救另外一个她以为的孤独者。

也许艾丽莎知道这不是爱情,但是她愿意去拥抱,愿意去奉献自己的所有,毕竟多不容易,多不容易啊,才突然觉得不孤独了啊。多不容易,多不容易啊,才找到一个和自己一样孤独的边缘人啊。多不容易,多不容易啊,才终于可以放心的去拥抱了啊。

潮汐从这部电影里看到的,不是浪漫至极的爱情,我始终无法将其与浪漫挂钩,也始终无法将其与温暖美好挂钩,我能看到的只有孤独。

如果我们都可以在阳光下肆无忌惮的拥抱自己所爱的人,如果我们都可以在快餐店和店员小哥毫无障碍的畅所欲言,如果我们都拥有一个温暖的恰如其分的爱人

我为什么要去爱一只人鱼

如果不是因为孤独,不是深入骨髓的孤独,病入膏肓的孤独,无药可救的孤独缠绕着我

我为什么要去爱一只人鱼

如果可以,我要陪我的爱人一起,去拯救它,像对待小猫咪一样把它洗干净,摸摸它的头,然后喂它牛奶

亲爱的陌生人,你现在依然还是一个人孤独着吗


潮汐电影


首先这是个成人的童话,那些人说内容单薄,情节晦暗说的对,这种风格看完就是叫你难受,去思考的。我说一些细节的东西。电影里面一开始女主过着规律,黑白颠倒的生活,哑巴+科研所清洁工,和这个社会相距很远。她渴望有人理解。她的朋友,中年危机秃头插画师,他提交的作品屡次被挑毛病,他想回到原来的岗位,必须得提交一个叫上司满意的作品。他喜欢的那个咖啡厅,是因为那个男店员记得画家喜欢喝什么,还夸他的画好,画家得到了认可,感觉到了尊重和朋友间的默契。但后来那个店员以为他是个同性恋,赶走了他,不允许他光临。他觉得自己失去了唯一的知音,再加上女主的关于孤独和灵魂契合的那些话,他才觉定帮女主。其实这就是底层人对冷漠社会的反抗。整个故事大背景就是冷战时期,那个年代的新闻,通常就是苏联又搞了什么什么新科技,威胁了美国的安全,借此制造紧张感,因为二战后的美国富有而堕落。这样就可以激励工人们卖命干活儿,给资本家谋利。画家经常看的秀兰邓波儿就是冷战阴霾下的天使,踢踏舞风靡一时。导演安排这些就是一种怀旧。

影片最后反派男眼睁睁看着水形中枪以后复活,他说,哦谁特,你真的是神。完后被一爪子割了吼。水形代表着自然,男反派代表物欲横流和冷战中的利己主义者。也就是美国和苏联这种为了争霸破坏环境,蔑视自然的一派。这些人失去了对自然的敬畏,会被自然惩罚。

还有很多细节,女主脖子上的疤痕一直没有交代,水形喜欢一爪子割人脖子,这是不是在暗示女主和水形的渊源。男反派的凯迪拉克车是导演在怀旧那个年代,推销美国文化,成功人士必备车。

冷战其实是个挺敏感的题材,美国不愿意提起那个疯狂的时代,就像咱们的文格也被历史有意淡化一样,两个国家的一切行动准则就是不利于对方就是胜利。丝毫不在意水形是一种有感情有智慧的生物,把它当做大国较量的砝码。

有种导演艺术创作就是揭开国家伤疤,表现人性恶的那一面。看完以后不得不佩服,艺术源于生活。电影艺术导演和编剧通过一个作品可以传达很多东西


右大祝福466


爱是这孤寂一生中 最动人的形状!

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一个与世隔绝的海边小镇。美苏冷战的世界背景下,似乎一切都笼罩在不明朗迷雾下,故事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故事的开始,以一段旁白引入,以第三人称叙述的角度,描述了一个叙述人朋友的故事——关于哑女与鱼兽不被接受的禁忌之恋。

说道异族禁忌恋,东方有我们耳熟能详的《聊斋志异》 《白蛇传》 ,西方也有诸如《暮光之城》《他是龙》这些唯美的异族恋感人肺腑,那么为什么偏偏是《水形物语》能在众多电影中拔得头筹,一举拿下奥斯卡最佳影片呢?

水之形状

首先故事题材并不新颖,但是设定很有趣。正如片名一样《The Shape of Water》(中译水形物语),直译为,“水的形状”,而水的形状,是由容器的形状决定的,而这个容器的形状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刚刚好是整部电影在探讨的。

如果说,我们的心就是装水的容器,那么我们会把水变成什么样的形状?或者说,我们意愿把它变成什么形状?

电影几乎全部围绕“水”元素展开的。从电影一开场,幽绿的色调,昏暗不明的光线,瞬间把人的情绪,拉进了一个导演设定封闭的环境中,就像从幽暗的水下向上看,明明可以看到透过水折射过来的光,但却暧昧不明,略感压抑。

边缘的人

其次人物设定很奇妙,三个边缘人外加一个见不得光的苏联间谍科学家,外加一个连人都算不上的鱼兽男主。

女主是哑女,独居,看起来很干瘦,没什么朋友,但是很热心,愿意照顾隔壁落寞的同性恋画家朋友,甚至为了帮助老画家追求心仪对象,跟老画家去吃非常难吃的派。

隔壁的画家,年纪大,独居,很孤独,穷困潦倒,还因性向不被世俗接受感到非常孤独。但是胆小的老画家却为了哑女,冒着生命危险帮她救了人鱼。

女主的另一个朋友,是一个肥胖的黑人女性,她可以说是女主的自动翻译机,她每天喋喋不休的抱怨丈夫的懦弱无能,但是却无能为力。

一个被抛弃在水边的哑女,一个郁郁不得志的同性恋画家,一个60年代美国地位低下的黑人女性,他们是社会的底层人,他们就像在水中找不到出路的鱼,茫然的游荡,茫然的生活。

但是水是透光的,他们在水下幽暗窒息的环境中,又能感受到一点点阳光的温暖。他们依旧保持着善良,童真,赤子之心。

当这样一群本就不被主流社会接受的底层人,遇到一只同样不被世俗接受的人鱼,于是一段奇妙的故事开始了……

人兽禁忌

男主是一只被南美称之为“神”的鱼兽,对于被人信奉的“神”,美国人随意禁锢虐待。只为在研究新奇物种,在航天领域与苏联抗衡。甚至,宁可杀死这个珍贵的研究素材,也不想苏联掌握。

男主被从南美一路运送到美国,被禁锢在政府实验室做研究(更多的是虐待),而女主则是工作在实验室的清洁工,每天负责清洗虐待鱼兽的血迹。善良的女主不忍心实验室对鱼兽的疯狂虐待,便偷偷的喂鱼兽鸡蛋,教他用手语,甚至放明快的音乐给他听,完全没有把他当做一个异类。

于是两个寂寞的灵魂,两个不为世人接受的孤独的心,慢慢靠拢。跨域了种族的界限,慢慢的对彼此,产生了莫名的情愫。

可惜好景不长,因为对鱼兽的 研究没有突破,美国方面决定杀死鱼兽。

女主在老画家和苏联间谍科学家的帮助下,成功把男主转移到了自己的浴盆里面,救了男主一命。

在短暂的相处中,一人一鱼,突破了禁忌,毋庸置疑的相爱了。

孤独的心

老画家曾为鱼兽画了很多张画像,一边画,还一边问

——你有过朋友吗?

老画家喋喋不休的和鱼兽说着他的孤单,他已经老去,早已不复当年模样,甚至自己都快认不出自己了。老画家是孤单的,他只有哑女一个可以听他说话的朋友,而哑女却不能和他说哪怕一个字。可以说,电影里的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而电影最动人的地方,恰恰在于,当那些孤独的不被世俗接受和理解灵魂聚集在一起产生的力量,是不可抗衡的。老画家的口述中,哑女和鱼兽在海中相拥,温暖着彼此,本已死去的哑女突然睁开了双眼,脖子上天生的伤痕,化作鱼鳃,于是女主也变成了人鱼,和她心爱的鱼兽生活在了远离世俗的深海中。两颗孤独的心,在水中,慢慢融为一体,让水的形状,变为“你我”的形状。从此世间在也没有哑女和鱼兽,只有一段你可信可不信的故事。正如电影开头,老画家口述的那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