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4 陳氏太極拳之要點——陳子明

吾師陳品三先生,致力於太極拳者計七十餘年。著太極拳圖畫講義四卷,洋洋十餘萬言,立論精詳,世罕其儔。餘往日錄其要義,以備研探。今先生之書流落他處,未見梓行間世。餘取舊篋所藏,載諸拙著,以彰先生立言之一斑,並使後學者有所遵循焉。

陳氏太極拳之要點——陳子明

拳之一藝,雖是小道,然未始不可即小以見大,故肄業之時不可視為兒戲,而身體必以端正為本。身一端正,則作為無不端正矣。大體正則小體皆正,況此藝全是以心運手、以手領肘、以肘領肩、以肩領身。以全體論,則身領乎手以運用。論則手領乎身,身雖有時倚斜,而倚斜之中自寓中正,不可徒以表面觀之而失其人中至正之法,能循規蹈矩,不妄生枝節,自然合拍。

心為一身之主,心一動則官骸聽命,官骸不循規矩,非官骸之不檢。實檢官骸者之不檢。孟子曰出人無時,莫知其鄉者,惟心之謂與;又曰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可見人之有心,但視其操與不操耳,能操則心神內斂,故足容、重手容、恭頭容、直目容,肅種種官骸皆在箇中心在故焉;不操則心恆馳外,故視不見、聽不聞、食亦不知其味,一切行為皆出個外心不在故焉。打拳一道,口授居多,著述甚少,故當耳提面命尤得留心聽記。蓋文事武備,不留心者往往視為兩撅,而不知實本於一源。其外面動靜之形跡與裹而靜躁之神明,皆由其心之寧靜與否,心苟寧靜凡四體之開合擒縱,莫不有自然之機致,至當恰好無可加損者存乎其中,苟細心體會何難升堂入室?只要如行,逮自邇登高自卑不躐等而進不中道而止。以我之心思智力窮行(打拳之理》之高遠、精微壹志凝神精進不已,層累曲折無不致極,即身所難到之境,皆可以心達之無他,有心而能用之也。故凡學拳者,皆當操心。世人皆以拳為末藝,其學習時往往嘻戲從事,或畏難、懈惰皆難學成。故未上場時先須打掃其心,使其心清淨,一物無所著,然後上場一心恭敬,如齊明盛服以承祭祀,不敢褻慢,平心靜氣,上體自然靈動,下體自然穩重,任天機之往來,運吾身之闔闢,儼然一太極,元氣周流無間,學習一遍平其氣息,必使四肢運動之跡仍渾然歸於無形,方為學拳準的。

打拳多不講理,不講理但論血氣無惑乎,手之多失於硬也,所以打拳貴先講理,順其性之自然行其勢之當然合乎人心之同。然而深究其勢之所以然,勿使心有茫然,一開一合始則勉然一動一靜,久而自然積久而。始而惺然、繼而恍然、終而豁然,以至於盎然、粹然而歸於渾然。其實我之於拳用功並無拂然一,皆率其性之本然而然。

陳氏太極拳之要點——陳子明

打拳者運動吾身不滯不息不乖不拂不偏不倚無過不及是為中氣拳家苟能順其天機之自然抑揚頓挫動合天然圓轉自如毫無窒礙他日過敵自然綽有餘地不然渾身一片硬氣猝遇妤手只覺束手無策進不能進退不能退一任他人發落而已鈍何如也人亦何樂用硬氣而不用中氣哉

心之所發謂之意人之打拳其意初發如作文寫字下筆帶意之意意於何見於手見之意發於心手即喻之而形諸五官百骸極有斤兩極有神韻心正則意之所發者皆正而四支之運行亦正心邪則意之所發者皆邪而四支之運行亦邪此打拳之先貴誡其意也曷言乎爾如人心乎氣和則發於言者皆和順可聽此意之由和而發者也如人意氣過盛其發於言者皆帶激烈之氣此意之由於怒而發者也打拳觀其舉手活順即知其意念活順週中規折中矩實理貫注於其間絕無冗雜觀者亦覺清爽皆意所發之乾淨為之也著著俱有寅理著著俱有真意非徒以硬手硬腳全憑霸氣形之於外毫無蘊籍之意藏之於中此意之所以貴誡也學拳者審之

志者心之所之也意念一發而志即隨其意之所往而亦往人惟能專心者乃能致志致志先由立志人不立志則無所樹立人不致志則半途而廢始雖有志如無志也有始無終故也此打拳所以貴立志貴壹志尤貴致志苟能致志加以果毅功夫則有志者竟戍他日不可限量皆志為之也此打拳之貴乎有志

理之存於中者為性發於外者為情如樂有清濁高下之致謂之聲情舞有進退旋轉謂之神情人有交接往來謂之人情物價之多寡不同人心之妤惡各異謂之物情曾是太極拳之抑揚反覆獨無情致乎拳無情玫如死瑁地泥槊木偶全無景緻有何意趣照自己說有何可嘉照外人說苟能如作文之先伏後應機致流通其一段生龍活虎變化捉摸不住氣象在已既可興發人之志氣在人又可令觀者拍案驚奇暇中願覩口中樂道心中願學甚矣此情之所發打拳者不可不留心也如文有聲情鏗鏘可聽頓宕可玩藝至於此大有可觀

陳氏太極拳之要點——陳子明

層巒迭嶂者山之景波流瀠迥者水之景千紅萬紫者花之景春暖花開者時之景人之打拳亦如是也其開合擒縱屈伸往來一片神行曲折如畫是之謂景景之不離乎情猶情之不離乎理相連故也心無妙趣打拳決打不出好景緻間何以打出好景緻始則遵乎規矩繼則化乎規矩終則神乎規矩在我打得天花亂墜在人莫不唱採稱奇直如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陽春煙景大塊文章處處則柳蟬花嬌層層則山靈水秀遊人則觸目興懷詩家則振筆寫妙雖三百里之嘉陵山水不足盡也嘻拳能至此其技過半矣豈不美哉

人之精神雖存乎官骸之中充足即溢乎官骸之外其外見而先見者心手眼居多凡事心手眼俱到則有神無神則形皆死煞少生動之意不足動人神之在人不止於眼而要於眼則易考驗故打拳時眼不可邪視必隨左右手以往還如打懶札衣眼隨右手中指行懶札衣畢眼即注於右手中指打單鞭眼隨左手運行單鞭畢眼即注於左手中指打披身錘眼看住後腳打肘底看拳眼注於左肘下打小擒拿眼注於右拳與右掌打摟膝拗步眼注於右手中指打初收眼注右手指肚打抱頭推山兩手並推者眼看敵人胸右手在前左手稍梭者眼注右手中指打跌岔眼先看左手待身起來右手向上眼看右手打指襠眼注右拳打鋪地錦看左手打跨虎眼看右手中指打當頭炮眼注於左拳以上四支孰為直符眼即注於直符之支而全身精神皆聚於此任在熱鬧場中目無旁視如此方覺有神亦有四支直符在此而神反注於彼者是變格也不可據以為常要之打拳則上下四旁眼都得照顧到果能壹志凝神心手眼一齊俱到自覺謝謝欲活奕奕有神矣學拳者當細驗之

化也者泯規矩之成跡而自合規矩是妙乎規矩而神乎規矩者也化有大化造化變化消化神化諸名此以造詣境地言專以神化為主是妙萬物而言莫名其妙名之日化必熟而又熟以至無形跡可擬如神龍變化捉摸不住隨意舉動自成法度莫可端倪說有即有說無即無技至此真神口叩矣而大化造化消化變化太極體用和盤托出雖小道至道存焉所謂即小以見大者蓋此拳豈易言哉

陳氏太極拳之要點——陳子明

拳乃武備中一端其運用手足或正或偏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或前或後因其理以立法因其法以呈形名之日勢即俗名所謂著當下功夫之時必思此勢由何發起中間如何運行結尾如何收束表是何形衷是何勁從心坎中細細揣摩此勢之下與下勢之上其夾縫中如何承上如何啟下必使血脈貫通不令有一絲隔閭判成兩撅始而一勢自成一勢終而百勢連戍一勢如懶札衣右手從左腋前起端手背朝上手指朝下先轉一小圈從千斜而上行過上星神庭前越右耳外徐徐運行胳膊展到八九分不可滿足滿則應用時必致招損手與肩平此是順轉圈用纏絲勁由腋自內往外斜纏到指不可往後擎(音百》擘則無力不可太鸞彎亦無力必得不偏不倚之勁方佳左手是倒轉用總絲勁由手外掌過手背纏到肩後外腋止兩手合住勁右手如新月半彎形勁似停實不停停則氣斷矣待內勁行到十分則下勢即接住從此起矣右足也如是畫半個圈展開先落僕參穴過湧泉至大敦隱白止其止也寅而虛右腿用順纏勁由大敦超過腳面至足外腓從湧泉斜纏至內踝骨一直由內而外逆行斜纏大腿纏至腰左足趾向北用倒纏勁由外向裹縫纏到大腿根歸丹田中極右手與右足一齊起一齊落說合上下官骸一齊合住四支更不待言右手內勁充於肌膚頂勁提起腰勁下去膽勁開圓又要合住膝合住膽自然合住合也者全體皆合無令一處不合此是一勢規矩自為一著其中繁頤猶有言不盡意古人立法如是用其深心猶恐不能制勝而況多數之著其用心良非易矣大凡手動為陽手靜為陰手背為陽手腕為陰前則為陽後則為陰亦有陰中之陽陽中之陰某手當令某手為陽某手不當令某手為陰亦有一勢先陽後陰外陽內陰一陰一陽要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此學之者不可不留心也一勢之微千言萬語筆之數行難盡其妙當場一比心即瞭然於此見拳之貴乎口傳也一落紙筆皆成糟粕棄糟粕而取精華則可與共學可與適道矣

以上所言皆言拳也不學無以知不學無以能惟於拳之不知者學以求其知拳之不能者學以求其能果能敏而好學再能學而時習之則向之不知不能者今則無不知無不能矣斯拳不外陰陽開合之理抑揚頓挫之勢苟能百倍其功雖愚必明雖柔必強丹於日我學不厭人之於拳亦惟學而不厭而已矣

 思

思者思其所學也學而不思則罔故必用其心力於所學之中講習研究屜拳中之層累曲折自起落以至於精微奧妙不使有一毫疑惑者則思之為功居多故先由磨人深由近及遠思其當然並思其所以然不能明晰或間之於師或訪之於友則所思者不廖其不能明此是格物工夫曾子作大學乃日致知在格物思固不廢乎爭學亦不能廢乎思由此學思不可以偏廢淺言之凡學拳者當用心學之不可忽略

天地之道惟有一恆字可以成事恆久也雖一藝之街苟能久於其道未有苗而不秀秀而不實者也孔子曰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此學之貴乎有恆也志為作事之始恆為作事有常二字乃學拳耍訣吾師又作五言詩勖學者守恆貴誠其詩云理境原無盡學拳意貴誠三年不窺羆並神齬始則從良師繼則訪高朋誘掖合獎勸一線敗靈明一層深一層層層意無窮一開連一合開合遞相承有時引人勝才欲罷不能時習勤咀勉日進自蒸蒸一旦真積欠豁然皆貫通

夬,決也。心貴決斷,人惟猶疑不決多敗乃事。學、思、恆三字雖好,苟不決斷,則所學無論何事皆辦不成。惟拿主意一直長往,心不回惑,夫而後所學、所思、加以恆久功夫,則凡事皆可有成,何況拳之一藝乎?此學拳尤貴於夬也。

陳氏太極拳之要點——陳子明

要義之二

先嚴諱復元,字旭初,初學於耕耘公,功成後,復從仲生公習小架。故發手能柔如綿,堅如鋼,往來口外數十年,未遇敵手。子明少小侍側,習聞拳理,茲就記憶所及者筆述一二,以成本篇。因陋如餘,未能道其萬一也。

開合與陰陽

動為陽,靜為陰,一動一靜,即為開合。陰變陽為開,陽變陰為合。此就太極拳之全體而言也。以運化而言,左手領左半身向左方運化者,開為太陽,合為太陰。右手隨之而開者為少陽,合為少陰。右方亦然。剛柔即包於其中。故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兩儀者,陰陽也,亦即開合也。四象者,太陽、太陰、少陽、少陰是也。陰陽開合,互相化生,得其極致,則渾元一氣,循環無端,變動莫測。是以不明陰陽開合者,即不明剛柔動靜之互相為用,偏剛偏柔,不能相濟,則去太極拳之根本遠矣。又吾師品三先生謂:"練拳之道,開合二字盡之。一陰一陽之為拳,其妙處在互為其根而已"。又作七言詩二首,其一雲:"動則生陽靜生陰,一動一靜互為根。果能識得環中趣,輾轉隨意見天真"。其二雲:"陰陽無始亦無終,往來屈伸寓化工,此中消息真參透,太極只在一環中"。

運化轉關

運化為轉關之先機,關即人之周身穴節,故轉關亦曰轉節。凡初學之人,多尚拙力而無靈勁,故以運化去其滯氣,使轉關達於虛靈。蓋虛則有以聚,靈則有以應;虛者集,靈者感;集著靜,感者動。起落旋轉,開合變化,不能離乎運化轉關。所謂運化轉關者,即由柔筋活節而至接骨鬥榫(音筍)。苟不知此,即不足與言動靜之虛靈者也。

陳氏太極拳之要點——陳子明

虛實

太極拳動靜瞬息之間,無不有虛實。故其練法中之前進、後退、左旋、右轉,以舉足為虛,落足為實;向左則左實,向右則右實;前進則後虛,後退則前虛。倘虛實不分,必犯抽腳拔腿之弊。精而求之,則一處自有一處虛實。練時如是,對待敵人時亦復如是。彼虛則我實,彼實則我虛;虛則實之,實則虛之。臨敵乘機,切勿拘泥定法,斯為得其要諦。

變化

變化者,有一手之變化,有一著之變化,有一勢之變化。然無論一手、一著、一勢,其變而能化,皆由簡單漸至於詳密。以開合為一手之變化,以轉關為一著之變化,此即上傳下接之義。惟身法、步法旋轉緊湊,方向之變,皆屬一勢之變化也。由開展至於緊湊,切莫逾乎範圍,亂其循序,自能積手為著,著合為勢,勢聯成套。始練似覺有界,久練功夫嫻熟,自能豁然貫通,運轉自如,千變萬化,隨心所欲矣

步驟

先哲有言:"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如無深淺之別,先後之序,即是失卻根本,無論教者本領若何高強,學者定不能藝超於眾

故練太極拳術之步驟,有三層功夫:第一步,學時宜慢,慢不宜痴呆;第二步,習而後快,快不可錯亂;第三步,快後復緩,是為柔,柔久,剛自在其中,是為剛柔相濟。教者必由是而教,學者亦必由是而學,則庶乎無差忒矣!

練太極拳術者,固愈慢愈柔者為佳,不宜用力帶氣,又必須知至何時可以換勁,及慢至何時可以速,柔至何時可以剛。此與教授之責攸關,宜從事解釋其發端而至於究竟。繼則實施於法,停易知用途之次序,為入門之階梯。如能預定進度,因人施教,使學者精神煥發,興趣環生,自必易得門徑,進步迅速。

陳氏太極拳之要點——陳子明

腰襠之開合

練太極拳者,對腰襠兩部之要點不可不知。一開一合,一動一靜,腰襠各有專注,且貴互用,故宜分析明白。

腰之要點曰:擰腰、活腰、塌腰。

襠之要點曰:松襠、合襠、扣襠。

擰腰時襠須扣,不扣則散;活腰時襠須松,不松則滯;塌腰時襠須合,不合則浮。凡塌腰合襠者為蓄勁,活腰松襠者為柔勁,惟出勁時須扣檔擰腰。

茲以各勢各著說明之:如拳式中之掩手捶、披身捶、青龍出水、肘底看拳、閃通背、青龍戲水、二起式、踢一腳、蹬一跟、小擒拿、抱頭推山、前招、後招、野馬分鬃、玉女穿梭、擺腳、跌岔、十字腳、指襠捶、青龍攪水、轉身擺腳、當頭炮等,均屬扣檔擰腰。金剛搗碓、懶扎衣、單鞭、白鵝亮翅、樓膝拗步及收式、合式等,均屬松襠活腰。

凡姿勢成時,襠宜合,腰宜塌,其義主靜。即本著已停,下著未作,虛靈勁預蓄其中,動則必變必發,故其功效無量。其時間及所趨方向不可預定,遇左則左應,遇右則右應。上下、前後、剛柔、緩急、輕重悉如之。

命名和取象

研究太極拳者,須分命名與取象為兩點。其所云,太極兩儀四象者,乃拳法中形而上之命名也。然必知其取象原則,方能明乎實際。太極拳之取象即肢體練法是也。肢體之大要不外手眼身步法。其運用之大要,則不外乎前進後退,上起下落,左旋右轉,故,研究此等動作,須在科學上追求,始能徹底。如開步轉勢及前後互換之距離,當以直中線判其遠近,手足身法上起下落之間隔,當以平中線分其高低。餘如拗步之旋轉為斜線及弧線之牽引,收放伸屈為來復線之縱縮。故太極拳之圈的內包,尚有直線平線斜線來復線等與力學、數學之理有密切關係。雖其取象出於形而上之命名,而在科學方面實有相當之價值。

陳氏太極拳之要點——陳子明

要義之三

太極拳之圈

聞諸先嚴太極功夫以沒圈為登峰造極,非一蹴可幾。必須循序漸進由大圈收至小圈,小圈收至沒圈,復以內勁為其統馭,聯貫變化運用神妙技至於斯,形式上無從捉摸之矣。吾師品三先生之言曰:太極拳纏法也,進纏、退纏、左纏、右纏、上纏、下纏、裹纏、外纏、大纏、小纏、順纏、逆纏,而要莫非以中氣行乎其間,即引即進,皆陰陽互為其根之理。世人不識,皆目為軟手,手軟豈能擊人?是但以外面視之,皆跡象也。若以神韻論之,自己用功,與外人交手,皆以中氣運行,使之適得其中,非久於其道者,不能澈其底蘊。兩肩嚲下、兩肘沉下、秀若處女、威若猛虎、手中權衡稱物而知其輕重。打拳之道,吾心中自有權衡,以稱他人之上下、左右、進退、緩急,無不悉以神明之度量,使之皆中其節而令敵之從所從。而來者抑負所負而去是無形之權衡也。以無形之權衡,權有形之跡象甚矣,其孰能欺之若第?以軟手祝太極拳,不惟不知拳,且並不知太極之為太極,太極者,陰陽開合而已矣。必陰陽相停而後名為太極拳,夫豈偏陰無陽之謂哉!

太極拳之用

吾師品三先生之言曰:中氣貫足,精神百倍,臨時交戰,切勿先進。如不獲已淺,嘗帶引靜以待動,堅持壁壘,堂堂之陣,整整之旗,有備無患常守其真。一引一進,奇正相生,佯輪詐敗,反守為攻。一引即進轉(轉者方引而忽轉之),進為風,進至七分即速停頓。兵行詭計嚴防後侵,前後左右俱要留心,進步莫遲,不直不遂足隨手運,圓轉如神忽上(手足向上)忽下(手足向下),或順(順者用順纏法》或逆(逆者用倒纏法),日光普照不落邊際,我之進取須令不防人若。

能防必非妙方。大將臨敵無處不慎,四面旋繞,一齊並進,斬將搴旗,絕妙如神。太極至理,一言難盡,陰陽變化存乎其人,稍涉虛偽,妙理難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