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3 有機農業與村落

我們談到有機農業,大都重視有機農業技術,如何施肥、灌水,如何防蟲治病,如何淨化環境和肥沃土壤,圍繞這些內容出現了諸多的技術,還有了不同的有機農業門派。但是人們普遍忽視了一個有機農業的重要因素,即村落的存在。村落不僅是有機農業的重要載體,也是有機農業可持續的重要保障,那些要農業不要村落,或者對村落與農業關係視而不見的做法,難以形成真實的有機農業環境。因此,我們有必要討論一下有機農業和村落的關係問題。簡單地說,沒有農業就沒有村落,村落是圍繞農業(而且是可持續農業)發展起來的。村落反過來促進有機農業的發展,沒有村落做支撐,有機農業往往成為無源之本。具體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理解。

有機農業與村落

有機農業與村落

近地就地生產:村落之所以能夠長期存在,不僅在於這些村落在空間佈局以及與自然環境的相處上往往構思巧妙,常常是坐落在山環水抱、茂林修竹之中,與周邊的自然要素巧妙融合,形成了人類理想的聚居地。更主要在於這些村落十分方便生產,其中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近地就地生產。就近就地生產可以節省勞動時間,方便田間管理,這是農業生產特點所要求的,因為農業生產(無論是種植還是養殖)時時刻刻需要農民的照料和應對各類突發的災害。遠離土地的農民是難以做到這一點的。近地就地的農業活動逐漸成為村民生活的一部分,農民的生產與生活是融為一體的,不可分割的,農民種自己的菜園,在院子了養雞種菜,既是生產,也是生活活動的一部分。近地就地形成的微田園、田園綜合體,也是當今發展旅遊的重要景觀資源。今年中央提出了“新田園綜合體”的概念,有很多解釋,其中不少解釋就忽視了近地就地農業生產的原則。由此我們想到那些撤點並村,讓農民集中上樓的做法,農民遠離土地,嚴重違背農業和農村發展規律,削弱了農業生產,也嚴重消滅著優秀的農業文化,決策者和實踐者都應該向村落汲取智慧。

由於近地,使得人們熟悉和了解周邊自然環境、農業環境、甚至地塊特點,形成了與地域特點的地方知識和傳統技藝。對農民來說,一塊土地種什麼、怎麼種,才能產出更好,他們都瞭如指掌。農民把當地的氣候,土壤環境、地質和耕種技藝有機結合起來,發現和培育出許多獨特的具有地方風味的傳統產品。很多名牌農副產品都是以傳統村落為載體的,如浙江的龍井村。青田縣的稻魚共生系統作為農業文化的代表,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入首批四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之一,其核心保護地為山水奇秀的方山鄉龍現村,被農業部命名為“中國田魚村”。由於農業產品品質受小氣候的影響,具有很強的地域性,有時特殊品質的農產品只表現在很狹小的地理環境中,換個地方就長不出特色品質的農產品,沒有長期的近距離觀察、體驗、反覆比較是難以發現的。這種長期的觀察體驗,就依賴於村落的存在。我的家鄉位於房山區的一個小山村,那裡自古以來生產柿子,由於具有多汁的特殊品質,該村被譽為“磨盤柿第一村”,附近的村莊都種柿子,但是隻要離開這個村莊,柿子的品質就發生了變化。其實就是在這個村子裡,柿子的品質也是不一樣的,真正具有典型特色品質的百年老柿樹園就集中在一個自然村的某片山前小氣候裡。中外學者都考察過這裡的小氣候特點,日本專家也曾到訪。得出的結論也就是這裡的特殊小氣候造就了柿子的特殊品質,與品種無關。這種差異是如何才被發現的,是祖祖輩輩生活在這裡的老百姓不斷比較的結果。試想,如沒有了村落,一個外來人,一個陌生的經營者,怎麼可能發現果實品質的細微差異。

循環農業:有機農業本質上是循環農業,而村落是形成循環的重要節點。村落的生態循環思想主要體現在宏觀和微觀兩個層次上。在宏觀上,村落的生態循環體現的是自然界與村落的交互過程,農業生產是這一過程的中介或者連接點。如大自然中的太陽光照以光能的形式維持和促進了農田作物的生長,而農作物收割加工後變成了村落生活主要的食物和營養能量來源,有了食物和營養能源村落才能進行作物栽培、發展養殖業、開展社會交往以及文化娛樂活動等等。

在微觀上,村落的生態循環一方面實現了村落環境的淨化,另一方面為有機農業提供源源不斷的能量。村落活動產出的各種垃圾與廢棄物經過村落的循環,在自然界中通過一系列物理、化學、生物過程,如大氣擴散、土壤降解等,能夠快速被分解,從而避免造成對村落環境的汙染。正是有了村落環境的還原和淨化,村落的生態才更接近自然,人們也才能享受到鄉村中的新鮮空氣和優美的田園風光。在農業生產上則體現為循環農業。傳統村落中的農業是典型的有機農業,一切來自土地,又全部回到土地之中,是對大自然干擾最小的農業類型。在傳統村落中存在三個循環:一個循環是種植業內部的循環,大家熟悉的秸稈還田,農民會把秸稈、雜草通過漚肥、堆肥等辦法發酵變成有機肥;二是種植業與養殖業的循環,傳統農業是沒有垃圾概念的,農民生產出來的所有東西都可得到有效利用,種出來的糧食供家人食用,加工糧食產生的糠、皮、渣子等用來養家禽家畜,作物秸稈可以用來做飼料,養牛、養羊、喂騾子、餵馬,動物的排洩物是上好的有機肥;三是農民生活與生產之間的循環,在傳統村落是沒有垃圾概念的,廚餘可以作為家禽家畜的飼料,連刷鍋水都當成“泔水”餵豬。人的生活垃圾連同家禽家畜的排洩物都作為有機肥回到田間,通過這些循環實現了資源的綜合利用。這樣的有機循環,保障了幾千年來地力不僅沒有受到破壞,反而肥力不斷增加。

研究發現,地塊土壤肥沃程度是隨著與離村落距離遞減的,所以我們發現離村落最近的是菜地,其次是農田,再遠就只能種樹了。我們現在提倡和發展有機農業和循環經濟,在某種程度上說就是要向傳統的農耕文明學習,從傳統村落與有機農業關係的生態文明中汲取智慧。由此,可以啟發我們在建設美麗鄉村時不要破壞生態循環的節點,不要按照城市建設的思路來改造鄉村,而應該遵循鄉村發展的規律,遵循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規律。有人說,現在的人們追求生活質量,不可能再有家庭養殖業了,所以傳統的循環農業也難以實現了。其實,這是一個誤解,我們學習古村智慧,不是要機械的恢復古老的生產方式,而是借鑑個人智慧,在新的環境下實現新的循環。

有機農業與村落

多樣化農業:傳統村落農業不是專業化的農業,而是多樣化的農業,這與有機農業特徵是一致的。多樣化農業包括農業物種多樣性和農業生態系統多樣性。農業的多樣化首先源於村落居民生活的需要,人們需要吃多種糧食、多種蔬菜,需要油料、棉麻,需要肉、蛋、奶,多種需求就造就了小而全的農業生產類型,從而維繫了農業品種和類型的多樣性。調查發現,一個農家院裡每年竟然可以生產出20多種蔬菜和瓜果;其次,多樣化農業源於土地環境的複雜性。村落周邊的土地肥力不同、水利條件不同、地理位置與地形不同,因此會出現水田與旱地、平地與山地、肥沃與貧瘠等土地的區別,不同土地適合不同的種植內容,於是就出現了諸如“山下是良田,果樹繞山轉”的農業景觀,也是合理利用土地的智慧體現。其三,是為了生態防治的需要,農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發現,多樣化種植可以防治某些病蟲害。例如利用赤眼蜂防治水稻螟蟲,利用白僵菌防治松毛蟲。農田土壤中的各種微生物、蚯蚓、螞蟻、線蟲等生物物種對農作物生產都發揮著重要的影響。園藝作物經常需要依賴授粉動物,包括蜜蜂、飛蛾、蝴蝶、甲蟲、鳥類等。田埂和周邊的植被往往成為作物天敵的繁殖和棲息場所,對農田害蟲的控制至關重要。在長期實踐中農民積累的地方知識甚至可以成為科學家科學發現的重要基礎。

有機農業與村落

村落的有機農業生產是村落文化的重要載體,挖掘村落的農業生產智慧不僅是傳統村落活態保護的需要,也為現代有機農業發展和現代鄉村的理論與實踐依據。因此,保護傳統村落,不要忘了農業;發展有機農業和現代農業,不要忽視了村落的存在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