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1 喝了豆沫踹桌子的是外地人,要兩根油條的是河南人

12年到南太行進行雙嶺穿越,從河南新鄉出發。結果從下午3點多開始下雨,體力消耗過快,隊伍半途紮了營。

河南老鄉老鍾是個強驢,過來跟我商量:“這雨這樣一澆,不吃點好的補補明天都得垮。”便由老鍾帶路,我跟著去找附近的農家要點吃的。

喝了豆沫踹桌子的是外地人,要兩根油條的是河南人

快走了半小時尋到了地方,兩夫妻三十多歲,但看著要老的多,姓氏我也記不清了。

老鍾用當地話商量能不能買點吃的,剛好還有面發著沒做,老婆就說:“吃剩了幾個單饃涼了給你們擦個油卷。再另做幾個,熟的快。”

喝了豆沫踹桌子的是外地人,要兩根油條的是河南人

把吃剩下涼了的單饃放在一個圓圓的鐵盤上叫做鏊子,撒油和鹽,然後用另一個饃去擦勻,一共剩四個單饃擦了兩個油卷。

然後又拿剩下的麵糰給烙新的單饃,這家女主人做麵食很有意思,要先對著麵糰說了一句“發麵”。這個場景四年過去了還記憶猶新。

然後擀成薄餅,也用一鐵盤子烙上,拿一根長竹扁子一抄翻面,等起了小泡就熟了。

喝了豆沫踹桌子的是外地人,要兩根油條的是河南人

烙了七個單饃,臨走又包了些菜跟肉送我們。老鍾拉開衝鋒衣往懷裡一塞就催我快走:“單饃涼了硬。”

這次去河南,除了雙嶺穿越,在吃上規劃了四樣。饃、豆沫、鍋盔、油茶。

饃很意外的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吃到了,飢腸轆轆只覺得人間極味。

豆沫老鍾在新鄉請我吃了。

喝了豆沫踹桌子的是外地人,要兩根油條的是河南人

郭德綱相聲裡有個關於此的段子說喝完一腳踹翻開口大罵的定是外鄉人,讓老闆加兩根油條的定是河南人。我便裝熟也喊一碗豆沫兩根油條,芝麻香、豆香、堅果的香氣混在一起很濃郁,但味道卻不算我偏愛的口味,當然不至於伸腳,但看旁邊喝的稀里嘩啦痛痛快快的食客總覺得自己喝的不是一個東西。

出山後去鄭州吃了鍋盔。好大一個,略幹偏硬,沒吃完。後來老鍾說配羊肉湯才好吃。

喝了豆沫踹桌子的是外地人,要兩根油條的是河南人

然後最後唯獨落了油茶。本計劃著走完雙嶺到武陟喝油茶,行程一耽擱就未能成行,此後也未能再去河南,如此便沒了機會。

喝了豆沫踹桌子的是外地人,要兩根油條的是河南人

但世事多巧,後臺有人問我點了一道牛骨髓油茶又舊事重提。這道小吃我不會做,倒想起了個故事,說雍正去黃河治水到了武陟,縣令為討好皇上做了這樣一道菜:

喝了豆沫踹桌子的是外地人,要兩根油條的是河南人

把花生炒黃去掉外皮和內衣,把嫩黃的花生仁再分成兩片;把核桃仁也稍炒出香味,切成豆子大小的塊狀,再把芝麻也炒出香味;還有面粉加入適量鹽放入鍋內炒出香味。最後把花生仁、核桃仁、芝麻、麵粉加一小勺香油,同時放在一容器內攪勻,加上水調成糊狀,倒入沸水中做成湯。

最後還是打了電話給老鍾確定了最終的做法。

麵粉、花生仁、芝麻、核桃仁

喝了豆沫踹桌子的是外地人,要兩根油條的是河南人

看喜歡也可以放瓜子仁等其他堅果

花生、芝麻、核桃炒熟放凉

喝了豆沫踹桌子的是外地人,要兩根油條的是河南人

牛骨髓油不容易弄到,用牛油代替,先放一小塊入鍋化開,下面粉小火翻炒

喝了豆沫踹桌子的是外地人,要兩根油條的是河南人

正宗做法說不放油幹炒,但鍋達不到不糊的條件,還是先放油

不停翻攪直到麵粉開始發黃,放鹽和五香粉

喝了豆沫踹桌子的是外地人,要兩根油條的是河南人

如果喜歡甜口也可以不放鹽加蜂蜜或者紅糖

再加一塊牛油,如果麵粉結了疙瘩,一定要把疙瘩炒開

芝麻、花生、核桃一起放入,攪拌均勻出鍋冷藏

喝了豆沫踹桌子的是外地人,要兩根油條的是河南人

每次吃只需取三勺加一碗半水不停攪拌煮到粘稠便可食用

喝了豆沫踹桌子的是外地人,要兩根油條的是河南人

世界上有許多事

你刻意追尋時卻未得

當不想不念時又會機緣巧合的出現

這一道牛髓骨油茶

在四年後遲到在了我的餐桌上

喝了豆沫踹桌子的是外地人,要兩根油條的是河南人

獲取更多內容

ID:shejian201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