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6 从文到理,专业跨度究竟有多远?

从文到理,专业跨度究竟有多远?

在高二分科的时候,我跟大多数同学一样,内心很纠结。在当时,我的文理科成绩均衡、兴趣均衡,物理、化学、历史、地理都学得很好,而所有理科科目里生物稍弱,文科科目里政治稍弱,放弃任何一边都有些不忍心。在高一的那个暑假,做了各方面的权衡和比较之后,最终决定向高考低头,选择了文科。那时的我满怀理想,我想要在大学学习文史哲之后,将来写一本《社会哲学的数学原理》。基于此,作为文科生的我选了当时以为和哲学相关的几个专业,最后我被厦门大学的国际政治专业录取了。

大学初体验:无法理顺的专业头绪

九月,我顶着炎炎烈日,来到了厦门大学的漳州校区报到。大一上半学期除了公共基础课,我们还有两门专业必修课:国际政治概论和政治学原理。国际政治概论课,老师要求我们看《国家间政治》,并且在每周四下午六点前要针对一章内容写读书笔记交给老师。直到现在我还记得那时每个周四的下午对我来说多么煎熬。而政治学原理的第一节课,我们花了一个半小时讨论“政治”的定义。然而在那一个半小时中我却始终在想:不管最终怎么定义,定义中又会出现一些新的词汇,这些新的词汇又该如何定义呢?

在我看来,当时的学习就像是在扯一个巨大的毛线球:我从一屋子的毛线里面扯到了一部分,然后开始试着整理这些凌乱的毛线。但是因为找不到毛线的起始点,扯着扯着就有地方无法理顺。于是我又抓起另一部分来继续扯,等到扯清楚了这部分,刚才那部分又乱了。很长时间过去之后,我都没有一个可视化的收获——哪怕是像高中文综考试成绩有所提高的这种收获,都是看不到的。

理性抉择:将目光投向了数学专业

其实,骨子里我是一个非常理性的人。想要写《社会哲学的数学原理》这本书,也是因为在我的价值观里,只有写成数学原理,才是“学问”,才是突破国界、民族和时空的真理。这种想法不一定正确,但最终促使着我将目光投向了数学专业。

幸运的是,我从开学第一天就开始旁听工科专业的高等数学课。在近两个月的学习中,不断对两边思维方式、作业、考核方式进行对比,最终确定数学的学习方式与内容更适合我,从而逐渐敲定了转专业的主意:我要从纯文的国际政治专业,转到纯理的数学专业去。

转专业考试在大一结束的那个暑假。我从大一上学期的12月开始准备,寒假之后正式进入备考轨道,放弃了国际政治专业第二学期所有的专业课。由于背水一战的处境和知识难度的提高,我的备考过程比高三更加艰苦,好在最终的结果是完美的:我以转专业考试第一名的成绩成功转入了我梦寐以求的数学专业。

方向对了,从头来过也无惧

转专业之后,我的理想又变成了我小学一二年级时最初的那个理想:成为一名数学家。第一年我决定按照数学知识的学习规律自降一级,与大一新生一起从最基本的数学分析、高等代数和解析几何学起。

由于有转专业考试的基础,我顺利跟上了进程,并且重新找到了高中时候那种良性循环的学习节奏。平时写作业、练习和考试的过程中,在解答具体的题目时我每每都要感叹数学之严格,感叹每一步都能找到严格的理论依据。当然,数学专业的学习也并不是全都那么美好。每一门课都配有相当数量、相当难度的作业,有时候需要写到半夜;各种考试与国际政治专业的考试相比,准备起来的难度大、花费精力也多;受制于课业压力,参与学生活动的时间就被自然压缩了。

如今我在数学学院的学习非常顺利,大部分专业课学得也很好。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也不时地回忆之前专业的学习,最终坚定地留在了数学专业,并且准备为之奋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