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怎樣評價蘇鳳麗出演的《鎖鱗囊》這個戲曲?

霧裡看花39349


蘇鳳麗,甘肅省秦腔劇院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曲梅花獎得主,是秦腔肖派(肖玉玲)的親傳弟子,其表演風格委婉而不失大氣,邊式凝鍊而不守舊,是甘肅本土秦腔旦角演員繼竇鳳琴後的大成者。



秦腔《鎖麟囊》是改編移植於京劇程派代表劇目。蘇鳳麗擔綱主演的秦腔版《鎖麟囊》最大限度的保留了京劇的精華,又深度結合秦腔的地域文化特性,二者巧妙的結合。蘇鳳麗在演唱中也充分的借鑑了京劇程派的演唱特點,結合秦腔肖派委婉細膩的特色,非常成功的塑造了薛湘靈這麼一個角色。


因為蘇鳳麗在《鎖麟囊》中對人物的完美詮釋,因此上該劇也獲得了很多的殊榮,而蘇鳳麗因此也獲得了第二十六界中國戲曲梅花獎,可以說是實至名歸。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是《鎖麟囊》成就了蘇鳳麗,換言之,也是蘇鳳麗成就了秦腔版的《鎖麟囊》。該劇的成功後,不僅被拍攝成數字電影,而且被素有秦腔最高學府之稱的陝西省戲曲研究院同樣效仿移植,同樣是戲曲梅花獎得主李君梅領銜主演。可見由蘇鳳麗表演的秦腔《鎖麟囊》在業界的影響力之深遠。


秦腔鬚生


模仿也是一種創新

——評秦劇《鎖麟囊》

去年省秦劇團改編排演了秦劇《鎖麟囊》,從網上搜到的消息比較令人鼓舞,到北京演出獲得好評,到西安展演獲得大獎。

因為自己對京劇《鎖麟囊》比較熟悉,因此,很關注這個程派經典大戲改成的秦腔到底如何。

所幸有網友上傳的片段,雖然該劇的全貌並沒有看到,只看到了一些片段,但這些片段,幾個精彩的唱段都有,於是忍不住想說幾句。

在我看來改編的最大難點在於把程派京劇的經典唱段應用秦腔的那些唱腔才能比較準確的表達劇情和刻畫人物心理。簡言之就是唱腔在兩個劇種之間的轉化問題,顯然這是很棘手的事。因為程派京劇比較特別。

一般說來,程派唱腔因為是男旦,發聲寬厚低沉,又有程硯秋先生獨創的腦後音,這些很適宜表現青衣角色的幽怨與苦難的狀況,程腔給人的印象就是委婉低徊曲折沉厚。另外程派的身段和水袖也是別具一格,而且這個集成程派經典唱腔的劇目在其他劇種中沒有改編的先例。

從現在網上看的幾個片段秦劇在轉化中有如下特點:

1 主角聲腔應用原汁原味的肖派(肖玉玲)唱腔;

2 人物對白則採用京劇口音的唸白,秦腔戲多用的陝西音比較少;

3 人物身段水袖完全是程派的;

4 戲劇保留了京劇的主要片段如選奩、春秋亭、遇水、紅樓、三讓椅,刪去了京劇中的一些插科打鬨的戲份,使全劇更集中更精簡。

5 我看到的北京演出片段中加了一些背景樂舞。

據從網上看到的一些評論,許多京劇的專家對此評價很高甚至有的專家認為既然京劇曾借鑑過秦腔的板式聲腔,既然程派的春秋亭唱段很經典為什麼不直接按京劇來唱呢?

這個所謂專家確實讓人大跌眼鏡,如果按照京劇唱,那秦腔的受眾又將如何對待呢?但西安的民眾和專家則是另一番評論,認為該劇集成了肖派唱腔,很給力。在古都很火。

這兩番的議論都很有意思。

在北京,人們看好的是京劇經典如何被秦腔演繹。

在西安,人們看好的是秦腔如何表現京劇經典。

據我看這個大戲改編有幾點值得肯定:

1 聲腔轉化中應用肖派

肖玉玲的聲腔在粗獷的秦腔中是比較細膩和委婉的那種,和京劇的程派有些神似。

2 身段和水袖直接應用程派,程式身段水袖在京劇中很別緻,對秦劇觀眾來說則是耳目一新。

3 劇情的縮編(讓原劇更緊湊)。

到此,該說說各劇種間互相學習以及戲劇創新的問題。

省劇團這次改編可以說成功模仿了程派京劇,但對秦腔觀眾而言確是原汁原味的秦腔,沒有一些專家鼓吹的“洋涇浜”現象。

但是其中的值得商榷的東西還是有,比如為了體現所謂時代特點加上一些背景的樂舞,增加看點卻撈不到好評。對一個好看的劇目和演出根本用不著靠這些花裡胡哨的東西譁眾取寵。

前幾年看過陝西人新編的一些劇目也有這樣的東西,一些唱腔聽起來很彆扭,覺得不是秦腔。這樣的創新最好還是少些好。

總得來說,這次模仿也是一種創新——對秦劇觀眾而言。

(2011-02-2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