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除了辛棄疾,歷史上還有哪些文武雙全的男神角色?

何三畏


中國文人素來對此種“文武雙全”的“儒將”形象有很多幻想,所謂的“內聖外王”正是傳統文人的最高人生理想。

辛棄疾當然算得上一個,但他的“事功”主要集中在20歲出頭那寥寥幾年,後半生並無機會一展恢復中原的壯志,因此他的形象更偏向一名“大詞人”。

在中國文人中,有機遇並且有能力在戰場上一展才華的並不多,“內聖外王”更多是一種想象。畢竟,“戰爭”也是一門專業活,文人更容易犯紙上談兵之失。

我列五位我比較熟悉的中國古代“儒將”,我說的“武”不是武功好,而是要有戰功。


曹操

寫過《觀滄海》和《短歌行》的曹操自然是名大詩人,但他的軍事天賦並不在文才之下,擊敗袁紹橫掃北方,還留下了一本兵書《孟德新書》。


諸葛亮

在軍事方面,諸葛亮雖然遠沒有《三國演義》寫得那麼神,但親自帶兵數出祁山北伐已足可顯現諸葛亮的軍事能力。在文才方面,諸葛亮寫過名篇《出師表》和《誡子書》啊。巧合的是,諸葛亮和曹操的追諡中都有個“武”字。


虞允文

虞允文算是和辛棄疾的同時代人,但卻得到了辛棄疾沒機會得到的抗金榮耀的。1161年,完顏亮所統大軍謀由採石渡江。新任主帥還未趕到,在前線的文臣虞允文見形勢危急,親自督師,以一萬八千人的兵力與十五萬金軍決戰採石磯,結果大敗金軍,挽救了南宋政權。


王陽明

王陽明可能是中國“內聖外王”界的第一人了。在文方面,他不僅是寫了幾篇文章,更是一位開宗立派的宗師,開創了“陽明心學”,留下了被捧為神作的《傳習錄》;在武方面,王陽明取得了各種炫目的軍事勝利,在他走向戰神的進程中,江西的土匪、廣西的土匪、寧王朱宸濠都成了舉止可笑任王陽明驅使的滑稽人物。就好比拿破崙和伏爾泰合體,那將是何等大的IP?


曾國藩

曾國藩可能是中國文人中取得過最大軍事成就的人。在文方面,曾國藩是理學大師,他寫的家書似乎都快成為了經典;在武方面,曾國藩創立湘軍,平定太平天國,號稱“晚清第一中興名臣”。


張明揚不說話


很多人看了這個問題可能還一臉懵逼。

什麼?_? 辛棄疾?

不就是那個寫詩詞的嗎,有什麼厲害的?

唉:-( 如果你的反應是這樣的話,那可真是可惜,說明你對辛棄疾這個妖孽完全是一無所知呀!接下來我小驚文來概括一下辛棄疾一生中牛逼的槽點。

1.辛棄疾的家鄉在濟南。

小時候,辛棄疾的爺爺帶辛棄疾去街上散步,正好碰到當時已經佔領濟南的金國的皇帝的儀仗隊。當時辛棄疾就沒給這個皇帝好眼色,怒目而視,嘴裡吧啦巴拉的,說早晚要弄死你個龜兒子。而爺爺早已經跪下,連忙捂住辛棄疾的嘴 : "小聲點啊,我的祖宗!"



2.當天下所有的文人都在苦讀聖賢書

想要考取好功名時,而我們的辛大爺同時兼顧鍛鍊,練出了八塊腹肌,時刻準備殺向金國。後來終於有機會成立武裝隊伍時,辛棄疾卻得到消息,自己的老大被叛徒給殺掉了!

大怒!辛棄疾立馬帶領了50名死士,殺向了五萬叛軍軍營中,居然還被他找到了那個叛徒還活捉回首都臨安當眾斬首!當時全宋朝的人,上至皇帝,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奴隸,都被辛大爺的這一舉動的驚掉了下巴,不得不服英雄出少年!辛大爺自此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3.創立了"飛虎軍"。

在南宋眾多的地方軍隊中,"飛虎軍"雖然不是人數最多的,但卻是發揮最大戰力,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支隊伍,併成為南宋中後期維護湖南政治局勢的重要支柱。金人稱之為"虎兒軍",聞風喪膽,不敢與之敵。


4.這得讚揚一下辛棄疾的詩詞了。

真的是全能啊,從婉約到豪放,在從田園到戰場,沒有哪一個是辛棄疾不精通的。若把辛棄疾的詩詞拿來,在歷史上進行排名,我認為絕對在前三之內。


當然,關於辛棄疾的故事還有很多。要我說啊,辛棄疾的一生就是一個傳奇。至於題主所問歷史上還有誰能夠和辛棄疾一樣文武雙全?

大概也只有岳飛,曾國藩之流了吧!


簿君


文武雙全的男神必須是曹植啊。

“左挽因右發,一縱兩禽連”(《名都篇》),這箭法,除了子建男神,也就幾百年後的長孫晟了。

除了個人武力之外,曹植也是有統軍征戰,獨當一面之能的。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曹操率師徵孫權,命植“典禁兵,衛宮省”,把留守後方鄴城的重任交給曹植。曹操臨行前對曹植說:“吾昔為頓丘令,年二十三。思此時所行,無悔於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與!”話語殷殷間,也是對曹植個人能力的肯定與期許。



而最能夠肯定曹植有統兵能力的證據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三國志·陳思王植傳》載:“二十四年,曹仁為關羽所圍。太祖(曹操)以植為南中郎將,行徵虜將軍,欲遣救仁。”以曹操的識人之明,能讓年僅27歲的曹植去對陣威震華夏的關羽,可見曹操心目中對曹植軍事才幹的評定。這也證明了曹植在“皇考建世業,餘從徵四方。 櫛風而沐雨,萬里蒙露霜。劍戟不離手,鎧甲為衣裳”的軍旅苦辛中是學到了他在《求自試表》中所說的“行軍用兵之勢”的。



以上是“武”的,至於曹植“文”的一方面,應該就不用多介紹了吧。


七班的歷史課代表


我換個角度回答這問題,咱不說文人能用兵打仗的,咱說武將裡頭有文化會寫詩的。

明朝武將會寫詩的不少,有幾位不僅“會寫”,而且有相當不錯的水準。這個不錯是指:有資格進入諸如“明詩三百首”之類的選本。

郭登

朱元璋當年起兵的時候,有兩個兄弟來投奔他,哥哥叫郭興,弟弟叫郭英。郭英當年才十八歲,朱元璋很信任他,讓他在營帳中值宿守衛。平時也不叫他的名字,而叫他“郭四”。建國之後,郭英被封為武定侯,是很罕見的【開國重臣活到朱元璋身後】的例子。永樂元年病逝。

郭英有個孫子叫郭登,也是一員武將。他最有名的事蹟應該是在“土木堡之變”後,瓦剌抓了明英宗當人質,到處威脅守關明軍開門放行。郭登當時是大同守城長官,把門一關,避而不見。也先發現大明皇帝(前任)的名頭不太好使,只好失望而去。

等到英宗復辟以後,記恨當年他閉門不納的事,於是把郭登貶去了甘肅。

郭登長於大篇,“汪洋恣肆,渾厚沉雄”。因為他是武將,久在邊關,所以有親身生活體驗。他也能寫平易的詩篇,委婉動人而語意雋永。

李東陽誇他:“國朝武臣能詩者,莫過定襄伯郭元登。”朱庭珍把他捧得更高:“古今名將武臣能詩者,均不及定襄遠甚。”就是說,史上名將裡頭,他的寫詩水平甩開別人一截。雖然可能是言過其實,但也表明郭登確實有很高的詩歌造詣。


《保定途中偶成》

白璧何從摘舊瑕,才開羅網向天涯。
寒窗兒女燈前淚,客路風霜夢裡家。
豈有酖人羊叔子,可憐憂國賈長沙。
獨醒空和騷人詠,滿耳斜陽噪晚鴉。

《送嶽季方還京》

登高樓,望明月,明月秋來幾圓缺?多情只照綺羅筵,莫照天涯遠行客。


天涯行客離家久,見月思鄉搔白首。年年嘗是送行人,折盡邊城路傍柳。
東望秦川一雁飛,可憐同住不同歸。身留塞北空彈鋏,夢繞江南未拂衣。
君歸復喜登臺閣,風裁稜稜尚如昨。但令四海歌昇平,我在甘州貧亦樂。
甘州城西黑水流,甘州城北胡云愁。玉關人老貂裘敝,苦憶平生馬少遊。

順便說一句,雖然是郭英的孫子,但郭登的爵位是“定襄侯”,繼承武定侯爵位的是郭家另外一支。後來歷代武定侯中有個叫郭勳的(郭英六世孫),在文化史上也有點名氣。因為這人有錢又有閒,刻印出版了很多通俗讀物,最有名的是《水滸傳》和《三國演義》……

王越

(圖文無關)

王越是明代中期的名將,和蒙古人作戰多年。成化九年“紅鹽池之戰”大勝,收復了河套地區,對鞏固邊防有重要意義。成化十六年進剿賀蘭山,奇襲威寧海,韃靼人猝不及防,一敗塗地,首領小王子(和朱厚照打過仗的那個)隻身逃走。這是一場大勝。

不過王越結交太監汪直,被視為他的一個汙點。

錢謙益評論他的詩:“粗豪奔放,不事雕琢。讓人忍不住有橫刀悲歌,想要出塞征戰的心思。”

因為王越詩寫的不錯,又有進剿賀蘭山的戰績,因此有人認為岳飛名下的《滿江紅》是他寫的——詞中有“踏破賀蘭山缺”一句。不過這一觀點說服力不足,因為賀蘭山雖然對上了,而全詞中對不上的更多。明朝和韃靼哪有什麼“靖康恥”的仇怨……

《丁亥中秋》

瑟瑟西風吹雨晴,可憐佳節在邊城。
百年人有幾時健,一歲月無今夜明。
魯酒為誰澆戰骨,商歌空自怨和盟。


睢陽已死汾陽老,羞對兒曹說用兵。


戚繼光


這一位不用多說,眾人皆知的抗倭英雄,轉戰東南多年,雖然作戰規模比較小,但卻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後來被調動到北方防禦,蒙古人十幾年不敢入侵。他臨死遺言說:“三十年間,先後南北、水陸、大小百餘戰,未嘗一敗!”著實是個猛人。

戚繼光能寫詩,《四庫總目提要》評價:“詩風雄健,接近於燕趙之音。”他和當時的文化圈也有很多來往。有一次戚繼光贈給當時文壇領袖王世貞一把寶劍,王世貞於是寫了《戚將軍贈寶劍歌》回贈。

《韜鈐深處》

小築慚高枕,憂時舊有盟。
呼樽來揖客,揮麈坐談兵。
雲護牙籤滿,星含寶劍橫。
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

《登盤山絕頂》

霜角一聲草木哀,雲頭對起石門開。
朔風邊酒不成醉,落葉歸鴉無數來。
但使玄戈銷殺氣,未妨白髮老邊才。
勒名峰上吾誰與,故李將軍舞劍臺。

《馬上作》

南北驅馳報主情,江花邊月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

其他

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錯覺,明代武將能寫詩的不少。難道是當時風潮流行這個?

和戚繼光同時代的俞大猷也會寫詩。

《秋日山行》

溪漲巨魚出,山幽好鳥鳴。
丈夫不逆旅,何以及蒼生。

《舟師》

倚劍東冥勢獨雄,扶桑今在指揮中。
島頭雲霧須臾盡,天外旌旗上下翀。
隊火光搖河漢影,歌聲氣壓虯龍宮。
夕陽景裡歸蓬近,背水陳奇戰士功。

就連李如松這種看起來像個粗人的,也能寫詩:

春來殺氣心猶壯,此去妖氛骨已寒。
談笑敢言非勝算,夢中常憶跨徵鞍。

萬曆抗倭之戰中的另一位將領,水軍主帥陳璘也能寫詩。

不有將軍在,誰扶國勢危?
逆胡驅襄日,妖氛倦今時。
大節千人仰,高名萬國知,

聖皇求如切,超去豈容辭!

這詩是陳璘贈給李舜臣的,顯然是為了拉攏關係,據說效果還不錯……


北門猿


中國歷史上文武雙全的男神還是很多的,這裡補充一個冷門的歷史人物——譚綸!


譚綸,字子理,號二華,江西宜黃人,出身於文官,卻與抗倭名將戚繼光齊名,後來更是成為大明朝的兵部尚書,譚綸藝術造詣極高,開創了著名的“宜黃腔”。



譚綸24歲時高中進士(嘉靖二十三年科、公元1544年),中進士的年齡只比著名的神童張居正大了四歲,譚綸有《譚襄敏奏議》1、《譚襄敏遺集》、《書經詳節》、《軍事條例類考》、《點將圖》等作品流傳後世。

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中譚綸形象


二,武:


譚綸出身於文官,卻精通兵法,武藝高強,在抗倭戰場上縱橫馳騁,後來更是成為大明朝的兵部尚書。


譚綸擔任台州知府時,訓練了一支千餘人部隊,“分數既明,進止齊一,未久即成精銳”,倭寇進犯柵浦,譚綸率領這支部隊迎戰,三戰三捷,後來與戚繼光、俞大猷等將領配合,徹底掃清了浙江倭患。

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中譚綸形象


嘉靖四十二年,倭寇大舉進犯福建,攻陷興化,巡撫遊震得被嘉靖皇帝免職,譚綸成為新任福建巡撫,譚綸和戚繼光、俞大猷密切配合,取得平海衛大捷,戰報送到北京,嘉靖皇帝高興地甚至跑到太廟裡去告慰祖先。


譚綸征戰沙場三十餘年,“積首功二萬一千五百”,與繼光共事齊名,人稱“譚、戚”。


譚綸武藝高強,精通劍法,訓練新兵時,曾“教以荊楚劍法及方圓行陣”,據說戚繼光也曾向他討教過劍法。

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中戚繼光形象


三,藝術:


譚綸酷愛戲曲,特別是流行於南方的“海鹽腔”,譚綸甚至在軍隊裡設置戲班,隨軍演出,這應該算是早期文工團了吧!


譚綸曾把海鹽腔帶回家鄉宜黃,傳授給家鄉父老,還會親臨排演現場,後來將弋陽腔融入其中,形成“宜黃腔”。

譚綸浮雕


教習家鄉藝人並將弋陽腔融入其中形成“宜黃腔”。湯顯祖對宜黃腔極為欣賞其著名的《臨川四夢》均由宜黃藝人首次演出以至流傳。宜黃腔後經藝人不斷探索和改進不僅在省內廣泛流行在安徽、江蘇、湖南、湖北、四川、陝西、廣西、山西、河北、北京等地都有流傳。一些曲調還融入京劇。


譚綸和著名戲劇家湯顯祖是忘年交好友,湯顯祖還特意寫了一首詩《送譚尚書行邊》,送給譚綸。

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中譚綸形象


四,識人:


譚綸善於識人用人,“善任俞戚而建大勳”,舉薦和提拔了戚繼光、俞大猷、劉顯等一大批後來叱吒風雲的將領,堪稱明朝名將的“伯樂”。


指縫間的歷史


中國歷史上,論起文武雙全的人,毫無疑問,辛棄疾必須退避三舍不能當第一,文武雙全的第一名,也必須是——

大成至聖文宣王、萬世師表孔子!


文的一面,2000年無人超越。

孔子開創的儒家學派,成為中國歷史上統治地位的政治思想。一方面儒家和道家法家並列成為第一位的統治思想,另一方面儒家和道教佛教並列成為“三教”之一。

這樣的成就,全世界歷史上,也沒有出幾個!

武的方面,當時人人敬服!

舉幾個例子讓你說一下。

1,孔子武力最強的弟子子路。一開始單挑孔子,被孔子幾招只能秒殺。孔子的弟子很多都是文武雙全,這裡面肯定有孔子的功勞。

2,孔子年輕時,就被稱作“長人”,個子很高,孔武有力。《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長九尺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換算成今天的尺碼,孔子的身高是2.1米。1.8米的周潤發扮演孔子,對孔子已經是過度矮化了!

4,《呂氏春秋》說“孔子之勁能舉國門之關,而不肯以力聞”。春秋時期的城門,沒有1000斤,總有500斤。孔子能扛起城門,力量堪比項羽,放在現在妥妥的世界舉重冠軍!

5,孔子的父親叔梁紇,被稱作“魯國三虎將”也是項羽嬴蕩一樣的戰神級格鬥大師!

6,孔子教學的科目“六藝”,包括了駕車、射箭兩項。孔子能射飛鳥(《述而》),六十三歲時還曾親自為學生駕車(《微子》)。當時最高難度的兩個軍種,孔子都是大拿!

孔子站在世界巔峰:“還有誰?”文武雙全的英雄,是最孤獨的!


歷史知事


辛棄疾莫名其妙的火了。辛棄疾確實有火的資本,能文能武,簡直不要太厲害。

作為詞人,辛棄疾能與蘇軾並稱為蘇辛,豪放派詞宗。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這樣的詞可不是誰都能寫寫出來的。作為武將,辛棄疾帥50人,夜襲叛將軍營。面對對方5萬人,先斬叛將,再突出重圍,震驚朝野。

如果說要找一個如同辛棄疾一般文武全才之人,腦海中浮現出一個名字,王陽明。

王陽明,我們都學過他對著竹子格物致知的故事,這確實是個大神。在文化方面,不用多說,依託儒家文化,獨創心學,成一代宗師,與孔孟並立,影響力之大,可見一斑,在朝鮮半島,日本和東南亞地區都有極大的影響力。特別是在日本,王陽明深受崇拜。記得有個日本人說過:中國有這麼好的思想自己不學習,反而被日本學去了。

接下來說點關於王陽明武力方面的事情吧。王陽明確實不是個安分守己的主,15歲的時候就獨自跑到山海關居庸關一帶遊歷了個把月,據說還和幾個韃子幹了一架。



說起王陽明的巔峰之戰,無疑是平定寧王之亂。當時寧王朱宸濠在江南發動叛亂,攻城拔寨,引發朝野震動,大家都很恐慌。只有一個人說:有王陽明在,寧王必敗無疑。

確實,寧王敗了。至於中間的過程,就不詳細說了,大家可以自行搜索。寧王為造反準備了整整十年,王陽明平叛只花了一個月(35天)。要知道,王陽明是在明朝中央政府沒有派兵支援,只靠著地方零散部隊的情況下完成這一壯舉的。

文武兼備者歷史上大有人在,不過文能開宗立派,武能名動天下,這樣的人確實不多,王陽明算一個。


小鎮月明


問的好,這個問題的範圍可就大了!

應該說歷史上有很多人都是文武雙全的人。下面小編就來舉幾個例子。

首先我要推崇的就是三國時期的曹操!

曹操可以說是個有大抱負的人,有理想的實幹家,軍事家!能夠在混亂的漢朝崛起迅速成為一方諸侯,就已經說明了他的軍事才能了。

至於文的方面,曹操手下謀士不少,像郭嘉,荀彧,荀攸等謀士,如果曹操是個只知道帶兵打仗的話,這些謀士也不會跟從他吧,這是間接反映了曹操在文的方面;其次曹操也寫了不少文章,例如《龜雖壽》等等,已經成為小學生學習的課文了,這不正是顯示出了曹操的文采嗎?

2、岳飛

岳飛就在武的方面就不用多說了吧!帶領著岳家軍,連破金人12道城池,收復大半的疆土,這是武的突出。之後更是寫出了《滿江紅》這樣知名文章,也是突出了岳飛的文采方面!

3、毛澤東

對於新中國的領袖毛澤東,相信就不用小編來說了,武的方面是帶領著廣大人民建立了新中國;在文采上,毛主席寫的文章也是不少的,例如:《沁園春 雪》!!

除了這些之外,還有古代上的人是文武雙全的,大家可以查詢資料,給大家補補歷史知識。


追逐風箏的人


我認為孫武。

孫武(公元前545—公元前470),字長卿,春秋末期齊國人,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被尊稱為兵聖。

他著有鉅作《孫子兵法》,被譽為“兵學聖典”,是古代軍事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對後世影響深遠,在世界軍事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他曾率領吳國三萬之師,千里遠襲楚國,五戰五捷,直搗楚都,創造了中國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奇蹟,幾近覆亡楚國,為吳國立下了卓著戰功。正如李世民所言“觀諸兵書,無出孫武”。孫武為後世所留下的智慧,還在深刻影響著今天的我們,堪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