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怎样评价苏凤丽出演的《锁鳞囊》这个戏曲?

雾里看花39349


苏凤丽,甘肃省秦腔剧院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曲梅花奖得主,是秦腔肖派(肖玉玲)的亲传弟子,其表演风格委婉而不失大气,边式凝炼而不守旧,是甘肃本土秦腔旦角演员继窦凤琴后的大成者。



秦腔《锁麟囊》是改编移植于京剧程派代表剧目。苏凤丽担纲主演的秦腔版《锁麟囊》最大限度的保留了京剧的精华,又深度结合秦腔的地域文化特性,二者巧妙的结合。苏凤丽在演唱中也充分的借鉴了京剧程派的演唱特点,结合秦腔肖派委婉细腻的特色,非常成功的塑造了薛湘灵这么一个角色。


因为苏凤丽在《锁麟囊》中对人物的完美诠释,因此上该剧也获得了很多的殊荣,而苏凤丽因此也获得了第二十六界中国戏曲梅花奖,可以说是实至名归。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锁麟囊》成就了苏凤丽,换言之,也是苏凤丽成就了秦腔版的《锁麟囊》。该剧的成功后,不仅被拍摄成数字电影,而且被素有秦腔最高学府之称的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同样效仿移植,同样是戏曲梅花奖得主李君梅领衔主演。可见由苏凤丽表演的秦腔《锁麟囊》在业界的影响力之深远。


秦腔须生


模仿也是一种创新

——评秦剧《锁麟囊》

去年省秦剧团改编排演了秦剧《锁麟囊》,从网上搜到的消息比较令人鼓舞,到北京演出获得好评,到西安展演获得大奖。

因为自己对京剧《锁麟囊》比较熟悉,因此,很关注这个程派经典大戏改成的秦腔到底如何。

所幸有网友上传的片段,虽然该剧的全貌并没有看到,只看到了一些片段,但这些片段,几个精彩的唱段都有,于是忍不住想说几句。

在我看来改编的最大难点在于把程派京剧的经典唱段应用秦腔的那些唱腔才能比较准确的表达剧情和刻画人物心理。简言之就是唱腔在两个剧种之间的转化问题,显然这是很棘手的事。因为程派京剧比较特别。

一般说来,程派唱腔因为是男旦,发声宽厚低沉,又有程砚秋先生独创的脑后音,这些很适宜表现青衣角色的幽怨与苦难的状况,程腔给人的印象就是委婉低徊曲折沉厚。另外程派的身段和水袖也是别具一格,而且这个集成程派经典唱腔的剧目在其他剧种中没有改编的先例。

从现在网上看的几个片段秦剧在转化中有如下特点:

1 主角声腔应用原汁原味的肖派(肖玉玲)唱腔;

2 人物对白则采用京剧口音的念白,秦腔戏多用的陕西音比较少;

3 人物身段水袖完全是程派的;

4 戏剧保留了京剧的主要片段如选奁、春秋亭、遇水、红楼、三让椅,删去了京剧中的一些插科打哄的戏份,使全剧更集中更精简。

5 我看到的北京演出片段中加了一些背景乐舞。

据从网上看到的一些评论,许多京剧的专家对此评价很高甚至有的专家认为既然京剧曾借鉴过秦腔的板式声腔,既然程派的春秋亭唱段很经典为什么不直接按京剧来唱呢?

这个所谓专家确实让人大跌眼镜,如果按照京剧唱,那秦腔的受众又将如何对待呢?但西安的民众和专家则是另一番评论,认为该剧集成了肖派唱腔,很给力。在古都很火。

这两番的议论都很有意思。

在北京,人们看好的是京剧经典如何被秦腔演绎。

在西安,人们看好的是秦腔如何表现京剧经典。

据我看这个大戏改编有几点值得肯定:

1 声腔转化中应用肖派

肖玉玲的声腔在粗犷的秦腔中是比较细腻和委婉的那种,和京剧的程派有些神似。

2 身段和水袖直接应用程派,程式身段水袖在京剧中很别致,对秦剧观众来说则是耳目一新。

3 剧情的缩编(让原剧更紧凑)。

到此,该说说各剧种间互相学习以及戏剧创新的问题。

省剧团这次改编可以说成功模仿了程派京剧,但对秦腔观众而言确是原汁原味的秦腔,没有一些专家鼓吹的“洋泾浜”现象。

但是其中的值得商榷的东西还是有,比如为了体现所谓时代特点加上一些背景的乐舞,增加看点却捞不到好评。对一个好看的剧目和演出根本用不着靠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哗众取宠。

前几年看过陕西人新编的一些剧目也有这样的东西,一些唱腔听起来很别扭,觉得不是秦腔。这样的创新最好还是少些好。

总得来说,这次模仿也是一种创新——对秦剧观众而言。

(2011-02-27)


分享到:


相關文章: