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2 在宜春安了“家”的匠人,隱匿在中山路專注金銀加工32年!

■【守藝】記錄那些即將成為記憶的傳統技藝

在宜春安了“家”的匠人,隱匿在中山路專注金銀加工32年!

捶打,敲擊,反覆,直至器形和紋飾成型...

不同於繁複的華麗之美,簡潔的器物本身,表面富有肌理的變化,使得金屬脫離了冷冰冰的質感,而多了人文的溫度!

在宜春安了“家”的匠人,隱匿在中山路專注金銀加工32年!

錘揲(yè)傳統金屬加工的主要工藝之一,是指對金屬坯料施加壓力,使其產生變形以獲得所需造型的金屬加工方法。鍛打捶揲是金銀器成型工藝和裝飾工藝常用的方法之一。

在我國民間,開打金鋪,從事金銀飾品加工製作的人俗稱“打金師傅”,因為用的是鐵錘榔頭等工具,這個稱呼似乎很適合於他們。一件件寓意著幸福美好的金銀首飾經他們之手,鍛造成為理想的模樣。

在宜春安了“家”的匠人,隱匿在中山路專注金銀加工32年!

在宜春安了“家”的匠人,隱匿在中山路專注金銀加工32年!

宜春中山中路的這條老街上,某個不起眼的街道旁,你總會聽到這樣:叮~叮~當~當~的聲音。這家5平米不到的小店裡,存放著章老伯30幾年來的一方天地。一隻鐵錘,一把榔頭,一張小板凳,就構成了章師傅的工作室。

此時的章老伯正在全神貫注的為顧客打造一副金手鐲,只見他拿著焊槍,腳踩鼓風機,對準一塊金塊不斷地噴出火焰,不一會兒金塊被燒的通紅。

在宜春安了“家”的匠人,隱匿在中山路專注金銀加工32年!

在宜春安了“家”的匠人,隱匿在中山路專注金銀加工32年!

選料、化料、手工捶打、雕刻、拋光,就這幾道工序,看似比較簡單,但卻是考驗工匠的手藝和熟練程度。”

化料後,章老伯趁著溫度抓緊用錘子和鉗子反覆捶打塑型,“叮叮叮”……就這樣一錘一錘敲打,另一隻手慢慢轉動金條,持續30分鐘後,一根細長的金條就完工了。

在宜春安了“家”的匠人,隱匿在中山路專注金銀加工32年!

在宜春安了“家”的匠人,隱匿在中山路專注金銀加工32年!

在章老伯旁邊的木箱子裡除了鐵砧、噴槍、鉗子、小鐵錘等工具外,還擺放了好多長短不一、粗細不等的鐵條。“這就是我工作時要用到的工具,有的已經跟著我三十幾年了。”

說話的同時,只見他一邊在調整手鐲的形狀。塑好形之後,就進入最後一道拋光程序。

在宜春安了“家”的匠人,隱匿在中山路專注金銀加工32年!

在宜春安了“家”的匠人,隱匿在中山路專注金銀加工32年!

“很多人呀,都是用紗布或是拋光機拋光,但是我這裡和其他人不一樣,整個打造的過程都是純手工。

包括拋光我都是用的瑪瑙純手工拋光,這樣不損壞首飾的同時更能顯示出首飾的亮度。”章老伯說。

在宜春安了“家”的匠人,隱匿在中山路專注金銀加工32年!

在宜春安了“家”的匠人,隱匿在中山路專注金銀加工32年!

手工打造金器比較麻煩,工序最複雜時多達30多道,相對來說費時費力,尤其是將金塊打成金片這道工序時,是最考驗藝人的技術水平。打出的金片必須厚薄均勻,表面光滑,否則就是不合格。

每件好金器,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精益求精,一隻戒指大約要20分鐘,而一隻銀手鐲大約要兩個半小時。

在宜春安了“家”的匠人,隱匿在中山路專注金銀加工32年!

三十年來,章老伯將自己的激情和心血全部傾注在每件作品中,在腦海中構思出金器的輪廓,純手工打製好每一件銀首飾,而一件件精緻的飾品也無不透露著靈性和智慧。

老一輩的人都熟悉章師傅。他從事手工銀飾加工很多年,13歲的時候就跟著父親學習這門手藝,從小就在敲打聲中長大。86年來到宜春,由於這裡的工匠少,競爭也少,他們在這裡定居、開店,靠著這門手藝,已經在這生活了32年了。

時間一長,漸漸喜歡上了這裡。

在宜春安了“家”的匠人,隱匿在中山路專注金銀加工32年!

金銀加工的鋪面以舊物加工、老物件回收為主。最開始在鼓樓那邊開了一家店,後來棚改,搬到步步高附近,也開了七年!

中途想過把店關了不做,可有些老顧客一直在詢問:“章師傅啊,你的店開到哪去了呀,怎麼找不到了?”

我想最讓這些手藝人感動應該就是老買主介紹新買主,新買主變成老買主後,又繼續介紹新買主前來...在這些手藝人眼中,老顧客的意義在於她們的再次光顧不僅是對你手藝的認可,更是對你這個人的認可!

在宜春安了“家”的匠人,隱匿在中山路專注金銀加工32年!

在宜春安了“家”的匠人,隱匿在中山路專注金銀加工32年!

章師傅說道:乾的話,一直幹下去,因為一個是,咱說實話,幹別的吧我也沒有文化,不會做,再說從祖上傳下來的東西,你扔了吧,也有點可惜!

最主要是自由!早上9點出攤,晚上7點收攤,時間自己定。也許在手藝人的眼中,生活除了填飽肚子外更重要的是那份自由!

到如今已有30多年。憑藉精湛的工藝,他們的小店從最初的帶料加工發展到獨立生產金銀器,這對工匠的手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宜春安了“家”的匠人,隱匿在中山路專注金銀加工32年!

在宜春安了“家”的匠人,隱匿在中山路專注金銀加工32年!

老師傅特別隨和,在和章師傅聊天拍攝的時候,邊上的一位老客戶說道:“老師傅啊,你就不怕這位小記者把你的手藝偷學去了?”

“這個東西是學不來的,就算你所有的程序都知道,你也不一定會的!不僅要求工匠熟練鏨刻,還需要掌握鑄造、鈑金工、鎏金、鑲嵌、掐絲等技術。金銀器加工是個細活,工序繁雜,需要時間打磨,和多年的磨鍊,才能做出一件滿意的作品。”老師傅笑了笑!

在宜春安了“家”的匠人,隱匿在中山路專注金銀加工32年!

在宜春安了“家”的匠人,隱匿在中山路專注金銀加工32年!

在宜春安了“家”的匠人,隱匿在中山路專注金銀加工32年!

小編這才意識到這也是一項艱苦的工作,和一份需要慢下來的細活。首先,將熔鍊提純後的金塊或銀塊加熱;用錘子反覆敲打,使其延伸展開成為一定厚度的金片或銀片;然後,剪裁成所需要的簡單器型。日復一日,漫長而瑣碎。

《世說新語》裡有個故事,魏朝時候韋誕擅長書法,魏明帝建造宮殿,想安放匾額,讓韋誕登上梯子題寫匾額。等到題好字下來後,韋誕的頭髮都已經變得雪白。

在宜春安了“家”的匠人,隱匿在中山路專注金銀加工32年!

一個人什麼時候最有魅力,認真的時候!從前我以為金銀加工需要一套專業的工具,然鵝並不是這樣子!在平凡的工具下如何打磨出一件光彩奪目的金銀飾品這就全憑手藝人的一雙巧手!

在宜春安了“家”的匠人,隱匿在中山路專注金銀加工32年!

在宜春安了“家”的匠人,隱匿在中山路專注金銀加工32年!

好物件的誕生需要千錘百煉,在叮叮噹噹的敲擊聲中好似對青春最美的註解,也是對生活最好的答卷!

但是,能在這個位子上安心坐下來的多數還是中年人。套用一句話世上只有一種工匠精神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在宜春安了“家”的匠人,隱匿在中山路專注金銀加工32年!

低頭著筆,頭鬢皓然,這大概就是工匠精神

,這是現代化大工業的組織制度與操作流程無法承載的。匠人們對職業的尊重,對專業精神的敬畏,對技藝的傳承,無一不體現出對自然的熱愛,那是心中深遠處的理念支撐。

手藝人,這三個字就代表著緩慢、沉澱和精湛!即如今提倡的工匠精神,因為這個活兒對於手藝人來說太重要了,為了這個手藝,有的人可能已經付出幾十年的青春了,有的人甚至是打算付出一輩子了,他所有的時間除了生活就是手藝!

在宜春安了“家”的匠人,隱匿在中山路專注金銀加工32年!

在宜春安了“家”的匠人,隱匿在中山路專注金銀加工32年!

有句話講: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就是腦子跟腳的距離。我們都希望工作之餘的事情能為我們帶來金錢,經驗,地位,權利等等,但是也許你想了,也許你也去看了很多的經驗帖,你甚至已經動手準備去做點什麼了。但是,就沒有然後了。

如今,面對機械化生產的衝擊,這群手藝人感受到了巨大壓力。在他看來,手藝,應該是用手製作出來的東西,每一件首飾都是純手工打造,雖然過程很繁瑣,但是打出來的每一件金器絕對是獨一無二,是工廠機器批量化生產永遠也達不到的。

在宜春安了“家”的匠人,隱匿在中山路專注金銀加工32年!

它是人與人情感的連接。製作一個手鐲的流程融化—塑形—打磨—拋光每次完工後再親自為顧客戴上手鐲,與機械加工的產物不同這物件,好似有了溫度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曾幾何時,學會一門手藝就是一輩子吃飯的門路。幾千年來祖先留下無數讓人驚歎的手藝。它們不僅僅是一種物化的呈現,更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文化、情感,甚至宗族間深厚而綿密的傳承。

在宜春安了“家”的匠人,隱匿在中山路專注金銀加工32年!

在宜春安了“家”的匠人,隱匿在中山路專注金銀加工32年!

然而隨著物質的繁榮,我們不得不在古老與現代文明的撞擊中做著無奈的選擇,也許它們成了現代文明的棄兒,但卻屢屢敲打著我們的內心,依然被我們眷戀與守望。

時光讓曾經的人一一變老,而金銀加工這門老手藝卻在我們內心深處紮根。我們在金銀飾品中感受手工工藝的溫情與靈魂的同時,更應當思考這門手藝如何更好的生存下去,發展下去,傳承下去。

— END —

圖/文 | 每日宜春@野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