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端午節與屈原之間到底有什麼故事?

密探零零發


又是一年端午,每到這個時節,便想起粽子的甜香,龍舟的競渡。更想起母親在時吃著粽子溫馨的家的感覺。而今父母早逝,我已為人父,雖然非常渴望再回到那種感覺中,卻已然不能。為此懷戀之心總是浮蕩。

說起端午節,想到詩人屈原,他的楚辭,神驚鬼泣,他站在另一個時空,與鬼神對話,訴說自己對天地神明的敬畏,對宇宙萬物生命的認知。但在政治上,卻屢屢不得意,還因著與楚懷王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鬱悶成疾,或許以憂鬱症,而跳入汨羅江中。後人為紀念他,便有了端午之節(又稱詩人節)。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遭饞去職,流放到沅、湘流域。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公元前278年,秦軍破楚。屈原心如刀割,於五月五日,寫下了絕筆《懷沙》一詩,投汨羅江。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漁夫划船,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此為後來端午划龍舟競賽一盛舉。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

而這些在當時人們哀痛之中所作出的舉動,後來慢慢演變成今日各地端午節的各種習俗,從而出現了現代社會,人們通過端午送粽子等,來表達親人之間互通有無,聯絡感情的工具。


用戶62081517873


端午節是中國人民傳統節日之一,節日當天都有賽龍舟、包粽子、吃粽子、門楣插柳技、喝黃酒的習俗。

此節日由來已久,始於春秋戰國,已有2000多年曆史了.關於此節的由來,說法很多,而最接近民間傳說的應是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的記載:屈原是是春秋時期楚國人。作為楚國舉足輕重大夫,一度提出了很多抵禦侵略,關懷百姓、發展生產、富國強民的主張,但由於佞人當道,終被饞言所害。不僅正確建議得不到採納,還被慘遭流放!流放期間,依然“未敢忘憂國”,寫下了《離騷》、《天問》 等千古名篇,極具憂國憂民情懷,對後來墨客騷人的作品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公元前278年,秦攻楚。屈原目睹祖國的大好河山被侵略者蹂躪,心如刀割痛不欲生,終於留下 《懷沙》 詩篇後抱石投江而亡,楚國百姓哀傷不已,不約而同去憑弔屈原。有的划起船隻,企圖打撈屈原的屍體,更有拿出米飯傾倒江中,目的是讓蝦兵蟹將吃飽喝足,就不會啃噬屈原的身體。後來群眾爭先仿效,歲月流逝,山河依舊,幾經變遷,終於把傾倒米飯的做法改成投放棕子。 世易時移,到現在每逢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的風俗;目的都是為紀念憂國憂民的屈大夫。

曾經也有流傳端午節與伍子胥,曹娥有關的說法,這裡不再詳敘!我要說的是,無論哪一種說法都反映了實際的民生情懷,都能說明,為民請命者都能得到人民的懷念.

屈原己走兩千多年了,但,當五月初五來臨,人民對他的故事耳熟能詳、記憶猶新、彷彿如昨,投粽子反映了人民保護自己民族精英的美好願望,節日延續至今也體現了勞動人民薪火相傳正能量的迫切要求。往往,我們說一個人是否成功,不是你在場時贏得了眾人的喝彩,而是你離開後還能得到人民的懷念!屈原與端午節的故事再次證明了這一真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