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3 《魅力董卿》|董卿:不斷嘗試,才能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魅力董卿》|董卿:不斷嘗試,才能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不論何時,請不要停止追求。

董卿說過:“年紀輕輕就依賴一種所謂被市場認可的風格,是危險的,只有大膽嘗試過各類風格的節目,才能分辨清楚自己的最佳定位,最佳風格。”

女性想要在職場上擔任要職,一定是很早就已經抱持“我要在職場闖出一番成就”的決心。

他們不會懷有“等哪一天出現一個白馬王子救我脫離苦海”天真想法。

她們知道,機會靠自己爭取,命運靠自己把握,只有自己大膽嘗試,才能給自己找到準確的定位,並朝著這個目標前進。

董卿在上海東方電視臺和上海衛視工作時,先後主持過旅遊節目、文藝訪談、文藝晚會等各種風格類型的節目。

正是經過多方的探索和磨練,才使她最後找準定位、形成了自己的風格,成了央視的當家花旦。

正如董卿所言:“人的一生總應該有所追求,不管是誰,不管在什麼年齡。”

2002年的一個電話,打亂了董卿平靜的生活。這一年,央視西部頻道成立,《魅力12》向董卿發出邀請。

接到電話的董卿心情異常複雜,最初的興奮衝動過後,心裡變得很忐忑,那是對未來的一種不安全感。

那時的董卿幾乎見人就問:“這事靠譜嗎?我能不能去?去了怎麼辦?”與其說向別人徵求意見,不如說是對自己內心的追問。

在一遍遍的問和答中,董卿越來越堅定自己的想法,去,不管未來怎樣。能夠做不同的嘗試,也是一種幸福。

生命中的每一個跳躍,都存在一定的風險,不要太在乎那些世俗的衡量標準,而應更看重自己內心到底想要什麼。

心中還有屬於自己的嚮往,就勇敢地追逐吧。

《魅力董卿》|董卿:不斷嘗試,才能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有舍才有得。

在未學會放棄之前,將很難懂得什麼是爭取。有時適當的放棄會讓我們得到更多,比如說,機遇。

2002年,董卿下定決心,放棄上海安逸自由的日子,放棄上海的一切,獨自北上,到一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發展。

這看起來似乎並不是一個明智的決定,但正是因為這個決定,才有了更大的舞臺。

困難像彈簧,你弱它就強。挑戰困難,永不退縮,你,就會成為人生道路上的強者。

初到北京的那些日子,董卿生活無憂,卻很孤單。夜裡回家,一推開門,有淡淡的浮塵,還有並排放著的行李箱。

她有時真想提上箱子轉身就走,將嗆人的流浪感留在這房間。

她問自己:“現在要的是什麼?不就是工作、激情和滿足感嗎?堅決不回!”董卿逼回眼淚。

很快地恢復了慣常一絲不苟的標準微笑,她清楚地知道代價是什麼。她的固定行程是一個月跑6-7個城市,平均3天一個地方。

不記得什麼叫週末,知道今天是幾月幾號已經很偉大。

有些路是自己選擇的,有些事是自己決定的,所以一旦作出選擇,就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排除萬難,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董卿作為央視著名主持人,各種大型晚會、慶典演播現場,幾乎就是董卿的辦公室。

看似風光無限、無憂無慮的生活,其實很孤單。她曾感慨說:“在這座陌生的城市,沒有人會主動關心你,所有事都得一個人扛。”

董卿回憶,一次錄製節目中,倪萍曾跟她說:“董卿你要記住,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有能力站在這個舞臺上,當你能力的時候,你一定要全力以赴。”

董卿說:“倪萍是我的一個前輩,有很多經驗值得我去借鑑。人生的魅力就在於它有可知和不可知的兩部分,所以也許會在幾年以後或更長遠之後,不管是重新歸零還是怎樣,我都會全力以赴。臺階就在自己腳下,當你成長了,你就會自然而然的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一旦選擇了,就不要半途而廢,全力以赴才會有更多收穫。當你全力以赴地去努力,夢想才會離你更近一步。

董卿說,“人最難的是超越自己。”的確,很多人擁有了安逸舒心的生活以後往往會安於現狀,不會再有新的突破。但董卿,她敢於在不斷突破。

在事業巔峰期選擇出國,她謙遜地說:“我發現近一兩年來,所主持的節目形式上有些雷同,沒有太大的突破。因此,我必須再努力學習新的知識。

調整工作計劃,暫時放下話筒,去海外學習深造一段時間。希望在美國這一年的學習能夠開拓視野、更新思路,未來以更好的狀態迴歸舞臺。”

在美國留學期間,她寫下這樣的感悟:“當然會遇到困難,也會有孤獨和無助的時候,但我相信任何一段生命的過程都有它獨特的意義,就算有人不理解甚至誤讀……

我依然認為生命的意義在於開拓而不是固守,無論什麼時候我們都不應該失去前行的勇氣。”

但凡嚮往的事物,都有著貌似高不可攀的難度,這時候,有志之士往往選擇迎難而上。

這個迎難而上的過程,就像爬山,儘管高處不勝寒,但惟其有難度,才成就了高度。只有站到某一種高度的人,才有機會看到生命裡更美的風景。

《魅力董卿》|董卿:不斷嘗試,才能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為未來努力。

董卿說:“我喜歡追求未知的可能性。”當年,董卿打算去北京發展的時候,在上海錄完最後一次節目,已是深夜。

她感慨道:“馬上就要告別這座城市,很傷感。關鍵是不知道未來會怎樣。人的抉擇之所以艱難,是因為你之知道失去了什麼,但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會得到什麼。”

正如董卿所言,“誰也不知道自己的將來會怎麼樣,而生活的魅力就在於它的不可知,我們只能去為未來做努力。”

人生充滿了不確定,實在不用想太多,只能努力。未來不可知,但也有很多不可知的未來與希望。

社會是殘酷的,並不會因為你是女性而對你網開一面,吃苦是每個人成長的必經之路,不畏苦難,方能戰勝苦難。

董卿的成功離不開良好的家教,離不開從小培養的吃苦耐勞的品質。

董卿曾深情地說:“父母對我剛柔相濟的家教,給我插上一雙翅膀,助我飛過高山,飛過險灘,飛向遠方。”

董卿的父親對她非常嚴厲,要求她主動承擔家務,從7歲開始每天洗碗,中學假期開始出去打工,商場營業員,賓館清潔工,廣播站跑腿……董卿都做過。

在這一系列的吃苦磨練中,董卿磨練了自己的意志,學會了忍耐和努力。

董卿剛到西部頻道的時候,每天就是拿著臺本一人嘀咕。每次錄節目前查閱大量資料,保證在每個環節都不出任何差錯。

每天下午四點彩排,十點直播結束,換掉主持禮服又進會議中心,回家已是凌晨三點,董卿還要打著哈欠背臺詞。

經過了青歌賽“殘酷”的考驗後,董卿順利主持了2005年央視春晚,首次作為“臺柱”人物出現。

這時,大概不會有人記得,十年前,1996年央視和上海合辦的春晚上,董卿還僅僅是個劇務。

董卿說,她是很有耐力的人,上學的時候女生都害怕中長跑,但那是她最擅長的。

所以,別人的讚揚讓她高興不了多久,同樣,別人的詆譭也讓她難過不了多久。

對於自己的這些付出,董卿這樣總結:“人人都想要結果,但有時經過就是結果。成功是偶然裡有必然,必然裡有偶然。

誰也不知道自己的將來會怎麼樣,我們只能去為未來努力。在創作和準備的過程中再痛苦,你上臺的那一刻也是非常快樂和幸福的,彷彿你所有的能量都為了在那一刻釋放。”

《魅力董卿》|董卿:不斷嘗試,才能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國學大師王國維說,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的人,都必須經歷三種境界:一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的寂寞、孤獨;

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執著和堅持;三是“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柳暗花明。

一鳴驚人的人,背後都會有一段相當長的默默無聞時期;豁然開朗的境界,必然得經過一段昏暗狹窄的路程;領略無限的風光,一定是在艱辛地攀登之後。

把握機會,必須經過忍耐和努力,畢竟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我們能做的就是在機會來臨之前積蓄能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