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为什么二战德军打不下列宁格勒?

胡阳83690366


二战德军打不下列宁格勒,除了由于苏军的顽强抵抗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德军从来都没有发起对列宁格勒的进攻,只是用包围和封锁来企图迫使列宁格勒屈服。



当时的德国国防军统帅部作战局副局长瓦尔利蒙特将军回忆到当时的情况:1941年当时的北方集团军群的装甲先锋部队已经到达列宁格勒的市郊,从法国运来的攻城重炮也已经抵达,在进攻即将发起之际,希特勒突然下达了暂时进攻的命令。理由是1939年德军在攻占华沙时伤亡惨重,他害怕德军在列宁格勒会遭遇严重的损失,从而影响其对于其他方向上兵力的投入。他希望切断列宁格勒同外界的联系,使其屈服。就这样在德军一开始的高歌猛进失去破之之下,在苏军无力集中大量部队据守列宁格勒之下,德军竟然放弃了对列宁格勒的进攻,令人不解!


在错过最好的进攻机会后,苏军便已经大大加强了列宁格勒的防御,而德军为了拿下莫斯科也将北方集团军群的装甲部队抽调去了中央集团军群,如此便更加不可能发起进攻了。等到进入1942年德军发起的夏季攻势,在初期的势如破竹的有利情况下,希特勒又一次想占领列宁格勒,为此他将刚刚占领完苏军克里木的要塞塞瓦斯托波尔的第11集团军调往了列宁格勒方向,正在其准备发起进攻之际,德军在南翼的斯大林格勒方向已经开始出现危机,于是第11集团军司令部受令组建顿河集团军群司令部参与南翼的作战,进攻列宁格勒的计划被迫再次搁置。随着德军在斯大林格勒的惨败,德军有限的兵力都投入了同苏军在南翼的苦战中,再也抽不出兵力对列宁格勒发起任何进攻了。


德军进攻的犹豫和变化反应出希特勒的最高统帅部和陆军总司令部的战略上的极大分歧,陆军总司令部一直都将莫斯科作为首要的战略目标,而希特勒在战争的一开始以占领列宁格勒为首要目标,而在中途又突然转向了南翼的乌克兰方向,轻视了对列宁格勒的占领,等到想拿下这座城市的时候,已经无法凑齐足够强大的军队了。


战略论


德国没有打下列宁格勒,主要是因为苏联的顽强抵抗和美英的物资支持。

首先,德国从来没有完成对列宁格勒的全面包围。德军占领了拉多加湖两岸后,错把湖当成了帮助其达成合围列宁格勒的一道天堑。但是,到了冬天,湖面结冰了!能过汽车。苏联可以通过拉多加湖的湖面往列宁格勒运物资。这证明德军的围困有漏洞。

而且,从1941年下半年开始,美英为苏联运送了大量物资,当时物资基本都是运到苏联北方的摩尔曼斯克港,在运送到苏联内地。这些物资弥补了苏联军工生产的不足。

其次,斯大林下达了"苏联国防委员会第227号命令",简称第227号命令。"一步也不许后退!"所有擅自撤退的军官和政工人员都被认为是"懦夫"和"叛徒",并将遭到军法处置。

这道命令让每个苏联军人在了解前线面临的严重局势的同时,激发了他们顽强拼搏的精神。士兵明白了现在局势的严重性,他们已经无路可退了。因此,德军的突击遭到了更加顽强的抵抗。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二战时德国坚定地认为:只要拿下列宁格勒,苏联就要垮掉。

列宁格勒就是圣彼得堡,1917年,列宁在圣彼得堡领导十月革命。1924年为纪念列宁曾更名为列宁格勒,1991年又恢复原名为圣彼得堡。

而围困中的列宁格勒,“饥饿”才是主题。城中的粮食越来越少,士兵每人只能拿到面包500克,非战斗人员,一天也就300克。最惨的是工人和儿童,每天能吃到的面包,只有125克,还是“混合型面包”。

德军的目的,就是想饿死列宁格勒的三百多万人口,打击苏联的抗德士气。苏联老大斯大林已下达指示:不惜任何代价,付出再大的牺牲,也要给列宁格勒送粮食。

苏联地大物博,粮食倒不缺,缺少的是把粮食送进列宁格勒的手段。

最早,苏联采用的是空投。这办法不错,驻莫斯科的特种兵航空大队在几个月内,共向列宁格勒投入了4300吨食物,但这些食物不能满足列宁格勒所有人的需求,还需要另想办法。

斯大林盯着列宁格勒地图,愁眉不展。突然,他眼前一亮,一大片蓝色映入他的眼帘。

这一大蓝色,就是欧洲最大的淡水湖——拉多加湖。拉多加湖旧称涅瓦湖,面积1.84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达51米,最深230米。拉多加湖位于列宁格勒东郊,最远也就20公里,拉多加湖的东南有涅瓦河,经列宁格勒汇入芬兰湾。

在战前,列宁格勒就有从城中到拉多加湖奥西洛维茨港的客运水道。德军围困列宁格勒后,并非不知道拉多加湖对列宁格勒的重要性。但是,德军是千里奔袭、客场作战。带来的武器,重点要攻城,无法完全覆盖拉多加湖。

这就让苏联人看到了机会。

苏联把各地运来的粮食,汇总在拉多加湖的东岸,然后趁德军不备,先把800吨粮食送到了湖西岸的奥西诺维茨港。列宁格勒也接到通知,尽最大可能修复港口。可进入秋季,拉多加湖气候恶劣,大风是家常便饭。德军的轰炸机为防止苏联通过拉多加湖往列宁格勒运粮食,经常在拉多加湖面上巡逻,发现一艘炸掉一艘。

很多粮食船没出多远,就被德军炸沉到湖底。

斯大林说:接着运,看看是我们的粮食多,还是德军的炮弹多!

1941年9月12日之后,苏联加大了向列宁格勒闯关的力度。大量驳船载满粮食、罐头、鱼肉。虽然德军又以轰炸的方式阻截,但还是有很多“漏网之鱼”。两个月内,苏联共向列宁格勒强行输送6万吨各种食物。

苏联其实不怕德军的炮弹,毕竟德军炮弹有限。最怕什么呢?老天爷。

拉多加湖的纬度很高,进入冬季后,拉多加湖开始结冰。苏联往列宁格勒运粮食的速度明显减慢,但如果不能及时送粮,列宁格勒是撑不了多久的。

怎么办?因地制宜。拉多加湖既然结冰了,那就开通一条冰上救援公路。

不过,对于冰上公路,最大的危险,还是冰的厚度不够。正常情况下,拉多加湖要到每年的12月底才会结出厚冰。11月份结的冰较薄,汽车无法在冰面上行驶。苏联外围是可以等到12月底,但危在旦夕的列宁格勒,能撑到12月底吗?

显然是不能的。 汽车太重,可以用马拉雪橇。马的重量倒是轻,但由于太轻,大风一吹,马都吹到了湖里。

时间不等人,只能用汽车。

列宁格勒城中已开通了一条冰上公路,由于天气转冷,冰层越来越厚。汽车小心翼翼地在冰上公路行驶,有时会把冰层压出裂痕,汽车会掉进湖里。截止于12月1日,已有四十多名汽车司机殉职。可这段时间送进城的粮食,只有区区800吨,不能解城中燃眉之急。

不过,苏联方面也得到一条好消息:城中苏军收复重镇提赫文,苏联外围把物资送进城的距离已非常近。

苏联不惜代价开通几条生命之路,各种部队维护这几条生命之路。等到拉多加湖结上厚冰时,汽车队可以畅通无阻地进城送物资。

苏军在拉多加湖上设有加油站和取暖站,供过往汽车加油取暖。拉多加湖更像是苏联多出来的陆地,德军面对苏联的“花招”,无可奈何。这段时间,苏联通过冰上公路,向列宁格勒运送粮食27万吨,油5.5万吨,煤2.3万吨,还有数万吨的武器弹药。另外,汽车队还从城中撤出人口达55万,多为老人和儿童。

苏联真的不计成本,只用了18天,就修建一条通向列宁格勒的铁路生命线。火车的运输能力远大于汽车,列宁格勒的物资紧张情况得到有效缓解。虽然德军不断轰炸,但苏联每天还是能往城中开进2250辆载满物资的货运火车。

有了全国的支持,列宁格勒在围困中越战越勇,最终在1944年1月27日迎来了春天。


地图帝




1941年8月8日瓢泼大雨中,北方集团军群第41摩步军以第1、6装甲师、第36摩步师和第1步兵师从卢加河登陆场向赤卫军城方向进攻。13日德军攻至赤卫军城,苏第8集团军殊死抵抗,由于情况危急,甚至一些妇女开着KV坦克抵御德军的冲击。虽德军得到第8装甲师的增援,依然停滞不前。



8月25日原中央集团军群所属的第39摩步军第12装甲师、第20、18摩步师加上第16集团军第1、28军,以9个师的兵力沿莫斯科—列宁格勒公路发动主要攻击。30日占领姆加车站,距斯卢茨克—科尔皮诺筑垒地域20公里,才为苏第55集团军挡住。9月8日第 20摩步师驱赶妇女、儿童、老人为掩护下占领施吕瑟尔堡,断绝列宁格勒与外界的陆路交通,标志着长达872天惨烈的列宁格勒之围开始。



9月9日德第 41摩步军和第50军以7个师的兵力实施中央突破,从赤卫军城冲向普尔科沃高地和乌里茨克一线。11日德军占领红村和杜杰尔戈夫,13日夺取赤卫军城,16日攻占芬兰湾沿岸的彼得戈夫、斯特列利纳和乌里茨克,割裂第8集团军和第 42集团军联系,围困第8集团军于奥拉宁包姆口袋。17日攻克普希金,18日攻夺斯卢茨克、普尔科沃和亚历山德罗夫卡,但在普尔科沃高地,德军的进攻被阻止,随后德军零星的进攻到30日最后停止。



从德军的攻击行动上看,没有中央集团军群第39、57摩步军的支援,北方集团军群的侧翼会得不到掩护,也不可能封锁列宁格勒。当德军停顿在距市中心仅12公里处时,他们真正见证了苏联人的士气、斗志、忍耐、牺牲和勇气,这才是苏联最终获取胜利的强大力量!

9月22日希特勒下达的《关于列宁格勒城未来的存在》中妄图以封锁、炮击、轰炸从地球上抹去这座城市时,是对德军进攻失败的一种承认,而不是德军从没真正进攻列宁格勒!


历史扒粪机


兵力不足,盟国背叛,苏军后援一直没有掐断

1941年,德国和芬兰军队,疯狂向列宁格勒发动了空前猛烈的进攻,大有一口气直接占领的趋势,随后德军对列宁格勒地区发射超过了15万发炮弹,空投了10万枚炸弹,炸毁了列宁格勒1万多栋防务,试图将列宁格勒炸成平地,但是苏军还是发动了全城居民进行抵抗,在围困的900个日日夜夜,所有列宁格勒人都在斗争中,找到了自己的岗位。

而列宁格勒也没有因为被德军围困,而停止城市运作,整个城市开始全力军工生产,修工事,挖战壕,扑灭燃烧弹等等,德军虽然严密封锁着列宁格勒,但这座城市依然物资供应紧张,导致了城里的物资供应匮乏,但是苏军仍然在拉多加湖上开辟了冰上运输线,但整体不满足城里居民生活需要,但还是保证了每人每天的口粮是125克。

就是因为没有掐断列宁格勒生命线,导致了苏军援助武器、物资都可以从湖中运输,并且在冬天卡车可以直接通过冰面,而德国还面临盟国的背叛:原本答应一起进攻芬兰军队,却主动停止了围城之战,这还是在1941年列宁格勒最容易得手的时机,对此德国除了愤怒啥也不能干。而列宁格勒虽然在围困,但是在1941年7月开始,直到封锁结束,列宁格勒的坦克厂一共制造了713辆坦克,40辆装甲车,158辆装甲列车,3000多门大炮和反坦克炮,8万发炮弹,炸药的产量翻了9倍,并且大部分军火自己了用,都自愿给苏军。

显然面对着一座抵抗力超强的城市,德国兵力只有30万人,不如围而不打,企图困死列宁格勒。


雷神之锤


列宁格勒保卫战可以说是二战史上最刻骨铭心的重大事件,被列入世界上最血腥的战役,这一战役造成了150万人死亡,1,400,000以上的平民及士兵撤离,其中绝大多数死于饥饿。其惨烈程度超过了莫斯科保卫战和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在长达900天的拉锯战中,最终以德军失败告终,苏联人民赢得了这场伟大的胜利。关于德军失败的原因众说纷纭,我认为除了苏联人民奋勇作战外,德军本身战略上的错误和后勤补给上的问题,使德军走向了失败


1941年4月,德军进攻苏联前夕,南斯拉夫发生了政变,原来的亲纳粹政府被推翻,希特勒大发雷霆,认为这是在挑衅第三帝国,做出了最为错误的决定。没有继续执行巴巴罗萨计划,而是发动了巴尔干战役,虽然只有几个星期,但拖延了德军进攻苏联的脚步。直到同年6月22日,由勒布元帅指挥的北方集团军以赫普纳第4装甲兵团为中路,屈西勒尔第18集团军为左翼,布歇第16集团军为右翼,在第1航空队支援下,从东普鲁士的柯尼斯堡向陶格夫匹尔斯—普斯可夫—列宁格勒总方向发动进攻。

1941年8月,芬兰军队推进至距离列宁格勒北部住宅区20公里内,从北面威胁列宁格勒。1941年9月,德军大规模包围列宁格勒,并切断了列宁格勒及其住宅区的对外物质补给线。


德军围困列宁格勒时,错将拉多加湖当成了与其达成合围的一道天堑。事实上,拉多加湖就像伏尔加河一样,是阻止德军行动的天堑而非帮手,德军不仅没有在东南面对列宁格勒进行彻底的合围,还使被围苏军与外界保留了一条通道,从而使后勤补给和援兵不断涌入列宁格勒。更使列城苏军西面与奥拉宁被困的苏军相互支援,形成了不利于德军的消耗战,对德军的侧翼和后方产生了严重的威胁。


在前期的突击中,德军没有夺取沃尔霍夫及其附近地区,从而在拉多加湖南岸没能占据有利地形,形成坚固的外围防线,阻止苏军的解围行动。致使最终让苏军与合围的苏军会和,彻底失去了占领列宁格勒的机会。可以说德军在外围防御上的战略是很失败的。

以上种种德军战略上的失误,使德军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的命运。


让梦想照进现在


德军攻陷列宁格勒确实有很大的概率,但是没能攻陷也不算是意外,应该说这个问题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不是简单仅德军犯了什么错误的问题。

开战之前,德军制定相关作战计划时,确实把列宁格勒作为主要的目标,而且前期要达成的目标之一,但是我们要没有考虑到实际情况为,苏德战线相当区,所涉区域相当大,德军所制定的目标相当多,不是只有列宁格勒的问题,德军虽然集中了相当大的兵力,但是实际远远满足不了要求,德军在作战中往往要采取拆东补西的方式,以保证局面的兵力优势。

开展之初,德军确实是列宁格勒列为主要目标,进行积极突击,但是随着战局的变化,德军几次变更了自己作战意图,把原定用力的列宁格勒方向的兵力抽调向南方,这里形成了一个大问题,攻势不得不暂停了,给了苏军加列宁格勒防御的机会。

德军在南线取得基辅会战的胜利之后,也没有将兵力完全转回北线,而是直接将其莫斯科,进入1942年之后,苏军力量加强,让德军没有机会保持对列宁格勒的强攻状态。同时与德军配合作战的波芬兰没有直接攻入列宁格勒城内,只是回到了战前的位置上,这对于苏军不小的有利条件。

苏军作战的顽强,也是超出得劲的意料。列宁格勒又是一个大型城市,苏军虽然在野战当中失败,但是在城市攻防战中的表现一直不错,如果德军没在战斗之初,一下子攻入城内,那么很难再通过强攻的方式,将城市从苏军手中将城市抢走。

多方面的因素,让德军失去了快速攻占这个城市的机会,最终没能攻下也算一个正常结果。


麦田军事观察


德军打不下列宁格勒有几个方面的因素。首先是因为地形的限制,列宁格勒附近一边是波罗的海、一边是拉多加湖,陆地在这里变得很狭窄,这就让苏军得以缩短战线,收拢兵力,构筑更加严密、厚重的防线,让德军更难突破。而拉多加湖的存在,又让德军无法真正地完全合围列宁格勒,让守军能保持一条相对稳定的供应线。

同时,靠近列宁格勒之后,苏军得到的支援就更多。这其中包括了波罗的海舰队的军舰来自海上的炮火支援,也包括了红海军水兵们上陆以后提供的新鲜血液。此外,列宁格勒市内的各种工厂也能为守军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援,比如弹药供应比较充足、损坏的武器能很快得到修理、还能不断有新的武器装备补充。

另外一方面,芬兰军队对于进攻列宁格勒并不积极,这也让苏军得以在北线有些许喘息之机,能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南面,应对德军的进攻。

最后,气候的影响也不可忽略。列宁格勒比莫斯科更靠北,冬天的寒冷程度也是够呛的,第一个冬天让德国人一样很难适应。然而苏军也趁机缓过了最危险的第一个冬天。T


联合防务


很简单啊,1,希特勒胃口太大,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在进攻时兵分两路,把一个装甲军为主的重要力量派往了高加索,而另一边把以第六集团军为主的精锐部队派往了斯大林格勒方向,最后还是派高加索方向的部队来救援,只是于事无补,2,分兵导致斯大林格勒方向兵力严重不足,最后德军二翼直接由仆从国军队负责,但仆从国军队缺乏反击武器,最后导致德军被包围的主要原因,3,苏军的战斗力,苏军在战斗时有督战队,不战斗就是死,左右都是死所以苏军视死如归,4,伏尔加河,让苏军源源不断的补充兵员,补充武器,在冬季来了之后,河上结冰,刚好让那些早早等待过河的苏军一拥而上,5,因为天气不好,德军侦察机未能探得苏军向德军二翼进攻的动向。


谁也别想活着离开世界


列宁格勒,位于芬兰湾东岸涅瓦河三角洲上,是苏联的第二大城市,波罗的海沿岸最大海港,苏西北部地区的交通枢纽,基础工业发达,不仅是苏联重要的坦克生产基地,波罗的海舰队基地,更是苏俄传统精神和革命精神的支柱。

希特勒最初是以夺取列宁格勒为主要目标,即可以取得整个波罗的海的控制权,又可与芬兰军队会合,从而保正瑞典的铁矿沙畅通无阻地供应德国。

1941年9月9日开始至1943年1月18日,勒布元帅率领强大的北方集团军,打了900天的围困战,虽造成了150万军民死亡,还是未能彻底打下这座城市。

对列宁格勒,德军并未完成彻底的合围,错将拉多加湖当成了帮助其达成合围的一道天堑,殊不知正是这道天堑,为被围苏军保留了与外部联系的唯一通道,从而使后勤补给,援兵不断涌入列宁格勒。


东南面没有将列宁格勒彻底合围,在西面也任由苏军通过芬兰湾与塔林,奥拉宁包姆被困的苏军互相支援,形成了对攻城德军侧翼和后方的严重威胁,分散了用于围攻列宁格勒的有限兵力,最终在列宁格勒城下形成了不利于德军的消耗战。

当曼斯坦因元帅取得了克里米亚的辉煌胜利之后,率领其庞大的集团北上增援围困列宁格勒的德军时,但其后备弹药却远远供应不上。

没有了强大炮火的支援,曼斯坦因元帅都变得平庸了,德军攻陷列宁格勒也只能成为梦境。


战役初期,德军航空兵就没有对苏军形成优势,在围困列宁格勒的过程中,没有完全夺取制空权,任由苏军飞机出入列宁格勒上空,从而也没能切断苏军的空中补给通道,增加了地面部队的围困难度。

由于前期的突击中,德军没有夺取沃尔霍夫及其附近地区,从而在拉多加湖南岸没能占据有利地势,形成坚固的外围防线,以阻止苏军的解围行动,致使最终让苏军在此地突破德军防线与合围的苏军会合,彻底失去攻占列宁格勒的机会。

另外,德军在巴尔干战役浪费了不少宝贵的时间,当德军到达列宁格勒时,已经是冬天了,苏联的冬天对德军来说是最难熬。

总之,由于地况的阻隔,德军对列宁格勒没有进行彻底的合围,守军就通过这些山河湖海得到源源不断的补充和支援,攻城战就会转变成一种不利于攻方的消耗战。

城市高楼林立,道路纵横加上广阔的外围郊区和筑垒,使其形成了有纵深、有资源的坚固要塞,加上军民顽强的抵抗意志,即使俄死都不投降,使得城市攻坚战变得极为残酷,作为攻方的德军在物资和兵力上的大量消耗,就不可避免了。

本文由“国平军史”发布,2018年3月18日于杭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