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一条歼20生产线一年可以造几架?

lacesbiack


说造不了这么多的,这可是最后一招,实事可能,大概也许是,歼-20生产线已经有了3条生产线,如果开足马力,每年可产70多架,真要命。美国空军要把F-16作主力,集中资金打造六代机,对F-35已不抱希望,四代机就被反超的话,这十来年的技术空档期,可怎么活呀,不免蔫蔫的再打不起精神,什么印太战略,什么领导一百年,正会沦为空话与大话,所以不敢小瞧这个事,歼-20一年能产多少?靠一件技术装备,来定战略死生,这太不科学了,再说了,歼-20有这么大的威力吗?歼-20使人如芒在背,其实中国还有选择,歼-31不错,“暗剑”和“利剑”也蛮吸睛的,都有实机问世,要凭榔头硬,不虚哪一个,你说吧,我们可造多少?这样干,有人一口老血不免要大口喷出来,远非歼-20一种单打独斗呢。

★嘘,秘密。一条生产线,一般年产至少12架,或者更多,现在的歼-20可以满足使用了。远远传来F-35消息称,有了一条脉动生产线,可满足大量生产,每月可实现生产5架。噫,脉动生产线怎么解释?它包括动态成组定位系统、移动机器人制孔系统、环形轨道制孔系统、5+X轴专用机床制孔系统、卧式双机联合钻铆机等,说白了生产技术提高了呗,且能保证工艺水平的高速度高质量,我们有没有?15年前浙大就有报道,2011年成飞论文出,“基于Petri网的飞机总装配生产线建模及优化方法”,看看,为促进生产不遗余力。叫我说,每月3架2架就可以,现在的歼-20,技术状态还不够成熟呢,造出来无非先练着,练技术,练战法,编写歼-20教案和教程,怎么开,如何打,全然真功夫。没有的话练什么。唉!不说了,嘘,秘密。

★卖吗?自F-22首开不外销先例,似乎大国都在遵循一条规律,最先进的装备概不对外,歼-20呢,卖吗?如果卖的话,可以多开条生产线,以满足外销条件,签了订单要兑现,合同是铁的,履约是有生产能力要求的。从现在看,没有消息,两个字,不卖。要卖的话,多少国家趋之若鹜,不管戴多少有色眼镜,凡购买F-35者,理论上都有可能。一个多病多愁的捧心西子,病态之美不叫美,战场无情,平时大价钱买回来仍要时时处处受制于人。挪威猛可里就发现,只要一动,美国就知道,这是美国的飞机还是自家的?纳闷极了,是谁的都分不清楚。其实挪威爱说实话罢了,你道其这它装备F-35的国家不知吗,嘿嘿,人家不言语,认购F-35者,事实上就建立了这样一种关系,另外一种保护费而已。军火合同,飞机便是飞机,从来不是。

★不是给人打的。歼-20甫一出世,惊掉一地下巴,居然有人音译,以心神对战威龙,那是一张画儿,只是可以充饥否?飞了一飞连自己也觉得费钱没意思,乖乖下马了,说白了吧,歼-20可不是给人打的,世上的专家普遍的认知,其低可探测值毫不逊色于现有任何四代机,正是一件高大尚的装备,不过。过去的气人沦为滑稽,世上四代机,能造者少,有想法的多,四代机以后,会越来越少,五代六代,也只有大国可以,不仅仅是贵,真是越来越费劲。三代机十来家可以,四代机三家罢了。想造出来实难,想打,根本不知对方为何物,盲人摸象,不啻夜半夜池。今年初,邻人说,在高原。苏-30发现了歼-20,哈哈,王者还没出巡,不必神经高度紧张。


魂舞大漠


自从咱们的歼20服役以来,其生产速度和部署方向就一直是外界关注的焦点。迄今为止,外界预计歼20目前共有3条线脉动生产线,其中2条线用俄制31F-sep3发动机,一条线用国产太行发动机,每月最多可以生产三架隐形战机,每条大约年产12架歼20,一年也就是36架,目前为止至少20架服役。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重型机歼20年产量就高达1团半,轻型机歼10年产2团,成飞快赶上洛克希德公司了。当然了,好消息并不止这些,据央视相关节目的爆料,成飞生产第五代隐形战机的第四条生产线也将在2019年开通,将试产J-20B以测试新型WS-15发动机。歼-20B装备WS-15后巡航速度可达1.8马赫,最高速度超过2.2马赫,与美军F-22不相上下。

说到这里估计有人就问虎哥了,短短几年时间为何咱们的战斗机生产速度这么快呢!

其实,对于飞机制造来说,主要分为两大块,单个零件制造和装配,把小组件装配变成大组件,大组件变成机头,机身,机翼然后再把这些大部件对接,设备管理安装调试完毕,一个新飞机就搞定了。但是装配的这个环节往往最耗时间,别看钻孔、装钉看似很简单,却是阻碍飞机上批量快速生产的巨大瓶颈,而且一半多的工时和人手都耗在这上面。如果使用自动钻铆机来代替人钻孔装钉,不仅效率高而且问题少,几乎100%都是优质,每个孔位置几乎都是0偏差。

由于自动钻铆机的高效高质量工作,能够缩短飞机制造周期、降低制造成本、保障制造质量。所以成了西方国家各大飞机制造厂的常客,当然也对我国进行封锁,保持自己的优势。

直到20世纪末,我国飞机装配技术整体上仍较落后。当时的飞机装配,基本上完全依赖工人的肉眼观察和纯手工操作,自动化水平低,质量难以控制,问题不可溯源,装配效率低,严重影响了飞机的性能和使用寿命,咱们也通过引进、改造、升级的方法来改变窘境。

西飞公司引进了GEMCOR 公司G4026SXX-120 自动钻铆机,并在1995 年与西工大联合研制了机翼托架系统。成飞公司在引进G4026 型自动钻铆机后,与西南交大联合开发了数控托架系统。

随着新支线客机ARJ21、国产大飞机C919 等新飞机的研制与生产,以及更广泛的国际合作,国内自动钻铆技术也开始发展起来,浙大、北航、南航、哈工大、西工大等国内各大高校及相关飞机制造商对自动钻铆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

如北航2011 年将机器人与自动钻铆技术相结合,开发了用于飞机部件自动装配的机器人制孔系统。

成飞2013 年成功研制出塔式五轴数控法向钻铆系统。南航2014 年采用龙门结构,设计了POGO 柱托架调姿系统,并在UMAC 控制器的基础上开发了自动钻铆机的控制系统。

浙大研制的卧式双机联合钻铆机仅钉头的齐平度就从0.05毫米提高到0.02毫米,实现了飞机壁板装配的工艺过程中全部实现自动化,故障率小于1‰。目前,该团队已研制了17套飞机自动化装配系统,使我们的运20和歼20能够批量的生产。

飞机装配的钻孔装钉问题解决好了之后,接下来就是虎哥刚开始提到的——飞机脉动流水生产线,早在2011年,西飞就建成了中国第一条飞机总装脉动生产线,运-20批量生产进入部队试用取得良好效果后,在2017年左右进入快速生产阶段。2018年6月,还有卫星图曝光西飞附近出现9架刚刚生产完毕的运-20运输机。1年生产的数量是前两年的2倍。

2016年11月,成飞“飞机多站位式总装工艺流程构建”项目曝光,这被外界解读为成飞歼-20的脉动生产线,1个月生产3.3架。

这个数字已经在迅速接近美军F-35战机每月5架产量的水平。

与此同时,美军F-22早已停产无法重启,俄罗斯T-50服役艰难连印度都想取消订单,到目前为止,除了F35外,全球隐形机生产也就只有咱们的歼20最火。


迷彩虎军事


有网友问:一条歼20生产线一年可以造几架? 其实在生产战机的同时,最重要的就是培训足够的合格飞行员和维护人员。在美军交付超过300架F-35隐身战机的同时。

美国也完成了对500名F-35隐身战机飞行员的培训,并且,培训了6000名F-35隐身战机的专职维修技师和工程师。并且,完成了10万小时累计飞行,积累了足够的经验,编写飞行和维修手册。

因此,在生产战机的同时,培训相关飞行员和维修人员更为重要。歼20隐身战机已经在2017年完成了定型。并且,在成都开始生产。有4个大型厂房负责生产和阻止歼20隐身战机。

拥有整套的脉动生产线,采用大量高自动化机器人和高端数字化机床,参与对歼20战机的制造工作。从成飞生产歼10战机的速度,还有4间大型厂房,同时采用全自动化,高端数字化机床为主力生产来看。

歼20隐身战机的生产速度不会低于,当时享受几乎相同待遇的歼10战机。成飞在2个大型车间生产歼10C的速度是,30多架战机。考虑到歼20战机更加复杂,而且工艺更加先进。歼20的年产量应该可以保持在24架战机。

但是,从我国战机生产来看,一开始的生产速度都不会太快,因为要进行各种测试和试飞。再进行改进,推出比如歼20A,歼20B等等改进机型。歼20隐身战机的生产,将会持续10-20年以上。


深度军事


现代战斗机的生产模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最新的生产模式就是脉动式生产线。这是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在研究精益生产理论之后开发出的一种生产模式,与传统的流水线或者固定工位的生产相比,脉动式生产线是一种减少了在制品,而且可以根据客户需求灵活调配资源的生产模式。目前美国的F-35A就是采用脉动式生产模式。



什么叫脉动式生产模式呢?简单一点假设战斗机装配有十个安装的区域,每个区域设定的安装工作量都是在6天之内完成,6天后这些工位的战斗机就会统一进行一次转移,就是向后一道工序移动。6天就成为了这个战斗机的生产节拍时间,假设客户需求翻倍,这就意味着每3天就要移动一次工位。



我国歼-20战斗机的装配也是采用脉动式的生产模式,其特点就是装配的时候所有工位一起工作,工位转移的时候就一起转移。按照目前的规划,一条脉动式生产线每年的产量在12架,生产节拍时间就是30天。



其实战斗机的装配线的年产量是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调整,假设年需求是24架,并不是说增加一条生产线这么做,实际上是通过增加资源改变生产节拍时间来实现的。按照24架的需求,每个工位的装配时间就是15天,这个才是脉动式生产的特点。

要说歼-20生产线一年可以生产多少架其实是看需求。


DS军美


这个问题问得不准确,凡是在生产线上呆过的人都知道第一个定律,生产线的生产速率实际上是有弹性的。一年可以多生产几架,也可以少生产几架。这是根据实际需求来定的。以f35为例,2017年生产66架,2018年要生产91架。在2023年,每年交付的f35要达到160架。每年交付的数量都在增加,实际上生产线的数量没有扩充,只不过是生产线的生产能力提升而已。



这里在跟大家提示一下,凡是在生产线上呆过的人也都知道第二个定律。生产速率不是越快越好。生产的速率一定要跟实际生产的总数量挂钩,在单位的时间凑足这个生产数量,不能太慢,也不能太快。研制新一代的飞机是需要时间的,在这个时候如果高速把上一代飞机生产完,会导致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青黄不接。新一代飞机还没研制出来,结果在提前三年就把上一代飞机所有的生产任务全部完成了,这会导致生产线关闭人才流失。生产线一旦关掉,想要重开是要花钱花精力的。代价非常大。

歼20自从首飞以来,一直都是低速量产阶段,在这个时期已经拥有了三条生产线,实际上都没有满负荷运转。截止到今年8月份,成飞已经开始建设第四条脉动柔性生产线。

中国在过去的这些年里面,生产的歼20总数量不足20架。20架除以3,一条生产线实际上一年也就只生产6架。用这个数字去估计生产线的生产能力是大错特错的,因为生产线并没有吃饱。



歼20的生产线跟f35的生产线没有本质区别。f35在低速量产阶段,一条生产线的年生产能力也不超过十架。f35进入全速量产阶段,一条生产线的年生产能力达到40架以上并不困难。即使是美国设在日本的一条f35总装线,现在也已投入使用,它的速率比较低,一个月也能下线一架。美国本土的生产线,实际生产能力远远在日本这条线之上。而我们歼20的一条总装线满负荷运转,也会超过日本这条线。

歼20现在还是处于低速量产阶段。由于配套的涡扇15,至少需要三年才能批量生产装备。现在的歼20,无米下锅。强行进入高速量产阶段,没有任何意义,生产的少量歼20可以用作培训种子教官和编写训练大纲。



我们现在还不知道歼20总的装备数量会达到多少。从我军的实际装备规模来看,在300到600架之间可能是比较合适的数字。2022年左右,涡扇15成熟以后,歼20即可转入高速量产阶段。

如果是歼20生产总数量在300架左右,那么一年的生产总数量达到三十架左右即可,平均一条生产线,一年生产7到8架足矣。但是成飞已经在建设第四条生产线,说明实际的总生产数量,很有可能在500到600架之间。四条生产线用十年完成600架飞机的生产。一条生产线一年生产15架左右即可。这对于成飞来说,并不是完不成的任务。其实就算只有三条线,也能够在十年完成600架。只不过多一条线,多一份保障。十年生产完毕之后,我们的六代机也差不多该出来了。


厉兵


据悉歼20目前有3条脉动生产线,这3条生产线正常情况下年产量是24架,如果开足马力的话,每年生产歼20的数量可以提高到36架。按照这个产量,想要在规模上超越F-22(187架),只需要5年;但相比F-35年160架的年产量,还是有非常大的差距。
图为F-35脉动生产线

目前,歼20仍然处于小批量生产阶段。至于制约生产规模的主要因素,一是歼20技术的成熟度,二是WS-15发动机研发进度。目前,经过这么多架次验证机的试飞,以及投入现役后的不断磨合,可以说歼20本身技术应该不存在什么大的问题了,唯有为了针对战场要求而进行的小改进而已。但剩下的发动机问题,却是跟要命的。

图为F-22超音速飞行
突破音障的瞬间

可以确定的是,最新的歼20已经换装了WS-10B型国产发动机,基本能够满足当下的试飞和出勤任务。但WS-10B推力有限,无法将歼20作为一款标准隐形战机的超音速巡航能力展现出来。如果一架隐形战机无法实现超音速巡航,说的过去吗?所以,换装WS-15是势在必行的,也是当下最紧要的工作任务。


图为换装WS-10B的歼20

不过不得不说的一点是,即使歼20换装了WS-15,短期内也很难追上美国F-22的超音速巡航水平。不是说WS-15就一定比F-119差多少,而是需要一个磨合的时间。F-22从入列到形成初始战斗力再到具备完全战斗力,历经了很多年的测试,歼20同样需要经历这么个过程。不过,万事开头难,如果连最难的从0到1这个难关都跨过来了,小兵相信实现从1到2的提高只是时间问题而已。期待歼20能够带来惊喜!
图为


超音速飞行的歼20CG图


兵者诡道也


3-4条生产线,每条生产线每年12架左右,也就是说1年在36-48架。歼20的生产主要是成飞,采用的是目前最流行的脉动生产线,歼20目前完成生产的数量应该是高于20架了。

飞机生产可不比汽车,每年36-48架这数量已经不低了。一架飞机的零件是用万计算的,可能是汽车的几百倍甚至上千倍,而且装配要求也不是汽车能比拟的,还要考虑生产后试飞等等,所以这个产量不低了。

下一个问题就是脉动生产线,这个脉动不是你喝的脉动。传统的飞机生产线是一架飞机固定在一个地方生产,在这完全组装完毕。脉动生产线则参考了汽车流水线,让飞机的组装动起来,并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只是飞机零部件数量非常庞大,无法跟汽车一样做到快速流动。所以飞机在一个地方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一组工序后再进入下一个工位,所有的飞机都执行这样的程序,大家同时前进,这样就形成了跳动的模式,所以起名脉动生产线。

至于歼20的需求,大概是不超过300架,有人会说歼20是替代四代机的,其实这样不对。没有一个国家会用五代机完全替代四代机,原因有这么几个:

1.造价,所谓一分钱一分货,五代机性能好也带来造价昂贵的问题,一架五代机连带研发成本能达到2-3亿美金,即便生产300架也达到近千亿美元。而且飞机不是生产出来就完了,还要保养,特别是外面的隐身涂层隔一段时间就要维护一次,还有发动机,这些都是烧钱的地方。

2.作用,五代机虽然性能好,但是不是什么事都能干。比如对地轰炸,这些简单地任务派战斗轰炸机去就可以,为什么要派歼20呢?比如与小国交战,派出四代机就可以,为什么要派五代机呢?五代机是用来跟同等对手交战的,或者执行对敌关键区域的打击,比如指挥中心、雷达等。

所以五代机不是万能的,也不能完全替代其他飞机,数量只要我们够用就可以,美国也只采购了183架F22,并没有替代庞大的F16、F15机队。

歼20产量是能够保证,不过也看什么发动机,目前可能在等国产的ws15,可能在ws15完全成熟之前歼20不会马力全开加速生产的。


雏菊西瓜Peterpan


歼-20的服役,振奋了国人,值得骄傲。它标志着中国是唯一除美国之外可独立研制并制造隐身战机的国家。歼-20属于单座双发超音速隐身战斗机,配备有有源相控阵雷达,机动性能强,具有大载荷和远航程,作战半径达到2000,必要情况下其航程甚至达到6000公里。其中多项性能是美国F-22战机都望其项背的。

尽管歼-20已经列装,并在去年“朱日和演练场阅兵”中接受检阅,但其数量依然不多。这么优秀的装备生产产能怎么样呢?根据以往经验,一条战机生产线正常情况下一月可以生产一台战机,如果技术成熟,生产速度可以提升至两台,但是当需求量非常大而且技术水平非常成熟的情况下,一条生产线开足马力,生产能力可以达到一月三台的水平,但这可以说已经是极限了。

当然,一条生产线的生产能力,是受到多方面条件制约的,首当其冲的就是费用问题。世界上的大型隐身战斗机的建造费用一般都超过1.5亿美元,这还不包括后续的维护、损耗、配套检修工具、飞行员培训、地勤保障人员培训等,所有的这些加起来,可能是个天文数字。所以,就算美国那样的超级大国,也不是想生产多少架F-22就生产多少架的。

根据空军发展需求、我国战略需要和维护国家安定等因素,我国对歼-20的需求量大概是200-300架之间,千万不要拿美国的上千家F22、F35来说事,人家是全球部署的世界性空军。但即便是几百架的需求无也是对军费和军备力量的一次严峻考验,所以,对歼-20这样的高端装备,够用就好,毕竟,其威慑作用可能比它在战争中的实战作用更大。


利刃号


国之利剑——歼20!

歼20自从诞生以后就一直保守关注,因为它代表着目前我国战斗机技术的顶端水平。如果不是因为体积和重量的限制,大概许多人都期盼着歼20能登上航母,成为舰载机。虽然没能登上航母,但歼20优秀的性能都预示着它将会作为中国空军的王牌,成为空军的主力战机。

歼20其实很早就已经开始量产了,但是一开始歼20每年的产量也只能达到20架。不要觉得这个速度慢,五代机生产速度最快的美国F22战斗机,每年也就生产24架,如今更是停产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太贵了,F22的造价高达24亿人民币,这对于每年国防预算高达36000亿人民币的美国来说也是个不小的数字。

中国空军的歼20造价8亿元人民币,把价格降到这个水平这对于我们来说已经是相当不容易了,但毫无疑问的是如果过度制造歼20,中国的国防预算势必是负担不起的。

如今,成飞拥有三条歼20的脉动生产线,正常的情况下一条脉动生产线一年可以生产12架歼20战斗机。网上有人说“一条脉动生产线,一年就可以生产36架歼20”无疑是有夸大其词的嫌疑。据分析,中国歼20未来将会生产300架左右用于国防,和现在的1500架到2000架四代机形成搭配,保卫祖国的碧海蓝天!


是阿维啊


根据目前公开的消息来看,歼20的一条生产线,正常的情况下,一年至少可生产12架歼20。成飞有三条歼20的脉动生产线,但是还没有官方消息能够证实这三条生产线都开足了马力,全力生产歼20。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歼20的配套发动机涡扇15还未到位,目前仍处于小批量产阶段,还未到“大批量生产”的阶段。



由此就可以断定,网上有人宣称“一条脉动生产线,一年就可生产36架歼20”,这种说法就是错误的,有故意夸大之嫌。西方军事专家的分析结果也是“歼20的一条生产线,年产12架”,英国的《简氏防务周刊》、我国央视等媒体引用的也是这个“年产12架”的数据,感兴趣的朋友不妨去查查。虽说我国军方从未公布过“每年具体生产多架歼20”,这属于机密,现在的数据都是推测出来的结果,但那都是有根据的,绝不像网上那些自媒体、个人开动脑筋想出来的。



杜文龙大校等军事专家在参加央视的节目中,引用的也都是这个数据。当然了,这是目前的情况,以后随着涡扇15的到位,歼20的生产数量无疑就会增加,那时歼20的性能将进一步得到提升,也会进入大批量产阶段。除了一条生产线每年能够生产多少架歼20这个问题外,还有一个问题是:我们会生产多少架歼20?也是大家比较关注的话题,简单说说。


歼20性能优异,在与我军的三代、三代半战机的对抗演练中,打出了10:0的战绩,自身无损——面对三代半战机拥有绝对优势。可利用其四代机的优势,打掉敌通信、预警、指挥网的“节点”,使敌方变成“瞎子”、“聋子”,为后续部队打开进攻的大门,所以才被人称为“踹门的一脚”。它让我空军第一次拥有了进攻的能力,是建设一支“攻防兼备”型空军必不可少的装备。

那么,我们倒底会生产多少架歼20呢?生产多少架歼20,这得根据我空军的发展规划、战略需求来决定——需求决定产量。杜文龙大校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曾经说过:“我个人的看法是,至少200架以上,但也不会太多”。杜文龙大校的言外之意就是:适量。根据我空军的发展战略,以及我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我认为:歼20的最终的生产数量很有可能达到300架,保守估计的话,应当在200—300架之间。歼20集我国战机研制的最先技术于一身,大量应用了高科技装备,性能先进的同时,也带来了造价高的问题——太多了,造不起啊。



个人很认同杜文龙大校的观点:适量而止。儒道之主认为:第一,在满足战略需求的前提下,就没必要造太多——武器装备是够用最好,多了浪费。第二,歼20再怎么先进,也不是“万能油”,有很多作战任务更适合其它的战机。比如对地、对海攻击任务,歼16这种战斗轰炸机更适合——拥有更大的载弹量、航程、作战半径等优势。第三,现代战场是信息化条件下的体系作战,歼20不过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而非全部。


歼20是我国第一款四代机(我军方标准,俄标五代机)隐身战斗机,也是世界上第三款进入服役状态的四代机。目前,第四代隐身战斗机仅有4款,分别是:美国的F22、F35,我国的歼20,俄罗斯的苏57。苏57计划于今年(2018年)内服役,我国沈飞的歼31尚处于研制阶段,不考量在内。这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几款战斗机了,至于韩国、印度、土耳其、伊朗的四代机计划,充其量只能算是计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