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1 武當山發現宋代拳譜手抄本

十堰市武當養生研究會剛剛成立便在武當山下喜獲武林至寶——《練手餘功》、《採氣圖》、《五行延壽樁》、《八十一難經》等一批珍貴資料。與此同時,發現的還有一些“武當道醫藥書”、“古樂譜”、《均州志》、《左傳》、《西廂記》、《舊唐書》,等等。

這批珍貴資料為雕版書籍,其印製時間最早為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最晚至解放初期的1953年。其中,中醫藥書有出自宋燕山竇漢卿輯著的《竇太師經驗全書》,有明代太醫院金雞雲、林龔廷、賢子才編纂的《壽世保元》,有欽定《外科大成》,有御纂《醫宗金鑑》,有孫真人秘傳《海上良方》,有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仲冬由上海廣益書局印行的《校正外科大成》,等等;道醫藥書有《司命寶訓》、《山藏驗方》、《本草醫方合編》,較為著名的藥方有“太乙混元丹”、“神驗保身無憂散”、“諸葛行軍散”、“南極丸”、“神仙風藥酒”、“飛龍奪命丹”、“生肌定痛散”、“大成湯”、“無價金丹”、“合口收功散”、“神異膏”、“趙府小靈丹”、“十全丹”、“化腐紫霞膏”、“雷公救緊散”,等等,還附有許多神符以輔助治病;工具書有清道光七年刻印的《康熙字典》、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的《字彙》;文學史書類有光緒甲午年(公元1894年)的《詩韻集成》、《詩題本》,有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的《西廂記》、《左傳》、《綱鑑易知錄》、《,日唐書》,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的《均州志》,等等。其中,還有幾冊手抄本尤為珍貴。在一冊周萬鍾所記“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季春月立”的手抄本中,赫然抄錄了南宋嶽武穆王流傳下來的內家絕技“練手餘功”。

所謂練手餘功,是嶽武穆王專門教授文人弱士抵禦剛猛勇漢欺侮的一種巧取之術。據該手抄本錄:“此手功,乃嶽武穆王,教演文人弱士練習,以備剛強欺侮之不虞,護身防匪,大有奇功之妙,不可定視。切不可妄教奸匪之流。切慎。切記。”此拳譜分為三部分,即練手餘功虛實論,練手餘功,歌訣。共約1500字。

練手餘功主練八字,即殘推援奪牽捺逼吸。“殘”字,應為“纏”字誤抄,或為先師有意隱晦,“纏者,軟也”;“推者,吐也”;“援者,救也,出手為援”;“奪者,搶也”;“牽者,順也”;“捺”字,應為“抽”字誤抄,“抽者,按也”;“逼者,阻也”;“吸者,吞也”。後加五字,為十三字,即拋託插投疾。最後以十八字確定下來,即以纏推援奪牽摧拋託插投等十個字為實體技法,以吸逼緊直勁疾吞吐等八個字為輔助技法,並要求“一十八字及演時習,週而復始,循環相聯,骨節合逢(應為“縫”),不至彎曲軟弱。再按其周身穴道,粘殘(纏)虛實,能以弱軀去強。吾之一技在於其中矣。”

在抄本的題下,抄本者有一段註文,說明這個拳譜來自新昌縣,並在武當山下“以肉口教法”(口傳心授)世代相傳。據《歷代郡縣地名考》記載:“新昌,縣名,宋置,明清皆屬江西瑞州府”。可見,這個手抄本所錄“練手餘功”,可能早於張三丰太極十三勢,而且與太極十三勢的“棚捋擠按採捌肘靠”等八字實體技法,以及“進退顧盼定”等五字輔助技法十分接近,此可說明早期武當山的拳種較為豐富。

又據歙縣吳志青於民國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出版的(太極正宗源流)記述,我國武術宗派,六朝以前沒有劃分,後有達摩之少林拳、宋太祖之趙家拳、嶽武穆之岳家拳、張三丰之太極拳,依次出現。 “長拳至嶽武穆乃創為雙推手,及形意聯成拳法,遞演至明初,遂有張三丰太極拳。”而且在這本書的附圖中,也將嶽門拳歸之於“武當宗”,足以說明岳家拳和武當拳的淵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