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6 纳智捷,为什么让车商同行见了直摇头?

今天,我们从一条车商同行的朋友圈扒起,聊一聊纳智捷这个让很多车商同行心惊胆战的品牌!

纳智捷,为什么让车商同行见了直摇头?

纳智捷,为什么让车商同行见了直摇头?

1

纳智捷的前生今世:

纳智捷,为什么让车商同行见了直摇头?

“人”字型的中文书写意象,代表着品牌以人为本。

品牌英文“LUXGEN”将“Luxury”与“Genius”这两个字融合在一起,“Luxury”意指“豪华”,而“Genius”则为“智慧”。

2008年2月24日,浙江中誉集团总裁童江亮与台湾裕隆集团董事长严凯泰在萧山开元名都正式举行纳智捷(杭州)汽车生产项目签约仪式,时任市长蔡奇出席签约仪式并致词。

2008年12月18日,纳智捷汽车全球制造基地揭碑仪式在萧山临江工业园区举行,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和夫人连方禹、国民党副主席林丰正出席揭碑仪式。

2008年,台湾裕隆与浙江中誉按照50∶50股比在杭州组建合资公司——纳智捷(杭州)汽车有限公司。但由于当年的调控政策,该项目迟迟未能得到审批,之后随着浙江中誉退出整车制造项目,东风和裕隆的合作再现曙光。

2009年1月6日,Luxgen品牌全球发布会在台湾举行,裕隆集团旗下唯一的华系车品牌纳智捷(Luxgen)正式面向全球发布。

2010年9月,裕隆和东风在北京正式签约,确定合资成立东风裕隆。台湾裕隆、浙江中誉和东风集团将分别持股50%、30%和20%。

2011年7月28日,东风裕隆纳智捷大7 SUV下线仪式在杭州举行,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来信祝贺,时任市长邵占维,东风裕隆汽车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文杰,台湾裕隆董事长严凯泰,东风汽车总经理朱福寿,东风裕隆总经理吴新发出席并发表讲话。

东风裕隆汽车有限公司并公布了中期事业计划:在五年内销量达到20万辆以上,销售收入达到250亿元,营业利润率达到5%以上;十年内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

2

吐槽下奇葩的备胎设置:

纳智捷,为什么让车商同行见了直摇头?

一般来说,车辆的备胎都是挂在身后或是放在车身尾部的备胎槽里,但是纳智捷的备胎是被“藏”在车子底盘下,而且位置还比较靠中。

如果发生车胎紧急问题,怎么换胎呢?其实,车里还是有一个备胎升降按钮的,如果要用到的话按一下就可以了。

很多纳智捷车主表示,如果没有看到翻车事故的报道,自己都不知道原来车辆的备胎放在车底。

3

市场销售急速进入冰河:

纳智捷,为什么让车商同行见了直摇头?

在今年的一季度,纳智捷品牌的销量仅仅3000多台,对,你没看错,是整个品牌的全系车型!这样的销售数据,简直可以用惨不忍睹、难以置信、细思恐极、无法无天来形容。

纳智捷的第一款车型大7 SUV,几乎是0销售!不仅仅大7 SUV,还有纳5轿车和大7 MPV几乎都是零销量。售价低廉的U5 SUV和锐3销量,也只有几十到几百台而已了。在SUV级别中最容易热销的紧凑级SUV,而纳智捷品牌中力推的优6,月销量也不过几百台。

与曾经名骚一时的雄心壮志相比,现在的纳智捷只能用断崖式失败来定义,单月全国几十台的销量甚至连一个普通品牌的4S店都不及,这里面恐怕不仅仅是市场销售问题,从严格意义上讲,主机厂对纳智捷这个品牌在更早的2017年已决定战略放弃了。

这样恐怖的销量数据,显然是有很多原因所导致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呢?

1、保值率:

众所周知,纳智捷被消费者称为“让二手车商都颤抖的汽车品牌”,很明显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纳智捷的二手残值率十分低。据有车主称,当时20几万买回来的纳智捷大7 SUV,三年后的二手价不到10万元,车主表示亏损了差不多15万元。而超低的残值率,映射出的是纳智捷质量问题。

2、质量问题:

纳智捷,为什么让车商同行见了直摇头?

通过汽车投诉网可以查询到,纳智捷的问题非常多,包括:电瓶没电、行驶中多次熄火、车辆抖动、故障灯全亮等等,问题车型基本覆盖了纳智捷的所有车型。

有不少是反应厂商处理态度不好,有车主称“车辆问题让我精疲力尽,这车还能用?”

有的车主更是透露自己的纳智捷开了才两年左右,车上的很多电子配件都失灵了!这是什么概念,当车子的大脑系统出问题,你知道自己处在如何危险的境地吗?

纳智捷,为什么让车商同行见了直摇头?

有句话叫质量就是生命,从纳智捷的质量问题来看,质量不但是主机厂的生命,还与纳智捷车主的性命攸关!!

3、油耗惊人:

一个啼笑皆非的段子说,如果大7 SUV这款车不熄火加油的话,油价是加不满的。虽然实际情况并没有如此夸张,但也反映了纳智捷大7SUV这款车油耗给车主们的印象。在全球都在讲绿色环保、小排量车型越来成为主打车型、甚至纯电动0排放的今天,纳智捷如此口碑简直无异于自杀!

就连请来周杰伦这样重量级的代言人,估计也无法挽回伤透了的车主粉丝的心!

对于当前汽车行业来说,产品是一切的根本,纳智捷的产品如果不能满足现代用户对出行工具的基本需求,去谈什么AI技术、谈什么未来科技、谈什么创意与革新,可能都是空中楼阁,即使推出来所谓的创新亮点,最终也都是昙花一现,舍本逐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