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唐太宗李世民為何會把新朝王莽與東吳末帝孫皓歸為一類人?

愛老歌的人


唐太宗李世民寫過一篇文章《金鏡》,其中有段話將王莽和孫皓歸為一類:“王莽偽行仁義之道,有始無終;孫皓權施恩惠之風,有初無末。二子猶船之泛巨浪,毀在不遙,若駑馬之奔千里,困其將至。”

(李世民其實文章也寫的不錯)

王莽未篡位時曾經被大眾看做是品德高潔的賢人。王莽的兒子殺了自己的奴僕。在漢代,奴婢被視為財產,雖然法律也規定不得故意殺害奴婢(非故意或懲罰奴婢過當致死只罰錢),但主人殺奴婢也不是特別嚴重的罪行,更不會償命。王莽逼兒子自殺償命,以比法律更高的要求約束自己家人,賢名傳於四方。

但王莽篡漢建立新朝後,施政混亂,最後弄得天下大亂,自然也就失去了道德光環,被視為虛偽暴虐之人。

孫皓是東吳最後一位皇帝。孫皓繼位初期,有賢明的名聲。做過開倉振貧、減省宮女、放生宮內多餘的珍禽異獸等被當時人視作賢德的事情。後來亡國之君,自然也就沒什麼好名聲了,被視為殘暴之主。

其實兩者並列,也是李世民寫文章在湊論據了,和今天學生寫議論文湊論據沒啥差別。不過李世民的《金鏡》這篇文章還是寫的很好,放現在也是一個非常好的議論文模板。有興趣的可以找來看看,網上很好找。


仁勇校尉


因為這兩個人有共同的特點:便是剛開始施行好事,但是半途而廢!

孫皓(東吳孫權的孫子):當上皇帝后,大赦天下,被老百姓成為明主。但他最後驕傲自滿,開始粗暴驕橫,荒淫無道:

他竟把大臣王蕃的腦袋當球踢

這貨恩將仇報,他當初當皇帝都是被兩個人推上去的。其中一個叫張布,他最倒黴死之後,女兒就被這個孫皓搶走當美人。為了讓自己的母親當上皇太后把正統的朱太后便為景皇后,但孫皓又想討好景皇后,但是最後逼死了她。當時景皇后才三十歲是個氣質出塵的美人,人稱跟呂雉的女兒魯元公主一樣出塵女子。

王莽:這個人超級偽君子,自己為了篡奪皇位竟然要舉行禪讓儀式!

李世民:“王莽偽行仁義之道,有始無終;孫皓權施恩惠之風,有初無末。二子猶船之泛巨浪,毀在不遙,若駑馬之奔千里,困其將至。”意思是:

王莽裝出施行仁義之事的樣子,有開始的行動但沒有貫徹始終。孫皓權且對百姓體恤施恩,也是有一開始的行動但沒有貫徹始終。這倆人就好像船隻穿過了巨浪,在離終點不遠處沉毀。像劣馬跑了千里,在快到的時候困累。


紅樓夢中客


唐太宗李世民把王莽和孫皓歸為一類人,主要是從道德方面去衡量的。王莽和孫皓最大的共同點就是兩個人都是很善於打道德牌的戲精。

王莽是一個隱藏很深,入戲很深的野心家和陰謀家,為了登上皇帝大位,他把自己包裝得嚴嚴實實、絲絲入扣,他的道德牌、形象牌玩得異常嫻熟,他幾乎矇騙了全體國民的眼睛。當他登上皇帝大位之後,他就再也無所顧忌,立馬脫去了所有偽裝,暴露出其猙獰面目;立馬用冷惡毒辣殘替代了溫良恭儉讓。道德的表演落幕之後,一旦榮登大位,一旦掌握了刀把子,一旦掌握了絕對權力,就開始釋放絕對意志,就再也無人能夠控制他,只得由他任性胡為、恣意妄為,任由他開歷史的倒車,直至毀滅方休。

再說孫皓,他在沒有成為皇帝之前,其表現相當優異,人人誇獎個個敬服,道德牌、形象牌異常嫻熟,因此,被大臣捨命保舉,榮登大位。即位之初,還下令撫卹人民,又減省宮女、開倉振貧和放生宮內多餘的珍禽異獸,一時被天下臣民稱讚為明主。但當他皇位鞏固之後,就立馬變得暴虐殘忍,粗暴驕盈、縱情酒色,結果民心喪盡。更無語的是,他也把擁立自己的功臣殺掉,可謂以怨報德,後來又大操大辦遷都至武昌,大興土木,橫徵暴斂,把吳國拖到了亡國之境地,自己也成為亡國之君。

在中國歷史上,通過道德的演技登上皇位,之後露出猙獰的面目,禍國殃民的帝王繼王莽之後,最典型的要數吳國的孫皓。所以李世民把他們歸為一類人。


雁楠吃瓜客


孫皓,是中國古代三國時代東吳的第四代君主,他是被孫權廢去皇太子地位的第三子孫和的長子,也就是孫權的孫子,也是東吳最後一位皇帝。王莽就不說了,外戚奪權大家都知道。二人剛開始還是都很勤政的,都想做一番事業的,包括王莽改制,孫皓明政,但是結果都很尷尬,不知道是受打擊了還是對生活失去了信息,後來又都聲色犬馬,任人唯親,臣民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糖麥


“王莽偽行仁義之道,有始無終;孫皓權施恩惠之風,有初無末。二子猶船之泛巨浪,毀在不遙,若駑馬之奔千里,困其將至。”

典之所出,譬如白居易論周公、王莽,皮日休論楊廣一般,蓋棺方能定論,故朝忠而暮奸者,王莽是也;前賢而後愚者,孫皓是也。

中唐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鑽龜與祝蓍。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唐後期詩人皮日休《汴河懷古二首》其二:“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