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2 通海古城“變形”記

通海古城“變形”記

通海古城“變形”記

人們像圍觀一個重大事件一樣圍觀剛剛修繕完畢的聚奎閣 2011年2月24日

通海古城“变形”记

溫 度

通海古城“變形”記

的 視

通海古城“变形”记

日中國,任何一個可以稱之為“城”的地方,每天都在變化,消亡與新生並存,熟悉與陌生同在,那麼近又那麼遠,使我們的“城”成為一個現代人難以描繪的充滿變數的生命物體。

十年前,我所在的通海古城開始“變形”。那時,我突然意識到一種“責任”,便悄悄拿起相機,“潛伏”在古城的中心——聚奎閣附近,一次次遊走、窺視、拍照。因此,留下了數百幅照片,記錄了一座古城改造、拆建、換裝的全過程。

通海古城“变形”记

聚奎閣周邊的醜陋建築物被拆除 2008年7月18日

通海古城“变形”记

建築工地的工人 2008年7月24日

不可否認,通海古城是一座幸運之城。在經歷了一次現代意義上的“變形”之後,似乎找回了遺失的精神氣象,修復了符合它自身傳統“舊”的文明景觀。當時,中共通海縣委、縣人大常委會、縣政府、縣政協等四大機關相繼退出通海古城核心保護區,把以往被這些機關單位所“佔領”的黃金地段歸還通海古城,並按“修舊如舊”的原則,對明清兩代遺留下來的民居宅院進行修復,以豐富通海歷史文化名城的內涵。

通海古城“变形”记

現代施工機械以摧枯拉朽之勢拆除那些“新”的水泥房子 2008年8月1日

通海古城“变形”记

烈日下緊張勞作的工人 2008年9月13日

通海古城“变形”记

混亂而有序的工地 2008年11月8日

這座古城,早在唐朝南詔國、宋朝大理國時期,已興起紡織、銅器製造等手工業。明代在這裡戌兵屯田,大批江南軍民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使紡織、製革、馬具等手工生產有了突破性的發展。清代,這裡成為棉布生產和交易中心,其他諸如經營醬油、糕點、鹹菜、黃煙、中藥、皮件、五金、銀飾等商號五百餘家。財神廟、順城街、新市場一帶商號林立,江西、四川、廣東等省的商人,在這裡建立了會館。箇舊銷往內地的大錫,從越南進口的洋貨,從內地銷往國外的土特產品,都在此集散或路過。那時,每天從這裡進出的馬幫上千匹。城內太和街一帶,大、小馬店無數。城中的聚奎閣被稱為“城中印把”,古城的南北與東西大街在此交會,成為古城的中心和象徵。閣上的“四維統紐”和“冠冕南州”等名匾,正是這座古城歷史文化地位的光輝寫照。

城內至今仍比較完好地保留了上百幢明清時代的民居,它們不僅是我們棲身的場所,更與我們的思想、歷史、習俗、繪畫、雕刻有關,是一個妙不可言的完美世界,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天堂”,而且它本身就是自然的一個重要部分。它變得愈加“古樸”,我們越感到熟悉和親切,越感到它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越感到它的每一個細部都那麼迷人。

通海古城“变形”记

拆新修舊的建築物,每一個細部都那麼迷人,一座讓人感到熟悉和親切的古城回來了。2009年8月1日

通海古城“变形”记

聚奎閣彷彿“通海之心”,聚集了太多通海人的愛恨情仇。2010年2月14日

我們的前人用樹木、泥土、石頭等三種簡單的原料,按照自然風景的本質、音樂的節奏、繪畫的手法和詩歌的品質,建造了無數的經典民居。樹木組成老房子的柱子、椽梁、樓梯和門窗。特別是作為木裝修的部位,木枋、雀替、窗欞、欄杆、平頂均精雕細刻。石頭除了作為牆基和柱礎石之外,還普遍把它打造成石雕作品,裝飾在門前和門戶兩邊,成為人們播種理想、實現心願的寄託,既可以造就人的精神,又被人的精神點化成現身於世的靈物。土牆可以說是中國建築史上的偉大發明,它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唯一一種用對環境沒有損害的建築材料製造的。土牆不結實嗎?答案是否定的。通海的老房子,大多已居住了六七代人,有兩三百年的歷史了,它們已成為我們生活中十分優雅和永恆的一個部分。

通海古城“变形”记

拆除鋼混結構的新房子之後,街道開始變得更加古樸雅緻。 2010年2月16日

通海古城“变形”记

通海一年一度的傳統“花街”就在修復竣工的古城街道上舉行 2010年2月24日

在街頭巷尾,我聽到了幾位老太太的閒聊,她們用舒緩而柔軟的語氣,交流和整合著自己的思想。她們說,前些年政府曾打算拆除這片老房子,她們為此憂心如焚,不知如何保護自己世代居住的家園,夢中常常黯然落淚。幸運的是,最終沒出現那麼悲壯的一幕。沒過幾個月,政府似乎就醒悟了,不但不拆她們的老房子,還向她們宣傳通海歷史文化的價值,讓她們知道保護古城的意義。當然,她們也說,現在政府還在拆房子,不過拆的是“新”的水泥房子。那幾個月裡,我感到一一拆除鋼混結構的新房子之後,街道開始變得更加古樸雅緻,每一個細部都那麼迷人,一座讓人感到熟悉和親切的古城回來了。

每天早晨,通海古城從睡夢中醒來,一切如初,溫暖、澄明、繁忙,欣欣向榮。是啊,在現代文明以最快的速度把我們的世界和精神打磨得平平滑滑的今天,通海人還能在這座山水和諧、文化燦爛的古城裡,像水裡的魚兒一樣活著,像陽光中的樹木一樣生長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