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7 二 就事论事

二 就事论事

当人们来到贫困地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令人心酸的资源缺乏,缺吃少穿,缺医少药,人们常用食不果腹,衣不遮体来形容贫困状况。在这样的环境下,外来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解决眼前的温饱,最有效的措施就是给钱、给物,这就是所谓最初扶贫的“输血”阶段。该阶段人们对贫困原因的认识,也往往从客观上找原因,如生态环境恶劣、土地资源匮乏、人多地少、气候条件差、灾害多发、土地产出低等。面对这样的状态,看到的是贫困与资源匮乏之间的恶性循环,如何打破这个封闭的循环,人们往往束手无策,因此,缺啥给啥就成为最简单和最有效的扶贫途径。

禄劝的扶贫项目开始也面临同样的问题,1992年刚刚进入禄劝时,采取的主要方法是需求为本的救济式扶贫。项目办每到一个地方,坐下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调查村民的迫切需求,项目组成员发动村民把自己最需要解决的困难列举出来,结果发现,农民需要的项目内容有几十种,大到修路、修水,小到买种子、化肥,甚至房子漏雨、老鼠糟蹋粮食等都是很现实的问题,当时一下就启动了诸如养猫捉老鼠等20多个项目,都是满足贫困村民生计需求的。工作中心围绕着改善农户生产生活条件,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种养培训。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品种+技术”,即如何更换种养殖的老品种,代之以新品种,主要考虑的是引入什么样的新技术。第二,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先是针对村民的生产生活需要为村民做水窖,水窖的建设和种养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因为要种植作为就需要灌溉,养殖牲畜需要饮水,水是贫困村落最为稀缺的自然资源之一。之后。解决乡村用电问题,在这期间实现了项目村村村通电,为村民修建加工房46个,修路4条,盖学校13所(解决孩子读书距离远的问题,方便孩子当地就学,而且是双语教学,孩子听得懂、学得会)。在该阶段,项目办向项目村共投入873.65万元,解决贫困村民温饱问题,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并通过种养殖技术培训,提高村民的种养殖技术,增加农业收入。全县共有136个自然村获得项目办项目支持。其中,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共投入753.15万元,包括输电加工、人畜饮水、灌溉用水、道路修建、科技文化室建设、加工房、学校等项目。第三,技术推广。有种植业的技术推广,也有专门针对养殖业的技术推广。项目办为村民聘请了县级推广员,介绍畜牧兽医专业的技术人员去村里帮助村民推广防疫、饲养技术。

我们通过以下几个项目,可以看出此阶段禄劝 扶贫工作的特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